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宮山實習報告
九宮山實習報告
姓 名:安XX
院 部: 資源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專 業: 地理科學
年 級: XX級
學 號:XX
實習日期:20XX/8/23-20XX/8/30
一、九宮山實習目的
透過對九宮山自然景觀、水庫、地質地貌及植被型別的觀察,再結合對歷史文獻資料,九宮山古地質地貌、近代地貌演化,岩石巖性和地質構造等自然概況及水文狀況等。
二、九宮山實習意義
透過野外實習並結合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把我們所學的知識 靈活理解,加深了對教材內容的應用和記憶,體會到了學以致用的意義,另外,培養了野外實習的方法和技能,學會了一定的觀察要領和細節,以及提高分析周圍自然環境形成原因和過程,同時也增強了同 學們觀察地理各種典型地質的興趣和熱情,也增加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在野外實習中,瞭解和掌握了地表形狀及其發生發展、結構和分佈規律,重點掌握了實習區域地層、岩石等分佈規律,同時也對滑坡泥石流有了清醒的認識,激發了對自然生態保護的意識。
三、實習內容
①實習地方地理環境概況綜述
⑴九宮山地理位置特徵
九宮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山縣城東南。綿亙百里,主峰海拔1,583 米,境內千峰爭翠,萬壑竟幽,峰、嶺、巖、臺、洞、泉、池等奇麗景物引人入勝。是湖北省六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
根據侵入體與圍巖的接觸關係,首先把侵入體的產狀劃分為整合侵入和不整合侵入兩類。整合侵入產狀指侵入體與圍巖的接觸面平行於圍巖的層理或片理,是岩漿沿層理或片理貫入而形成。根據侵入體的形態,整合侵入產狀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①巖盆,
是侵入地層間、形似盆狀的岩漿岩體,由於重力的作用,中央微向下凹陷,下部有岩漿通道,構成巖盆的'岩石主要為基性巖,巖盆規模一般較大,大的面積可達幾萬平方公里,世界最大的巖盆是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德魯斯巖盆出露面積達40000平方公里。中國四川攀枝花的輝長岩體,也認為是一巖盆。
②巖蓋,
是上凸下平穹窿狀的整合侵入體,中央較厚,邊部較薄,平面上近似圓形,巖蓋規模一般不大,直徑多為3~6公里,厚度不超過1公里,多見於中酸性巖中,在基性-超基性岩中,又常用“巖盤”一詞。
③岩床,也稱巖席,以厚度較小而面積較大為特徵,一般是一種厚薄比較均勻而近似水平產狀的整合板狀侵入體,與圍巖的接觸面比較平坦,中間較厚,邊部稍薄,其厚度相差較大,大的岩床的厚度可達幾千米,而小的厚度只有幾十釐米,岩床在基性-
超基性岩中常見。
