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之成書考論文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之成書考論文

  摘 要:陶宗儀創作的《南村輟耕錄》是受到陶氏家學的影響、隨著他生活的不斷積累而漸漸形成的,它的成書時間不似陶宗儀友人孫作序中所言是歷經十年,而是最遲從元至正四年(1344)就開始了撰寫,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正式成書刊刻,凡二十餘年。

  關鍵詞:陶宗儀 《南村輟耕錄》 家學 成書時間

  元人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部極其重要的筆記體著作,該書記載了很多元朝典章制度、民俗掌故及小說戲曲資料、書畫和有關詩詞本事等方面的問題,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由於受到陶氏家族的薰陶,陶宗儀興趣廣泛,且養成了在生活當中隨時記錄奇聞軼事的習慣,經過不斷的積累,歷經二十餘年,完成了《輟耕錄》的準備和創作。

  一、《南村輟耕錄》的準備

  陶氏家族自古名人就很多,陶宗儀把陶淵明、陶弘景當作自己的祖輩來看待,在《輟耕錄》卷一六中記錄了此二人的年譜,且把自己晚年定居在松江的草堂稱為“南村”,就是秉承陶淵明“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心態的體現。陶宗儀父親陶煜博學多識,為人倜儻正直;母親趙德真系宋太祖子燕王德昭十世孫孟本之女;舅父趙雍為著名的書畫家。如此深厚的家學淵源,使陶宗儀從出生起就受到了良好教育,為日後成長為一代著名的學者、詩人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陶宗儀自幼就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聰穎,十歲時,父兄以伏生《尚書》口授宗儀,《尚書》歷來被稱為“詰屈聱牙”,而宗儀過目即能成誦,這讓陶氏家族人刮目相看,倍加期許。[1]由於受到家學的薰陶,宗儀自幼就對書法和字學有著濃厚的興趣,自稱“爰自蚤歲粗知六書之旨,凡遇名跡古刻,博覽精研,靡有怠日。每續史傳,以至百氏雜說,書錄所記善書姓名,捃摭殆遍”[2]。這種刻苦好學、博覽群書、博採眾長的學習習慣正是《輟耕錄》得以完成的創作基礎。

  《輟耕錄》的準備時間很長,如卷六的“鬼贓”末尾雲:“泰不華元帥為西臺御史,閱其案,朱語曰‘鬼贓’雲。餘親聞泰公說甚祥,且具有鈔具案文,惜不隨即記錄,今則忘邑里姓名歲月矣。”據《元史》卷一四三《泰不華傳》,泰不華在延祐八年(1320)拜江南行臺監察史,後文宗建奎章閣學士院,拜中臺監察史。又奎章閣事在天曆二年(1329)二月,因此,宗儀聽聞“鬼贓”事不會晚於天曆二年二月,即宗儀19歲時。雖“鬼贓”一條是後來撰寫入書,但宗儀卻在如此小的年紀時就已經很自覺地把身邊聽到的事情隨筆記錄下來了。

  又《輟耕錄》卷一九《鐵武肅鐵券》條,文中記至元丙子,錢武肅鐵券在戰亂中丟失,後至元丙子(1336),鐵券被一漁農撈得,後被錢贇購回,可說是失而復得。宗儀過訪錢贇,錢曾出示鐵券給宗儀一觀,宗儀以為“青氈復還,誠為異事”,當即抄錄券詞和武肅王當時所上的謝表文稿。文中還說:“昨晚檢閱經笥,偶得於故紙中,轉首已三十餘年”,《輟耕錄》成書於至正二十六年(1366)(詳見後文),自後至元丙子到至正二十六年,首尾三十一年,與文中“三十餘年”之說相吻合,若晚一年則與“三十餘年”之說不符。因此錢贇失而復得鐵券與宗儀過訪錢贇的年份應該同是後至元丙子年。

  從這兩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窺見宗儀在從事著述時的一個基本方法,即隨時留意並記錄下可以用的資料,以備他日撰著時採擇使用,這在《輟耕錄》寫作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輟耕錄》開始寫作時間與成書時間

