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紅樓夢》讀後感

四大名著《紅樓夢》讀後感

  《紅樓夢》以賈府衰亡為主要線索,全書以賈府為中心,描寫上至朝廷,官場,下到市井、鄉里的人情世故和風尚習慣。那麼,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四大名著《紅樓夢》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四大名著《紅樓夢》讀後感一

  《紅樓夢》,一部面帶笑容的悲劇。《紅樓夢》不但描畫了一個封建權貴家子由草木開花走向凌夷的夏商周生存,並且還膽量大地指控了封建權貴階級的無恥和墮落,指出它們的種種做假、詐騙、貪得無厭、腐朽和罪惡。

  它不僅指出這一親族的定然解體和失去生命,同時也暗中示意了這一親族隸屬的階級和社會形態的定然解體和失去生命。曹雪芹筆觸下所發明和熱烈地愛的主人翁是那一些有決心反判那一個接近死亡的封建權貴階級的貳臣忤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一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所批判和否決的是封建社會形態的做假道德和不符合理的社會形態制度。一邊兒是木石前盟,一邊兒又是珍寶姻緣。一邊兒是封建社會形態下務必尋求的功名光環,一邊兒是心馳心裡嚮往的自由之身。

  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為我們展出了這場無聲的較量。賈稀玉和林黛玉的悲劇愛情故事濃縮了這場較量的所有硝煙,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琳琅無瑕,質本潔來還潔去,在面臨封建禮教下的種種壓迫使受害和冷漠,甚至於以性命的支付為代價,質本潔的尋求始末不棄。我們興嘆賈、林兩人愛情的悲劇的時刻,看見了導致悲劇的一個關緊因素:林黛玉的純潔高尚的個性,她的個性與當初的世俗格格不入,沒有辦法與社會形態合成一體,她的自卑情結正是她自尊的表現出來,也是她悲劇的著手。

  四大名著《紅樓夢》讀後感二

  第一次讀《紅樓夢》時,我還是個小孩子。故事裡的林黛玉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因為喜歡她,相反的,我從內心十分討厭這位整天哭哭啼啼,做事刻薄,說話尖銳的“小心眼”。我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賈寶玉對她痴戀一生。

  等我長大點了,我又重新拿起《紅樓夢》。這時,我才慢慢明白黛玉的詩,黛玉的夢,黛玉的淚。重新讀描寫她與寶玉的第一次見面時的場景時,心裡生出好些感觸:初見時黛玉在心裡說的一名“何等眼熟到如此”,寶玉脫口而出的“這個妹妹我曾見過”。這一問一答註定了這痴情的千古絕唱。

  再讀,再品。黛玉多愁的淚也有了源頭。從小寄人籬下的她,小心翼翼,害怕別人對她的嘲笑。她沒有勇氣如史湘雲,醉臥芍藥叢中的青石凳上,卻總是“嚴嚴實實裹著一床紅綾子被”;她沒有心氣如薛寶釵,寫出“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雲”。她只願“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黛玉的'離去,讓我一直難以釋懷。黛玉深愛著寶玉,他們有著“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結連理枝”的願望,希望白頭偕老。卻又無奈上天讓黛玉在心上人與另一個女人的良辰吉時,一面是洞房花燭,一面是生死離別。黛玉是苦的,有那麼多的有情人終成眷屬,在愛的人的注視下離去。她卻只能焚稿斷情魂歸離恨天。黛玉輸了,敗了,而勝者是那與她心上人結下金玉良緣的薛寶釵。可是,黛玉又在哪裡輸了呢,她的才情誰能比擬?她的一顰一笑何人能及?只能怪她生存的社會太黑,黑得如墨。黛玉的淚也只能反射它的黑。

  黛玉也是幸運的。世界與封建的黑暗沒有玷汙這位“珠仙子”,她一直高傲純淨,她可以繼續做自己,繼續純潔清高,就如她的詩“質來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濁陷渠溝”!

  合上書,閉上眼,一個消瘦蒼白的女子慢慢在黑暗中消逝,痴痴地唱著“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這本書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四大名著《紅樓夢》讀後感三

  《紅樓夢》是一部悲劇,也是一部喜劇。說它是喜劇,因為它是古往今來第一部女性的頌歌,以女性為主題的小說。在曹雪芹的筆下,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兒是泥做的骨肉;在賈寶玉眼裡,他見了女兒便覺得渾身清爽,見了男兒便覺得濁臭逼人;在大觀園裡,有超凡脫俗的林黛玉,有雍容華貴的薛寶釵,有心直口快的史湘雲,有處世幹練的王熙鳳在過去思想禁錮的年代,如此出色的一部小說,如此不凡的一部小說,怎能說不是一部喜劇?

  然而,說它是一部悲劇,也確實如此。而導致這成為悲劇的,是賈寶玉和林黛玉這兩個主人公。黛玉本是書香門第的女子,比別人更出類拔萃。她剛進賈府的時候,賈府上上下下都稱讚她,喜歡她。可是她太聰明瞭,鋒芒都露了出來,她不像薛寶釵那樣有心計,她嘴巴想說啥就說啥,比刀子還尖利。因此,賈府的人都有意疏遠她。

  《紅樓夢》是歷史性的悲劇,透過對封建豪門賈、史、王、薛四家從輝煌到衰敗的過程描寫,揭露了封建貴族家庭的極端腐朽,展示了它無可挽回的墮落和崩潰,以及必定滅亡的命運。雖然是必定滅亡,雖然是應該滅亡,但是,造就滅亡的這個社會,是很令人深思的。

  有人說,悲劇就是把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但是也只有當好的東西沒有了,才能觸動人心中的痛,也才更耐人尋味,迴腸蕩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