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深基坑發生流砂的補救措施論文

淺談深基坑發生流砂的補救措施論文

  【論文關鍵詞】深基坑;流砂;補救措施

  【論文摘要】關於深基坑發生流砂的補救,本文介紹了一系列技術措施,在保質、保量下如期完成了該基坑最大漏水的處理和施工。

  【Abstract】Redress about that quicksand happened in the deep base pit, a series of technology measure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has been introduced, has accomplished treatment and construction being the base pit maximum’s turn to pour water leaking from as scheduled under quality and quantity guaranteed。

  【Key words】Deep base pit; Quicksand; Remedial measure

  1 工程概況

  安徽省宿州市澮水河二期調水集水廊道工程,該工程三面環水,主體工程為242m長地下廊道,該廊道位於地下7。75~10。5m,廊道東端的吸水室基坑位於地下11。90m,是宿州市基坑深度較大的工程之一。

  工程基坑底的標高為—11。80m,而河中水位高水位標高為—2。30m,即高水位時管湧點水壓約9。50m。

  基坑所處地層自上而下,依次為耕殖土0。7m、輕嚴粘土1。3m、細砂3。2m、中砂2。8m、粗砂約3。5m、強風化岩層等。

  為充分利用澮水河水,在距基坑下游1000m處同時開工建設一臨時擋土壩用以蓄水,將水引至一期調水泵站進行不間斷抽水。

  2 施工方案先擇

  本工程基坑開挖較深,原設計採用12m深的深井降水井位佈置不合理、深度淺、施工工藝不科學,致使深井降水措施失敗,當挖至4。5m深時,基坑東南側、北側、西側湧水量相當大,出現流砂達22處之多。

  經會同多位水利專家商討對策,主要考慮以下三步施工:

  2。1 先沿遠離施工區的河西岸邊開挖導流明渠,然後在距廊道中心上、下游各300m處築兩道圍堰,利用鋪塑明渠減弱河中明水滲水量,減小水頭差。

  2。2 採用護、排、引等措施,綜合治水,滿足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工期要求。

  護:重點搶修東南側、西側土體,在流砂嚴重的地段按1∶0。33坡度向砂中打入鋼筋骨架鋼絲網護坡,然後貼著鋼絲網打入竹杆,間距500mm,隨挖土深度的增加和水位的降低加深鋼絲網,在不影響施工進度的前提下,為進一步採取措施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排:由於工程基坑的湧水量比較大,而且每天24h不間斷地進水,為有效地進行基坑排水,在吸水室基坑外東南側、西北側各建一集水井,同時隨著基坑向西延伸,當挖方挖至基坑底部時,每隔30m設一個集水井於基坑範圍外,井底應低於引水溝底1m左右,採用鋼筋骨架鋼絲網進行固護,井內各佈置2~3臺大功率汙水泵,根據湧水量的大小來決定工作水泵的開關數量,來保證基坑進出水的平衡。

  引:當挖至吸水室設計坑底標高時,在砂層區域鋪設100~200mm的道渣,道渣內鋪設4根φ75的`塑膠濾水管作引水管,一端接至坑內的進水口,一端接至蓄水池,同時在道渣上幹砌一行塊石,再漿砌一行塊石,在底板外側砌築磚擋水牆,在牆外挑幾條排水溝,將坑外的水引進蓄水池。

  在底板施工的同時,4根φ75塑膠管一直處於排水狀態,以保障底板安全。

  2。3 降低地下水位,減小水頭差。降水有3種成熟的措施。①在坑外重新打深井,用深井降水。②在坑內外側磚砌圓筒沉井。③在坑內外側用大鋼錐鑽1000mm的井孔。但這三種措施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成井時間長,無法保證工程按期完成。

  經過公司科技人員的反覆論證,最終決定採用可重複利用的鋼管排水井降水。在第二步採用“護”法施工過程中採用可重複使用的鋼管排水井降水,同時,配合“排”、“引”等措施綜合治水。

  沿廊道基坑底部兩側,自東向西每隔30m設一排水井。先打入鋼管濾水井,利用抽砂筒抽砂,挖至井底後用20~40mm碎石鋪設井底反濾層,然後用汙水泵排水(在機械向西推進過程中,挖土至一段距離後,撥出鋼管,按選定位置重新打入砂中)。

  鋼管直徑1500mm,璧厚4mm,單根長4500mm,在距底部0。5~1。5m處割3個進水孔(高1。0m,孤長0。85m)做濾水體,進水孔外璧焊1~2mm鋼絲網,鋼絲網外焊接φ18鋼筋加以保護,鋼管內璧焊上3mm鋼絲網,網外再焊鋼筋加以保護。

  綜合以上一系列技術措施,終於保質、保量地如期完成了該基坑最大漏水的處理和施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