  寧宗至順三年(1332),宗儀二十二歲,適逢鄉試,宗儀參加科舉但未中第。孫作《滄螺集》卷四《陶先生小傳》說他“少舉進士第,一不中,即棄去。務古業,無所不窺”[3]。《明史》卷二八五《陶宗儀傳》也有“少試有司,一不中,即棄去。務古學,無所不窺”[4]。即陶宗儀科舉失利之後,便棄舉子業不為,潛心古學,尋師問友,增長見聞。《輟耕錄》前有孫作序稱:“餘友天台陶君九成,避兵三吳間,有田一畝,家於松南……至正丙午夏六月,江陰孫作序。”說此書系宗儀避兵三吳間、居松江時所作,共歷時十年。序作於至正丙午二十六年(1366),前推十年為至正十六年(1356),即是書始撰之年。由於孫作與陶宗儀同代且關係要好,還作有《陶先生小傳》,與陶宗儀生前行狀基本無異,因此他的序較為使人信服。但翻檢《南村輟耕錄》卷四,其中有“奇遇”一條,記揭曼碩偶遇奇女子之奇事,文後道“今先生官至翰林侍講學士”,明確給了我們時間資訊:宗儀記載該事之時,揭曼碩尚在人世,官翰林侍講學士。考歐陽元《圭齋文集》卷十《元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豫章揭公墓誌銘》[5]及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卷二六《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揭公神道碑》[6]載述,揭傒斯字曼碩,生於至元十一年(1274),至正二年(1342)升翰林侍講學士、同知經筵事,至正四年(1344)七月戊戌卒於任上。據此知,自至正二年到至正四年七月,揭傒斯任翰林侍講學士,宗儀既然稱“今先生官翰林侍講學士”,則“奇遇”條所錄至遲應當錄於揭傒斯去世之前。既然如此,那麼《南村輟耕錄》一書,至遲也應當於至正四年(1344)開始陸續撰寫。可能孫作所說並不假,宗儀也許確實是在至正十六年開始了比較正式的撰寫,但是如上述所說,開始有目的的撰寫應是始於至正四年。 《南村輟耕錄》中稱元朝為“我朝”(見卷二“治天下匠”、卷五“碑誌書法”諸條)、“國朝”(見卷一“科舉”、卷二“減御膳”等條目),又稱元軍為“天兵”(卷一“獨松關”、卷二“不食死”等條目),可證明該書成書時間在元代。卷一“列聖授受正統”條,把元代歷朝帝王授受的傳承順序都羅列了出來,而末尾為順帝,且明確標明“至正今二十六年”,說明此條目的最後撰寫時間是至正二十六年,故稱順帝為“今上”。因此成書時間應是至正二十六年。

  書中記事可考的最遲時間為卷二四“天隕魚”條,記載“至正丙午八月辛酉”,至正丙午即至正二十六年(1366),即《南村輟耕錄》的'最後成書不會早於此時。至正丙午六月,陶宗儀友人孫作為之作序,這說明當時《南村輟耕錄》的主體部分已經大致完成,像“天隕魚”等個別條目應當出於後來的陸續補寫。古人著書基本完成但未完全脫稿,先請友朋寫序言,然後內容再陸續有所增刪,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又《輟耕錄》中稱朱元璋軍為“集慶軍”(卷二九“紀隆平”)或“金陵遊軍”(卷一一“杭人遭難”),卷九“想肉”條記載淮右朱元璋部隊食人肉的喪盡人倫之舉,“杭人遭難”條對朱元璋軍隊給杭州民眾帶來的滅頂之災也有詳盡描述。至正二十七年(1367)正月,朱元璋攻佔松江。《南村輟耕錄》中這些嚴苛的指斥內容在朱元璋掌控松江之後再進行刊刻出版是不可能的,這也可以說明,《南村輟耕錄》成書於至正二十七年正月之前,且已經刊刻。而且我們都知道,入明以後,明太祖朱元璋對文人思想控制非常嚴密,尤其是對原張士誠掌控的吳中地區文人集團更是予以殘酷的打擊摧殘,文人稍有不慎便會因文字獄而遭到迫害,陶宗儀的很多友人便遇害了。在這樣的環境中,繼續寫作和刊佈《南村輟耕錄》是更加不可能的。因此,《南村輟耕錄》成書和刊刻印行大致的時間應是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到十二月之間。

  綜上所述,《南村輟耕錄》當最遲在至正四年(1344)開始陸續撰寫,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完稿刊刻,歷時凡二十年,而不僅僅是孫作序中所說的十年。

  註釋:

  [1][明]汪砢玉:《珊瑚網》(卷三五)張樞《南村賦並序》。

  [2][元]陶宗儀:《<書史會要>卷首錄宗儀自序》,明洪武9年(1376) 刻本。

  [3]參見孫作:《滄螺集》(卷四)《陶先生小傳》。

  [4]參見《明史》(卷二八五)《陶宗儀傳》。

  [5][元]歐陽元:《圭齋文集》,清刊本。

  [6][元]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

  參考文獻:

  [1]晏選軍.南村文儒——陶宗儀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徐永明,楊光輝.陶宗儀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王重民.中國古籍善本書提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陶宗儀.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南村輟耕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6.

  [5]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陶宗儀.叢書整合初編——輟耕錄[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