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礎結構的練習題
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礎結構的練習題
1.馬爾薩斯認為,資本主義的對外侵略、資本主義國家工人的悲慘生活,全然取決於"人口增長總要超過生活資料的增長"這一個"永恆的規律"的作用。馬爾薩斯這一觀點:
A.把人口因素看成決定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因素
B.曲折地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口相對過剩的事實,卻掩蓋和歪曲了事實的本質
C.在重視人口作用的基礎上,總結出人口發展的規律
D.注意到人口增長與生活資料增長之間的關係,具有積極意義
2.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包括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生產資料的生產,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最主要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主要表現在:
A.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
B.物質生產的發展決定著整個社會的性質和麵貌
C.物質生產方式的變革是社會歷史變革的根本原因
D.物質生產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不是決定作用
3.納什在《大自然的權力》中提出:"人們對自然的瞭解越多,就越難以接受那種認為宇宙是為人類而存在的觀點。與其說人類是自然的主人,不如說他是自然共同體的一個成員"。這說明
A.人與自然應當遵循和諧的整體發展目標
B.人與社會的發展不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C.必須從整體生態系統中去考察人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D.自然歷史的變遷永遠為人類所主宰
4.馬克思曾指出:"如果說,在中世紀的黑夜之後,科學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興起,並以神奇的速度發展起來,那麼,我們要再次把這個奇蹟歸功於生產。"同時也認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這說明:
A.從一定意義上說,生產的需要決定了科學的產生和發展
B.科學是一般的生產力
C.科學不是生產力的獨立的、直接的要素
D.科學越來越不具有獨立性
5.辯證唯物主義所理解的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是包括人類社會歷史的物質性在內的統一性,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以往哲學的深刻革命。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物質性表現在:
A.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程序
B.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C.社會基本矛盾決定著社會歷史的一般過程
D.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精神生活過程
6.生產關係是人與人之間在生產中形成的經濟關係,是生產力存在和發展的社會形式。下列社會現象屬於生產關係範疇的'有:
A.勞動中主體和客體的關係
B.企業管理水平的高和低的關係
C.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
D.人們在生產中的交換關係和分配關係
7.下列事物中,屬於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存在"範疇的有:
A.人們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
B.人們實踐活動所利用的自然資源
C.人們在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各種社會關係
D.人們實踐活動所創造的生產力
8.馬克思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一命題的主要含義是:
A.實踐是社會歷史的客體
B.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
C.實踐是社會關係的發源地
D.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
9.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新要求,其中蘊含著全面發展、均衡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之所以提出"五個統籌",是因為:
A.社會是各種關係同時存在又互相依存的有機整體
B.整個社會要均衡發展、同步發展
C.部分的發展需要總體發展的支撐
D.社會整體的發展需要部分發展的協調
10.社會有機體異於並優於生物有機體,同生物有機體相比,社會有機體具有如下特徵:
A.是一種以人為主體的具有自我意識的有機體
B.透過人們之間的交往活動間接形成
C.其再生和更新的內在機制是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自身生產的統一
D.形成於人的實踐和交往活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