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時期的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長效機制論文
構建新時期的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長效機制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就業就業指導長效機制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日益凸顯,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對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和構建和諧校園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顯得過於被動,缺少完善的長效機制。本文透過分析高校目前就業指導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對症下藥,提出建立推動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又好又快發展的長效機制。
“全社會都來關心大學生就業”.“要把大學生就業放在首要地位”“我最擔心的就是大學生的就業和農民工的就業問題”。高校畢業生以平均每年2O以上的速度遞增,預計到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數量將達652萬人。而大學生就業率近3年來一直徘徊在7O%左右,失業大學生數量巨大。大學生是否能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關係著校園和社會和諧穩定,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利益。而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成敗關係著畢業生的能否順利就業。
一、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突出瓶頸
高校對就業指導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但由於缺少一套完善的就業指導長效機制,就業指導工作顯得被動,就業指導工作的效能未能充分發揮出來。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表現為:
(一)職業規劃課缺少系統化
職業規劃對於剛走進大學校門的學生來說顯得尤其重要。學生們讀書十餘載並參加牽動每個家長心的高考。一直都是在圍繞著努力學習從而考上大學這一目標。當他們離開溫暖的家,走進大學的校園時.會有一種迷茫,下一個目標是什麼呢?如果沒有找到自己的下一個目標.再加上不再有父母在耳邊“嘮叨”和班主任的密切關注.有些學生會沉迷於網路,或者自我頹廢,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影響了最終的畢業與就業。職業規劃課能幫助學生們到自己的人生定位,樹立起自己的學習目標.對端正學風和增強就業競爭力尤其重要。但目前大部分院校的職業規劃課都缺少系統化,很多都只是一些簡單的專業介紹、所學課程、職業方向等,過於簡單,很難給學生們一個科學的指導。
(二)負責大學生就業的輔導員工作繁而不專
實踐中輔導員是大學生就業的最基層也是最重要的力量。隨著近年來高校不斷地擴招.負責畢業班的輔導員往往要面對幾百甚至上千的畢業生。畢業生的日常事務工作是非常繁瑣的.輔導員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要密切聯絡用人單位,要認真備課盡力上好就業指導課,要想方設法地促進學生就業還要及時上報就業率等等。甚至有的輔導員要同時分管獎學助學、團建黨建等眾多工作。實踐中還成為了領導的“萬金油”。此外.大部分高校輔導員的年齡大多在25—35歲之間,很大部分已經成了家並有了子女,他們也需要許多業餘時間去維繫家庭的穩定和諧。繁雜而重要的工作,以及必要的個人家庭生活,每一樣都那麼重要。疲於奔命導致的結果是輔導員們精力透支,分身乏術,很難再抽出時間來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走專業化專家化道路。輔導員的業務水平上不去.就業指導工作就很難出成績。
(三)大型集體形式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為效果不夠理想
由於缺少相關的教師和靈活的課室.很多學校不得不選擇一個能容納整個畢業年級幾百人的大型課室.一次性上課。導致的結果是教師無法很好地兼顧課堂秩序,畢業生也難以與教師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有些畢業生只是為了有考勤而來,來了之後沒有用心聽講,特別是坐在後排的學生不守紀律的比較多.還影響了其他感興趣聽課的同學。結果在上完一堂簡歷製作課後,從檢查學生上交的簡歷作業中發現,要麼大多格式千篇一律.要麼乾脆從網上搜索一個模板照填.要麼內容非常簡單,或多或少都有些問題.辛辛苦苦籌備的一節課沒有達到預定效果,學生簡歷製作水平不高的問題仍然存在。事實上.不僅僅是就業指導場所缺乏.現實情況是,大部分高校在就業指導人員、裝置、場地以及投入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不能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儘管教育部專項發文要求各校加大就業指導人員及就業經費的投入.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不少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專項撥款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四)指導教師大多為本校教師不利增強說服力
擔任就業指導課的老師一般由學校和院系領導、輔導員、就業指導中心老師,同時由成功校友及名企領導輔助。在與畢業生的交流中瞭解到.學生最感興趣的就業指導課是校友的.交流和名企領導主講的課。究其原因:同學們認為學校的老師講的內容都是書本知識.理論的東西太多,列舉的例子缺少生動性和時效性。部分畢業生存在著認為“家花不如野花香”的錯誤觀念.認為本校老師的就業指導經驗不如社會上的專家與管理者。同時.大學生認為校友講課有一種親切感和真實感,名企領導講的則代表了一種權威性更有一種新鮮感。
