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多姿多彩的發表方式散文
唐詩多姿多彩的發表方式散文
詩人寫詩除了自我欣賞外,都想讓自己的詩作傳世。唐時沒有報紙雜誌等媒體供發表,只能靠一些原始簡單的方式傳播。方法雖拙樸,但卻多姿多彩,很有趣。
詩筒傳詩。就是用盛具傳遞詩作。盛具用竹筒或特製的瓷筒。王維晚年隱居輞川別墅,與時任地方太守的裴迪寫詩唱和。因為該地竹子多,王維常用竹筒盛詩和裴迪互贈詩作。白居易任杭州太守,公餘節假時與當地文人飲酒賦詩寄興。詩人元稹時任會稽(今浙江紹興)太守,白居易常派歌伎高玲瓏、謝好好用瓷筒傳遞雙方詩作,白居易為此還寫詩記勝:“為向兩州郵詩作,高謝來去遞詩筒。”
詩板題詩。唐代是詩的王國,普天下崇詩。人們在風景名勝、商業店鋪、旅館驛站等地牆上粉刷出一塊詩板,來供過路文人題詩。據傳崔顥《黃鶴樓》、王之渙《登鸛雀樓》都是從詩板題詩傳開來的。李白遊黃鶴樓,被眼前景物陶醉,但卻不題詩了,因為“崔顥題詩在上頭”。詩人過處,往往有人請求在詩板上留下詩作。李白遊報恩寺,寺僧恭敬地捧出詩板要大詩人題詩。詩板多了,精粹卻並不多,於是劣詩往往被抽下。詩人薛能遊蜀地飛泉亭,見亭上“有詩板百餘篇”,薛詩人把詩板全部抽走,只留下文端《巫山高》等詩板。劉禹錫過巫山廟,摘下千餘塊詩板,只留下數十塊而已。
上山乞詩。寺院乃藏龍臥虎之地,寺僧中有不少詩人,因此有人上寺院乞詩。“山僧封詩寄,野客乞詩歸。”有人乞詩,寺僧詩作也可以流傳於世了。李商隱晚年窮居山林,不少人透過各種渠道向大詩人乞詩。文人崑山帶著數十丈布帛透過李商隱的遠房親戚引見向詩人乞詩,這一回讓崑山滿載而歸,他乞得詩人《}90枝>五首。
文人竊詩。有的'文人為了邀名聲就竊取詩人新作為己有。唐代科舉考試,有的文人寫不出好詩應試就竊人之作。有一應試者盜得楊衡詩一首參考結果登第。楊衡當即責罵:“‘一一鶴聲飛上天’一句,你偷了沒有?”那人答日:“此句知兄最惜,不敢偷。”楊衡見自己佳句未被偷,笑著說:“猶可恕也。”當時社會看好元、白詩,他們的詩常被人盜取。李商隱“鏤月為歌扇,裁雲作舞衣”二句被時人張懷慶“竊為己作”,只在二句之前加上“生情”、“出性”改頭換面。當然,偷詩不道德,但也為詩的流傳出了力。
詩人賣詩。古代沒有稿費,但有“潤筆”,寫詩可以索潤筆。中唐後賣詩較普遍,名人詩價值高,最高的要數白居易、元稹了,白居易一首詩索要一百金,白居易<長恨歌》賣給勾欄歌院五百金。白詩值錢,就是能唱《長恨歌》的歌伎身價也倍增。李益詩樂工爭買譜曲,賣給歌院,因此李益詩可以作代價券,持有李益詩可以在勾欄歌院喝酒休閒,甚至還可以充當車馬費、坐轎費。寫詩有了價值,便刺激了詩人的創作熱情,也使詩可以大量流傳。
文身刺詩。把詩刺在身上,很能引起鬨動效應。唐代居要縣令捕得一個叫李勝的罪犯,縣令判他杖刑一百。臨刑時,犯人脫下衣服,只見該犯渾身都刺有時人詩作,縣令檢視竟有一首自己寫的七絕,大為感動,下令免刑。荊州有個叫葛清的人“自頸以下遍刺白居易等人詩”,有的還自己配上圖畫,被時人稱為“白居易舍人作詩圖”。唐代長安人煙阜盛,混混多,五陵年少,多以文詩為時髦,誰身上文有詩人新作,身價就高,很受勾欄歌女青睞。
發表渠道多多,但畢竟拙樸,難免遺失不少佳作。像著名詩人賀知章、王之渙等僅留下幾首詩,真是可惜。這足見當時的條件下詩歌創作、流傳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