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他說》讀後感(精選8篇)

《老子他說》讀後感(精選8篇)

  《老子他說》是南懷瑾先生關於《老子》的講記。南懷瑾先生以深厚的文史功底,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分享了讀《老子他說》的讀後感,歡迎大家來閱讀!

  《老子他說》讀後感 篇1

  讀南懷瑾的《老子他說》,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當時那本書只講到老子八十一章的前二十六章,那時候很希望能讀到南老先生講解《老子》的全部。一晃十幾年過去了,直到2010年6月,東方出版社才出版了這本《老子他說(續集)》,算是將南老先生講解《老子》的功德圓滿。

  奇怪的是,這本書買來後,一直斷斷續續沒有讀完,全然不像以前讀南師作品時的廢寢忘食、一氣呵成。元旦前後,醒悟到追逐知識的虛妄,發見智慧的難得,於是準備系統學習南師的著作,首先做的,就是重新拿起這本《老子他說(續集)》,竟然越讀越有味道,越讀越喜歡,用了三四個晚上就讀完了。

  由於《老子》這部書本身就是大智慧的結晶,加之南懷瑾先生學問和智慧的博大精深,在講解的過程中旁徵博引,從《老子他說》中可以看到做人做事的最高原則和一些具體方法指南,也體會到儒、佛、道以及世界上各種宗教和哲學,在最高處都有其相通之處。

  雖如此,正如老子所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每個人的理解,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知是行之始,要真正知行合一,更需在事上磨鍊。

  《老子他說》讀後感 篇2

  今研讀南懷瑾先生《老子他說》頗多感觸,現抄錄如下,以加強記憶,便以提升自己。

  南先生在《老子計程車的內涵》這樣寫到:所以老子說:“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意思是說精微到妙不可言的境界,素淨到冥然通玄的地步,便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了。而且,“妙”的境界勉強來說,萬事萬物皆能恰到好處,不會有不良的作用。正如古人的兩句話:“聖人無死地,智者無困厄”。一個大聖人,再怎麼樣惡劣的狀況,無論如何也不會走上絕路。一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不會受環境的困擾,反而可從重重困難中解脫出來。

  南懷瑾是我敬仰的大師,在我內心中早已將他當作自己的老師,雖無緣謀面,但老師的著作常常啟迪著我尋找內心中的淨土。世界太紛繁,我追求空靈的自我,遊蕩與翠雨青竹之間,徘徊在仟陌小路之上,摸著自然的味道,呼吸著天地的精華,容許自己隨思緒飄遠,穿越時空,到達飄渺的世界,與松為伴,與鶴為友,臥看山色,醉看花。問一聲我如何能夠如此的逍遙。

  再回到現實,回頭看走過的路,環境再怎麼惡劣,我只當作是在歷練自己。雖然也曾報怨,但內心中卻想征服,征服自我。今後我將少一些報怨,多一些坦然。如果不能改變環境,我將尋找內心的清靜。向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境界去做。

  《老子他說》讀後感 篇3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於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這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執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執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老子認為,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效能,天地生養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這樣,老子遂把自然創造的根源歸於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於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後來有的哲學家把它發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老子他說》讀後感 篇4

  單位裡發了幾本書讓充實職工書屋,在其中發現了這本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說》,覺得應該不錯,就先睹為快吧。

  知道南懷瑾先生是從讀者等雜誌上經常看到南師的雋永文章,但對於南老先生了解甚少;知道《老子》也只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麼幾個字,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本想是透過這本《老子他說》,透過南懷瑾對《道德經》的解讀給自己補補課,但一讀才知,書選的高了,好比是小學生選了一本高數——對於自己這種文史知識欠缺的人來說,南老先生所列舉的好多的歷史典故和內容都不知道,不瞭解,導致看起來有些的吃力,甚至於有幾次都不想繼續看下去了。但是為了給孩子做個榜樣,也對加入家長讀書群有個負責任的交代,每天躺在床上,還是要讀上幾頁的《老子他說》,就這樣堅持著,把書看完了。就是讀完了,也是淺嘗輒止,僅僅看了點點的皮毛,其博大精深的內涵遠沒有參透。就連這本書的名字《老子他說》,我的理解是“老子——他——說”就是關於老子的其他的說法。但孩子一看到這本書名就脫口而出“老子他——說”,那就是老子說的了?到底該怎樣斷句和理解,自己也弄不明白。應該請教一下劉老師和群友了。

