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讀後感(通用15篇)

《詩經》讀後感(通用1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詩經》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詩經》讀後感 篇1

  《詩經》誰都知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可是彙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也只是一本詩集。但是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並且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被分為風、雅、頌三部分。我最喜歡“風”,因為。“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可是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呢,共有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被分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以前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孔子也曾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我認為“國風”在《詩經》中最無邪,最淳樸,“國風”中最無邪,最淳樸應該是《關雎》。它唱出的是百姓的心聲,唱出的是對生活真實體驗的實實在在的道理。它的動人之處是道出了凡胎肉身的我們都能體驗到的人生經歷和道理,它的光輝使文人的矯柔造作和酸腐之氣顯得蒼白貧血和令人作嘔。他不是華麗的,而是跟老百姓的話一樣,樸實、真切,一針見血,有血有肉。自古以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然的法則。雖然我們還小,但是我們也會明白,如果我們不能正確認識,那會帶來偏見。

  人這個怪物,總要無事生非地造出一些鬼來嚇唬自己,總是造些枷鎖來給自己套上,就是不願意對著鏡子正面地、裡裡外外地看著自己。然而時代在變,莫非人性也真地在變?男的不男,不留鬍子,不騎馬打槍,渾身奶油,手無縛雞之力,不稱“男人”而稱“男孩”。女的不女,粗聲大氣,膀大腰粗,男孩不敢做的敢做,男孩不敢說的敢說,姑娘能做的不能做,姑娘會唱會說的不會唱不會說。工業化不僅把人變成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把男歡女愛的真情實感變成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罐頭、泡麵、巧克力、化妝品、洗髮香波、泡泡糖……

  和古人相比,這是我們的幸運,還是不幸?

  《詩經》是純正無邪,現在的人呢?男的不敢把心裡話說出來,只是做作,好像古代的小娘子。女的卻一點都不害臊,敢舉著拳頭亂舞,甚至恐嚇男的,好像強盜土匪一般。和古人的性格反差極大,真不知我們是幸運,還是不幸?

  《詩經》讀後感 篇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子衿》是《詩經》眾多詩中的一首,這首詩寫的是青青是你的衣領,長長地掛在我的心。縱然我還不能去,你為什麼不寄個音?青青是你的佩帶,長長地在我想念哉。縱然我不能去,你為什麼不來?你輕快地往來啊,登在城樓上啊。一天不看見你,如同隔了三個月啊。讀《子衿》時,會深深的感受到古代愛情的勇敢、直白。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縱然我不能去,你為什麼不來?如此的大膽直接。回想古代,我們的腦海中往往會浮現“封建”二字,在封建王朝這麼大膽直接的談情說愛是不可能出現的。每個人都那麼的羞澀,有愛不敢言,只能等待媒婆的提親,經常遇到喜歡的人卻不敢說出口,因而釀成了很多的悲劇,對比這些《詩經》時代的愛情顯得那麼可貴,顯得那麼美好。

  讀《詩經》中的詩時會感受到他們的心情或是感情。例如《靜女》一詩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讀這首時腦子裡會浮現這樣一個畫面:一個男子約一個美麗的少女到城隅約會,男子非常開心的到達約會場所,少女故意躲藏起來。男子等了很久,逐漸變得煩躁,而當他不知所措時,女子突然出現,獻上彤管作為禮物,一絲甜蜜爬上了男子心頭融化了他先前的不安與煩躁。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畫面。《詩經》時代那簡單,卻甜蜜的戀愛,沒有山盟海誓,卻同樣令人羨慕,沒有浪漫的玫瑰,普通的彤管,依舊浪漫甜蜜。時代的改變,物質也在改變,如今約會送彤管已不再浪漫,而人們渴望的甜蜜,那簡單的愛卻沒有改變。

  《靜女》中的女子躲藏男子,看他著急的模樣,看他等待的不知所措的樣子,看到他那麼的著急,內心反而會更加開心,因為對方那麼的在乎自己。而一直等待的男子,看到女子出現,並送上彤管,彤管隨處可見,沒什麼特別意義,可是從心愛的人手裡送出,卻顯得意義非凡,感覺那彤管特別的美麗,而在等待過程中的不安,煩躁,也隨之消失,等來的是滿滿的甜蜜。女子一次小小的舉措讓她和男子的愛情更進一步。等待是一段艱苦的路程有人說等待是一種煎熬,因為在等待過程中看著遠去的行人,各種想法會浮現在腦海中,會擔心她是否忘記約定,也會擔心她記錯了約定,擔心她的安全,害怕她來的路途中是否遇到危險,各種想法襲上心頭,越等待越著急越不安。然而等待也是一種幸福,男子的等待換來了女子的出現,以及心中滿滿的甜蜜。

