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下冊課文《絲綢之路》學習知識點簡介

五年級語文下冊課文《絲綢之路》學習知識點簡介

  絲綢之路與中西交通 公元前138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中途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歸。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派張騫西去聯絡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同時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費爾幹納盆地)和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間)、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亞)、安息(帕提亞)、身毒(天竺)各國。司馬遷《史記·大宛傳》稱他的兩次出使為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開通的道路。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在我國西漢時期,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絲綢之路已有南北兩道。公元3世紀以前,天山以南兩道,以南道較為繁榮。公元3世紀至5世紀,兩晉南北朝時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為昌盛。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代還有一條通往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與中西貿易 中國除出口大量絲綢之外,還輸出鐵器、鎳、貴重金屬、銅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亞、西亞直到羅馬。中國從中亞以西輸入毛織品、玻璃、寶石、瑪瑙、香料和化妝品,特別重要的是從大宛輸入汗血馬、天馬;中亞各國的葡萄、苜蓿、蠶豆、石榴、番紅花、芝麻、胡蘿蔔和黃瓜等植物,都傳到中國。從西域和伊朗傳入中國的,還有箜篌、琵琶、篳篥等樂器及繪畫、雕刻、圖案設計等技藝。安息和羅馬的毛織品、玻璃也源源東來。

  絲綢之路與中外友好 絲綢之路開通之後,中國與中亞、西亞和南歐各地各民族友好往來綿亙不絕,日益密切。

  出使西域的張騫 公元前138年,張騫奉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被佔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騫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張騫才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國王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並幫助他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居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於13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瞭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投筆從戎的班超 班超少有大志,常欲效張騫立功異域,效命疆場,遂投筆從戎。(《史後漢書·班超傳》)

  匈奴是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善騎射,驃悍驍勇,進如鳥飛,頃刻畢至,退如煙雲,須臾消逝,每當秋高馬肥,即四下擄掠,中原一帶不堪其擾。西域一帶有五十餘小國,全被匈奴控制,要有效抵禦匈奴的侵擾,就必須控制西域各國,斬斷匈奴的臂膀。

  公元73年,班超隨奉車都尉竇固出擊匈奴,並奏請明帝派遣他出使西域。先到鄯善,國王先恭而後倨,班超推斷匈奴也派使者來了。情勢非常危急,只有先下手為強。班超集中隨從36人,乘夜火燒匈奴使者的住所,殺死30餘人,燒死100餘人,鄯善國舉國震恐,首先歸漢。接著,班超馬不停蹄出使于闐、疏勒,鎮服兩國,又粉碎了受匈奴指使的焉耆、龜茲兩國的進攻,恢復了與漢朝中斷了65年的關係。

  班超決心長期留駐西域,從公元87年起,又陸續平定了莎車等國的叛亂,擊退了大月氏王朝7萬人的進攻,保護了西域南道各國的安全及絲綢之路的暢通。公元9194年,龜茲、姑墨、溫宿、焉耆、尉犁、危須等國先後臣服歸漢,西域大小50國全部歸屬,漢章帝封班超為定遠侯,西域從此安定,匈奴不敢南下。

  班超在西域32年,縱橫捭闔,使西域與內地聯為一體,為中華民族的'基業立下了豐功偉績。

  西天取經的玄奘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高僧,虔誠的佛教徒,傑出的翻譯家,也是享有世界聲譽的旅行家和最全面地記述古代絲綢之路沿途情況的偉大著作家。貞觀三年,他深感佛說分歧,難得定論,誓遊西方,到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古印度)取經,探求答案,以釋眾疑。貞觀十七年,帶657部經論返歸長安,受到熱烈歡迎。唐太宗將他安置在太子李治修建的慈恩寺譯經,又在寺內專門修建佛塔一座,收藏他帶回的經典,這就是現在西安的大雁塔。

  玄奘從西域絲綢之路的中道出國,從西域南道回國,歷時17年,遊歷三十多個國家,行程五萬餘里,大大促進了中原與西域、中國和印度等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他的《大唐西域記》記敘了沿途見聞,為我們瞭解西域、中亞、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歷史情況,瞭解絲綢之路的面貌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是一部聞名世界的歷史地理名著,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玄奘精通梵、漢兩種文字,其譯著準確翔實,開一代新譯風,並培養了許多翻譯精英,使盛唐的翻譯水平達到了相當的高度。玄奘和日本、新羅(朝鮮)的佛學者還有傳承關係,在國際上亦有重大影響。

  他西行取經的事蹟,在民間廣為流傳,變成了神話,後來經明代作家吳承恩寫成小說《西遊記》。唐僧及其弟子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成為家喻戶曉的文學形象。玄奘實為我國古代一位在世界史上和國際交往中享有極高聲譽的歷史人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