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讀後感三篇

鄉愁讀後感三篇

  《鄉愁》,短短的四小節,反覆地詠歎,道不盡的是鄉愁,凝聚的仍是鄉愁。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鄉愁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鄉愁讀後感1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少小回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自古以來,有多少思鄉的名句流傳下來。牽腸掛肚對家人的思念,道盡了中國人對家鄉及故土的依戀。

  由《記憶像鐵軌一樣長》中“母親帶我從上海乘船至安南,然後乘火車北上昆明。滇越鐵路與富良江平行,依著橫斷山脈蹲踞的餘勢,江水滾滾向南,車輪鏗鏘向北。也不知越過多少橋,穿過多少山洞。”作者在抗戰之中奔波,遷徙,離開了自己的故土。多次與家人聚散離合。這樣的童年經歷造就了詩人敏感而又細膩的心。

  《鄉愁》中,余光中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將“鄉愁”這種抽象的情感實體化,表達了作者在不同時期對鄉愁的理解。引起終日奔波、闊別家鄉的人的共鳴,引起人們無盡的哀愁與相思。它將自己對祖國統一的期望與鄉愁結合在一起,在內在感情中繼承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特徵,《鄉愁》在均勻、整齊的句式中追求一種生機勃勃的表現形式,使詩歌具有音樂般的節奏。篇幅雖短,但表達的感情卻滔滔不絕。對母親、對妻子、更多的是對祖國的思念。使讀者讀起來更加親切。

  余光中先生在《浪子回頭》中寫道“一百六十里這海峽,為何渡了近半個世紀才到家?當年過海是三人同渡,今日著路是一人獨飛。”表達了作者對家人的思念和對大陸的嚮往。《舟子的悲歌》中所說“昨夜在海上鋪一條金路,渡我的夢迴到大陸。即使在夢中,也希望自己回到大陸,這是一種多麼深切的希望。縱使他只到過中國的九個省而在美國的足跡遍佈二十八個省。而他對中國的思念卻沒有在美國的喧囂中迷失,相反而是更加的深厚。當作者闊別大陸二十餘年,內心對大陸的思念如滔滔洪水一般傾灑在潔白的紙上,一字一畫都是對大陸深沉的思念。《鄉愁》是作者在廈門街的故居中,僅用了二十分鐘完成,這怎麼不是對大陸深沉的思念與愛的見證。

  遊子的鄉愁,是渴望大陸統一與親人團聚的鄉愁。詩人那顆火熱赤誠的心臟,燃起了每一箇中國人內心深處的鄉愁。無論你身在何處,思鄉之情是不會被那無邊無際的大陸和海峽所阻礙。

  鄉愁讀後感2

  余光中先生的去世,是文學史上一顆星辰的隕落。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個等候回家的靈魂,帶著滿腔的鄉愁,在世界上消散於煙雲之中,只剩下精魂留存於世。

  余光中先生的`身世是讓人唏噓的。他二十二歲時,寫出了多首流淌著濃濃思鄉情的詩歌。比如《鄉愁》這首廣為人知的,讀來讓人悲哀婉轉的詩歌。儘管只有隻言片語,可是詩人將自己的思鄉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字裡行間,都隱含著無盡的鄉愁。

  余光中先生活至九十歲,卻依舊像二十多歲——年輕時候那樣,思念著故鄉。那是他永遠回不去的熱土。

  雖說余光中先生在文學史上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但實際上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他的濃濃鄉愁。他的每一首詩,都融入了自身的真情實感,是他嘔心瀝血而寫就的。他用濃濃的思鄉情,創造出了一首又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

  從古至今,鄉愁都是多種多樣的:有一去不復返的鄉愁;有久別重逢的鄉愁;也有短別重回的鄉愁。可是,命運捉弄人,偏偏讓余光中先生只能在一去不復返的悲哀中度過自己的人生。帶著深深的遺憾,最終魂歸天堂。

  鄉愁可以創造出藝術,但更多時候卻會創造出無奈。余光中先生迫切回到故鄉的心情,使他走向了創造藝術的道路,在一場轟轟烈烈中走向沉靜。但他的離世,卻給我們留下了諸多的思索。

  鄉愁讀後感3

  余光中先生的去世,給這片大地留下了無盡的哀傷。但是他留下的情懷,讓我們始終銘刻心中。

  先生已經永遠地離開我們了,但是我們依然覺得他一直在我們身邊低聲絮語,那麼溫暖,那麼親切。他的離世,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尤其是李叔同先生。得知余光中去世的訊息,李先生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甚至不吃不喝。他一直在窗戶邊仰天長望。有時候待在那裡,幾個小時下來一動不動,述說著無言的哀傷。

  雖然詩人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他廣為傳誦的詩歌,卻深深地留在了我們的腦海中,回味無窮。沒有他,就沒有這一首首震人心魄的詩歌。他從來沒有放棄過想要回到大陸的決心。只是沒有辦法用其他方式來表達鄉愁。所以他筆耕不輟,用這種持續燃燒的方式,抒發自己的鄉愁。

  我很敬佩余光中先生的這種堅持不懈的品質。正是因為他的堅持不懈,才有了今天這麼偉大的成就。正如詩句中說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所以在年輕的時候,一定要勤奮,否則“老則老矣,無能為也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