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雪遐思福地榆樹散文

望雪遐思福地榆樹散文

  這是今年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雖然十幾天前也飄過零星的雪花,但還沒等雪花落地就融化得無影無蹤了。今天的雪下得很大,下得很久,很久,幾乎一整天一刻也沒有停過。一會飄著鵝毛型的雪片,一會篩撒著細細的白沙面,沒用多久,大地就被雪覆蓋得嚴嚴實實了。隔窗而望到處是一片白茫茫。此時看不見了那些地上的落葉,也看不見空中灰濛濛的飛塵,淹沒了往日裡的些許浮躁,只有潔白的雪花漫天飛舞著。

  我佇立在窗前,望著飛舞變幻的雪花,腦子裡似乎也是一片白茫茫,什麼也沒有,此時覺得天地間異常的安祥與寧靜。我呆呆地看著窗外自由飄舞的雪花,看著雪花洗禮著眼前的世界,也等待著雪花洗禮自己的腦際,使其變得更新鮮更潔淨。驀然明白過來,啊!蒼公是用這種方法重新整理北方的世界?不,何止僅是重新整理?是讓大地進入修整養生期。想到這裡,頓覺這雪下得好,下得是時候。因為農民們已把地裡的莊稼全部歸倉了,該翻的地已經翻好了,大地早已赤裸著軀體等待著老天給她蓋上這層“棉被”,此時下雪不是正適時宜嗎?看起來上蒼真是厚愛我榆樹這方沃土了。

  二十天前,周邊地區都下了很大的雪,就是省城長春也下了很大的雪,很多樹枝被雪壓斷,交通因積雪而堵塞。而榆樹——天下糧倉,滿地都是待收玉米、大豆和稻子,農民們正在地裡酣忙秋收。當我聽到電視裡報告東北三省很多地區有雪時,心裡有些緊張與擔心,怕家鄉的糧食被雪埋上,怕地裡的莊稼因下雪而糟蹋、怕家鄉的.父老鄉親在雪中扣糧食而辛苦、怕……

  因為我有難忘的體驗與感受。在我高中畢業那年,也是農曆九月中旬,地裡的莊稼剛割完還沒運回場院,就下了一場罕見的大雪,把整個大地封得嚴嚴實實,大片大片割完的玉米、高粱、大豆埋在很深很深的雪底下。生產隊為了搶收,天還沒亮隊長就敲鐘通知社員到地裡扣玉米、扣黃豆、扣高粱。我和姐姐們迎著鐘聲從被窩裡爬起來,跟著社員們一起到地裡去扣玉米扒玉米。我們從雪中扣出一穗扒一穗,那冰涼的雪,不一會就把我們的手套和鞋子全都溼透了,棉褲也溼了半截,手腳和小腿凍得又痛又癢,回來家裡父親把炕燒熱來給我們烘乾鞋子和襪子,鞋襪還沒等烘乾好,我們又去地裡接著從雪裡里扣糧食。經過半個月的艱苦奮戰,社員們吃了很多苦,糧食還是糟蹋了不少。

  雖然我已多年脫離了農村的勞作,但心裡還是時時掛念著家鄉的父老鄉親,更願我榆樹的糧倉裝得滿滿的,一粒也不丟失,所以經常望著有些陰霧的天氣,心裡默默地祈禱上蒼千萬別下雪,並經常守候在電視機旁凝聽天氣預報。幸運的是老天真的沒有下雪。直到家鄉的親戚打來電話說,地裡的莊稼都收完了,家家戶戶的糧食都歸倉了,地也翻得差不多了,我心裡才輕鬆下來。他們還告訴我,今年的收成還不錯,雖然受過一次風災,但影響並不大,糧食還是挺飽滿的。聽到這個訊息,我心裡特別高興,心想榆樹真是一塊福地。

  記得今年農曆七月十一日(陽曆8月27號),去北京看兒子,先坐榆樹開往長春的火車,然後到長春再換乘。在榆樹開往長春的火車上,和幾個旅友爬在車窗前閱覽著窗外的景色,看著一片片肥壯的莊稼,一位旅友說:“今年的莊稼長勢真好,看來又是一個豐收年,咱們榆樹就是一塊福地。”

  “是啊,榆樹確實是一塊福地,這裡有得天獨厚的黑土地,是天下聞名的大糧倉嘛。”我樂哉哉地應和著旅友。此時想起志書上的記載,就是這塊黑土地昔日引來清朝的翰林學士趙倫德,不遠千里迢迢從京城一路尋來,落戶紮根於這塊寶地——榆樹,

  趙倫德,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出生在河北省樂亭縣的趙家莊,自幼聰明過人,龍虎之年赴京趕考途中遭時疫,病倒在客棧誤了考期,身帶盤費全部耗盡,只好在大街上賣字,因其書法獨具風格,買人甚多,數日後湊夠盤費欲返程回鄉,由於心中苦悶,臨行前便揮筆寫下了“懊悔”兩個大字貼在京城牆上。皇上出巡時發出了這兩個大字寫得獨特,問明是書生趙倫德所寫,即令欽差追回。趙倫德見到皇上將自己因得病誤考期,不能報孝國家與皇上而心中懊悔,所以信筆寫了“懊悔”做以傾訴。皇上見其誠意,又為其書法剛勁有力,不僅沒有治其罪,反而將其留在京城翰林學院做學官。到了嘉慶元年(1796),顒琰登基後,為了感激老師教誨之情,封趙倫德為翰林學院學士。

