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替代智慧融合裝置重振科技產品消費論文
不只是替代智慧融合裝置重振科技產品消費論文
摩根士丹利在近期一份報告中指出,在過去10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人們花費在消費電子、PC和手機等產品上的支出比例一直在下降。但在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融合+(convergenceplus)產品的推動下,這個支出比例有增加的趨勢,這不僅有益於這些融合產品所在的產業鏈,而且將對更廣泛的科技產業鏈發生積極影響。不過,對於廣大廠商來說,雖然智慧融合裝置的進人門檻低,但要取得成功卻非常艱難。
從替代到提供新價值
雖然硬體技術的融合已經被談論和嘗試了十多年,但大多限於單一裝置(例如PMP、電子記事本和數碼相機等消費產品)升級換代成為功能更強的單一裝置,很少讓消費者獲得新的功能從而在根本上提升使用價值。因此過去十多年來,消費者在科技產品上的支出比例一直沒有大的提升,科技產業因此也進人增長乏力的成熟期。
不過,隨著諸如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融合產品時代的來臨,消費者可以做很多過去
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因此會刺激使用者在上面花更多的錢。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的高速增長,既包括對其他消費電子產品的替代,更重要的`則是透過新增功能吸引消費者為它多花錢,帶來增量價值。
例如,透過WiFi等低成本接人技術,智慧手機為消費者帶來真正的移動網際網路體驗,開放平臺上的大量應用讓很多提升生產力的工具成為可能,如電子地圖、移動支付、電子閱讀、移動票務和預訂等,這有點類似20世紀80年末行動電話技術帶來的變革。因此,摩根士丹利認為消費者願意為智慧手機花更多的錢,而不只是簡單替代在PMP、記事本、照相機、GPS和遊戲上的花費。類似地,平板電腦會提供更實用易用的電子閱讀、多媒體播放等目前尚未得到很好滿足的需求和功能。和銷售額將分別保持30%和20%的年增長率,主要驅動力包括高階的功能增加以及中低端市場的低價產品。因為基數較小,2010年平板電腦市場出現爆炸式增長,隨著平板電腦集電子閱讀、多媒體播放和雲計算等功能於一體,可以預見未來它的持續強勁增長。預計平板電腦的出貨量將從2010年的1,500萬臺增長到2013年的8,500萬臺。
“山寨”容易,成功很難
由於採用相對標準化的作業系統,以及大量可用的ODM設計外服務和容易複製的概念,這些產品的進人門檻並不高,推出這類產品也不再只限於傳統的消費電子、手機和PC類廠商。但要取得成功的門檻卻非常高,品牌、使用者體驗、渠道能力和上市時間都是取得成功的關鍵,而“消費者品牌”和“友好的使用者介面”等並不容易很快地低成本複製。摩根士丹利表示,由於新進人者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學習,而市場又不給他們多少犯錯誤的機會,HTC、三星和LG等現有廠商更具有相對優勢。
事實上,儘管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融合市場是新的藍海,但由於軟硬體趨同,競爭很快將變得非常激烈。
如果說智慧手機市場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等老牌廠商在硬體和作業系統策略上的失誤給了新來者一段時間的機會視窗,那麼,隨後Android則拉平了大家在軟體/應用生態系統上的差距,讓競爭變得激烈。平板電腦市場的機會視窗時間會更短,因為平板電腦基本上基於現有的智慧手機硬體,軟體也是現成的Android作業系統。
現有的PC、智慧手機和消費電子廠商都渴望獲得平板電腦市場份額。由於相對較低的進人門檻和大量雄心壯志的廠商,這個市場可能具有比智慧手機市場更快“大眾化”的風險。除了蘋果和RIM可能形成真正的差異化,大部分廠商只能夠在價格上競爭,因此平板電腦有成為另一個電子書的風險——2008年,電子書閱讀器市場只有四款重要產品,競爭有限,因此當年的售價只是下降了9%;但隨後的2009年和2010年分別有17款和16款重要產品釋出,電子書閱讀器的售價平均每年下降了34%,從2009年初的350美元下降到了目前的150美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