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讀後感3篇
《儒林外史》的讀後感3篇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的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儒林外史》的讀後感範文1
斷斷續續看完《儒林外史》,想是功力尚淺,不足以看透作者之思,只隨文中描繪而愛、惡、敬、厭一番,作者十幾年功夫,精雕細琢,慢慢讀來——除恨透科舉制度外,還展現了世人百態。
全文開頭起得妙,“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興亡朝復暮,江風吹倒前朝樹。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一段話道盡官場沉浮,筆下有著自身對功名的怨恨後變成釋然。以王冕為首,將心中美好願望寄之,奇人開篇,結尾亦講述了另外幾位奇人異事。
前半部分,講述讀書人士,假風流,裝清高,,自詡賢士,作者更有幾句諷刺夾雜。中間思路漸開,有世人道“痴傻”的杜少卿,亦有不為名利所動的莊徵君,令人敬佩的虞博士,郭孝子遠涉千里尋父,救人報國反被誣陷的蕭雲仙,蕙質蘭心的沈瓊之……泰伯祠祭祀等情節。總之,其間小人從中牟利,也有仗義疏財之士,故事漸漸豐滿而不拘於作者自身。後半部分,湯總鎮的一番智鬥,亦有舉手稱讚之處,惜有小人在上,湯反到樂得自在,解甲歸鄉。假裝中書而被壯士鳳四爺所救的萬青雲。而後妓院裡的描寫,燈花驚夢,那夢中的場景想必是天下苦寒而媚富貴的女子念想,作者寥寥幾筆勾畫出,不過南柯一夢罷了……全書從科舉考場、戰場、風景名勝、宗廟祠堂,舊時南京風貌一一展現,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後面祝文將文中人物幾字概括。
更有風俗描寫,祭祀禮儀,難怪古人語“先禮而後賓”。禮,成為交往之必備,亦成為趨勢之徒藉以欺世盜名。不拘禮法者,要麼是奇怪才,要麼便是無知。那麼,現如今,禮靜默地站在我們中間多久了?德改裝換面在地上鋪了幾層?我感慨的是,儒林外史裡交往的首句便是“尊姓大名?”,現如今有多少是直接請教姓名和經歷的呢?多數都是聊得暢快無比之時突兀地問對方姓名。“君子以果行育德”出自《周易》,故事開始和結束都是出自果斷的行動,沒有開始便不會有結束。
文中有美好品質之人,像是鮑文卿——有情有義。只因自七歲學戲唸的是向鼎創造,便向按察司求情,雖其間迂腐,但貴在忠義,不為名利所動。惜其養子因變故,未曾學到分毫。
最可恨的場景之一便是王玉輝家三姑娘殉節時,那句"仰天大笑道‘死得好’",這樣一句看得我心驚膽顫。雖後面,王玉輝後知後覺失女之痛,也抹不掉那令人憎惡的封建思想。殉節在明絕非罕事,怪只怪當時那可恨的理學教條,把好好的女子逼上絕路——思想上的絕路,遠遠比現實封殺更決絕。
關於其間詩文,我就不隨意評論了,只是應了那句“盛於早,衰於早”。
以上是我讀文感受,其間制度問題我未能深刻領會,帶給我的只是一些感慨和教訓罷了。
《儒林外史》的讀後感範文2
讀儒林外史,品世態炎涼。
五十六話故事,道盡萬千辛愁。
才子風流,千古佳話。腐儒惡紳,粉墨登場。百年之後,歸為黃土,不勝唏噓。
這是一部漫長的白話文小說,以王冕不願入仕為開端引出一出出或風流或心酸或快意恩仇的精彩故事,最後又以萬曆封儒為結尾,一筆親封這儒林佳話。
整部小說,登場人物千百人,鄉紳紛爭仕途坎坷接踵而來。如周進范進一生求舉業,晚來如願以償的心酸。再如嚴監生視財如命卻又恩情並重的可愛。又或如鳳四老爺武藝高強打抱不平堪稱遊俠典範。再或如王老爹迂腐不堪鼓勵女兒以死殉節而後傷心不已追悔不及。每一個人物的形象都躍然紙上,使讀者猶如身臨其時一般感受冷暖人情。
而這其中又以蕭雲仙和杜少卿實數筆者最愛。
蕭採,字雲仙,以字行,四川人。自幼隨父學藝,出場便救助了甘露僧打瞎惡僧雙眼,使人在習慣勞民才子的瑣事之後眼前一亮,忍不住大喊一聲,好一個英雄少年郎。後得郭孝子點悟,隨軍出征平定邊城,青衫赤馬一戰成名。功成後招流民定居,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大辦學堂。花三年之久重新修固青楓邊城,堪稱武能提槍戮金甲,文能揮筆定天下。就著這麼一位令人著迷的人物卻得了個“任意浮開”的罪名,並追銀七千五百二十五兩有零。實在讓人憤憤不平!可是如果單單這樣,蕭雲仙充其量是個能人,在這儒林林立的外史中也不甚突出。然則,蕭雲仙在功勞赫赫時候被追罪非但沒有自艾自憐,反倒被父親開導變賣產業,一總呈出。這一對父子的深明大義一身正氣使多少通讀四書五經將忠孝禮儀長掛嘴邊的文人官宦羞愧!此等人,佩服!
