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通用12篇)
《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通用12篇)
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人心靈充實,眼界開拓。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供大家參考。
《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 篇1
俗話說的好:“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因此,每讀完一本書,就會多一份感想,多一份收穫。這段時間有幸接觸《教育激揚生命》一書。讀完此書,感觸頗深。
生本教育主張“把作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動,都變成學生得以自學的輔導力量”,從教轉變到促進兒童的學,教師的工作應該是“成為規劃兒童學習生活的組織者,幫助兒童順利地進行自主學習,組織兒童的學習生活”。教師的核心能力是組織學生學習的能力。教師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教師的作用就像是在點燃火把,而不是像過去的觀念那樣是灌滿一壺水。這就決定了教師可以成為“生命的牧者”。
讀完《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作為一名教師,重新審視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確很多。即使已具備了這些理念,要落實在行動中我們還是存在距離的。如在教學中如何恰當地處理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如何在學生的活動中及時的、恰到好處的引導,如何使學生自由發展但同時又對我們產生信賴和依靠,從而使教學活動健康的、有效的進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後的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定會不斷地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孩子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
《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 篇2
現在的教育雖然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但是事實上,每個孩子還在分數中奔波著,在個學校和各種學習班中奔走著,在德育方面就有所缺失了。我們的德育教育就是要以兒童的美好學習生活為真正基礎,在《教育激揚生命》這本書中很好的進行闡述。
學習生活作為兒童生活的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兒童天性得以啟動和發展,形成沒好本性的搖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兒童自在的德性及其未來走向,並藉以迎接社會對兒童道德成長的進一步要求。所謂教育的生命機制,是指教育最終和基本上依靠教育物件的生命自身。而人大德性的形成,高度依託人以本能為核心的生命自然,但如果讓他們在學習中自主地進行大量的客服無知的個體或合作的活動,就會在和諧的、創造的、愉悅的本能下潛移默化,把仁愛、友善、合群融為本性。
兒童在良好的教學生態中匯自動形成德性,它和主要依託外部教化所形成的德性,在形成過程,主體,原理機制,以及基本形態,所處地位上,都有所不同,依據它的性態,我們稱之為素樸的德性。認識素樸的德性的存在,特性和生成機制,是認識良好教學生態在德育中的地位的關鍵,同時也是德育從脫離兒童核心生活的“小德育”向帶素樸生活基礎的“大德育”迴歸的關鍵。
1、價值取向的簡樸性。
2、以人格養成和精神涵育為本體。
3、在兒童的美好生活中發展。
4、生產主體是生命自身。
5、具有基本性和廣泛深刻的支配性。
在習慣的德育和教學的關係中,教學居於次要的地位,認識教學——學習在整個兒童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認識良好教學生態在德育中的真正基礎地位的前提。
1、教學生態的核心地位基於人類發展需求。
2、教學生態的核心性基於主流社會意志與兒童天性的一致性。
3、教學生態的核心性在於筒兒童的未來緊密聯絡。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不斷地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
《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 篇3
在4月9日和10日聽了兩天徐長青工作室主辦的全國特級教師觀摩課,課堂上教師和孩子們的狀態讓我印象深刻。幾乎每節課中學生都處在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中,看得專心,聽得仔細,想得認真,做的投入,說得流利,合作得愉快,真正體現了以生為本,自主學習、自信匯報、快樂成長,教師們只是一個讓學生自我發揮、自我發現、自我完成的服務者、引導者,真正從拉動學生的縴夫,轉變為生命的牧者。
這讓我想到曾經讀過的一本書《教育激揚生命》,書中主要講解的是生本教育,即“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價值觀。
透過聽課我在思考,這些老師是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本教育觀念,做到以生為本呢?