④巖鞍,又稱巖脊產在向斜槽部或背斜頂部的整合侵入體,常與強烈的褶皺作用同時形成, 其剖面的形狀似馬鞍狀或半月形,常成組出現,規模一般不大。不整合侵入產狀是指那些切過圍巖層理或片理的侵入體,是岩漿 沿斜交層理或片理的裂隙侵入而成。有些則是岩漿熔融交代作用形成的。不整合侵入體根據其形態特徵可進一步分出:
①巖牆,一般為形態比較規則而又近似直立的岩漿侵入體,如果形態不很規則,又常稱為岩脈。巖牆的長寬比一般相差很大,長度一般為寬度的幾十倍以至幾百倍,世界有名的辛巴威大巖牆(脈),長達500多公里。巖牆除單獨出現外,也有成群產出的,形成巖牆群。巖牆如果沿一個或幾個中心呈放射狀產出,稱為放射狀巖牆。在平面上如果成環形、弧形或近似同心圓狀產出的巖牆,稱為環狀巖牆(產狀向外傾斜)或錐狀巖牆(產狀向內傾斜)。錐狀巖牆又稱錐狀巖席。環狀巖牆和錐狀巖牆在平面上多數為斷續的弧狀連成的同心圓,很少 能成為一個連續完整的圓圈產出。有些地區岩漿可多次活動,形成多期的環狀或錐狀巖牆和小侵入體,稱為環狀雜巖或稱中心雜巖。
②巖鐮,一種多為中酸性侵入岩形成的不整合侵入體,其形狀特點是侵入體常常超覆在圍巖之上,剖面上巖體形似鐮刀狀。多產在褶皺帶中,典型的巖鐮在德國巴伐利亞地區見到。 ③巖
株,常見的不整合侵入體,平面上近似圓形、橢圓或不規則的等軸狀,與圍巖接觸面較陡出露面積小100平方公里,有些巖株深部與岩基連成一體,成為岩基的一部分。巖株周圍伸出的枝狀侵入體,稱為巖枝,如形態不規則,稱為巖瘤。④岩基,是規模巨大的侵入體,主要由花崗岩類構成,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最大可達數萬平方公里。平面上岩基常為橢圓形,長軸方向可達數十公里以至上千公里,寬向可達100公里以上。岩基主 要分佈於褶皺區的核部隆起帶中,延伸方向常與褶皺軸向一致。岩基的形成與構造作用關係密切,其成因仍有爭論,主要涉及物質來源、岩基佔據的空間及岩漿活動性等問題,可概括為兩種完全相
反的觀點,一種認為岩基是岩漿侵入冷卻的產物,另一種則認為岩基是原地的岩石遭受了強烈的交代及深熔作用而轉化成火成岩的。在中國兩種成因均有,一般認為前震旦紀的花崗岩類岩基以交代成因為主,而燕山期及更新時期的,則以岩漿成因較多。
四、闖王陵旅遊的評價
闖王陵門樓為三門四柱,牌坊樣式,為鋼筋水泥澆灌,表面嵌 滿翡綠色大理石米。表面脊筒滴水,仿明清飾鴟尾。門前兩側佇立著兩對明代的石獅、石象,門前橫徑石橋,正門鐫刻宋體金字“闖王陵”。右側是李自成陵墓文物管理所,左側為小園林,名貴花木四季飄香吐翠。門樓前有廣場,可供停車和遊人聚集。廣場左側有一紀念碑,刻著介紹李自成的生平碑文。闖王陵背依九宮山老崖“虎山”,旁西流溪水,座南超北,主體建築有門樓、墓冢、陳列館。整體建築依山就勢,氣勢宏偉。陳列館內收藏有李自成流鎏金馬鐙等許多珍貴文物和不同時代的史志文獻。陵園附近有落印洞,拴馬松等李自成殉難古蹟。李自成墓沒有富麗唐皇的琉璃瓦,沒有朱門和紅樓,清磚灰瓦陵園映襯在綠茵茵的樹叢中,多了幾分肅靜。紀念館中郭沫若《甲申三百祭》讓人讀了浮想聯翩,百年前李自成還是大順帝國的皇帝,含恨九泉。當年那麼多苦難都沒有讓李自成軍隊倒下,在美女和酒色下卻很快沉淪而不能自拔。偉人總會有過錯,但過錯永遠也淹沒不了一代天驕不朽的業績。