  《老子》或者說《道德經》只有五千多字,洋洋灑灑,信手拈來,道的真相自在其中,而其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南懷瑾先生透過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現並告訴了我們一個秘密:每一個朝代在鼎盛時期都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也就是對內的領導思想是黃帝、老子之學,就是道家思想,對外則標榜孔孟的思想、儒家的學說。而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個不變的法則,每當時代變亂到極點,出來“撥亂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而他們都有一貫的'作風“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我的淺薄的歷史知識中,姜子牙和范蠡就是這樣完全做到了這個“天之道”,得以收穫不錯的下場和結局,而只是“功成、名遂”而沒有及時“身退”者,多數沒有美滿的結局。

  南懷瑾先生說起這些帝王將相、朝代更替的歷史真是旁徵博引,如數家珍,引經據典,但是看的我眼花繚亂,如墜霧裡,當真驗證了一句話:沒文化,真可怕!

  看不懂大是大非,就在小事情上有所得吧。其實南懷瑾先生也在書中告訴了我們一些老子關於做人處事的態度,相對來說較為通俗易懂,讀後也對自己的一些經歷有了些釋然。

  老子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當初孩子練習乒乓球,教練一開始就說過孩子協調能力不是特別好,自己也就是本著讓孩子強身健體的目的,所有根本沒有對孩子的比賽成績有什麼指望。但是在一次隊內比賽中,孩子竟然打了第二名的好成績!孩子非常高興,我自己也高興的跳起來!我想這就是“窪則盈”吧。不要有過高的要求和目標,人生或許會過得更加恬靜舒適從容。而“曲則全”,南老先生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說是漢武帝的奶媽犯了錯誤,漢武帝準備把他“法辦”,奶媽求救於東方朔,諳熟黃老之道的東方朔告訴奶媽“而必望濟者,將去時,但當屢顧帝,慎勿言此,或可萬一冀耳”。等到皇帝真的要把奶媽治罪時,奶媽按照東方朔的吩咐,走一步回頭看看皇帝,鼻涕眼淚直流,一句話也不說。東方朔在一旁推波助瀾:這個老太婆還不快滾,皇帝已經長大了,還要靠你餵奶吃嗎?漢武帝聽了反倒覺得很難過,想起自己小時候和奶媽的感情,就把她放了。試想如果老太太哭天抹淚的叫喊:我是你的奶媽啊,你可是吃我的奶長大的啊,等等,反而會惹怒皇帝,招來更大的麻煩。這是“曲則全”的小故事,小應用,同樣適用在我們的生活中。

  磕磕絆絆的把書讀完,想想人家南懷瑾先生怎麼就那麼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啊,說起這些道、這些歷史就和我們說起自己的親戚朋友一樣信手拈來,跟老先生相比,真的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下月個選書,還是選一本入門級的啊。

  《老子他說》讀後感 篇5

  不繫輕舟順水流,也無歡喜也無愁。

  隨心遁出雲天外,更有云天在盡頭。戲評一首:

  詩句恰如順水流,得了章法便無愁。

  當知意趣十分妙,自有功夫在裡頭。隨心遁出雲天外,更有云天在盡頭。激賞!年輕人有這等悟性,了得!且放輕舟任水流,洳何?順字浪費了遁字似不如跳字明快起承稍弱。順水流和任水流意思差不多,感覺還是順好,順有一帶而下的淋漓,任有隨勢漂流的起伏。與雪版探討:老子的基本思想是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作者讀老以不繫之船喻之,不可能是逆流而上,自然是順水而下並暗合無為自然之學說,所以,我說順字浪費。

  老子的哲學沒有淋漓只有平淡,而此絕句正是對老之悟,若說順勢淋漓,則與轉結意境不合。很不錯的一首,真有老莊的風韻。詩是偉峰對老子思想的認識,我的看法是對偉峰詩的認識,至於對老子的認識,我可沒有羽公深刻。起承感覺挺好的,轉結更得老子精髓。喜歡這樣的詩味。信遊山水意微酣,袖捲菸霞釣翠巒。

  鳥語梵音唯欲醉,一肩明月一壺禪。草葉風吟老師評得很到位!

  拜讀學習好絕!問好李偉峰!絕句格調諧和,尤其轉結有新意,喜歡!