一、徹底改變觀念,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項充滿藝術色彩、極富藝術魅力的實踐活動,它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思考、探索、想象、創造的學習空間。所以,在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這些教師只是一個導演,而學生是主演,導演事先設計好課型、教學內容、課堂活動,把一節課的所有時間和空間都還給學生,把語文課堂變為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舞臺,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為主。
二、創造一切條件,培養學生多種能力
語文教學不僅能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能豐富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同樣能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得到發展。在教學中,他們不僅在課堂上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活動為主體的討論式、啟發式、質疑式等動態教學形式來訓練學生的心靈,還注重聯想想象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創新熱情,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大力發展。學生就會動起來,學生就有活力、有朝氣,為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總之是盡力創造可能多的條件,培養學生的一切能力,就是真正體現了“為了學生的一切”。
這些也不禁讓我感到在自己的課堂上一定也要敢於放手,只有大膽放手,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才能看到學生帶來的驚喜。
《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 篇4
學校為了促進教師專業技能的提升,推薦大家閱讀生本教育的相關書籍。我首先閱讀了《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這是郭思樂教授《教育走向生本》的延續,洋洋灑灑380多頁,從教育觀、兒童觀、研究法、教學觀、基礎觀、課程觀、教師觀、生態觀、德育觀、評價觀、根源觀等方面,從理論層面,詳細闡明瞭“生本”的核心理念,並且還列舉了大量的生本課例,及許多學校開展“生本”教育後所取得的優異成果。無疑,他們的成功,學生的優秀,是吸引我們去探究“生本”課堂的直接動力,可一種教育模式的研究,方法的轉變,首先要從理論上重新武裝自己,才能切實有效的開展相關活動。
本書中,郭思樂教授強調教育的宗旨不應該是控制生命,而應該是激揚生命。教要皈依學,讓生命自己行動。對於學生生命體,教師應是一個“牧者”,教師對學生學習的管理,應該是為了學生自主有效地活動。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對學生一點一點地教,要他們亦步亦趨,教不厭細,把學生看成需要拉動的逆水之舟,而我們則成了“縴夫”。
其中我最欣賞的一句話是:“教師的核心能力是組織學生自主有效的學習生活。”反觀自己,只得羞愧地說:“我這方面的能力幾乎為零啊。”需要反思,轉變的地方很多,學習更是刻不容緩。在學科大組長的帶動下,我開始嘗試“生本”課堂模式,當然,萬事開頭難,初次嘗試的結果是苦澀的。小組合作的過程讓我很苦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不斷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孩子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
《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 篇5
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較以前的課堂教學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總感覺缺少某些重要的東西,束縛自己不能大膽、很好的突破常規的教學。
在讀《教育激揚生命》一書時,讓我認識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從根本上轉變觀念,促使課堂依賴於學生、信任學生。例如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很好的讓學生切實展開討論,怕的是影響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就教學重難點放手,怕的是學生出現錯誤等等。這樣的心理出現課堂上不能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課堂學習活動中,積極性自然不能很好的調動起來。
《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中介紹進行生本教育關鍵之一就是高度相信學生,把學生當成自我教育的資源,以啟發為主,從關愛入手,讓調皮學生感到慚愧,從內心激發他們改正缺點,積極向上的願望。實踐中真正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不被考試成績、眼前的一點功利所左右;要教師徹底放手,不被教科書、教學任務的完成牽著鼻子走;需要教師大膽取捨,整合教材,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需要教師認同學生、欣賞學生等等。
