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路徑探索論文
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路徑探索論文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關係著整個農業產業競爭力水平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研究的熱點。當前,京津冀區域農業科技創新存在著資源分佈不均衡、配置不合理,創新體制機制不完備,創新成果推廣服務能力較弱等一系列問題,造成京津冀三地之間農業技術水平、創新能力和農業經濟發展存在著明顯差距。在此背景下,京津冀之間只有緊密協作,不斷完善科技合作機制,實現科技資源的互相開放和共享;聯合解決重大的農業科技問題,才能促進京津冀區域的農業協同發展。因此,協同創新是提升京津冀科技創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徑。
1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總體思路
l.1協同創新的目標
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要立足農業科技、農業發展和農村實際,以農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其具體目標應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一是從共同需求切入,聯合解決發展中的重大農業科技問題。二是實現農業科技資源相互開放和共享。三是支援聯合、共建各類科技創新機構,鼓勵科技園區、高校和企業發展多樣化的產學研聯合實驗室、區域特色產業創新中心等各類研發機構和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四是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農業科技人才聯合培養,促進京津冀農業科技交流與發展。
1.2協同創新的指導思想
依據京津冀三地各自農業資源特點,發揮三地的科技優勢,秉承以北京為創新中心,以天津為孵化基地,以河北為應用支撐區的思路,開展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工作。
北京具有資訊、人員、資金等方面的諸多優勢,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研究基地,是重要的知識、技術創新源,是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研究中心。天津是農業科技開發和有效承接北京研究成果的應用示範基地,承擔著部分農業科技成果開發的任務,是京津冀地區主要的農業科技創新孵化中心。河北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吒是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撐區,處於創新應用層面,是農業科技創新的最前線,推動著整個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發展。
三地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形成一個由研發到轉化到生產的良性迴圈的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系統,最終將京津冀建設成“創新中心+研發轉化+高階生產”分工合作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基地。
1.3協同創新的組織機構
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需要一個能有效協調合作重大問題,協調三地政府機構的高層次組織。建議京津冀三地農業政府部門聯合發起,成立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聯盟,並設立領導小組,由京津冀三地農委主任或農業廳廳長擔任組長,負責協同合作中制定和實施過程中重大事項的決策和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可設在京津冀三地的農委,實行輪流負責制,每年由領導小組辦公室定期召開合作會議,遇到重大科技合作事項,經協商可召開臨時會議。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聯盟下設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中心、京津冀農業科技轉化服務平臺和京津冀農業科技推廣應用中心(圖1)。
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中心是三地農業科研聯合攻關的核心,應由京津冀三地農科院為主體,著力圍繞現代農業全域性性重大戰略、共性技術難題和區域性農業產業發展關鍵技術問題,開展協同創新。
京津冀農業科技轉化服務平臺以北京農科城、天津濱海新區農業科技園和天津農業科技創新基地為載體[3],由天津市農村工作委員會發起,並負責組織和管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及服務活動。該平臺透過培育一批星火科技示範帶,組建一批農業科技傳播站,將農業科技成果外移並轉化,有效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帶動京津冀地區農業發展。
由河北省農業廳牽頭,成立京津冀農業科技推廣應用中心。一方面,依託河北省現有生產基地和園區,圍繞蔬菜、林果、玉米、小麥、花丼等市場主要農作物品種,建起一批安全、品質高階的生產示範基地,並推進奶牛、生豬、家禽、水產養殖基地建設,提供安全優質的農產品。另一方面,根據生產現狀和市場需求,及時向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反饋科技需求,以便創新中心制定和調整科技需求計劃和措施。
2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重點領域
2.1種子種苗產業
