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總比別人家好散文
自家總比別人家好散文
我居住的小城正名叫金昌,又名金川,別名鎳都,地處河西走廊中段北部,巴丹吉林沙漠的邊緣。
小城太新了,新的滿街亮麗,如一張白紙剛開始塗畫,任憑想象,天馬行空,肆意的擴充套件而不受侷限。
你若暢想小橋流水的村野,隔窗笑語的鄰居,就到小城來吧。
小城似乎有點高傲,但它寬容,高傲是寬容的資本,相比之下,有不少城市因高傲而做繭自縛,冷眼傲世,少了那份熱情,而小城則因寬容而擴充了汙濁、激勵了庸俗、降低了等級,少了那份軒昂。一個人可以不熱情、不軒昂,這座小城卻不可。它優閒,但它很努力,因此優閒得神采奕奕,。它不像一些大都市因忙碌奔波而神不守舍,失去了只有在暮秋的靜悟中才能展現的韻味。小城正好,不閒又忙,不閒不忙,在這樣的小城裡多住一陣,連生命也會變得自在起來。因為繁忙,是一種蒸騰的消耗。
小城缺水,但滿眼翠綠,漫步小城街頭,你若用心,會發現從每個居民小區步行十分鐘,就會有一處供市民小憩、休息、健身的場地,綠樹、草地、鮮花滿目生輝,坐在樹蔭下的長木椅上,你可仔細欣賞小城的風土人情、街容街貌,街邊路頭的平常景象是地域文化的深刻投影,越是平常越是深刻。
小城的春天,不到五月中旬甚至六月初,時尚男女難以敞開胸懷、顯腿露肩擁抱夏天。
但西風烈,春更深,花愈豔,沙塵暴,淫威減,漸次少,終退卻。
在小城的北面,沙塵暴一直對小城虎視耽耽,伺機侵犯,但小城幾十年來一直跟沙塵暴頑強的搏鬥,最終打破了沙進人退的格局,在北部營造了長達十公里的防護林,如今己鬱鬱蔥蔥,形成了一道綠色屏障,步入人進沙退的良性格局。
龍首山下,因露天採礦,廢料和目前無法冶煉的礦渣堆積而成的人造新山,披上了綠裝,改頭換面,成為礦山公園,觀小城夜景或眺望小城全貌,登高縱目,一覽無餘。
橫穿市區而臭名遠揚的龍鬚溝,則被改變為一條美麗的景觀帶。
小城有兩個純屬公字的設施全天免費一一公園、公廁。
小城原來缺綠,市民休閒度假時除了周邊村鎮,就是永昌景區,政府大手筆,在市區東郊掘渠鑿湖,種草栽樹,硬是在戈壁灘上寫出了一個金水湖景區,為小城平添了一處引以自豪的景觀。
樹不在高,有綠就行,水不在多,有湖就美。
為此,小城獲得了甘肅省城市綠化模範城市稱號,創造了無數奇蹟中的又一個奇蹟。
小城東西南北皆有高速公路直達,市區街道寬闊,博得了要看文物到敦煌,要看公路到金昌的美譽。
作為小城居民,這些民生工程給生活帶來的影響是心照不喧的。
小城以盛產鎳等稀有金屬而聞名世界,多的是現代化工業元素,很少神靈廟堂,除了龍首山的深谷長風,便是政府的關懷之音,民眾的安逸。
小城的建築,可圈可點之處不多。一個人不喜歡某種繪畫可以不進美術館,不喜歡讀書可以不進圖書館,不喜歡某種音樂可以不進音樂廳,而建築則是一種強制性的審美,一旦出現,誰的眼睛也躲不了,必須年年看,天天看。這對一個城市的很多市民來說構成一種積極或消極的審美適應,對於青年學生來說則構成一種順向或逆向的審美教育。
城市建設、建築的事情最忌急功近利,急功近利最容易阻礙人們的審美覺悟,以後覺悟了想彌補又總是為己晚。可是我們每次在後悔不迭的同時總在進行著讓明天后悔的事,迴圈往復形成怪圈。
城市建築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用鋼筋水泥澆鑄的後悔。
小城屬資源性新城,但新有新的缺憒,缺少文化底蘊、歷史名人、名勝古蹟,更缺一首好歌,一首詞曲俱佳,旋律優美,唱紅大江南北的好歌,或是缺一位能寫這首好歌的作者。
一首好歌讓一個地方出名的例子太多了。
小城的另一種缺憒:難尋老街疏柳,柳下久座,座間閒談,精緻散漫。
小城文化積澱不夠,人們心態曾經浮躁,好在政府堅持努力爭創全國文明城市,除了城市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人們的精神文明素質在這種氛圍中逐漸得到了提高和昇華。小城只是火候未到,絃琴未諧。
而文化無界,流蕩天下。因此一座城市的文化濃度,主要取決於它的吸引力,而不是生產力。文化吸引力的產生,未必大師雲集、學派叢生,一時具備不了這種條件,斷不可撥苗助長,只須認真打理環境,適合文化人居住,適合文化人流通的`環境,其實也就是徤康丶寧靜的人情環境。
就一座小城而言,最好的文化建設是機制,是氣氛,是吐納關係,是超越時代空間的策劃能力和投資能力,而不是有多少名勝古蹟和出多少作品。
小城的冬天寒冷乾躁,號稱亞洲第一的露天礦老坑,就像地球的傷口,但一切傷囗都保持著溫度,一切溫度卻牽連著疼痛,一切疼痛都呼喚著癒合,一切癒合都保留著勉強。因此小城的冬季準備了那麼多的雪來掩蓋,那麼多堅冰來彌補,使冬天的小城不再單調、孤寂。
200年後,小城還在嗎?