取得好成績,人們還有一種頑固的思維習慣:我們只想用老辦法,如果老辦法不行就更加變本加厲的用老辦法。最常見的就是日常教學醉心於題海,而忽視基本的和人的生活與思考密切聯絡的部分,學生做題一旦出錯,我們就不斷地加題目,永遠把做對的希望寄託在下一道題目上。結果,一個錯誤產生一串題目,這樣就產生了更多的錯誤和更多的題目,們很少反思學生對於基礎部分的理解有什麼問題。相信老師們的這種心理和這樣的做法還普遍存在,致使在日常教學中經常出現類似明明做過這一題目或上課講過學生還是出錯的現象。仔細分析主要原因就是教師不能從學生的認知出發、沒有做到相信學生自己能學好的原因。導致教師自己苦口婆心的講解、辛苦的蒐集題目但是學生卻不領情,不能利用教師辛苦的勞動取得令人滿意的學習效果。
在以後的教學中,做到相信學生的潛力和智慧,真正發揮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生本教育的課堂,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突出學生的學為中心,不再過於強調教師的教。在日常聽課、課堂評價中,教師們不再特別關注授課教師分析是否到位、清晰,而是更加關注課堂中學生的學的情況。只有學生真正投入學習、不斷產生種種思維碰撞的課堂才真正吸引我們,才能看到學生興奮的臉龐。在日常教學中我們還是存在“教喝水”的現象。“教喝水”的故事是這樣的:本來你想喝水,那麼拿起礦泉水,不假思索就可以把它喝下去,因為你對喝水有生命的需要,有生命的本能。現在將定你鄰座的老師對於喝水沒有生命的需要,也沒有生命的本能,都需要你教。於是你把它變成教材,進行講解,最後考查。教材的第一章第一節想必是“順時針和逆時針”,而第n章則想必是水瓶應該舉到什麼樣的高度………然而,鄰座聽得十分疲憊,考查起來他可能僅僅是60分,而且,可憐的他想用你教的辦法喝水的時候,竟然不會喝了。當看到這一點時,我不禁笑起來,但慢慢的又進入靜靜的思考中。我們總以為學生懶、學生不好教、學生不會學、學生學不好等等,而以教為本的課堂出現了學生上課走神、開小差甚至睡覺的現象。究其原因就是我們把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了,我們把學生當成了一無所知的人。而生本教育實驗學校的實踐證明:學比教快、學比教直接、學比教到位,長期以來我們沒有去關注過,我們習慣了教,因為我們教師對於自己的掌握知識是胸有成竹的,總想將自己的這些讓學生知道,這樣才能更好發揮教師的作用。
《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中這樣給教學進行定義: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支援下,激揚、強化、最佳化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就這一點我們應該在以後的教學中依靠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調動學生這一重要資源,達到提高學識的目的。
《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 篇6
最近讀了郭思樂教授的著作《教育激揚生命》,我更加確信兒童的潛能無限,只要我們相信他們,給出足夠的時間、空間和氛圍會激勵他,他們就會還給我們一個驚喜。沒有任何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也就是學生學會任何東西,最終都要透過自己的內化,因而,這個最後過程不是教師完成的。就這個意義來說,人的獲得最終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主動的學。
人們習慣地把兒童看作是“一張白紙”,該書強調兒童不是“零起點”,每個生命都具有高階本能,如果我們能給學生創設和提供一個開放的、多樣性的發展環境,那麼我們的學生獲取適合自己發展方式的機率就會大大提高。
以前,在我的意識中孩子們只有在老師講明白了之後,學生才能真正會做題。讀了《教育激揚生命》後,我才深深體會到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哪怕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小朋友,他們平時透過電視、電腦等接觸的內容很廣,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吧,一個字他可以說出好幾個詞語來,有的詞語甚至令老師吃驚。所以,孩子的潛能是無窮的,我們老師一定要少講,讓孩子自己動手動腦親自完成。
走近生本教育,走進生本課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導的高度的尊重學生,讓學生先學、教師後教、以學定教、小組和班級中的交流、討論、教師適時的引領等,無一不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生本教育主張“把作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動,都變成學生得以自學的輔導力量”,從教轉變到促進兒童的學,教師的工作應該是成為規劃兒童學習生活的組織者,幫助兒童順利地進行自主學習,組織兒童的學習生活,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老師在學生的解放中得到了解放。引領學生學習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生本課堂更使我領悟到了教育要依靠學生的真諦,感悟到了兒童生命的燦爛,精神面貌的煥然一新。又如現在的每一節課課前學生總能做好下節課學習準備工作,預備鈴一響他們馬上會喊出自己班響亮的口號,然後大家一起分享兩分鐘(經典誦讀或背誦等),看到孩子們那一張張可愛的面孔和專注的表情,我們老師更會激情飛揚地融入其中——上好每一節課。
