漫步平遙城隍廟街散文

漫步平遙城隍廟街散文

  八月的太陽明晃晃的,照在眼前的城隍廟街上,我就像是站在一個夢裡,夢裡反射著十幾年前一個風華少年的青春記憶!

  這條古街依稀還能與記憶中的影像重疊,安家街口的天主教堂樣貌依舊,尖頂鐘樓古典肅穆地棲身在禮拜堂上,經得住熱鬧,也耐得住寂寞。初三畢業前的聖誕夜,我與好友推開了天主堂神秘的大門,看到了身著黑袍的神甫,聽到了悠長洪亮的祈禱和鐘聲,好奇的眼睛寸寸撫摸過這天方夜譚般的神奇所在,淘到的稀奇滋味,卻不知道和誰去訴說。

  移步進入平遙文廟,想尋覓些零零星星的求學往事,只可惜腳下的路已變得陌生。駐足,回首,前行,探尋,巍峨雄偉、氣宇軒昂的大成殿進入眼簾,往昔的記憶也似乎離我越來越近。當年,我曾和玩伴在大成殿周遭嬉笑玩耍,殿外兩棵枯瘦的柏樹,坐在時間的深處,品味每一個少年或飽滿或乾癟的青春故事。記憶清晰起來了,當年那個懵懵懂懂的我,與現在的我不期而遇了。十三歲到十五歲的時光,我曾坐在大成殿前的月臺上溫書;也曾撫摸著那對威武可愛的石獅,給夥伴們講故事;也曾望著大成殿的單簷歇山頂傻傻發呆;還曾依偎著柏樹的軀幹吟詩作賦……不管我們的青春多麼喧囂躁動,大成殿和柏樹卻永遠是寵辱不驚、安詳從容的!畢業那天,柏樹和大成殿一道成為我們畢業照的溫馨背景,我看見它們在悠然微笑,我聽見它們在喃喃祝福,它們一年四季莊嚴寧靜,點綴著我們的期盼和夢想。

  推開大成殿的大門,進入殿中,這裡已是煥然一新。當年,這裡是平遙中學的倉庫,堆放著圖書和雜物。而今,新塑的孔子、“四配”、“十哲”和“七十二賢人”塑像群端坐殿中,與他們目光相接,恍惚中竟覺有講經論道之聲傳來,再加上杞木樑和木渣柱的傳說繞耳,使得這座殿宇散發出了無比神秘的氣息!文聖人孔子的君子之道、儒家之風,還在播種佈施,隨著時間的雨露,它將會與人類的詩意生存融為一體。

  流連半晌後,走出大殿,找尋昔日求學時的教室,帶我回家的人造天橋以及當年的茶爐房,這些舊物皆已不見。大成殿東面的教室整修成了東南海賓舍,茶爐房拆建成了大成門,人造天橋拆建成了欞星門。昔日的明倫堂翻修一新,重放光彩,明倫堂後北面的教學樓復修成了超山書院。除此之外,開發者還在文廟的東面修復了平遙大戲堂和九龍壁,在文廟的西面把原先的餐廳和男女生宿舍整修成了平遙會館,原先的北校開發建成了麒麟閣大飯店。這裡經過精心的整修和復原,成為了中國儲存最完整的“文”系建築群。它們無言地見證著漢民族崇文尚禮的歷史;顯示著這一方文化聖地的超凡魅力;它們更是平遙古城文化的縮影。在這裡,建築就是凝固的歷史,儒學就是流動的文化。

  我一邊感嘆著母校翻天覆地的變化,一邊在回憶中尋找溫暖。我還深深記得人造天橋的那些臺階,我每天拾級而上,再拾級而下的工夫,光陰便已悄悄散去,那些臺階指引著我回家的路,月光溶溶,花香幽幽,我在不知不覺中,長大了。也忘不了每日打水的茶爐房,有一回,我上課流鼻血,語文老師便帶我來到此處,她讓我仰起頭,一邊用清涼的冷水淋我的額頭,一邊用手紙幫我擦抹血跡。她的手,有香皂的清香,散播在一個女孩的手足無措中;她的手,有似水的柔情,漂流在一個女孩的驚慌恐懼中,那溫暖既是出其不意的,也是意味深長的。從那一天起,茶爐房對於我而言,就不再尋常,它傳遞著師愛的體溫,輕輕撫慰著我。後來,在我出外求學期間,語文老師因病去世,我傷心了很久很久。此刻站在舊地,物非人非,只能發出悠長的.嘆息。張老師,你的離世在我心中播種了悲傷的萌芽,經過歲月的洗禮,它們已經長成了懷念的森林!張老師,你在天國還好嗎?

  帶著悵惘的心情回首母校,生出無限感恩之情。航天英雄劉旺,從這裡踏上了飛天之路,他是平遙中學的驕傲,也是平遙人的楷模。感恩母校,感恩您給了我們下一秒的憧憬,感恩您用渴望裝飾我們的夢。讓我用飽含深情的雙眸,再一次閱讀您的輝煌吧!

  不知不覺,天色已近黃昏,我置身在人頭攢動的各色遊客組成的長街人海中,緩緩前行。擱在從前,只有春節期間鬧紅火的時候,才會有這萬花筒一般的人流。驀地想起了昔日看紅火的情景,活靈活現的舞獅子,驚心動魄的踩高蹺,舞姿優美、鼓點響亮的腰鼓表演,令我和夥伴們心醉!我最喜歡的社火專案是背弓,背弓者都是身強力壯的男子,眉清目秀、純真可愛的孩童站在花籃、笛子、鳥籠、動物等不同的道具上,鑼鼓響起,大人孩子疊立起來,合著民樂的節奏,左右擺動,一步一式,翩翩起舞,相互配合,上下飄逸,美極!妙極!孩子們的童年扛在了背弓者的肩上,戲文裡的故事講在了孩子們的眼角眉梢,誘惑著我們不安分的心……我行走著,回憶著,嘴角浮上不易察覺的微笑,腳下的青石板體察著我的心意,發出了清脆的回聲!!

  天暗下來,宮燈和紅燈籠同時亮起,驅走了行人影子裡的寂寞。走了一天,還真有些餓了,長街兩旁高低商鋪林立,小吃攤點熱氣騰騰,隨便找家坐下吃點平遙名吃,應該會很愜意。精素不膩的平遙碗脫,味道實在鮮美,或涼拌或炒熟,無不美味沁心。少年時,我最愛吃的是一家叫“三圪墶”的碗脫,據說他家的祖先董宣,為逃難的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制作過碗脫,“三圪墶”深得真傳,做的碗脫噴香撲鼻,風味獨特。那會子,他的小攤,就支在這城隍廟街挨著藥鋪的地界,我和夥伴們幾乎天天來吃,要是一天不吃,嘴就饞了,心裡也不舒坦了。不過,今晚我沒有找到“三圪墶”,當年的滋味也就無法失而復得了……

  夜色深了,作別長街,作別文廟,作別這裡的天空和大地,也作別回憶裡的愛戀和憂愁、感覺和心情。隔了十幾年的時光,這條古街、這座文廟正跟隨中國騰飛的腳步,抒發著盛世的豪情,彈撥著豪邁的旋律。故里有此勝蹟,足堪揚眉!桑梓有此古韻,我除了自豪,別無他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