  說到古代,往往會想到封建社會,我討厭封建,因為他造成了太多太多的悲劇。《紅樓夢》中林黛玉玉賈寶玉正是如此林黛玉與賈寶玉本有木石前盟,林黛玉本為仙山上的絳珠仙草,而賈寶玉原是神瑛侍者。一天,神瑛侍者無意看見了快被古死的絳珠仙草,於心不忍,便用仙水精心灌溉它,終於讓它重新存活。林黛玉省心猜忌,多愁善感,可賈寶玉偏偏就喜歡她。賈寶玉大婚,賈府一邊成親的喜慶景象,一邊是死前的哀怨悽憐,林黛玉誤以為賈寶玉欲娶薛寶釵為妻,在賈寶玉婚慶鑼鼓聲中離開了人世,而賈寶玉揭開喜帕發現並非林黛玉時是那麼的驚訝,當他得知林黛玉已身亡是,是那麼的悲痛。為什麼兩個如此相愛的人會是這個結局的,那是因為封建的老祖宗因林黛玉體弱多病看不上他將新娘換成了門當戶對的薛寶衩,以至於發生了這種悲劇。一對追求愛情的男女在封建的枷鎖下生離死別。

  如果說林黛玉玉賈寶玉的愛情讓我們感到惋惜,那麼覺新的愛情會使我們感到痛心。在巴金先生《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懦弱委曲求全的覺新,他的一生都活在內疚與痛苦中,他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犧牲品,他不敢反抗老太爺,痛失了自己的夢想和自己最心愛的人,想愛卻不能愛,他一直在這種痛苦中掙扎,心愛的人的死去,給他帶來了無限的痛苦與自責,然而他的悲劇卻還沒有結束,猶豫封建的利益使他的老婆難產而死,他的兒子也逐漸死去,對他,我們只能感到痛心。

  看完了這兩個因封建而造成的悲劇,對比《詩經》時代的勇敢愛情,《詩經》中的詩透露的是一種直白,沒有覺新的委曲求全,那一種簡單的愛情,那一個男女間的小遊戲是如此的甜蜜。沒有封建禮儀的束縛,女子不在躲藏於家中,而勇敢的逐愛,不因錯過而悲傷勇敢表達自己的愛戀,就像摽有梅中的“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當然愛情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會有寫挫折與失敗,悲劇也會發生,又如《氓》中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中的女子雖然沒有等待男子的提親卻依舊嫁給了他,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獻給這個男子,為這個男子處理好家庭的事物,每天都這麼的勞累去義無反顧,她愛他,可他卻變心了。她也曾為了他,看到復關就開心,看不到就難過,她的心情曾因他的變化,她也曾愛他愛的轟烈,可他呢,卻這樣的辜負了她。

  在讀《詩經》時會被裡面那些單純的愛戀而吸引,那些簡單的愛戀,卻依舊的甜蜜,從字裡行間中滲出,那大膽的求愛宣言,是那麼的直白,隨時代的改變,一切都在改變,唯一不變的是那單純簡單的愛戀。

  《詩經》讀後感 篇3

  思念是一種很奇特的東西,它無形,無色,無味,無法炮製,不可捉摸,卻又無時無刻不縈繞在你的腦海,直插入你的心扉。正如王菲在《我願意》裡歌唱的那樣,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如影隨形,無聲又無息出沒在心底,轉眼吞沒我在寂默裡。你想抓它,它匿影藏形,你想留它,轉瞬即逝。你想躲避它時,它卻卻像調皮的孩童一樣,如影隨形,寸步不離。思念究竟是何滋味?《詩經·草蟲》為我們展示一二。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思念無形,但思念卻無孔不入。蟈蟈在喓喓地叫,螞蚱在草叢中歡蹦亂跳,如此歡快熱鬧的場面,也抵擋不住主人公的思婦情懷。歡樂是別人的,熱鬧是別人的,它們的喧鬧更襯托出了主人公的孤獨,這些草蟲歡聚一堂,何等開心,而她卻與自己的親人分離。草蟲鳴叫,秋已來到。那一聲比一聲緊促的草蟲鳴叫,似乎在向她宣告,惱人秋天已經又要來到了,而她朝思暮想的丈卻遲遲未到。在這裡,隨處可聽的聲音,似乎都成了開啟她思念之門的鑰匙。蟲鳴蛙叫,風聲雨聲,好似都在向她敞開思念的大門,要將她吞噬掉,所以,此時,思念無處不在。