郭思樂教授曾說:“教師的導,應當把精力放在設計‘先做後學’,‘生會後學’的過程上,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環節。”“先學”的習慣對學生學習有很大的幫助。自學預習一兩次或三四次也不能養成習慣,要持之以恆。行動的次數越多,習慣就越堅固,越能經受得住各種考驗。我相信,用我們的耐心和恆心幫助孩子們養成一個好習慣,他們一輩子都會受益無窮。
以前我佈置的預習作業就是讀課文,在我眼裡預習的作用並不大,可是讀了《教育激揚生命》後,我也開始嘗試讓學生準備預習本,每天系統的佈置預習任務,時間一長預習成了一種習慣,有時候學生會在課間提前問我今天的預習任務是什麼。
我們以教材為載體,利用教材與學生共同感情學習中的樂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進而學會生活,學會發展。課堂教學中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記憶體動力和熱情。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發現,誘發學生在討論交流中質疑,鼓勵學生在閱讀欣賞感情。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成長。
相對於學生生命體,教師應該是一個“牧者”。教師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教師的作用就像是在點燃火把,而不是過去所認為的“灌滿一壺水”。我們的課堂不再是教師的滿堂灌,而是教師點燃激情,讓課堂成為學生燃燒學習熱情的舞臺。
“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中,其中有一個就是“拋秧啟示”,什麼是“拋秧啟示”呢?插秧是種水稻的大農活。一直以來,農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層層,以為付出得勞動越多,收穫就會越多。年復一年,人們照此方法辦理,但禾苗產量依舊。不知誰發明了拋秧的方法,農民把插秧改為拋秧,卻能帶來豐收。初看起來,勤勞並沒有帶來相應的回報,悠閒的卻能帶來豐收,完全有悖常理。其實,插秧貫注了我們的豐收的意願,但破壞了秧苗的自由生長的自然規律。類比到教育上來,老師就好像插秧的農民,主觀意願很想豐收,但沒想到當我們強行對秧苗進行密植時已經破壞了自然規律。學生也一樣,他們是我們的秧苗,當我們將知識和行為變成一些細密的目標以後,就會對學生提出細密的要求。殊不知,學生對這種“保姆式”“灌輸式”“填鴨式”的教育並不領情。因為,學生一般不願意直接接納外力所規定的規範。因為這些不是他們思想的一部分,而在於這些規範是否合乎兒童天性和如何使學生認同。總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規律,發展學生的天性,發揮學習的潛能。或許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績。“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
是花,總有盛開的時候,即使花季已過,也會在合適的時機綻放一生最明豔的美麗。同樣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總有開竅的一天。因此,不要急於拔苗助長,只要提供足夠養分,然後靜靜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開放……耐心地靜候花開,更能體驗到教與學共同成長的真正和諧,也不能真實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簡單的“牧者”的幸福。
《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 篇7
最近讀了一本《教育激揚生命》,這本書非常有意義,它闡述了先進的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說教的物件。讀後對我有深深的感悟:
作為一個老師,這本書讓我明白,在教育工作中要用愛,點燃孩子心中的燈,注重對孩子的愛心教育,一味地指責和批評是沒有用的。對於孩子之間發生的問題,要用心去感受孩子們的想法,才能真正點亮孩子的心燈。讓管教在創意裡輕鬆化,只有真正對孩子們付出關心、愛心與真心,才能得到孩子的真誠回報;也只有這樣才能走進孩子,瞭解孩子。作為一名老師,我們要善於用“愛”去感化學生,真誠地為學生付出,那樣,才能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不要以“教師為中心”過分的執著,注意學生的人格培養,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
“愈是自然的東西,就愈是屬於我生命的本質,愈能牽動我生命的情感。”這句話對我觸動最深。教育需要做的不是控制生命,更不是強迫生命,而是要讓教育激揚生命。讓學生把學習看成一種享受,享受成功的快樂,享受成長的煩惱。為了順應時代的要求,我們的教育也必須改變。它需要我們停下來重新審視我們自己,審視自然。正如郭教授所言,愈是自然的東西,就愈是屬於我們生命的本質,愈能牽動我們生命的情感。
有人說:教師的知識和學生的知識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關係,教師只有自己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於是我從踏上講臺的那一天起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希望能有更多的水給學生。可是看了這本書之後,才突然意識到,我的舉動僅僅是“灌輸”。似乎我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從我這裡得到一些水而已,可是我們教師的水總是有限的,這樣以來,學生得到的水永遠不會多於教師啊,談何“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呢?此書告訴我們兒童不是隻懂得接受水的容器,而是攜帶者,是人類幾千年文化沉澱基因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見解。我們該懂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更該懂得授之以漁場,這樣,學生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清泉。
