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年級計算教學的幾點思考論文

關於一年級計算教學的幾點思考論文

  一年級的計算教學是分為三部分由淺入深進行的,分別是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加減法、100以內的加減法。計算教學依然是一年級教學的重點。面對新課改對於計算教學提出的新要求,面對今天的孩子,我們應如何進行教學呢?以下是我在一年級計算教學中的幾點思考,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示。

  一、讓不讓學生掰手指?

  進入一年級後到底要不要讓學生掰手指頭計算呢?我的觀點是可以掰,但是不允許學生“低階地”掰,因為“低階的”掰手指,只是簡單的數數而已,幾乎沒有思維的過程。計算教學不但是讓學生掌握計算的技能,更重要的還是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發展。應該引導學生向“高階的”掰手指發展,慢慢地脫離手指。學生懂得了“高階的”掰手指,其實就是向學生滲透了加減法的含義和關係以及加減法各部分的關係,比“低階的”掰更能鍛鍊學生的思維。有的同學掰手指成習慣了,不知道怎麼在大腦中思考計算,可以引導學生試一試用腦子想手指,慢慢地脫離掰手指頭,達到熟練的效果。

  二、背不背加減法表?

  對於一年級加減法表的教學,有的老師採取的是引導學生找出規律,不要求背誦;有的老師是引導學生找出規律並且要求熟練地背誦。那麼到底讓學生背不背加減法表呢?我不否認學生很熟練地背誦過加法表後,對計算速度是起作用的,但是,這種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也會造成學生失去自己的方法,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創造力。那麼如何進行呢?在另一個班的教學中我採取了以下幾步:一、填全加法表,並引導學生找出規律;二、讀熟加法表;三、讓家長幫忙做一套加法表的卡片,用卡片每天練習一遍。一定要把卡片順序打亂,練習的時候要採取多種形式,可以和爸爸、媽媽進行比賽,也可以自己拿著卡片讀,看需要多長時間,也可以和同學出示卡片進行比賽,我也會利用上課前開展出示卡片小組口算比賽。練習的時候,能不掰手指頭的就儘量不掰,可以想手指頭。經過一星期的練習,同學們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明顯提高了,不知不覺中大部分學生都擺脫了掰手指頭計算的習慣。採取多種形式的練習,也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習慣。

  三、過早地讓學生用豎式計算(筆算)可以嗎?

  在一年級,筆算教學應該是在學習100以內的加減法(進位)的時候開始真正學習和運用。

  而在教學中我發現,有一部分家長在學習100以內不進位加減法的時候,或者在更早一點的時候就教給了孩子用豎式計算,導致學生並不明白其中真正的算理,只是機械的計算正確而已。還有一部分老師也認為計算只要結果正確就可以,在教學100以內的加減法(不進位)的時候,很多學生計算較慢,尤其是減法,就採取了引導學生用豎式的方法,或者這部分教學內容一帶而過,對於口算不做練習,認為學習了後邊的.100以內的加減法(進位)對於這部分內容自然而然就熟練了。那麼在教學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提倡不提倡用筆算呢?我覺得不應提倡用筆算,因為口算與筆算有很大不同,是兩種相對獨立的運算方式:口算不僅是作為筆算的臺階,更是一種具有獨特思維價值的內容,是課程中獨立的部分。所以,在教學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應該充分地讓學生練習口算,而不應該為了追求計算速度而採用筆算。

  四、課堂上如何提倡在演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關注演算法最佳化呢?

  新課程注重讓學生自己選擇計算方法,不強求方法的統一,但有時學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簡便、最快捷的,導致速度很慢。此外,當學生“創造”出很多方法時,有時候卻沒有一種主要的方法,不便於老師反覆講解,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能會看得眼花繚亂、不知所云,導致到最後一種方法都沒掌握好。而如果過於強調演算法的最最佳化,往往又回到“演算法唯一”的老路上來。那麼如何在提倡演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關注演算法最佳化呢?

  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對演算法進行分析比較,多中選優,擇優而用。提倡在演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關注演算法最佳化,應以學生多樣化的演算法為基礎,在學生說出多種演算法後,教師先引導學生對各種演算法進行歸納整理、分析比較,再讓學生從中選擇最簡便、最快捷的方法。演算法的最佳化絕不是教師主觀的指定與包辦代替,要給學生一個逐步領悟、自我體驗、自我選擇的過程。而對於一年級的孩子,由於年齡的特點,他們自己好像很難自我領悟到最最佳化的演算法,那麼就需要我們老師採取多種方式,引導孩子體會到方法的最最佳化。比如全國名師徐斌老師在教學《9加幾》的時候,引導學生髮現“湊十法”是一種最簡單方便的演算法,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採用了講故事的形式。教學9+4=______、9+7=______,充分讓學生說、做、展示各種演算法。接著提問同學們,在這麼多的方法中,哪一種方法計算最簡便呢?由於一年級孩子年齡的特點,如果讓他們自己觀察發現,他們可能不知所云。徐老師就採用了一個小猴搬塊的故事:左邊有9個方塊,右邊有6個方塊,小猴子正在從右邊搬了一塊向左邊放。問:小猴子聰明嗎?聰明在哪裡?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說出了小猴這樣搬省力。接著引導學生把這個過程寫出來,很自然地讓學生感覺到“湊十法”的簡便。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在課堂上應根據一年級孩子的特點,採用多種形式比如故事、遊戲、比賽等引導孩子發現最簡便的方法,切忌教師包辦代替、少用學生自己觀察的方法。當然最最佳化的方法還應是學生從中選擇的適合自己的、喜歡的方法,雖然教師從某種角度展示的演算法可能是最優的,但未必每個學生都喜歡、都能接受。所以說在多樣化的演算法中不存在絕對的最優方法,也即只有“更優”,沒有“最優”。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