  “陟彼南山,言採其蕨”“陟彼南山,言採其薇”。蕨又叫也蒜苗,乃是春天長出的一種野菜;薇,又叫野豌豆,夏季莖葉柔嫩,可煮食,亦可生吃。為了排遣心中的思念,主人公從春天到夏天一次次地登上高高的南山,採摘野菜,她想透過繁忙的勞動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緩解自己的思念之苦,可是,所謂的勞動,非但沒有減弱她的相思之苦,反而將這份思念激化開來。正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本想掩飾自己的思念,卻讓這份思念欲蓋彌彰,一發而不可收拾。從開始的“未見君子,憂心忡忡”,到後來的“未見君子,憂心惙惙”,再到最後的“未見君子,我心傷悲”,思念如決堤的洪水一般,一瀉而下。思念從開始的心跳不止,到後來的憂慮不安,再到後來的悲從中來,思念的程度越來越烈。

  夜夜思念,日日期盼,卻終不見想念的人兒出現。所以,主人公才選擇“陟彼南山”來採摘隨處可見的蕨和薇。因為,登高方能望遠,爬山高高的南山,她可以看到更遠的距離,可以更早地看到丈夫歸家的身影,即便是這只是自己的期盼,她也要進一百分的努力。又或許,站在高高的南山之巔,她可以與自己心中的人兒更近一點。

  日思夜想,不得相見,唯有藉助夢境來團圓。“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思念已久的丈夫終於出現在自己眼前,主人公該是何等的開心啊。“降”,“說”,“夷”再現了她由不安,到坦然,有惦念到寬慰,有憂愁到歡欣的心路歷程。即便是隻能在夢中暫借思念之苦,也是值得竊喜的,畢竟是聊勝於無啊。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唯願沉浸在這樣的夢中不曾醒來,思念的滋味可見一斑。

  《詩經》讀後感 篇4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現有305首詞,按內容可分成“風”,“雅”,“頌”三一部分,“風”和“雅”更接近百姓,其內容更為淺顯易懂。

  我非常鍾愛的一首詩是《蒹葭》,全名《國風。秦風。蒹葭》。原詩現有三段,皆以起興開始。

  原詩勾勒了一位年青人以便追求完美河那裡的“佳人”而不管不顧路面艱險的場景。

  第一句“蒹葭茫茫,白露為霜”給人一種清爽的覺得,不必過多的裝飾,就能令人遐思千萬。次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適度地址出了年青人已被“佳人”所吸引住,另外暗示著路程遙遠。第三句“溯洄從之,路面且長”說明了追求完美全過程的艱苦。第四句“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寫成了年青人覺得“佳人”期盼不可及的心理狀態。

  尋覓“佳人”的全過程是一個悠長而又艱辛的全過程,但年青人卻自始至終執著地前行著,一種被稱作愛的情感勉勵他勤奮,給與他戰勝困難的膽量,由於心裡有你,再大的風吹雨打也不畏懼,由於心裡有你,苦一點也想要,愛情的力量一直無法估量,它可以給你傾其所有,即便不成功也絕不後悔。

  假如只是是以便讚揚感情,那麼此篇不寫也好,但那“佳人”不還可以被稱做理想,總體目標嗎?它是望多方面想,撇開表層的感情看來,又有哪一點不符合呢?理想一直在之岸,一直在哪遙遠的地方,你永遠不知道自身是不是會取得成功,但你期盼踏入那一條追夢之路,即便道上滿是荊棘,即便隨著你的經常是暴風雨,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心裡的信心一直都在,前行的驅動力仍然十足,有這種就充足了,它不容易給你半途撤出或者倒走在路上一蹶不振,有著他們,你也就會一直堅持到底,對不對?