讀完本書,讓我意識到在今後的教育之路上,應該這樣去做:重新審視自己,反思自己的課堂,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師角色,更新課堂授課方式。在教育學生時,以身示範,以學正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教育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建立責任感,懂得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一生負責;教育學生掌握學會學習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讓自己的教育生涯多一份燦爛。
《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 篇8
《教育激揚生命》是郭思樂教授又一力作,其間所提出生本教育理念早已席捲大江南北,成為教育教學改革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今年“東海風教學文化節”,我們有幸與大師零距離接觸,因而對於生本教育又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他的講座和著作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明亮的窗!
生本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模式。生本教育課堂,就應該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它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以生命為本,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現結合我校上學期開展的“以學生為中心,小組合作學習”課改活動談些想法。
一、生本教育引領學校課堂教學大變樣。
以前在我們的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們在口若懸河、喋喋不休講個不停,學生們乾巴巴地坐在那裡聽,只是在聽老師講,而他本身並沒有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即便是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環節,但也只是“蜻蜓點水”,幾分鐘而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想而知。如今,我校領導及全體教師努力踐行生本教育。走進我們的課堂,看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孩子們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互相質疑、展示成果,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大大增強,對學習的興趣更濃了。
二、生本教育更讓我感受到了教的快樂,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的樂趣。
過去,我一直認為自己設計的分析課文的思路很好,總想透過我的引導把學生帶到課文中去,還常常為學生沒能答出我想要的答案而嘆息!而現在,學生興致盎然地圍繞話題侃侃而談中,我經常聽得入神。課堂上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我給予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孩子們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時,有的談了對課文的理解,有的談了該怎樣讀好課文。很多時候學生透過自學不僅能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還感受到了文字背後的情感。學生的自學能力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還有的同學能夠及時給其他組補充或糾正,有的還能很好地評價別人的回答。生本課堂裡,精彩的是學生,不是老師。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他們要交流,要合作,要展示。真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教師費盡心思地“講”,抵不過學生髮自肺腑的“研”,教師苦口婆心的“教”,趕不上學生髮自內心的“學”!
生本教育從根本上改變了我的教學思想及方法,讓我感受到教育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創造。此時此刻,我真誠地呼喚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將生本教育深入開展下去,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努力構建積極、歡樂、自主的課堂。同時,自己也要學著做一個魅力老師,從而讓我們的課堂更加有精彩!
《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 篇9
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人心靈充實,眼界開拓。細品郭思樂教授的《教育激揚生命》,呼喚教育迴歸生本!
