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學科學課實驗和實踐的建議和策略的優秀論文
分析小學科學課實驗和實踐的建議和策略的優秀論文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第四篇
題目:分析小學科學課實驗和實踐的建議和策略
摘要:小學科學課是一門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 它注重實驗探究, 在實驗探究中去體會、理解、實踐科學的魅力。認真做好科學實驗, 可以幫助小學生了解科學知識, 培養學生的興趣與動手能力。本輪文主要從小學科學課的教學現狀談起, 分析了科學課進行實驗和實踐的重要性, 並提出了幾點進行教學的建議和策略。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 現狀; 實驗與實踐; 策略;
一、小學科學課的教學現狀
(1) 學生參與較少, 主動性得不到發揮。按照課程計劃, 各個小學基本已經開設了科學課, 但由於各方面原因, 小學教學並沒能及時轉變課程觀念, 重視科學課, 科學課只是作為副科, 學生在校內外大部分時間被語文、數學、英語這些主課所佔據, 科學課也處於被忽視地位。大部分科學實驗都以演示實驗的方式或放影片的方式進行, 讓同學參與到科學探究的活動少之又少。比如, 在教學《酒精燈的使用》時, 如果學生不親自操作酒精燈的點燃和熄滅, 教師越講得有勁, 學生反而越糊塗。透過學生親自在實驗室裡的操作, 學生就會正確使用酒精燈了, 教他們如何利用酒精燈給試管、燒杯等器皿加熱, 他們才能心領神會, 掌握操作要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知識、能力、價值觀”才能得到培養與訓練, 學生的心靈才能得到昇華。
(2) 教師專業化程度低, 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科學課的興趣。許多小學並沒有專業的科學課老師, 據調查多數科學課的老師由其他學科的老師來擔任, 並不能很好地帶動學生進行實驗和實踐, 只能照本宣科, 最終會導致學生對科學課失去興趣。極大的影響了科學課教學質量。
(3) 教學輔助材料匱乏, 阻礙了科學課的正常進行。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城鄉小學陸續購置了實驗儀器, 但是仍未滿足科學課的發展需要, 條件滯後, 數量依舊匱乏, 與教材大綱規定的一百多個觀察和實驗的要求尚有差距。
二、小學科學課實驗的教學策略
科學教育要向學生介紹科學事實, 概念, 原理以及步驟, 並要求學習者能利用所學科學知識進行分析、評估、解讀、創造等高階認知活動。在布魯納的認知學習目標層次中, 科學教育涉及了知曉、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創造六個層次。透過這一系列的認知層次的完成使小學生對科學課充滿興趣, 表現出無窮的好奇與濃厚的興趣, 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基於小學科學課開設的現狀, 仔細閱讀並分析全部的小學科學課教材, 認為在教學中, 實驗開設的方式可以以學生分組實驗和學生課外活動探究這兩種方式進行, 讓學生參與其中, 並給出一些教學建議和策略。
(1) 分組實驗的教學。對於分組實驗, 教師首先要提前準備實驗所用用的器材和物品。讓學生帶著問題參與到實驗中。據調查小學科學課的分組實驗開展多數都是老師邊演示邊講解, 老師示範在前, 學生按步就班在後, 最後學生得出和老師一樣的結論, 這樣的實驗不僅枯燥, 而且對於學生提高科學素養沒有任何作用, 我覺得分組實驗應該是老師提出問題, 激發學生思考, 讓學生真正參與進去。
例如在《使沉在水中的物體浮起來》一刻教學中, 如果老師別講別演示的話, 第一步老師將橡皮泥放入水中, 橡皮泥沉下去, 第二步, 老師改變橡皮泥的形狀, 橡皮泥浮起來, 第三步, 老師在橡皮泥中加入鹽, 橡皮泥浮起來。然後學生學著老師做, 實驗很順利, 每個同學都知道了怎麼使水中的物體浮起來。可是這樣的實驗和讓學生直接看書告訴結論有區別嗎?老師可以只提要求, 學生先嚐試實驗。這樣“百花齊放”, 實驗可能成功, 也可能失敗, 再透過觀察、分析, 再實驗, 總結出正確的操作方法。學生既有成功的經驗, 也有失敗的教訓, 更有多種思路多個角度。失敗後重新成功後的快樂是無法超越的, 這才真正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分組實驗中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嘗試時間, 讓學生多想一想, 多試一試, 不要急於求成, 因為科學實驗不可能一蹴而就, 思考過程比實驗結果更重要。
在分組實驗進行中常常會遇到實驗儀器不足的問題, 從而導致停止開展實驗, 針對這個問題, 教師應該根據儀器合理安排小組人數, 教師可以給學生自己開發設計實驗儀器的機會, 很多小實驗貼近生活, 我們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開發出實驗儀器, 在做實驗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 充分鍛鍊動手能力。當然老師的充分的指導和鼓勵很重要。
(2) 課外活動的教學。科學教學中, 有些實驗受時間的限制, 不能在課堂上實現。要想揭示事物的本質, 就必須進行一個完整的探究, 而課外實驗正好可以滿足這一需求, 能讓學生親身經歷完整探究過程, 並進行持久、深入的探究問題, 這樣有利於揭示事物的本質, 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概念, 同時也鍛鍊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能力。教師應將課堂無法實現的知識充分在自然中實現, 可集體活動, 也可學生週末獨立完成。
小學科學課很多知識都是與自然現象有關, 比如在上《植物的生活的土地》一課時, 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到學校附近的小山坡, 讓大家認真仔細地觀察各類植物, 找找土壤裡有什麼?什麼地方的植物生長的好?學生這時的積極性會很高, 而且許多學生家裡都有植物, 從而促進他們去發現, 去探索。
科學課的實驗重要的是在動手操作中, 認真觀察、發現,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透過實驗解決問題;重要的是人人都經歷實驗的過程、用口頭語言清晰地表達實驗的結果;重要的是在實驗中學會合作、學會科學實驗, 等等, 而不是快速地、順利地得到實驗結果。其實, 實驗也不一定都要有結果, 更不一定要有正確的結果, 關鍵是樂於自己觀察、自己思考、自己發現、自己質疑、自己動手的實驗過程。
參考文獻
[1]蔡海軍, 謝強.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學報, 2012 (06) .
[2]餘虹.小學科學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策略[J].教學與管理, 2008 (03) .
[3]諸葛進寬.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課堂有效教學探索[D].長春:東北師範大學, 2008.
範文一: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典範文6篇)
範文二: 基於STEM教育理念下小學科學教學的幾點啟示
範文三: 農村小學科學實驗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範文四: 分析小學科學課實驗和實踐的建議和策略
範文五: 大概念理念滲透下小學科學教學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