  它是《蒹葭》給與我的啟發,而《蒹葭》又只是是《詩經》中的一首,如果我們能細細地科學研究每一首詩的內函,去其糟粕,儘管會消耗一定的時間和活力,但那將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詩經》讀後感 篇5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河邊的蘆葦青蒼蒼,潔白的露水凝成霜。所說的這個意中人,就在河水的那一邊。逆著水追趕她,道路艱險又長;順著水追隨她,她像在水中央……這聲音,不就是那深遂悠遠的歌聲嗎?那源自《詩經》中優美動聽的旋律。

  《詩經》源於民間,源於那些樸實的勞動者,傾聽他們的勞動,傾聽他們的愛情,那些純潔美麗的故事在《詩經》中淺淺地唱著。“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那些勞動婦女們,在採摘苤苡時的喜悅與笑聲匯成了一首歌,聆聽它時,我感受到她們在勞動中得到的無限快樂。

  “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得關,載笑載言。”那是天真的女子,對“氓”的痴迷。“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女子沉迷於男子不可脫身。聆聽這道《氓》,感受到的是女子被氓被叛的深深無奈之情,而堅強的女子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吟唱這支悲泣之歌。聆聽之中她的悽婉堅貞感動著我。

  而這僅僅只是《詩經》中的一小部分,詩經更以其“雅”、“頌”另外兩部分向後人講訴了貴族祭祀、祈禱豐年、歌頌祖德,更有帝王貴族之頌歌。傾聽《詩經》,令我感受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最樸實、純潔的情感;傾聽《詩經》,我從中學會了“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報恩之心。它是中國唯一一部脫去了脂粉與欲俗氣的情感文學聖典。作為民族青春時代的自由生活經歷的真實記錄,它昭示後人主體精神自由的美好與它存在的意義。

  在學習詩歌中,我學習《詩經》,在學習《詩經》中我聆聽到那悠遠的聲音。那源於人類原始的音樂,那猶如藍天般澄淨的詩歌,那擺脫了世俗塵雜的潔淨的世界。它是文字的`聖典,是文學的瑰寶!

  悠悠《詩經》,盪滌著我的身心,聆聽於其中,仿若身處世外桃源來到一個音樂的殿堂

  《詩經》讀後感 篇6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河邊的蘆葦青蒼蒼,潔白的露水凝成霜.所說的這個意中人,就在河水的那一邊.逆著水追趕她,道路艱險又長;順著水追隨她,她像在水中央……這聲音,不就是那深遂悠遠的歌聲嗎?那源自《詩經》中優美動聽的旋律.

  《詩經》源於民間,源於那些樸實的勞動者,傾聽他們的勞動,傾聽他們的愛情,那些純潔美麗的故事在《詩經》中淺淺地唱著.“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那些勞動婦女們,在採摘苤苡時的喜悅與笑聲匯成了一首歌,聆聽它時,我感受到她們在勞動中得到的無限快樂.

  “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得關,載笑載言.”那是天真的女子,對“氓”的痴迷.“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女子沉迷於男子不可脫身.聆聽這道《氓》,感受到的是女子被氓被叛的深深無奈之情,而堅強的女子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吟唱這支悲泣之歌.聆聽之中她的悽婉堅貞感動著我.

  而這僅僅只是《詩經》中的一小部分,詩經更以其“雅”、“頌”另外兩部分向後人講訴了貴族祭祀、祈禱豐年、歌頌祖德,更有帝王貴族之頌歌.傾聽《詩經》,令我感受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最樸實、純潔的情感;傾聽《詩經》,我從中學會了“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報恩之心.它是中國唯一一部脫去了脂粉與欲俗氣的情感文學聖典.作為民族青春時代的自由生活經歷的真實記錄,它昭示後人主體精神自由的美好與它存在的意義.

  在學習詩歌中,我學習《詩經》,在學習《詩經》中我聆聽到那悠遠的聲音.那源於人類原始的音樂,那猶如藍天般澄淨的詩歌,那擺脫了世俗塵雜的潔淨的世界.它是文字的聖典,是文學的瑰寶!

