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非形式邏輯的本質產生和發展論文

論述非形式邏輯的本質產生和發展論文

  以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為基礎的數理邏輯理論本身已經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而且以數理邏輯為基礎的其他現代邏輯分支都相繼出現,並被廣泛地研究與應用。我們把這些邏輯都稱為形式演繹邏輯FDL。FDL是目前占主導地位的邏輯。但是對FDL作為分析和評估論證的理論卻存在三種不同的批評,第一是教育學的批評,第二是內部的批評,第三是經驗的批評。

  首先來看教育學的批評。邏輯一般被認為應該給學生提供分析和評估論證的工具。學生學習邏輯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實際論證能力。但是,實踐表明,FDL不能提供充分的分析和評估實際論證的工具。

  其次是內部的批評。針對把FDL當作論證的理論,一些人認為FDL不是論證的規範性理論,一些人甚至認為FDL不屬於論證理論的範疇。對於FDL的此類批評主要集中於兩點:一是演繹主義,二是形式主義。

  一方面對演繹主義,有些人認為好的論證不一定是必須演繹有效的,歸納論證有時也是好的論證。而演繹有效的論證有時卻不是好的論證。Govier甚至認為好的論證不一定是歸納有力或演繹有效的,還有其他種類的論證,比如“引導”論證。其次對前提真這個要求,漢布林認為要滿足這一要求只能用上帝的眼睛來觀察,而我們只能從一個角度去觀察,而且許多論證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分歧,無所謂真假,因此漢布林認為前提真對一個好的論證同樣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另一方面對形式主義,首先實際的論證運用了不同的修辭與文體的工具,對術語的理解也有不同的理解,因為有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但FDL把這些具體的差別都忽略了,雖然簡化了問題,但具體把哪一些東西忽略掉需要有邏輯的判斷,並要冒著去掉大量與論證有關的東西的風險。當所謂“無關”的東西被清除後,將論證符號化也還有待於其他的理論,符號化後,論證的符號形式還可能是無效的,不完整的,比如省略論證。再說根據這樣的形式去確定有效性與無效性也有問題,因為一個論證可以同時存在有效的和無效的邏輯形式。

  最後是來自經驗的批評。一般認為FDL是正確的推理理論,學習FDL有助於提高人們的推理能力。但是,許多經驗事實告訴我們它未必是正確的。比如“沃森選擇任務”,它的結果與人們期待的邏輯推理結果不一樣,它表明實際推理過程除了受理性指導外,還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干擾。推理過程受到人們的信念、慾望、目的等非理性因素的影響。但是,邏輯規則不會考慮這些具體因素,這導致我們的實際推理與邏輯推理有時出現衝突。所以,將FDL作為分析評估日常論證的工具是有缺陷的。

  非形式邏輯就是針對以上這些批評,從形式邏輯的自身發展中產生的。回顧非形式邏輯的發展歷史,早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就研究了辯證推理、謬誤傳統、論證的社會功能等我們所理解的非形式邏輯的要素。亞里士多德是非形式邏輯的歷史先驅。到了現代,Rescher把“非形式邏輯”指向一系列研究主題,主要是語言和語言在邏輯中的作用,加上非形式謬誤。Carnet和Scheer則講到了邏輯對哲學的重要意義,這是他們的創新工作。他們的“非形式邏輯”除了非形式謬誤外還加上那些形式邏輯所遺留下來的問題,或是不關注的、預備性的問題,比如將論證符號化、語言的作用等。顯然Rescher不同於Carnet和ScheeroRescher非形式邏輯研究更注重非形式謬誤和語言問題。Foglin認為非形式邏輯研究論證的語義和語用維度,因此更接近於Rescher。卡哈尼、Wood和Walton把他們的研究重點放在非形式謬誤上。卡哈尼明確不把形式邏輯的有效性標準作為評估理論的一部分,而用非形式謬誤理論取代它。並且以當時處理政治、社會問題的報紙和雜誌為樣本,取代人為發明的論證例子。另外他還給傳統列表添加了新的謬誤,如“地方主義”、“紅”,“隱匿的證據”。Wood和Walton把各種謬誤置於論辯即批評性對話語境中進行分析,開闢了謬誤的語用理論方向。約翰遜和布萊爾也一樣。在約翰遜和布萊爾的論文《非形式邏輯的'近期發展》中雖然沒有直接指出什麼是非形式邏輯,但指出了兩個趨勢,並把非形式邏輯分為謬誤的理論和論證的理論。