(五)大型就業指導課缺乏個性培養
每個畢業生都有著不同的生活背景。有著不同的性格和能力,都用相同的就業指導方式會讓共性得到提高的同時卻讓畢業生們缺少了一些個性.缺少了一些特點。如常常在一些大型畢業生供需見面會現場會看到一群身著顏色、款式都非常相近的畢業生,他們都來自於同一個學校。這種大眾化的職業套裝看起來很精神很莊重,但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學生,或者說這種服裝不一定是這些同學的最佳選擇,當然也會給來招聘會的企業領導產生視覺的審美疲勞。 (六)就業指導課缺少系統的開設與實踐
由於受到時間的限制.同學們接受的都是些理論的知識或者是一些常識,沒有提供足夠的機會讓同學們在找工作前把所學的知識運用於實踐,並在實踐中查詢自身的差距儘快彌補不足,以便能在真正的職場上發揮自如。現在大部分畢業生都是在經歷過幾次面試場上的失敗後才成長起來的。在競爭如此激烈的職場上,每一次面試的機會都非常難得.成功率顯得相當重要。對學校形象的塑造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構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長效機制
“高校就業指導是一門系統性、實踐性、實用性、參與性很強的工作,它不僅要涉及就業指導各方面的理論知識,而且還應將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因此,要用以下方面進行努力,構建就業指導工作的長效機制。
(一)時間上:大學生就業指導應貫穿於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涯
大一應側重於指導學生適應和規劃大學,教育學生樹立職業生涯概念,培養職業意識和專業思想。大二應指導學生進行個體傾向性就業目標的測試和職業能力測評,初步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樹立正確的就業目標。大三應側重於指導學生了解就業市場狀況.根據社會需求和個性特點來設計自己未來的就業目標與職業生涯。大四應該開展開展就業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職業道德、責任意識教育,創業教育和誠信教育.指導大學生順利求職就業。此外,有幾個實踐做法值得推崇,其一是在學生剛進學校時開始參加職業規劃,讓學生儘早樹立人生目標,找到自己的定位。對良好的學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學生在大三的時候上完就業指導課,有利於同學們提前做好準備,刺激同學們積極與正在求職階段畢業生溝通的積極性.以便同學們能充分利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積極到用人單位實習,豐富社會實踐經驗。大四開學初以邀請校友和名企領導來做交流為主,最好是每個專業的都能兼顧.並分開專業來上課,讓畢業生能夠有針對性地聽到自己想了解的資訊,也因聽課人數的大大減少,給同學們增加了與校友和企業領導溝通的機會。大四下半年不建議再開展大型的就業指導課。因為到了這個階段,大部分畢業生已在用人單位裡實習。此時的重點是放在對就業困難學生的一對一輔導。
(二)內容上:就業指導內容多元化、突出實效性
在傳統教育內容基礎上,要突出就業指導內容的多元化和時效性。把就業指導與專業教育、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職業道德教育、責任意識教育相結合,同時開展創業和誠信教育,特別是要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教和品格塑造。我國高校在畢業生就業指導的內容設計上,更多的是以就業政策法規的宣傳以及就業形勢分析為主,而在集體主義教育、誠信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擇業觀教育、創業精神教育等方面顯得不足。導致的後果是很多畢業生在擇業時“好高鶩遠”、“眼高手低”、“就業扎堆”、“有業不就”。
(三)形式上:既要整體指導。也要重視對畢業生的一對一指導
要進行針對全年級畢業生的整體就業指導方案的制定,以“必修課”的形式進行整體指導,全面突破。此外,也要發揮“選修課”和逐一擊破的作用。負責就業的輔導員要準確的瞭解每個畢業生,特別是就業困難學生的情況,並做好畢業生資訊的網路化就不可避免的要與每個畢業生談話。談話交流的方式多樣,可到學生宿舍走訪、打電話訪談、辦公室座談等。把學生情況輸進電腦製作成EXCEL表格,方便檢視和管理。這種談話建議在大四上半年開學初進行一次全面的,大四下半年開學後進行針對性跟蹤。因此.就業指導的形式上可以多樣化,但是要注重時效性。
(四)氛圍上:要營造積極健康的就業環境
積極的就業氛圍是提高就業率的基礎,非常重要。在統計就業率時,經常會發現要麼一個宿舍的學生都就業了,要麼一個宿舍的學生都還沒有著落;同一個專業的兩個班,也會出現這種對比很鮮明的情況。這說明了學生們的從眾心理是非常強的,所以盡最大努力在全院範圍內去營造積極的就業氣氛。如透過學生黨支部調動畢業生黨員的積極性,並透過黨員積極的求職態度去影響其他同學;透過畢業論文導師的密切關心,刺激就業;透過各宣傳欄關於鼓勵就業的宣傳。張貼各班就業程序表,並及時更新等方式。
(五)效果上:重視對就業指導的考核與評估
學生上完就業指導課後究竟學的質量如何,可以透過實戰考核來評定,並把學生取得的成績進行存檔.對落後的學生進行針對性補課,讓每個學生都能達標。考核的內容以求職簡歷、面試禮儀、自我介紹以及畢業流程這幾個方面為主。考核的方式可透過閉卷考試和模擬面試為主。模擬面試官可以有學院老師和優秀校友組成,考試分專業進行,面試官對每個面試完的畢業生進行點評,大約需要一個週末可以考核完畢。而更長遠的做法是:做好歷屆畢業生跟蹤調查工作。往屆畢業生是就業工作中寶貴和豐富的資源.應該保持必要的聯絡.進行畢業生調查也是就業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定期對已就業學生的思想、業務能力、單位評價做回訪和統計。有助於及時發現問題.總結問題,全面考核和完善就業指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