  悠悠《詩經》,盪滌著我的身心,聆聽於其中,仿若身處世外桃源來到一個音樂的殿堂

  《詩經》讀後感 篇7

  寒假裡,媽媽說,推薦我讀一本好書,可以讓我感受古代的真實生活,身臨其境。我興致勃勃地接過來,《詩經》?帶著疑問,我踏著春秋之風,走進《詩經》的田野,感受到了別樣的樂趣。

  《詩經》是由孔丘等整理的一部詩歌總集,是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精粹。誕生於先秦時期,收錄了自西周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計有305篇之多,以抒情為主,有《風》、《雅》、《頌》三部分。

  讀《詩經》,我彷彿看到了那個時代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走進了那個時期人們的心靈世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這本書有描寫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困苦生活,如《國風·唐風》中,“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有表達對親人、家鄉的深深思念,如《國風·魏風》中,“陡彼岵兮,瞻望父兮。”有借古諷今的,如《雅·小雅》中,“鼓鍾將將,淮水湯湯,憂心且傷,淑人君子,懷允不忘。”有表達對愛情的美好祝願,如《國風·邶風》中,“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媽媽告訴我,她曾聽人說,閱讀《詩經》的最高境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古代那種樸實而真切的意境美:春日之燕燕于飛,夏日之習習穀風,秋日之蒹葭(堅加)蒼蒼,冬日之杲(搞)杲出日;可以感受到十五國風輕漫過身邊,可以傾聽到先秦詩人的感嘆之聲拂過耳邊。

  我為自己是個中國人而驕傲,為中華五千年文化而自豪,《詩經》正是這燦爛文化中的瑰寶。我還沒有那樣高的意境,可是,我對《詩經》卻真的迷上了。每當翻開它的時候,總會被它古樸的辭章、豐富的想象、奔放的情感所深深吸引。

  當我們身處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偶爾也可以回過頭去,穿越歷史長河,感受西周春秋年代的歲月往事,一起去領略聖賢的千年智慧——《詩經》的無窮魅力。

  《詩經》讀後感 篇8

  最早接觸《詩經》,應該和大多數人一樣,是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開始的,這首熟得不能再熟的詩詞就連幾歲的孩童也能吟誦,但是真正懂得其所表內涵的人卻是比較少的。其實,除了專家學者外,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像安意如一樣,從書架上隨意取下《詩經》,坦然自若地閱讀,再坦然自若地向其他人交流自己的所得?這也是我欣賞和佩服她的原因。就如她自己所說:懂得才能夠親近,能想象出它的意境,看到的就不止文字本身,還有一種彷彿鼻尖輕碰的真實觸感。如此靈動的話語,非親身體會無以表達。

  《詩經》的每一篇本質上都是潔淨的,沒有繁複的章法結構,沒有過度的語法修飾,沒有曲曲折折小心刻意的隱語。文字如一個獨立的天地,你立於門前,可看見喜怒愛恨如季節般分明,那翻覆在期間如花海蔓延的情與欲,也自然奔放地呈現在天地之間,無拘無畏。

  我真正注意到詩經,並且欣賞她是從《蒹葭》開始的。那是一種何等高的境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一句寫愛情,達到了某種極致,如看著開在彼岸的蓮花——欲接近而不可得的絕望。這位在水一方的伊人,無論是男是女,她(他)的孤潔,都為世所稀。

  書中無時無刻不體現著安的獨特見解,那精闢的看法評論,精彩華麗的文字,語句,無一不將我們帶到她的世界裡,跟她一起徜徉在詩三百的海洋中,跟她一起領略詩中主人公的羞怯、傷心、痛苦與快樂。毫無疑問,《思無邪》超越了一般讀詩之人的尋常範疇,帶給了我們很多不一樣的感受,讓我們逐漸享受起詩三百帶來的美好。細細品味,安所寫所品的精彩之處竟是如此之多,就好像信手拈來的一段也是經典。再難的詩句,在她的筆下就彷彿鮮活了起來,分析得是如此到位,如此精準,如此讓人讚不絕口。箇中的妙處,只有真正讀後才會有所體會。