  《老子他說》讀後感 篇6

  老子教導我們要寡慾,謂之:“罪莫大於可欲,禍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則有了貪念;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滿足。老子指出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慾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所以老子要求人“無慾”、“去欲”,故謂:“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在生活起居、待人處事上應“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而這種“寡慾”,在我看來,就是淡泊。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就說過:“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志遠。”誠然!塵世間的名利二字不知困惑了幾多英雄,在老子生活的那個時代,諸侯紛爭,巧取攫掠,割地稱雄,無所不用其極,難怪老子發出呼聲:“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可嘆天下由來輕兩臂,但在重利面前,又有幾人能看得開呢?一不小心,不少人就踏入了金錢的陷阱,再回頭,卻已是百年身。三鹿毒奶粉事件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為了利益,企業可以漠視法律,漠視生命,漠視肩上的責任;也是為了利益,監管的官員們可以放縱企業的行為,甚至成了企業頭上的“第二片天”;亦是因為利益,身為報刊媒體,不敢在報道中指出是哪個企業的毒奶粉,卻以“某企業”來代替,更遑論給讀者一個明白!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經濟的確飛速發展,而面對層出不窮的誘惑,我們更需要一種淡泊的心態去泰然處之。老子甚至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但淡泊不代表不求進取,作為新時代青年的一份子,在淡泊名利的同時,我們更需為國家,為社會做點什麼。北宋大儒張橫渠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古代儒生尚有此宏願,我們青年一代又怎可落於人後。或許,在這當中,我們會遇上挫折,會四處碰壁,甚至一切努力換來的卻是一無所獲,但南華真人說過“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只要有著心靈上的富足,暫時的失意又算得了什麼?那被貶至巴山蜀水淒涼之地的劉禹錫在與朋友會面時也還吟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又是怎樣的一種清淨淡泊、坦蕩無邪的心態!

  讓我們懷著一顆淡泊的心,放下不必要的身外之物,儘自己的綿薄之力,為社會,為國家做點什麼。

  《老子他說》讀後感 篇7

  在老師的推薦下,這幾天又拜讀了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說》,與前一段時間讀的《論語別裁》的思想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說《論語別裁》教會了我怎樣“入世”,怎樣“做人”,那麼《老子他說》就同時教會了我怎樣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平衡。

  我認為貫穿書中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順其自然。其實在我們所有的做法中的兩個極端是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和無所不為(做的太過火),而這兩個極端都不會導致好的結果。老子的“無為”與“無所不為”令人驚歎。無為是一種禁慾,“無所不為”是一種縱慾,什麼時候會禁慾,什麼時候會縱慾,也算是人的本性與社會性的一種交替。所以最難拿捏得就是如何是自己處在中間的位臵,稱之為順其自然。讓眾生服從於自然造化,不要教化,不要規矩,不要戒條,任其自然發展。我們做一切事,都應如行雲流水一般,治大國若烹小鮮,義所當為,理所當為,做應該做的事。

  那麼怎樣做才是做到了順其自然呢?

  首先就是無所求。人的修養就應該無所求,無所得,越空越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人就應該無慾無求,清心寡慾,淡泊坦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於現實就是最好的解脫自在。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太過貪圖名和利只會招致災禍。凡人活在世上,就會有慾望,慾望使他的本性墮落,也就使得思想越來越腐敗,這就是為什麼愈趨繁多的偽君子打著“口上仁義道德,心裡男猖女盜”的幌子在亂世中求得生存。不過這種理念也很容易使人喪失進取心。畢竟老子身處的時代是亂世,所以他的很多理念都是在“避世”,理解不深就很容易讓人產生消極的生活態度。

  其次是求靜。能夠靜到極點,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迴歸生命的根本。我們現在的生活庸庸碌碌,總是太過浮躁,太過匆忙。有太多外界的干擾影響我們的心緒,人很難沉下心來思考真正的問題,究竟人活著是為了什麼,人活著的價值到底是什麼。“曲則全”,只有心平氣和,才能相安無事。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沉影之心。不要去抱怨生活的不公,打擾心的寧靜。我們的心就應如“長空”、“寒水”一般,不讓外界留下一絲痕跡,守住心這一片淨土。