這就是很多人拜謁闖王陵的緣故。凡讀過姚雪垠的《李自成》的人,此時此刻一定會思緒萬千。墓冢墓冢位於門樓之上,陳列館之下,都在同一條中軸線上。由門樓起步,登58級石階,即李自成墓冢祭臺,橢園形的墳冢圍著花崗石圈,這就是闖王的“寶頂”。墓前立著一塊“李自成之墓”的荷花綠大理石碑,為郭沫若所題寫。碑高2.7米,寬0.9米,厚0.18米。前有拜臺,兩側有看臺、花壇、種有梅花、雪松、香樟等名貴植物。上有下馬亭、激戰坡,下有幽徑石橋和紀念碑臺,臘梅寒冬傲雪,雪松四季常青,玉蘭樹佇首凝思。橢園形的墓冢長滿了厚厚的綠草,吸取日月光華而四季長青吐翠,更與日月同輝。
九宮山,方園二百平方公里,山峰重疊,林海茫茫,自古為兵家要塞。李自成在武昌被圍,戰敗後東下,又在九江上游的富池口受重創。宋獻策、劉宗敏等大將被俘殺。李闖率殘部萬餘急退九宮。而清軍先期到達,預伏在九宮山的麓李家鋪,闖軍遭伏擊而慘敗,屍橫遍野,血流地,戰鬥十分的激烈。李自成帶著二十八個親兵向西突圍,當他到達三十五里外的小源口時,又遭到鄉勇程九伯的襲擊,二十八騎被鄉勇包圍潰敗,李自成單騎突圍而出,但程九
伯還尾追不捨。過了大屋場,山勢緊鎖,兩壁如削,這就是兩里長的葫蘆糙深谷,接著拉馬攀越牛跡嶺。李自成艱難地登上了牛跡嶺這個半山上的小村,再登上小月山頂,山下就是 僅隔一里的山裡朱村寨。李自成逃脫了險境,甩掉了如狼似虎的清兵鄉勇,如果他過山裡朱繼續西行,僅走三十里就到了遠離順清戰場的寧州地域,這樣,他可重整旗鼓,也將會改寫中國的歷史。沒想到他在小月山下,又遭到了朱鄉勇堵截,而程九伯又從牛跡嶺帶鄉勇追至,前擋後截,闖王如龍困淺灘,慘烈犧牲。
闖王陳列館位於門樓、墓冢的最上方,從墓冢上36級階之處。呈顯明清風格。面闊六柱的陳列大廳,兩廂附設八角方門休息室各一間,佔地面積330平方米。右側有名人題詠碑廳,陳列館大廳古色古香,風格豪放。館外紅木大柱,四周帶有迴廊四角飾著吻獸。館門上方橫掛著當代文學大師茅盾題寫的“李自成陳列館”門匾。兩旁圓柱嵌掛著兩幅長聯,一幅為當時的通山縣委書記劉
紹熙所題(現調任湖北省鄂豫邊區革命鬥爭史編輯部副主編):“弔民伐罪,興義師,橫掃中原,直搗燕京,圖乾坤再造,堪稱一代豪傑;運籌迭失,擁驕兵,忽視外侮,棄置吳越,致江山易手,實為千古悲歌。”為書法家曹立庵書寫。另一幅108字長聯為著名作家姚雪垠所題:“縱橫半中國,銳意北伐,渡河進晉,過太原,破燕京,何其盛也!終因人謀不藏,山海關大軍喋血,前功盡毀,黃塵萬里無歸宿,唯有英勇殉社稷;苦戰十七載,鎩羽南宋,離陝奔楚,棄襄陽,敗武昌,亦云慘矣!畢竟圖讖難憑,牛跡嶺巨星落地,宏願皆空,青史千秋悲壯的志,何曾怕死遁空門。”這兩幅長聯概述了李自成悲壯的一生。兩邊廂房額枋飾有圖案,樸素大方。廳內迎面是李自成半身塑像,頭戴氈帽,身穿紅色箭衣,英姿魁悟,浩氣長存。室內陳列有李自成在湖北堅持抗清壯烈殉難的史蹟介紹,有李自成同清兵最後決戰的李家鋪古戰場和皇躲洞遺址照片,陳列有李自成珍貴遺物鎏金鈀鐙和各個歷史時期的史志文獻。鄰館左側一塊斜緩的大石坡為“激戰坡”,是李自成不幸殉難之地。
五、調查路線
①招待所—瑞慶宮—雲中飛雪—烏龜朝聖—招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