  《詩經》讀後感 篇9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這三個古國的文明早已衰落並消失,只有古中國的文明保留了下來,並得到了發展,在經過長期的歷史積後澱形成了今天的中華文化,因此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在這無邊的中華文化大海中,有一顆金子之重在閃閃發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經總集。現存的《詩經》共收錄詩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葉共500餘年的名歌和朝廟樂章,傳統上分為風、雅、頌三類。西周到春秋中葉的民風較為開放,人們一般都用詩歌直白的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因此從《詩經》中可以窺得當時的民風民情。其中最為人們所喜歡的是他的愛情詩。

  《關雎》是為人們所主旨的一首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為此青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結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這首是描述了一個男子為追求心愛美好的女子使勁渾身解數,表達了男女之間最為純潔的愛情。類似表達純潔愛情的詩歌還有《靜女》、《木瓜》等,當然愛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這類的怨婦詩。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歸,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幾句詩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邊守關,邊關的軍旅生活是艱苦的,性命沒有保障、生活條件差這些都是其次,更為難過的是無邊無際的孤獨,在邊關沒人慰問、沒人關心、沒有家人的訊息,心是空的!等到終於可以回家時,一切已經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輕,心情是沉重的,()開頭的幾句試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這首詩寫出了廣大將士戍邊的辛酸。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幾句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們都出自《鹿鳴》。《鹿鳴》是一首燕饗詩,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賓或君主表達自己的熱情和謝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誠。因此詩也是一種政治工具。

  《詩經》讀後感 篇10

  《詩經》我每一次品味,讀過之後,頌過之後,咀嚼過之後,一次次發現它的美好永遠是那樣甘甜爽口彷彿是巍峨山泉聖水,《詩經》她恰如萬年的醞釀,仍然有一種清澈凜冽透骨的美。常常被《詩經》表達的那種和諧,那種執著,那種崇高,那種聖潔詩歌文字裡的純淨所感動吸引!如是帶著新鮮、好奇的心情,我都會為書中氤氳著的靈秀之氣所傾倒,漫步於《詩經》的海洋中,我所感受到的,是淡然,是恬靜,是一種無法抗拒的飄逸之美;輕頌《詩經》,口中吟出的是一首首雅俗共賞的曲調,遠離塵世喧囂之後洗淨鉛華,如此的無與倫比、令人心醉。

  《詩經》像一盞清茶、一杯淡酒無聲地滋潤著我們乾涸的心田,當你彷徨的時候,請你讀一讀《詩經》;當你無助的時候,也請你讀一讀《詩經》;當你無法找到自己人生座標的時候,《詩經》可以讓你安靜下來,慢慢思考自己、生活、周圍的一切。她就像一位老者,無所不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詩經》,她是一本讓人受益終身的良書,這本書裡記錄著許許多寂寞和不捨之情,人世間的背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怎樣去面對,叩問自己的“心”,人來世間為了什麼,一個人的命運如何,是由自己良心所控制的。詩經她能讓人沉浸在人類內心深處,並得到永恆!真心希望我們中國人都能讀詩經、傳頌詩經,學習詩經這本代表了我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她可以充實我們的內心,我們才不會丟失自己的民族魂。我們只有瞭解自己的過去,才能繼往開來展望明天,這一代、下一代、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才會有希望,我中華民族才能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如此純真乾淨的《詩經》怎叫人不愛,她宛如是未經雕琢的璞玉,是生長在野外的山花,是初長成的少女,那麼的自然。留下永恆的芬芳。

  《詩經》讀後感 篇11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是中國文學的正宗,讀詩和寫詩是歷代許多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在先秦至五代的漫長曆史時期裡,中國的詩歌創作一直沒有間斷,湧現了為數眾多的傑出的作家和光輝燦爛的優秀作品,不少詩人及其作品在世界範圍內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傳統詩歌,博大精深,雄健典麗,宛如一部色彩斑斕的畫卷,以不驚風雨泣鬼神的宏偉樂章。在漫長的歷程中,湧現出許多大詩人,他是聳立於東方的一個又一個詩歌的泰山。放眼世界文壇,中國的傳統詩歌是獨特的,是無與倫比的。

  睿智、沉靜,是詩人的性格,含蓄,樸素而又精緻,是詩的語言,詩人用詩的形式,抒寫的卻是他們並不平靜的心靈。對愛的自主追求,對自由的渴望,對正義的崇奉……每一種感情都是如此的強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顆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誠。