郭思樂教授在書中說:“學生既是教育的物件,更是教育的資源。”是啊,一直以來,在教育者的心中,學生僅僅是我們教育的物件,很少人能夠認識到學生還是豐富的、鮮活的教學資源。郭思樂這一全新教育主張的提出,使我們重新認識了學生,也重新思考了教與學的關係。
書中講了這樣一件事:香港的一位專家在講演中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堂課,老師病了沒來上課,來的是代課老師,同學們很高興,因為代課老師是不上課的,只要關注學生不吵鬧就行,學生玩什麼都行。學生開始很安靜,漸漸地聲浪起來了,這時代課老師敲敲桌子:喂喂,你們這樣吵,我就講課了。”這樣一來,學生被鎮住了,班裡立刻安靜下來。郭思樂教授談到的這個故事啟發我們,玩是兒童的天性,而教和兒童的玩是對立的。教能不能轉化為“玩”呢,很難,而學是可以轉化為玩的,因為它有三個有利的條件:
一、學和玩有同樣的主體,都是兒童自己。
二、學就是要學習真善美。
三、兒童的喜愛活動的天性,其本質上又是學習的天性。教必須轉化為學。一位老師說得好,學校就是學校,而不是“教堂”。
在生本教育實驗中,我們會感到,在基礎教育的範圍內,且不說許多東西不能教,就算是能教,學往往要比教來得順利和容易得多。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而推演到我們,則是“事得一以順”,找到了事情的真正本體,事情就會變得順利。我們找到了學是教學的本體,教原本就是用來幫助學的。
書中,做了一個類似於思想實驗的想象。如果你想喝水,那麼拿起礦泉水,不假思索就可以把它喝下去,因為你對喝水有生命的需要,有生命的本能。現在假定你鄰座的老師對於喝水沒有生命的需要,也沒有生命的本能,都需要你教,於是你把它編成教材,進行講授,最後考查。教材的第一章第一節想必是“順時針和逆時針”(擰蓋子必備的知識),而第N章想必是水瓶應該舉到什麼樣的高度……,然後,鄰座聽得十分疲勞,考查起來他可能僅僅是60分,並且,可憐的他想用你教的辦法去喝水的時候,竟然不會喝了。
這個故事對於當下繁雜的基礎教育問題具有一針見血的見解作用,它比喻我們教育中大量存在這種不用教的東西,尤其是本能可以實現的東西,我們許多時候在教本能!
聯想我們實際的教學,長期以來,我們對於本能可以實現的事情,卻教得十分認真,做著許多無用功或者有害功。比如我們物理教學中,指導學生學會使小燈泡發亮的連線方法。之前我們會教學生把燈泡一端用導線連電池的正極,另一端連電池的負極,一步步,學生近乎毫無自我發揮的空間。
而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導下,老師給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在確保安全的條件下,藉助學生自己,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和實踐,學生會發現可以一次同時讓2個小燈泡發亮;可以同時連線2節電池,可以增加小燈泡的亮度……
你給學生學的機會,而不要認為他不能學,不肯學,他會興致勃勃地學,比教要直接的多,方便得多。為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解放兒童,我們的工作必須是靠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來完成,這樣簡單、自然的思考,長期以來我們卻沒有去關注,我們作為教師常常太主觀主義了,因此也浪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
我們的傳統教學中,事實上諸多方面是嚴重壓抑兒童原應激揚的生命本性,這也導致了相當多的尖銳的教育教學矛盾問題出現,以至於到今天很多傳統教學問題已經基本上到了難以破解的地步,現在反思起來,教育教學問題死局的本質依然是未把主體迴歸到“學生”這一個最關鍵的物件之上。
而“以生為本,激揚生命”的生本教育,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倡導並始終明確堅定徹底地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教育教學宗旨及目標,真正把教育迴歸到“學生”“孩子”“兒童”這個教育主體之上。
生本教育,無疑是當下破局基礎教育教學難題的一條光明改革之路。我想就讓我們透過生本教育,還給我們的孩子一個真實生動精彩的課堂。當下我們的教育需要生本,請讓我們的教育迴歸生本!