  那麼什麼才是非形式邏輯的本質呢?首先要理解什麼不是非形式邏輯。第一,Kyle認為非形式邏輯是關於實質概念的邏輯。他指出,形式邏輯家解決的是“且”、“非”、“某些”等的邏輯,而哲學家探索的是“快樂”、“看”、“機遇”等概念的邏輯。他所稱的“非形式邏輯”是對重要哲學概念的理論分析。而形式邏輯是題材中立的表示式的邏輯。處理哲學問題不能還原為形式邏輯。哲學家所做的應是非形式邏輯。這樣Ryle的非邏輯就等同於概念分析,和我們以經初步形成的非形式邏輯概念不同。第二,有人認為非形式邏輯僅研究非形式謬誤,對謬誤的研究只是非形式邏輯的一部分,而且對謬誤的研究也不限於非形式邏輯。第三,有人認為非形式邏輯是研究形式邏輯剩下來的也不對,一方面有些場合非形式邏輯也採用形式化的方法,另一方面非形式邏輯的主要研究物件是論證的評估,這並不是形式邏輯所剩下來的。第四,有人認為非形式邏輯的任務是作為形式邏輯在自然語言中分析評估論證的補充。約翰遜和布萊爾觀點正好相反,認為在實際的推理中,非形式邏輯才是分析和評估的主要工具,形式邏輯是補充。第五,有人認為非形式邏輯是應用認識論。這種觀點認為非形式邏輯是研究論辯標準的,這種標準為信仰和求知辯護。但約翰遜和布萊爾認為論辯的認識論規則只是非形式邏輯的一個方面,為信仰和求知辯護只是日常論辯的部分目的。而且,雖然非形式邏輯與應用認識論有重疊但不能把非形式邏輯還原為應用認識論。第六,有人認為非形式邏輯即批判性思維。一些人從批判性思維來理解非形式邏輯,認為它們是同一東西的兩個不同名稱。Fisher和Striven認為邏輯是訓練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課程。但根據約翰遜和布萊爾,思維在沒有使用或涉及論證的時候仍能是批判性的。一個人能夠批判性地思考非論證的東西(如藝術),能使用其他批判性方法而不是論證。批判勝思維比非形式邏輯有較廣的範圍,所以非形式邏輯不等同於批判性思維。

  前而說了非形式邏輯不是什麼,現在讓我們集中於理解它是什麼。約翰遜和布萊爾對“非形式邏輯”的含義作了解釋“非形式邏輯”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義。對許多人而言,它是指非形式謬誤的列舉、不同的描述和這些謬誤的分類。對另一些人來說,它指的是,某種導論性邏輯的具體內容,它使用各種非形式的技術來傳授基本的推理技能。對其餘的一些人,它成為不同於形式演繹邏輯的一個邏輯研究的領域。約翰遜和布萊爾強調非形式邏輯的傾向是從形式邏輯教科書中的人為編造的論證轉向實際論證;並且強調日益增長的對形式邏輯提供好推理標準的能力的清醒反思。約翰遜和布萊爾把非形式邏輯的特徵歸結如下:非形式邏輯是指邏輯的一個分支,它的任務是發展一種非形式的標準和程式來在日常商談中分析、解釋、評估、批判與論辯。值得注意的是這裡使用的術語“非一形式”是作為Barth和Krabbe提出的三種“形式”的一種的相對立的術語。Barth和Krabbe使用“形式”來指柏拉圖主義的形式,這樣只有三段論才是形式的,而現代邏輯都不是形式的。Barth和Krabbe使用“形式”來只能用語言的句法理論把一個陳述精確地進行規範和形式化,而且是否有效是被根據組成論辯的邏輯形式來判斷的。在這種意義下現代邏輯是形式的。Barth和Krabbe提出的“形式:”的意義下,非形式邏輯也是形式的,因為“形式:”指能根據一套規則把步驟規範化、系統化。約翰遜和布萊爾認為非形式邏輯是關於實際論辯的,它不同於形式邏輯,因為非形式邏輯題材是關於社會的、交流的論辯實踐而不是形式邏輯的蘊涵與衍推。

  最後展示一下這種詮釋下的非形式邏輯研究中的主要問題。當前我們在非形式邏輯研究中的主要問題屬於所謂的論辯理論,我們把它再細分為分析理論和評估理論。

  在分析理論中主要問題有:

  (1)怎樣在總體上理解論辯的本質。一些人強調論辯所服務的不同目的。另一些人強調一種或另一種特殊的功能。

  (2)論辯的組成元素。許多人認為把論辯分割為前提、結論、假設這種傳統方式已經足夠,對於另一些人像圖爾敏認為傳統方法是同錯誤假定密切聯絡,所以需要用圖爾敏的根據—保證—主張模型來取代它。

  (3)怎樣理解論辯的結構。如果人們放棄根據邏輯形式的傳統形式邏輯方法,那麼怎樣去理解論辯的結構?存在許多不同的方式把論據組織起來支援一個結論。 “組合的VS收斂的”只是最普通的區別。

  (4)關於解釋論辯性文字的一般問題。這包括基本解釋原則、善意原則,對它們的理解是存在多種方式的,是存在爭議的。

  (5)在這些理解的基礎上,左右制訂解釋具體論辯的文字的工具和步驟。這問題包括怎樣更好地顯示論辯的結構和論辯解釋任務的其他問題的處理方法。

  在評估理論中,主要問題涉及到規範性問題“用什麼標準,根據什麼理論來評估論證?”特別是“什麼規範能應用於從前提到結論的支援關係?”根據約翰遜和布萊爾的一個觀點,一個論證的前提必須滿足3個標準:相干性(前提和結論之間是否存在一個適當的真實的關係)、充分性(前提是否給結論提供了足夠的證據)和可接受性(前提本身是否真或可能或者因其他方式是可信賴的)。與此相關的一個問題是謬誤在邏輯和論辯理論中所扮演的角色問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