  讀經時,講求語速、語調:要求語速不急不徐,語調抑揚頓挫。現在一般人一切都講求快速,有的人聽到讀經讀得這麼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實讀經就是讓我們的心能靜下來。一個人能定得下來,才有能力思考,面對問題,才不至於慌張、忙亂。心定功夫的培養,就是由平素來訓練的。訓練的最好方法莫過於讀經。讀經既簡便易行又不用花錢,每一個家長在家裡就可以輔導孩子培養這種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現代常說的訓練沉穩、從容的心理素質。

  閱讀《詩經》,我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我看到的盡是愛,智慧,自然,希望與陽光。一切美好的詞彙,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著每一首詩。那麼和諧,那麼執著,那麼崇高,那麼聖潔,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的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社會安定的維繫都有賴於這些聖賢遺留下來的智慧和經驗。我們開展誦讀活動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尋根,尋民族精神之根,尋現代文明之根。在誦讀古詩文中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加厚學生的人文底蘊。

  《詩經》讀後感 篇12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選自《詩經》

  這篇《蒹葭》,我們一定都很熟悉吧。

  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詩。雖然對《蒹葭》有許多種解讀,但把它認為是戀歌最普遍了。他書寫的是懷人之情,表達了詩人某種執著的追求。在藝術上他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稱《詩經》中的佳作。

  第一次接觸這首《蒹葭》,是因為《在水一方》這首歌吧。當時還很小,只是覺得這首歌很美,很柔。大了之後,有一次無意間接觸了這個,便去查了歌詞的出處,查到了這首《蒹葭》。突然覺得,與美同存的,還有一種莫名的淒涼。從開頭至結尾,都是有阻礙的,也註定了他的悲劇結尾。

  同為《詩經》佳作的還有一首《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雎》的內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裡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

  同是佳作,同為戀歌,可兩者的結尾確實截然不同的。《蒹葭》裡,“我”執著的追著伊人,步履艱險,但開頭的這種渺茫,卻早已為悲劇的結尾做下鋪墊。

  《關雎》表現了青年男子對愛慕之人的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朝思暮想而且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努力,主調是歡愉的。

  看來,即使是同一部著作裡的佳作,他們的主旨也是完全不同的。

  或許,《詩經》本身便也是一部佳作吧

  《詩經》讀後感 篇13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現存305篇,古人稱之為“詩三百”,它收集了從西周到春秋約500年間的詩歌。《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又稱作國風,是各地的民歌,內容涉及婚戀,農事,戰爭等方面,有很強的抒情色彩。《雅》分為大雅和小雅,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頌》是產生較早的古樂,語言和形式上都顯得雍容典雅。

  《詩經》在中國文化史和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一方面他是五經之一,是儒家的重要經典,另一方面他又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發端,在追求審美、抒情方式、句式特點等方面為中國的詩歌奠定了基礎,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源頭。

  《詩經》帶給人一種古韻之美,她彷彿穿越了幾千年來到我們身邊。《詩經》美在質樸的語言,美在對人世間美好情感的詮釋。她沒有太多的華麗詞藻,沒有庸俗之氣,吸引我們去領略那古樸而又優美的辭章,去感受那真摯而又深沉的美好。

  《詩經》美在對生活的無比熱愛。“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無論誰讀過之後,眼前便不由自主地浮現一個像桃花一樣鮮豔的女子形象。嫩嫩的桃枝,鮮豔的桃花,姑娘今朝出嫁,把歡樂和美帶給她的婆家人,多麼美好的祝詞啊。人只有對生活滿懷神情與熱愛,才能在紛繁的世間為自己、為別人帶來一份寧靜祥和的溫馨。

  《詩經》美在愛的幸福與美滿。“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多麼情意綿綿的佳句,體現了愛人之間一起白頭偕老的心願,表達的是對幸福與美滿的無比嚮往。和愛著自己的人共度一生,是一件多麼幸福美滿的事啊!