《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 篇10
課堂交給學生,相信學生,才會創造精彩。——《教育激揚生命》
前段時間我閱讀了郭思樂教授的《教育激揚生命》一書,瞭解到一些生本教學的理念與形式,可謂受益匪淺。在學習這一理念的過程中,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有效實現這樣一種激揚生命的教育,獲得“教”與“學”的雙贏。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就是把課堂交給學生,相信學生,才會創造精彩。
我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總是在無形中強調著榜樣示範作用,要求按規矩辦事,由此制定了許多條條框框,將孩子們束縛住。單純灌輸知識,知識永遠是“死”的,定量的。而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引導學生思考發散,主動汲取知識,發現新問題。於是,只有放手課堂,相信學生,才能激發智慧火花的'碰撞,展現出精彩。
如我執教的《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有的學生抓住了前文對居里夫人外貌的語句(黑色長裙、白淨端莊的臉龐)與後文中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態度(將獎金捐給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將那些獎章送給6歲的小女兒當玩具)聯絡在了一起,看出了居里夫人視名利如糞土,和淡泊名利的態度。還有的同學抓住了可能一詞來談,從中看出實驗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敗,但居里夫人仍然忘我工作,可見居里夫人的為科學獻身的科學精神。學生們在深度閱讀中,抓住了關鍵詞句,對課文語言的品味、咀嚼、來探索居里夫人偉大的科學精神,吐露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生在課堂上如此的能說,是我始料未及的。
總之,返璞歸真,以人為本,是我們學習的根本出發點。相信學生,給他們一個舞臺,他們的精彩,是成人無法演繹的。這個信念也將伴隨我在今後的教學之路上前行。
《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 篇11
近日,認真拜讀了《教育激揚生命》一書,這是郭思樂教授生本教育理念的又一力作。在書中,郭教授提出依託生命,激揚生命,教育就可以享受生命的神奇,使傳承和發展文明的事業呈現良性發展狀態,解決今天教育中多年未能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名小學數學老師,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課前精心預設,引導學生學習
郭教授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學應以學為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本著“全面依靠學生、高度尊重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全新理念進行教學。提倡在教學過程中把思考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學習、思考的時間、空間交給學生。課堂上的時間交給了學生,教師只是一名引導者,因此,在課前的前置性作業佈置就顯得尤為重要。
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我們應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生本教育提出應“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不教而教”,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前置性作業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並透過學生完成作業的這個過程,讓學生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在課堂上我們可以學生作業的展示,來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如果學生會了,就不用講了,如果學生做得不對,再引導學生思考,進行教學,這樣就會事半功倍。但教師必須進行適當有效的調控,才能引起學生的“思維碰撞”,給學生提供一個互相交流、資訊共享的平臺,引導學生開展自由的、激烈的小組討論,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如小學數學的《認識人民幣》一課,教師就可以預先佈置一些作業,讓學生在父母的陪同下進入超市購買生活用品,大致瞭解所購物品的總體價格,讓學生去付錢和結帳,這樣學生就對人民幣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有了直觀的認識,在課堂上老師讓學生講講購物的過程和結帳的過程,透過討論來完成知識的學習。
二、課例聯絡生活,幫助學生學習
生本教育中主張要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認為學生的天性是玩,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他們天生對學習很感興趣,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小學生會覺得數學只是一些枯燥的數學和公式,很難理解,其實數學有時會給人以很深奧的感覺,但卻是離我們生活和工作最近的一門學科。只要靜下心來認真學習數學,就一定能夠學好數學,並從中找到樂趣。教師要注重數學來源於生活,用之於生活,讓學生體驗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及其中的重要性。