  趙倫德為人正直,嫉惡如仇,直言敢諫,深得皇上的讚賞。在他的良言相諫之下,皇上掌握了民間實情和朝中的一些奸臣所為,治罪了一些貪婪的官汙吏。因此,卻得罪了一些貪婪的官汙吏,他們編造了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強加於趙倫德頭上,開始皇上不信,久而久之皇上對其生疑到疏遠,趙倫德知識時物,知道自己的衷諫難以被皇上所採納,便決定辭官隱退,皇上恩准,並允他自擇安家之地。因此他攜一家老小下關東。

  為了找一塊寶地落腳生根,每到一處他都要看一看土質,並用戥子量一量土的分量,走一路量一路,始終沒找到如意的地方,就在七月的一天來到松花江東岸的孤榆樹屯——現在的榆樹市。他被這裡的土肥草青、水秀、樹茂的景色吸引住了,這裡的土完全是清一色的黑土,用手一攥順手指往下“拉拉油”,他決定在此地斬草開荒安家落戶,他把安家之地起名為新莊,就是現在榆樹市的新莊鄉。在他的影響下,新莊人拓荒不止,勤勞奮進,從此很多人過上了糧谷連年充裕、溫飽有餘的生活。

  嘉慶二十四年,趙倫德病逝,皇上為了感激老師的恩德悼念其業績,在新莊建一座祠堂,並親手書寫“趙氏祠堂”(建國後毀掉)。直至今日趙倫德的子孫們仍然生活在榆樹這塊黑土地上。

  想到這段歷史,深感生為榆樹人的自豪與富有。我又接著和旅友聊:“是啊,我們榆樹土肥、水清、地勢平,旱澇保豐收啊。”那位旅友很有些自得地說:“你說咱們榆樹地勢這麼好,不高不低,土質這麼好,能有什麼災?旱澇都不怕……。”

  次日到了北京,手機裡收到簡訊:“吉林、長春有颱風襲擊……”我在疑惑著,不會吧,我長這麼大,還沒聽說我們這個地區有颱風侵擾呢,那都是沿海地區的事啊。

  農曆七月十三那天,丈夫發來簡訊:家這裡遭颱風了,下大雨了,很多莊稼都颳倒了……。我疑惑這資訊不真實,急忙給妹妹發簡訊核實情況,妹妹回覆簡訊:“確實遭受颱風襲擊了,公園很多樹都颳倒了……”

  情況得到證實後,我感到非常意外,心想來時還和旅友神侃,榆樹是寶地呀,福地呀,旱澇保豐收呢,怎麼沒到三天就遭遇颱風了?那些颳倒的莊稼農民不白伺候了嗎?哎,福地也好,寶地也好,都是老天說了算。

  農曆七月十五那天,兒子和女友上班去了,我在兒子的住處(昌平)周圍轉悠,走著走著,不由自主地來到了玄武廟跟前,我抬頭一看“玄武廟”幾個字,又返回市場買了幾樣水果,折回來走進廟,很多求籤的人在搖著籤筒。一位道長向我走來問到:“施者求籤嗎?”我搖搖頭:“不,我敬貢。”那位道長用手指著元始天尊、無上老母、王母娘娘的塑像,示意我到那裡去上貢。我按照道長的指點,來到元始天尊、無上老母、王母娘娘塑像前,擺上貢品,點上香,跪地叩拜,一邊默默唸著:“元始天尊在上,無上老母在上,王娘娘在上,請保佑我家鄉榆樹風災即退,莊稼無損,糧倉豐裕,農民勞而有果,汗不白流……”然後又默唸一些關於保佑兒子工作順心如意之言語。

  走出玄武廟,心裡稍有輕鬆感。後面跟上來一位同是來廟敬拜的七旬老者,他快走幾步來到我的左側,問我:“您是東北人?”“是。是吉林榆樹人。”“我是河北石家莊人。我去過吉林榆樹,親屬在那裡住,那裡盛產糧食,很好。”我一聽高興地問:“你也喜歡榆樹?”“喜歡,”唯有一點不可思意,你們那裡有鼠,而且那鼠會爬高。那年八月份去親屬家,他家園田地裡種的玉米,長勢很好,快成熟了,可是很多玉米棒被老鼠啃得光光的,太可惜了!不可思議,糧倉得防鼠!糧倉得防鼠!”我重複著他的話“糧倉得防鼠。”我又和他講起家鄉一直是無災無險的福地,可是近日卻遭遇風災的事,他深思一會,微笑著說:“勢大不狂,福大不揚,災警人醒,德馨興長!”

  當時我似懂非懂那位老者的話,但是覺得他很深奧且有禪功。心裡暗暗地讚歎著。

  此事已過去兩月有餘,但今天望著窗外還沒停息的雪花,望著被白皚皚的“棉被”包裹起來的大地,我又想起那位老者的話:“糧倉要防鼠”、“勢大不狂、福大不揚、災警人醒、德馨興長”的話。

  2018年11月12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