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主義作文
經驗主義作文
在北方,有句長者譏笑後生的話:我吃的鹽比你咽的糠還多。這句話傳到南方,逐漸演變成: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這是極其形象的說法,我每每記起此言,腦海中總浮現一副說話者經驗豐富、老氣橫秋的;聽話者誠惶誠恐、唯唯諾諾的影象來-----這是經驗的妄自尊大和毫無經驗的卑躬屈膝。
顧名思義,經驗即經歷和體驗,說明經驗來自身體的力行和內心的思考體會。有經驗固然是好的`,在擁有經驗的前提下,遵循一定的步驟,按部就班,生活中的很多難題便能迎刃而解.“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今天的生活經驗、生產經驗、社會管理經驗在從前都是沒有的,它們無不是前人透過探究天地之規律,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漸形成的解決問題的竅門。
但萬物是矛盾的,凡事總有兩面性。一方面,中國人利用經驗,總結出《黃帝內經》、《易經》、《本草綱目》等古代科技文化的明珠。但另一方面,中國人把經驗的地位看得太高,以至於形成思維定勢,創新精神、懷疑精神等經驗的“前輩”“鼻祖”卻被拋諸腦後。這一點,我認為首先是中國傳統農耕造成的。黃土文明,土地毋庸置疑地成為中國人賴以生存的基本。相對於海洋來說,土地是穩的、靜的、安定的、可以安家的,於是中國農民便把自己的時代祖業寄託在土地田畝上。對此,馮友蘭教授是這樣談的“農民固定在土地上,極少遷徙。他們耕種土地,是根據季節變化,年復一年的重複這些變化。過去的經驗足以指導他們的勞動,所以他們無論何時若要試用新的東西,總是首先回顧過去的經驗,從中尋求先例。”中國人就是這種固定的生產模式中,將經驗尊為神聖,而把創新、創造等與自己的耕織生活無關的品行視若敝帚。
造成中國人囿於經驗的“元兇”之二,便是社會制度的不完善。西方各國,尤其是歐美的發達國家,無不把鼓勵發明專利、獎勵發明創造作為一項長久的政策和社會理想。政府的推力到位了,公民的創新慾望自然會被激發起來。反觀我國,專利獎勵制度不完善、鼓勵發明創造力有未逮,這扼殺了多少創新、懷疑的萌芽?國人常常感嘆,為什麼美國一個蘋果能抵我們十個中石油、中石化,《鋼鐵俠》、《變形金剛》能打敗國內眾多的機器人,搶佔中國的科幻電影市場、李寧安踏總是拗不過耐克阿迪……在提出這些問題之前,不妨先從自己身上尋求內因。
教育模式的僵化也是造成國人囿於經驗的關鍵,而作為高中生,我對此深有體會。中國的應試教育,其教育的效果由考試來衡量,學校為了在考試中破千軍、斬萬馬,常常是把考點、公式強硬灌輸給學生,而不是引導學生、調動學生的思維去推出真理、推導公式。這造成學生的思維固定化、模式化,這種教育方式,不僅讓學生在主觀上喪失了理性思維方式,更讓學生失去的可貴的懷疑精神。每每遇到難題,學生就會翻箱倒櫃地在教科書中尋求這類題目的解法,而如果沒有這種型別題目的做題經驗,學生往往會對此題束手無策,如今的家長往往詫異於學生考試的知識點之多,其實,知識點多恰恰反映了學生思維之鈍。可以說,國人的以經驗為準的思維方法、維專家是從的思考方式從學生時代就已生根發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