  再次是要有天地一樣無所不包的胸襟。上善若水,為什麼水能給人靜謐的感覺呢?是因為萬物都受益於它,但水從不不與萬物爭,自處而甘居下地,善於容納百川。水本晶瑩剔透,雖能藏汙納垢,卻從不為外界汙染。(不過老子要是看到今日我們水汙染之嚴重,不知是否還能講出這番言論)要擁有像水一樣至柔而又無所不包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該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最後是要確立一個目標。要樹立一個人生觀總是要先有一個確定的目標才對。人生於世,做人做事,要有一個準則。這個準則就是一杆標杆,它決定了我們做事的態度和方法。

  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如何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感觸最深的其實是書本快結束時給當代年輕人提出四個“不”: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不自見故明”就是要隨時自省。人一旦不懂得自省,就容易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和弱點,也就進一步地不願意接受他人的觀點,從而固步自封,當然也就不會使自己得到提高。“不自是故彰”就是凡事不能自以為是,不能過分地高估自己的能力,成功畢竟不易,總有一些事我們是辦不到的。但這又不等同於自卑,

  只有正確的估量出自己的能力,給自己定位,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不自伐故有功”就是即使自己對某件事的貢獻極大,也不居功,好處都是別人的,以平穩的心緒,謙虛地看待自己的功勞,這樣,才能以平靜的心態去幹好下一件事,完成下一個功勞。“不自矜故長”就是不傲慢,就是不要裝清高。有時候能做到卑微也不是一件易事。

  讀完這本書,我不由得羨慕起老子。他就如一個世外仙人,飄飄然在世間獨立。但他其實並不是寂寞的,他的思想流傳後世,已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讓我們這些子孫後人學會處變不驚,以淡然的心態面對生活。

  《老子他說》讀後感 篇8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老子》第八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閒,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老子》第四十一章

  水是天下之至陰至柔,南懷瑾先生在書中便已用淺顯的語言解析:“水沒有骨頭的,如果把它擋住,它只有轉彎過去;如果築一道堤防,水則一聲不響慢慢等,等到水漲滿了,又從堤防上滿出去了。”水又是天下之至淨至剛,水性至潔,雖能藏汙納垢,但其本質卻是水淨沙明,不為外界所汙染。

  我喜歡水,上善若水。水有它本性中的純潔,只要它能做的,它都會以汙染自己為代價,毫不吝嗇的幫助人類。人應該大度的像水一樣,如是書中所說:“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至柔之中的至剛、至淨、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我喜歡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水善於滋養萬物,而與世無爭,處在眾人厭惡之處。貢獻雖大,但並不張揚,所處位置自然不引人注目,卻依舊保持著善的本性。這種品質自然最接近於老子所說的“道”。“道”博大精深,自然不能一下全都領悟,老子便給出了水這一個參照物。水可以任勞任怨,忍辱負重,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所以“故幾於道”。就像老子自己主張的一樣,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

  我喜歡水,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善於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善於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為修到同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人……”。水的一切優點,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便永遠安然處順。同時具備固然不容易,但至少要學會其中的一個,才能會處事。

  我喜歡水,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滴石穿,無論多堅強的人也對誰無可奈何,石頭都可以軟化。水平常默默無聞,但在人們不注意的時候便有了大作為,並且“馳騁天下之至堅”。

  我喜歡水,無有入無閒。水可以穿越縫隙,前面擋住了路,便會自己找路,發揮更大的能量探求自己的方向。故而在生活中,遇到難處,越想走捷徑,找突破,可能離出口越遠,還不如冷靜下來,重新想想。所以老子說“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無為,或許是最大的作為。

  我喜歡水,汪洋大海,幻化為雨為雪,抑或變為蒼茫之霧,又或凝望冰晶,都不失為水的本性,依然潔淨。或小溪,或江河,或大海;或平靜,或波動,或驚駭,至陰至柔,抑或至陽至剛,無論怎樣變化,無論身處何地,它,不曾改變。若都能像水一樣保持本心,便可以不為世事變幻所動搖了。

  我喜歡水,水不僅具有博大的胸懷,亦有可以毀滅世界的能量,這便要看人類如何利用水,稍有不慎,就會變成當年大禹所治的水,但只要給它通路,便有變回祥和的神態。

  水,以至柔馳騁至剛,以無為治理有為。從某種程度上,水即為“道”。老子崇尚的清淨無為,水有;功成名遂身退,水亦有。當手指尖觸碰到水,清靜通徹心底。

  回味,淨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