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窯洞的見證與傳說的散文

土窯洞的見證與傳說的散文

  說起土窯洞,思緒一下子又回到了四十多年前上山下鄉時的那個小山村。回想往事,開啟記憶,“老電影”又開始了……

  我下鄉的那個生產隊二十七戶人家,散落在兩架山坡距公路有三丈高的平臺上,那平臺有六七丈寬,隨蜿蜒的山勢有兩百多米長。每戶農家都依山傍崖,選好位置,戶戶向陽,打一孔土窯洞。那土窯洞前邊的“土”字,就印證了它原始、簡單、樸實的性格。每家外表看上去一個樣,只能從住的位置與窯洞門邊和窗外掛著的那一串串火紅的幹辣椒、金燦燦的黃玉米棒區分開來。它們嬌嬈的裝扮呼喚著:主人,“家”到了。

  走進土窯洞的家,馬上就能體會到它的第一大功效:那就是“冬暖夏涼”。就說“三夏”大忙季節吧,毒日頭不但把麥子曬黃,同時也把地皮像是要烤焦,烈日炎炎下勞作的農民和知青們受著烘烤,揮汗如雨,奮戰在打麥場上……下工後,回到土窯洞裡,噢,涼爽!舒適的感覺使人立馬暑氣頓消,溫度宜人,宛若開著空調一般。秋去冬來,到了“三九”嚴寒的冬天,山風凜冽,吹低荒草,戶外一片蕭條,路上行人裹緊棉襖,護著耳朵,疾步走著,撥出的熱氣變成了白霧縈繞著。可一回到土窯洞裡,不用搓手,不用跺腳,溫度適宜,不低不高,坐到“灶連炕”上,抽袋旱菸,雲霧繚繞,寒氣早沒了。

  說到“灶連炕”,這是土窯洞的第二大功效:我們隊裡的土窯洞都採用灶連炕(或許其它地方亦然),算是科學配套。做飯時的餘熱煙火,透過土炕的通道抽到窯外的煙筒排掉。節約柴火,做著飯土炕也被燻(燒)熱了。說到這兒,我又想起剛下鄉時,知青嫌土炕不熱,加柴猛燒,致使半夜燙醒,棉被燒著……

  土窯洞的第三大功效是:可以根據需要,隨意進行擴建、改造。一般土窯洞,三米多高、三米多寬、六米多長的`這近二十平方米,就是一家人做飯、吃飯、休息、睡覺的主室了。我剛到山裡,第一次走進土窯洞感到很陌生,好奇心驅使著我再往裡走走瞧瞧。透過用高粱杆扎梱栽牢的一道隔牆,藉著燈光看到,後邊比前邊大了許多,堆放著農用的工具、雜物。又發現與主窯洞垂直方向的兩側打出的另外幾個小窯洞,村裡人把它們叫“拐窯”,兩米高、一米寬、兩米長。走進小拐窯,一米高處的兩側的土壁上又挖出五六個一尺多高,一尺多寬,一尺多深的小方平臺,擺放著一些瓶瓶罐罐。窯洞的地面上雜亂放著一些果蔬(能保鮮)。土窯洞從外邊看,一個門洞,沒想到兩側有若干拐窯,拐窯裡又有小洞,真說不清一孔窯洞到底挖了多少個洞。不由想起電影《地道戰》的場景,外邊看不出來,裡邊卻可以發展無窮啊!土窯洞到底算幾室幾廳?完全根據自己的需要,樂意就挖、就造,不用請示,不用報告!

