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杜甫》讀後感3篇
《李白與杜甫》讀後感3篇
《李白與杜甫》是郭沫若的一部作品,讀完這本書,我的心裡有很多的感觸。李白和杜甫是我們都知道的詩人,郭沫若也是我們很熟悉的一位作家,那麼作家眼中的詩人們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李白與杜甫》讀後感,歡迎閱讀。
《李白與杜甫》讀後感一
該書上篇講李白,下篇講杜甫。郭沫若以其卓越的考據功底和敏銳的詩人感受,生動還原出一代“詩仙”“詩聖”的真實生活。書中諸多觀點極富創見,隨手援引資料更是妙趣橫生。
初版於1971年10月的文史巨匠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曾讓二十多年前的`筆者佩服得簡直是五體投地: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現存的2400多首詩作,在郭老那裡就如常人腦中的乘法口訣一樣爛熟於心,為了佐證自己的某一觀點,他可以信手拈來,而且是旁徵博引,動輒十幾條乃至數十條,這讓我驚詫於郭老深厚的考據功底和超人的記憶力!須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網路與搜尋引擎尚未問世,而郭老卻已近耄耋之年。此其一。其二,鉅著熔文史於一爐,郭老以詩人的筆觸,史家的慧眼,將李杜的身世婚姻、生活狀況、政治活動、宗教信仰和文學創作以及二人的交遊,兼及他們與賀知章、嚴武、岑參、蘇渙等同時代的其他詩人以及唐玄宗李隆基、永王李瞞、節度使哥舒翰等要人的交往等等,條分縷析,娓娓道來,新見迭出,別開生面。一幅幅李唐王朝由鼎盛輝煌轉至衰敗凋零的歷史畫卷徐徐展現在了讀者眼前,既波瀾壯闊,又流光溢彩。
大文豪蘇東坡曾有詩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李白與杜甫》這樣的資訊量豐沛、學術底蘊深厚而又“一掃從來因襲皮相之論”的力作,真是讓我等文史愛好者大快朵頤。讀《李白與杜甫》,其快感猶如讀小說《紅樓夢》《三國演義》,隨便翻開其中的一頁,讀者都可以“眼前直下三千字”,隨著郭老滔滔大河般汪洋恣肆的探析與闡發,與作者共振:或者百感交集,或者唏噓不已,或者茅塞頓開,或者慷慨激昂。
“杜甫應該肯定,我不反對,我所反對的是把杜甫當為‘聖人’,當為‘它布’(圖騰),神聖不可侵犯。千家注杜,太求甚解。李白,我肯定了他,但也不是全面肯定。一家注李,太不求甚解。”這是郭老的夫子自道。茅盾則說:“郭老《李白與杜甫》自必勝於《柳文指要》,對青年有用。論杜稍苛,對李有偏愛之處。論李杜思想甚多創見。”竊以為,將兩位大師的這兩段話結合起來看待和評價《李白與杜甫》,庶幾接近客觀。
入選《中國圖書商報》“60年最具影響力的600本書”首批書目的《李白與杜甫》已經於2010年5月再版。經典,不但是百讀不厭的,而且必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李白與杜甫》讀後感二
《李白與杜甫》是郭沫若的一部作品,讀完這本書,我的心裡有很多的感觸。李白和杜甫是我們都知道的詩人,郭沫若也是我們很熟悉的一位作家,那麼作家眼中的詩人們是什麼樣的呢?
中國每一朝代幾乎都有一種代表性的文體,漢賦、魏晉小品、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唐朝詩歌最勝,李杜又是唐朝詩人中無法超越的雙峰,為人讚譽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一個被稱為詩仙一個被捧為詩聖,史上研究分析李白杜甫詩文的文章專著是數不勝數。
手中這本《李白與杜甫》是郭沫若1971年就寫成的作品,除了一些短詩詞,此書可稱為是他的封筆之作,而且此書是在郭沫若的兩個兒子郭民英、郭世英相繼自殺後著成的。人在痛苦時會作情感轉移,或寄請於工作,或寄情山水,或寄情與文字,或寄情煙花柳巷,或寄情故紙堆,或寄情政治對於文人來說最有效的方法可能就是寄請於文字古籍學術,當年魯迅就曾抄古碑排解苦悶彷徨,沈從文解放後研究古代服飾放棄文學創作遠離政治。
這本《李白與杜甫》卻有別於郭沫若的那些聽命文學、口號文學、政治論文,彷彿回覆了他早期的部分張揚與反叛的個性,隱含著痛苦的傾訴與反思。
有一種痛苦叫喪子之痛,有一種解脫叫寄情古籍。我想這本書也許就是郭沫若寄情於李白杜甫的詩歌和古文獻來轉移喪子之痛的產物。這本書既是詩論又是史論還是詩人傳記,再夾雜一些個人感情寓意在裡面,所以此書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廣受爭議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