杜儀,字少卿。天長杜家共是七大房,五房的太老爺是禮部尚書,七房的太老爺中過狀元。
杜儀的父親,做過江西贛州府知府,為官清廉,所以做了一輩子官,只是守著祖宗留下的田產。
父親去世後,杜儀繼承的,便是這一點產業,計值幾萬銀子。
初識杜儀,善惡不分,凡有人來求,一擲千金。文人傲骨不屑與官宦為流,讓人又愛又恨。婁管家在世時尚能讓偌大產業收支均衡,管家不在之後幾年之內變賣家產一貧如洗。
後遷居南京,清風明月淡如水,品茗詠詩遊山玩水,好不快活。世人皆笑,不可學天長杜儀。照我說確實學不得,有些風骨情懷不是模仿就能得來的。
普遍的讀者對杜少卿褒貶不一,其中大抵不過批之善惡不分或紈絝敗家。這是普世的價值觀,用於杜少卿這樣有趣之人的身上,實在讓人可笑。
他的眼中非但不渾濁,反而清醒異常。只是他不願被紅塵亂事所擾。有錢也好無錢也罷,不過皮囊之外他人之好罷了。
他放浪形骸不入世人之眼。如“杜少卿大醉了,竟攜著娘子的手,出了園門,一手拿著金盃,大笑著,在清涼山岡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後三四個婦女嘻嘻笑笑跟著,兩邊看的`人目眩神搖,不敢仰視。”在古時,攜妻同走是傷風之舉,杜儀哪管其他,前有良辰美景側有甘苦之妻,但願長醉不復醒,好一個自在風流!
又說,從安慶回南京時沒有盤纏全仗韋四太爺資助。這一囧事全然被他稱為趣事,他的娘子便也覺得有趣。得此妻子,真乃大幸你不願做官我隨你,你要說笑我便陪你,你要敗家我不曾言語,你要搬家我也同去。此生,我只要你,足以。季葦蕭得聞他前日攜妻同遊,勸他“據我說,鎮日同一個三十多歲的老嫂子看花飲酒,也覺得掃興。據你的才名,又住在這樣的好地方,何不娶一個標緻如君,又有才情的,才子佳人,及時行樂?”杜少卿答曰“今雖老而醜,我固及見其姣且好也。”孰俗孰雅高下立判。這等可愛人兒一生浪漫,怎麼還能叫人說他不是呢。
高翰林評價杜少卿,杜家第一個敗類!說杜父做太守,全不曉得敬重上司,只是一味希圖著百姓說好,說杜少卿敗光家業不求上進。還言道,教子侄們讀書,就以他為戒。每人讀書的桌子上寫一紙條貼著,上面寫道:不可學天長杜儀。要說這高老爺進士出身,一生功名利祿也無他錯,卻全然不曉得你是你,萬千翰林之一,他是他,千古少卿獨一。虧得他在說這段話之前還嘆息“沒趣!沒趣!今日滿座欠雅矣!”當真諷刺至極!
不知杜少卿聽到那句,不可學天長杜儀會是怎樣的笑態。不可不謂,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世上多的高翰林這樣追求仕途只為升官發財之人,多的是匡超人這樣忘恩負義的卑鄙之人,多的是牛浦郎這種欺世盜名之輩,多的是嚴貢生這樣欺善霸民之徒。你可以迫於生計貪圖私慾的為非作歹,但是別忘了這世上還是有蕭雲仙杜少卿不可不謂這紅塵亂事之中不可多得的一股清流。
《儒林外史》的讀後感範文3
讀過書的人似乎往往被賦予了高尚的光環,殊不知讀書人也是人。
一個人的秉性養成,是眾多因素合力而成的結果。先天遺傳,後天養成,而讀書只是其中一部分。熟讀四書五經,熟知孔孟之道的人不一定都會,從其所讀。古往今來,斯文敗類,數不甚數。究其原因,更是紛繁複雜。
讀書,的確是培養自身素質的一種途徑,但絕不是唯一的方法。為人處世,往往需要的是,社會的磨練加上對自我的批判。卻不是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子,能靠書本習得的。
百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應該有所修整。讀書人雖有值得稱頌的地方,但不能因其豐富的知識量而斷定他的為人。現不是已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論斷嗎?其正確與否,暫且不論。但他敢於懷疑,讀書之用的想法,是值得稱頌的。
這裡,我所提出的問題是,不是讀書對人有沒有用,而是讀書究竟對人有多少用?或者說,讀書對人的品格養成,是否完全起的是積極作用?
我也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但試問自己,比起儒林外史的人物,甚至自愧不如,沒有杜少卿的無私豪壯,也沒有馬二先生的心懷天下的悲憫之心,更別談蕭採的那一身本事。
當我們因作者的諷刺,笑話書中人物時,請別忘了自己。倘若自己處其一般境遇,又會做出何種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