比小城更小的一座小城一一一永昌縣城,距金昌50公里,有300多年的歷史,屬小城管轄的小城。城區輪廓大至沿襲東西南北四條老街,城中央是具有西夏古韻的鐘鼓樓,南望祁連山,北守金川河,西去張掖市,東鄰武威城,具有濃郁的農耕文化,地域特色,民風惇樸。小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南山蒼茫,北山逶迤,無數泉水匯聚而成的金川河臨城而過,是金昌市民休閒、度假、避署的一方勝地,也是金昌對外宣傳引以為傲的旅遊勝地。
徜徉於縣城大街小巷,稍有點年份的古風民居己絕跡,而城外校場山、武當山、南山坡上卻大興土木,毀於戰火的明清時期風格的建築以及無中生有的廟堂亭閣正在逐漸回覆和修建,給當地居民帶來的短期和長遠福祉也在顯現。
前一陣,陽春四月,陪北京來的幾個朋友在小城市區、周邊縣鎮轉了一圈,自家的魅力征服了他們。他們來之前,內心深處始終認為地處甘肅、河西走廊北部,沙漠邊緣的戈壁灘上的一個小城能有多好,貧困、落後、封閉的陰影在腦海裡早已定格,直到踏上小城的熱土,才慢慢釋然。
世上有很多美景,人跡罕至,究其原因之一,便是缺少一個安全、舒適的呵護系統,缺少一條宜人的旅行路線。但是,到了小城你就會明白,這裡正在或己經形成了上述條件,只要用心用力,這裡的仼何地方都能給任何人群帶來歡快。
在陪北京朋友遊玩的過程中,我不厭其煩地從多種角度炫耀自家小城的魅力。但北京的朋友說:我們躋身其間的大城市雖然毛病很多,卻也還沒到可以大聲詛咒,大步逃離的地步,對於像金昌這樣的小城,介乎城市生態和鄉鎮生態之間而溶解了多方意趣,想要長期居住,對他們來說畢竟是一種夢想。他們知道這裡有森林綠坡、夏季雪山、大漠孤煙、小鎮馬蹄,但他們註定要與平庸和喧鬧一起棲宿,他們只能羨慕、嫉妒。
這就形成了一種生態悖論:身居鬧市而想自闢寧靜,固守自我而願品嚐塵囂,無異眾生而回歸一己,保持高尚而又融入人潮。
晚霞中的小城,寧靜而安詳,大街上車燈如流彩,行人不急不擠,悠哉自在。公園裡人們或跳、或唱、或坐、或玩,地方小曲和現代勁歌此起彼伏,孩子們盡惰嬉戲玩耍。一切不和諧將很快被黑夜掩蓋。而黑夜終會有亮光刺破。
多美好啊!但願全世界都如此!
讓人和自然更親密的貼近,讓個體在金昌這塊遼闊的大地中更愉悅地舒展,讓更多的年輕人在遭遇人生坎坷前先到這先輩們艱苦創業的鎳都新城、亞洲第一老坑、創業者住過的地窩子探詢一番,讓更多的老年人能以無怨無悔的情懷在這裡做一次壯闊的回憶和揮別,讓不同的多種文化在腳步間交融,讓我們的路口天天出現陌生的笑臉,讓戈壁小城不再獨自遲暮,讓繁華都市能與荒草狂沙對應起來吧!
作為小城中的居民,把小城當作是自己的家,是很榮幸的。別人家再好,也是別人家的,即帶不來,也留不下,只能帶回來些相片和零碎記憶。而小城卻是每天一掙眼就能看得見的家,家醜不嫌,家美自在,生活在這樣的小城,心無大貪大欲,身無壓力山大,心情自然也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