作物育種是京津的優勢學科'需要加強研究實力,進一步提高種業科技資源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從5個方面開展種子種苗產業的協同創新:
(1)糧棉油作物新品種選育與開發技術提升。
(2)選育低能耗、抗病蟲害能力強、抗逆性強、高品質的設施專用品種。
(3)開展蔬菜優質種苗工廠化生產技術研究。
(4)開展作物種質資源的調查、選優與收集%
(5)將分子育種與常規育種技術有機結合,研究以生物技術為主的創新育種技術體系。
2.2農產品現代物流保鮮業
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之一是農產品物流過程中的升值空間,基於特殊的地理位置,京津冀地區農產品物流業的發展必將是未來的發展重點。圍繞農產品物流業,重點要以果蔬、水產品為主要物件,從農產品採後生理、保鮮技術和農產品物流資訊化技術等方面展開研究,以農產品採後現代貯運技術手段,推進科技生產力和流通生產力的大幅度提升。具體包括:
(1)開展果蔬採後生理、採後病理、採後病害及病害控制和保鮮調控技術研究。
(2)開展農產品物流保鮮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設施的研究。
(3)開展資訊科技在農產品物流保鮮中的整合應用研究。
(4)開展農產品物流過程品質動態檢測、跟蹤與控制技術研究。
2.3設施種植業
目前,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和產業化經營的“五化”是設施蔬菜和設施果樹產業化開發的建設重點。因此,設施種植業協同創新內容包括:
(1)最佳化溫室結構,開發適合京津冀三地地理條件的節能型日光溫室,研發合理採光、減少熱損失和夜間保溫技術;研發高透光、高保溫多功能覆蓋材料。
(2)研究開發設施蔬菜保質減藥技術。
(3)研究設施蔬菜土壤資源可持續髙效利用技術。
(4)開展設施果樹優質高效栽培管理模式的研究。
2.4畜禽健康養殖業
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深人,天津市和河北省畜禽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養殖業地位有所提升,養殖業已成為津冀農業總產值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養殖規模的擴大也帶來了糧畜矛盾、家畜排洩物對環境的汙染、違禁飼料新增劑和抗生素的濫用、重大疫病的流行等問題,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成為畜禽健康養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畜禽養殖業協同創新應以構建安全、優質、高效、節能、環境友好型畜禽養殖業技術體系為目標。利用現代資訊科技,開展畜禽養殖規劃與預警系統研究;研發畜禽主要疫病診斷製品與疫苗;研製畜禽健康養殖專用伺料,透過營養調控提髙營養物質的利用率,降低廢棄物的排洩量。
2.5都市現代漁業
目前,京津冀地區漁業發展的目標是為城市居民提供優質、安全的健康水產品,還要提供休閒垂釣、觀光度假的理想場所和優美的生態環境,要求更高的現代化技術水平,因此,更加需要科技創新的強力支撐。京津冀都市現代漁業協同創新內容包括:
(1)運用生物技術、遺傳基因工程等手段強化優質種苗的開發,尤其是高效益的海、淡水魚品種及高檔觀賞魚品種的開發。
(2)研究構建不同養殖品種的生態養殖模式,開發新裝置。
(3)研究構建病害防控平臺%
2.6水資源利用
京津冀水資源總量有190億m3,僅佔全國水資源量的0.68%,人均水資源擁有量190m3,佔全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的1/5,是我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地區。近年來,隨著京津冀地區降水減少的趨勢日益明顯,降水已不能滿足農業正常生產需求,農業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供給,據統計,70%的農業用水來自地下水。大量的用水需求導致地下水超採嚴重,地下水水位快速下降,地下水漏斗快速下降,個別地區出現地裂縫。為解決水資源短缺造成的一系列問題,京津冀地區急需開展水資源利用方面的協作,保護水資源,透過各種途徑減少農業用水量,提髙水資源利用率。協同創新主要內容:
(1)研究能夠提高糧食作物用水效率、減少農業用水的技術替代措施,以效率的提高替代規模擴張。
(2)開發利用汙水、微鹹水等非常規水替代措施,增加農業用水的可供水量。
2.7休閒觀光農業
休閒觀光農業是依託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條件,充分挖掘農業的生活、生態功能,推進農業與旅遊、文化產業有機結合、互促互動的新型農業。吸引城市居民節假日到農村進行採摘、休閒觀光,環境宜人以及新、奇、特是觀光農業成功的關鍵。京津冀三地開展休閒觀光農業協同創新,首先要以《京津冀休閒農業協同發展產業規劃》為指導,開展各項工作,根據三地各自優勢,推出京津冀休閒觀光農業精品路線,打造京津冀休閒農業旅遊圈1,培育京津冀休閒農業整體品牌。其次,加強果蔬、花卉和苗圃園藝與旅遊結合的研究與開發。適應休閒觀光對農產品新品種的需求呈現差別化、多樣化的特點,重點培育栽培新、奇、特的農作物新品種。並且注重花卉、新特蔬菜和果樹的栽培技術研究。
3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保障措施
3.1整合創新資源,提升創新能力
依據京津冀地區的農業科技資源情況,確立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天津市農業科學院和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為協同創新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三地農科院已有的科技優勢,促進農業科研集約化,不斷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
最佳化京津冀農業科技資源配置,完成2個方面的資源整合,以便集中投人形成合力,增強農業科研創新實力。第一,整合科研機構。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下設14個研究所,涉及農、林、牧、漁等各產業,綜合創新能力較強。與其相比,天津市農業科學院需要兼併天津市水產研究所、天津市農業機械研究所,並理順科研、行政管理、推廣等部門職能,提高其科技創新綜合能力。第二,整合科研資源。整合京津冀三地分散的科研基礎設施和裝置,建立實驗室、試驗裝置和文獻資料等科研資源的使用管理制度,實現科研資源的共建共享。