  拐窯裡的小方平臺上,放置了一件形似大筆筒的黑釉陶瓷罐,油光發亮,引起了我的好奇。這東西我在城裡沒見過,也不知它是幹什麼用的。高有一尺許,燒餅大小的口徑,兩邊有拴繩的耳環,姑且就叫它提罐吧。一問主人,才知道它是裝做好的“肉臊子”用的。六十年代末,實行的是計劃經濟、統購統銷,很多日用品食品都憑票才能購買。我記著大概有:糧票、肉票、油票、布票、棉花票、肥皂票……那會兒不像今天想買啥就能買啥這樣簡單輕鬆。農民辛苦養了一年多的大肥豬,必須賣給供銷社,供銷社按比例發給你肉票,想吃肉就憑票去買。一次買上二三斤,回到家裡,將肉洗淨,切成黃豆大小的肉丁,經過翻炒,加入調料,加水、煮熟、燉爛,最後加入稍多一些的鹽,收汁入味後即可盛入提罐內,燒肉時浸出的油脂漸漸浮上表面,待涼了以後,一層厚厚的油脂將下邊的肉密封起來,因為提罐體高口小,所以油封的厚度增加了不少,放置一年裡邊的肉也不會變質壞掉。這也是我要說的土窯洞的第四大功效:能保鮮、防腐,彷彿就是一個天然的土“冰箱”。

  “老婆子,咱今兒吃肉臊子面。”丈夫大聲的吆喝著正在做飯的媳婦。從麥場上回到家,丈夫躺在的炕上,抽著旱菸,等著媳婦將做好的麵條端到跟前,這也是陝西農村大男子主義的生動寫照。媳婦同樣也幹了一晌午農活,做飯像是女人的專利,男人不僅不幫忙,反而認為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這理到哪兒誰能與你評說?媳婦提來提罐,先將油封挖起一半放在另一半的油上,再用筷子用力向下挖起肉來,肉團放入盛麵條的碗下邊,上邊放入撈好的麵條,然後用鐵勺澆上半勺熱麵湯,遞給丈夫,看著丈夫用筷子上下反覆的拌、調,若不再需要,才能將原先挖出的油脂再蓋到肉上,用小勺再將油封弄平、弄好。一般情況下,丈夫吃肉面,媳婦吃素面,這也彰顯出男人在家中的主人地位和威嚴。當時的山裡邊,沒有電冰箱,生活條件不是很好,採用這辦法真好,居然能將肉臊子的保質期達到一年以上。要是沒見到,決然不會相信。不可思議啊!

  再說說土窯洞的第五大功效:能防天災人禍。出了兩側的拐窯,再往裡走,看到挖出的一級級臺階,沿階梯逐步登高,手舉煤油燈照路,走進一洞,踏著洞內的階梯越走越高,越走越遠,竟然能從窯洞裡走到半山坡上的一個極隱蔽處,原來這是土窯洞的後門,用力推開木板,發現散落下的黃土與荒草。一問主人才知,解放前為防土匪挖的暗道。晚上睡覺頂緊窯門,聽到土匪來了,從窯後的暗道可以出逃。沒想到我們下鄉知青才到生產隊不久的一天夜裡,因前幾日連續下雨,所住的土窯洞門前左側土崖突然發生了塌方,大量的黃土將窯門、窗子掩埋堵嚴,就是因為有暗道才得以出來。解放前挖的逃跑通道,還真派上了用途,知青們走過了傳說中的防匪暗道,使用了許多年都沒人走過的這條道。難怪隊長在塌方現場,指揮有方神情自若不慌不忙,原來心中有數啊!

  塌方的黃土清理了三天,砸斷的案板,砸壞的鍋碗盆瓢,砸扁的水桶只剩拳頭高……現場一片狼藉,知識青年卻安然無恙,天災而不能傷害,命大之人也!回想起來這些事情,仍然記憶猶新,就像發生在現在一樣。知識青年也因禍得福,沒了灶具到社員家裡去吃飯,不用自己撿柴燒飯,當時心想若能長此以往,豈不快哉樂哉!

  記憶的閘門一旦開啟,往事盡情的湧出來。蹉跎歲月,青春記憶,苦樂年華,甘苦參半,今生難忘!

  土窯洞啊,曾經在四十多年前你陪伴我一起生活過,曾經在一年四季裡享受過你所賜的不冷又不熱,曾經親自體驗、領略了你的內臟、功能與效果,曾經得到你的幫助從危難中得以幸運逃脫,曾經讓我們知識青年在小山村體驗了生活,曾經讓我們見證了你的傳說。土窯洞我還想滿懷深情的對你說:我感謝你!我懷念你!我仍想在你的懷抱中酣甜地睡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