  《詩經》宛如一個端莊優雅的絕代佳人,從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向我們款款走來,每一句哀嘆,每一次反覆,都是至情的流溢,都是衷腸的表露,沒有絲毫的委託虛假,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詩經》讀後感 篇14

  此詩以比興的手法充分寫出了女子結婚以及婚後對她們美滿家庭生活的願望。桃之夭夭同逃之夭夭的讀音一樣,但它們的意思卻有著天壤之別,這也就產生了我對《桃夭》這首詩一點興趣,其次對於當今時代出現重重離婚現象,更加吸引我的注意了。

  第一段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把年輕女子比喻成桃花,桃花的絢麗多彩體現女子對於這次婚姻很是滿意,笑開了花。把美麗的女子比喻成桃花更加形象地地將女子的美麗給展現在讀者的腦海裡。女子為何會對此次婚姻很滿意?是因為女子願意加到這家去,說明女子的夢中情人在這兒。從這一段我想到這應該是在嚮往自由婚姻的吧。在古代沒有什麼自由婚姻的概念,通常都是有一些個其他概念阻攔兩隊非常相愛的人,如門當戶對類的。非常相愛的兩人卻因某種條件而被拆散是一件多麼痛心的事啊。唐代詩人白居易從少年到青年一直與一位名叫湘靈的姑娘要好,可因母親的不同意就這樣分離了。

  第二段的“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以桃樹上結滿碩大的果實體現家中兒孫滿堂,吉祥之兆。這一段描述出了我們中國古代多子多孫為幸福家庭的象徵。有“家和人興百福至,兒孫繞膝花滿堂”類的許許多多詩句。這裡應是對自由婚姻之後能夠兒孫滿堂的祝願。但由於現在人數過多的狀況,我想現在的兒孫滿堂是不太好的。

  第三段“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以桃樹上整整齊齊的葉子托出閤家美滿的情景。這段體現婚後對合家歡樂,幸福美滿的祝願。這段話使我想到了這種閤家歡樂、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與當今許多因種種原因分家家庭的對比。當今結婚的大部分也算是自由婚戀,但又出現了大量離婚的現象,這是個心灰意冷的結果。對於那些離婚的家庭,確實都是有種種原因的,可不用分家總還是比較好的。

  這一詩句不但可用於古代時對自由婚姻以及婚後和諧家庭的願望,也可用於對當今婚後沒有離婚的和諧共處的家庭的願望。願此後所有婚姻越來越美滿。

  《詩經》讀後感 篇15

  我從小就喜歡讀唐詩,每首詩讀起來只要讀懂了都是那麼的精彩,每句詩都是古代著名詩人從腦子裡精心“挑選”出來的經典詞語而組成的。

  我讀過許多著名詩人的詩,例如:李白的《贈汪倫》、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蘇軾的《題西林壁》、孟浩然的《春曉》、李坤的《憫農》等等。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首詩是李坤寫的《憫農》的第二首。講的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農民還在鋤草,汗水滴到了禾苗下的土中。有誰知道這盤中的飯,每一粒都包含著農民的辛苦呢!這首詩告誡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應該珍惜每一粒糧食,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艱辛。有句格言寫得真好:“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勞動的果實來之不易呀!反映了不是個別農民伯伯的艱苦都是這樣過著簡樸的生活。深刻的揭露了這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農民伯伯不幸的命運。

  記得一次暑假期間,中午我隨著爸爸來到了鄉下是舅舅家,可他不在,只有他的兒子在家,據舅舅的兒子說舅舅還在田地裡鋤草。我和爸爸在舅舅的家裡喝了一杯水後就跟著舅舅的兒子來到了舅舅正在忙活的那塊田地上。這是已是烈日當頭了,看見舅舅在鋤草就非常地好奇,也想去鋤草,就走到舅舅面前興奮地對舅舅說:“舅舅我

  也想鋤草。”舅舅答應了,然後又給我做示範,在示範的時候我看見了舅舅那一顆顆晶瑩的汗水從紅彤彤的臉夾旁流下,滴在了禾苗下的土中。隨後,我接過鋤頭後開始鋤草了,一開始,鋤起來不是很累,但後來鋤著鋤著手就開始酸了,手指都起泡了。突然我想起了那首《憫農,這首詩真實寫照了我這是的情景。晚上在舅舅家吃飯時,感受這飯來之不易。在盛飯的時候我非常地小心,怕把飯撒到地上去,吃飯時,平時,飯聞起來淡淡的,可今天聞起來卻有一種清香的味道。

  我呼籲不珍惜糧食的人,不要在浪費糧食了,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要知道這糧食來之不易。千萬不要愧對了我們的農民伯伯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