3.2完善協同創新的合作機制
透過各種方式,最終建立一套能夠打破區域限制,實現京津冀三地農業科技協同發展的有效合作機制。
(1)由三地農業科學院輪流牽頭,定期舉辦京津冀農業科技合作與發展論壇和峰會,增進三地農業科研院所在學術和科研領域的溝通和交流,有利於整合三地優勢科技資源,充分促進三地的優勢學科和技術在京津冀地區的滲透和擴散,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增強京津冀地區農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整體實力。
(2)由“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聯盟”統籌協調,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集中資金和科研實力,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攻關專案,促成京津冀創新主體間的協作,共享資訊、人力、技術以及科技成果。
(3)京津冀地區農業科技人才總量上具有優勢,但結構上存在不平衡問題,以至於人才優勢沒有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科技優勢。為合理配置京津冀三地農業科技人才,促進三地之間農業科技人才的交流和共同利用M,應建立“京津冀農業科技人才資源庫”,最佳化配置專家資源,加強京津冀農業科技合作,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3.3創新體制制度,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制度在協同創新實現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京津冀地區農業科技管理制度普遍存在著弊端,如部門調控分割嚴重,研究單位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導致創新能力不足,綜合性重大成果少,成果轉化率低。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了農業科技進步,影響了農業長期穩定發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順應協同創新的發展趨勢,必須創新機制,為協同創新提供製度保障。
⑴創新科技管理機制,提高協同創新效率。借鑑國內外科研專案和經費管理的先進經驗,改革現有農業科研專案管理制度,簡化農業科技立項環節,最佳化農業科技成果評審和轉化的流程,提高科研專案管理效率。
(2)變革現有的職稱評定製度,建立多元化的職稱評定體系,將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和成果轉化等科研活動以不同的標準進行評價。
(3)完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製度。穩步落實科研成果處置權改革,農業科技成果採取所有權轉讓和使用權許可方式進行轉化所取得的收入扣除處置過程中產生的直接費用後獲得的淨收人,全部留歸單位,納入單位預算,實行統一管理、分別核算,處置收入不上繳國庫。擁有單位可從中提取60%~95%的比例,一次性獎勵給參與研發的科技人員(包括擔任行政領導職務的科技人員)及其團隊。
3.4增加財政投入力度,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
資金投人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條#?。借鑑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投人的經驗,探索建立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投人機制,包括設立協同創新專項資金,配套建立專案資金管理制度,保障專項資金的長期支援和有效使用。
(1)“協同創新專項資金”主要來源於京津冀財政投資,由“協同創新聯盟”組織專案實施,並負責資金管理,受農業部門和財政部門的監督審查。“協同創新專項資金”用於農業科技重大專案研究和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建設。①用於農業科技的基本研發,遵循“重點扶持、連續投人”的原則,重點支援作物新品種選育、設施農業技術、農產品物流保鮮、動植物體細胞克隆、漁業科技等農業科研重大創新專案研究。②用於科研協作平臺建設,包括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儀器裝置購置和升級改造、試驗示範基地和實驗室等建設,透過穩定、長久的投人,徹底改善京津冀農業研究的基礎條件
。(2)配套建立“協同創新專項資金”管理制度M,建立嚴格的協同創新專項資金投入責任制和績效評估制度,提高財政投資的投人效益。
3.5搭建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資訊網路平臺藉助現代資訊科技,建立協同創新資訊網路平臺'既方便於京津冀創新主體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也便於開展科技諮詢服務。首先,整合並統籌京津冀農業科技資源,將三地的科學儀器、科技文獻、實驗室和試驗場等農業科技資源進行清査和登記,建立“京津冀農業科技資料庫”,以便於京津冀開展協同創新活動。其次,建立“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公共服務資訊系統”,打造協同創新主體互動交流的公共服務平臺,既可為協同創新主體提供京津冀農業領域的科學資料、文獻資源、科學儀器、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專案、科技報告等科技資訊資源,又可提供智慧財產權資訊服務、科技資訊統計服務、行業競爭力情報服務等。透過公共服務資訊系統建設,實現資訊資源共享和資源互補的優勢,形成資訊資源共享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