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交流的舞臺,讓學生的思維與個性輕歌曼舞論文

創設交流的舞臺,讓學生的思維與個性輕歌曼舞論文

  《草船借箭》是五年級上冊的一篇傳統課文,也是訓練學生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有力憑藉。本文探討的焦點是諸葛亮如何神機妙算。

  在探討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地方時,我主要採用了建議學生選擇學法的方法,臨時與學生回憶了一些閱讀方法,既喚起了學生曾經的記憶,又給一些後進生提供了方法參考。這樣學生有了充分的依據,進行研究時也覺得得心應手。在進行交流時,學生便能打破僵局,侃侃而談,在交流中盡顯學生智慧的火花。比如,在初讀課文之後的檢查預習時,我改變了以往教師主持交流的.做法,嘗試著讓學生主持交流,於是,課堂上呈現了這樣的教學情景:

  “我帶同學們學習”

  “透過剛才同學們對‘草船借箭’背景的交流,我們對文章裡的人物也有了大致的瞭解,接下來,我們將採取‘我帶同學們學習’的方式,深入理解課文,讓你的學法與同學們共享,願意嘗試一下嗎?”學生在片刻猶豫之後,有一部分舉起了手。接著,一名學生上臺,教師則融入同學之中。

  “同學們,我學課文一般是先從題目中想開去,從題目提問題,然後就問題到文章中找答案。你們能不能像我一樣給文章的題目提些問題並自己解答?”聽了主持人的話,一名學生立刻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從題目中我想知道誰用草船向誰借箭?為什麼要借箭?”“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因為魏、吳兩軍交戰,吳國軍中缺箭,所以諸葛亮向曹操借箭。”接著,又有同學提問:“我想知道怎樣借箭?”……“從題目中我想知道為什麼要用‘草船’借箭,而不用‘鐵船’借箭?”“這裡的“草船”不是用草編製成的船,而是船上裝載著用草製成的草把子,所以叫草船。”“用草船,箭射過來就可以插在草把子上,而用鐵船,也就是用鐵把子,箭射過來,就插不住,掉到江裡,也就借不到箭了。”……聽了同學們的回答,主持人進行了小結:“同學們剛才的問題提得好,回答得更好。不過,在學過課文後,我們還應回到題目想一想:為什麼作者要給這篇文章起這個題目?”一名同學迫不及待地回答:“我認為這篇文章的題目應‘為草船騙箭’。”立刻有學生響應:“對,應該叫‘草船騙箭’。”看到主持人一副沒轍的樣子,我從學生中站起來說:“同學們這個問題提得好,你看,把我們的小老師給難倒了。下面我們看看‘借’和‘騙’有什麼區別呢?”經過一番比較,學生了解到“騙”是用謊言或詭計使人上當,而“借”是經過人家的同意暫時使用別人的東西。

  “就‘騙、借’的詞義看,用‘騙’也許更為準確,可是作者卻偏偏用‘借’字,他肯定有他的想法,你們能否為羅貫中先生找個‘借’的理由?”學生在沉思之後認為:借是有理由的,有借有還,諸葛亮向曹操借來十萬枝箭,打仗時還要射還給他。“兵不厭詐”,也就是說打仗時,詐不能理解為騙,而應該理解為計謀。諸葛亮是個好人,用騙來形容他不恰當,“騙”是貶義詞,如果用“騙”,就不能用“神機妙算”來形容諸葛亮。在大家七嘴八舌、熱火朝天的討論中,我們既總結出了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而且又明白了“借”字的好處。最後,主持人真誠地說:“謝謝同學們幫我解決了這個問題,謝謝同學們的合作。” “剛才,我們的小老師帶給我們‘從題目入手,提問題學課文’的方法,讓我們初步掌握了課文內容,這是種好方法。接下來誰來繼續帶同學們進行學習?”又有一名勇敢的同學走向了講臺,教師又回到學生中。“大家好!現在由我帶大家學。我的學習方法是‘抓重點詞句品析人物’。你們認為課文中哪個詞語最能體現諸葛亮的才幹?”“對,神機妙算。我們都知道諸葛亮神機妙算,於是我們就圍繞這個詞從文中找到有關詞句進行理解、品析。現在請同學們先按我的方法,從課文中找出有關體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詞句,並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什麼。”學生於是饒有興致地自讀課文,劃、圈、議,教師則參與到部分小組學習、討論。一段時間之後,小老師宣佈:“現在請大家談談你的體會。”生1:我從“諸葛亮說:‘霧這麼大……天亮就回去’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因為諸葛亮算到三天後必有大霧,曹操不敢派兵出來。”生2:“我還有補充:我從‘第一天……朝北開去’知道諸葛亮算到三天後必有大霧,這就是他的神機妙算之處。”生3:“我也有補充:諸葛亮算到三天後必有大霧還可以從‘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中體會出來,因為諸葛亮如果沒有算到三天後必有大霧,他也不敢跟周瑜下軍令狀。”生4:“我認為諸葛亮神機妙算還體現在他知道曹操不敢派兵出來,因為諸葛亮說:‘霧這麼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而後來曹操真的說:‘江上霧很大……’不讓他們近前。”這時,小老師不失時機地丟擲這樣一道題:“同學們說得很好,接下來請大家和我一起完成這道題。(板書:諸葛亮神機妙算,是因為_______。)”於是在真正的教師的回答幫助下,大家透過讀書討論,得出諸葛亮“知天”。當小老師興沖沖地謝幕,“謝謝同學們的配合”,欲下臺時,教師又站起來質疑:“我有地方不明白:諸葛亮為何不向周瑜借船,也不讓魯肅告訴周瑜,而要魯肅私自撥了二十條船給他?”小老師顯然愣住了,隨即學著平時老師的樣子說:“同學們,誰來幫我解決這個問題?”一下子,學生的思維又活躍起來:“因為諸葛亮知道周瑜是個心胸狹窄的人。”“因為諸葛亮知道周瑜嫉妒他,想陷害他。”教師這時故意唱反調:“你可別冤枉好人,誰說周瑜想陷害諸葛亮?”“請您看課文,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回來報告我。’這不明擺著他希望諸葛亮完成不了任務,好定他的罪嗎?”“還有,周瑜聽諸葛亮自己說完成不了甘受懲罰,心裡很高興。”這時,下課鈴響了,教師進行小結:“但諸葛亮為什麼找魯肅,我還搞不清楚,同學們回去得再找找資料,咱們下節課接著聊,同時也謝謝兩位同學帶給我們這麼好的學習方法。”

  下課了,與以往不同的是,學生們並沒有幾個急著要去廁所,而是繼續在爭論。我高興地看到,學生的個性在閱讀中漸漸成熟,他們的思維已經在盡情地翱翔了。看來,一節課的結束只是探究的開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