如角的認識一課,學生對角的認識大多侷限於課桌、練習冊、三角尺等等,對角的度數及銳角、直角缺乏直觀的認識,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筆者上課時就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找找教室裡的角、找找校園裡的角,再說說生活中碰到、見過的角,接著討論各種角的特點和作用,這樣學生就認識了角,並對三角形的穩定性有了認識,印象也較深刻。
三、課堂鼓勵評價,樹立學習信心
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會發現大多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沒有起到鼓勵作用,評價中鼓勵、表揚的話少,批評的多,有時甚至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即使是表揚的話,也是千篇一律,沒有新鮮感,學生聽多了也就不覺得這是一種表揚了。
1、對學生多點關愛,多點表揚。曾經有個兒童心理學機構研究證明,在兒童的成長階段,80%是表揚、激勵的話,20%是提醒的話,這樣的比例是最適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但我們的教師對學生的表揚有時卻惜字可金,這是因為我們對孩子還缺乏關愛。曾看到許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了愛意,自己的孩子會走路了,父母們會覺得真是了不起,會不吝嗇用最美的語言來表揚孩子。老師對學生也要多一份關愛,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這樣就會對學生多點表揚了。
2、表揚要形式多樣,要有新鮮感。我們平時的表揚大多是“你真行”,“你真棒”,而且對每個學生都是如此,在課堂中還會經常聽到老師說“來,我們來表揚你一下”,這時所有學生就鼓掌三次,大多如此。中國的語言文化是很豐富的,表揚一個人可以有許多種方式,如可以用各種各樣的語言,儘量每個人都不要重複,如可以說“你真給力啊!”,學生會覺得很新潮,也給讓學生一份小稱號或者小星星,如我校就對學生採用了“五星樂樂”的評價方式,這種科學的評價方式對學生起到了激勵作用。
從科學世界走向生活世界的教育,從主要用科學方式轉向主要用生活方式進行的教育,從師生教育到生本教育,我們要學習和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希望在生本教育理論的引領下,我們的課堂教學會更精彩,兒童的個性成長、學習生活也會更加精彩。
《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 篇12
郭思樂教授著的《教育激揚生命》一書,郭思樂教授在書裡說到“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應該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揚生命,教要皈依學,讓生命自己行動。”我想說的是,生本教育也激揚了我,讓我對自己的事業充滿信心,讓我的生命揚起了風帆。
生本教育是近幾年來,由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郭思樂教授全力倡導、推廣的一種素質教育。其最大的特點是突出學生、突出學習、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它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這些與中國的傳統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講,學生聽,常常使課堂死氣沉沉。生本教育的理念卻是“解放人,學習是快樂的事情,教育是激揚生命的,不是控制生命的,學習過程中真正主要的是調動人的積極性……”
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也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布置實踐性的作業,但這樣的作業很多時候是在課後,是在我們學習了課文之後,讓學生做適當的實踐和拓展,這樣後置性的作業往往成為了學生對我們所傳授知識的模仿,很容易限制學生們的思維,無法充分發揮其創造性。
本學期,我們對前置性作業的模式進行了研究和實踐,首先,在基礎知識的學習上,我們對於重難點把握的會更準確,而以前我們往往會跟學生一起學習我們認為的重難點,實際上是在浪費時間,實踐證明,很多知識學生們能夠透過自學已經提前吸收了,甚至有的時候很會有比老師更特別更透徹的理解。
而且,小組內在討論重難點和疑問的時候也是互相學習和昇華的時候,在向同學們彙報時,就會有更好的生成展示給大家,激發另一些同學的思考。其次,在相關資料的蒐集上,學生在沒有學習課文之前,他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搜集、整理資料,那麼我們看到的就不是一刀切的內容,而是百花齊放。最後,拓展、實踐,都讓學生先做吧,“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不教而教”正是生本教育區別於師本教育的不同之處。
生本教育背景下的課堂是煥然一新的,它不再是教師傳授,學生吸收的地方,而是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索知識的地方。在這裡,學生跟老師一起學習著、快樂著,課堂必須嚴謹卻不呆板。課堂的改變帶來了學生的改變。我們班的學生也動起來了,腦筋活起來了,課堂上高高舉起的小手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