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事件中傷病員救治資訊管理現狀及改進構想的論文
突發事件中傷病員救治資訊管理現狀及改進構想的論文
近年來,由於國內各級醫療機構現行救治資訊的傳遞和管理模式的落後現狀,導致在各類突發事件傷病員救治、後送過程中,無法快速、準確管理和傳遞救治資訊,不利於及時救治和事件處置後期對傷病員救治、後送情況進行分析彙總。因此,如何利用現代計算機和無線通訊技術資料彙總、分析功能,搭建傷病員救治資訊和傷情評估資訊化平臺是各級醫療救治機構必須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
1相關概念
1.1分級救治又稱階梯治療,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俄羅斯軍事醫學科學院奧別裡教授結合俄軍士兵傷員救治過程提出的[1],是戰時各級救治機構對傷病員進行分工救治的總稱。
1.2醫療後送是指各級救治機構對傷病員進行救護、治療和後送的全部工作。其目的是提高傷病員治癒率和歸隊率,減低致死率和殘廢率。
1.3救治資訊是救治機構記載和傳遞傷病員傷病情況及救治經過相關資訊的總稱,是上級救治機構處置傷病員的依據,其作用是為了保持傷病員救治的連續性和繼承性,也是救治工作結束後總結經驗教訓和進行傷情研究的重要資料。
1.4資訊平臺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相關資訊產業迅猛發展,美軍相關研究機構聯合桂谷IT公司率先將計算機和電子裝置引進到傷情記錄體系,並逐步應用於研製各種用於作戰人員傷情的採集、記錄、傳輸、分析的資訊系統與裝置[2,3]。
1.5創傷死亡曲線因創傷及創傷併發症造成死亡的時間變化曲線即為創傷死亡曲線。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創傷死亡曲線從三峰模式轉變為單峰模式。
2傷病員救治資訊傳輸管理現狀
2.1分級救治模式形成主要是醫療後送模式的演變過程,從最早的就地治療到後送治療,直至不同階段和梯次的分級救治。該模式最早應用於軍事救援任務,20世紀末期,隨著區域性軍事衝突減少,突發性事件比例上升,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分級救治體系,例如美軍和俄軍均採取5級階梯救治,我軍沿用3級階梯救治,並且也都將其應用於非戰爭傷病員救治過程[4'5]。
2.2救治資訊發展歷程在醫療後送演變過程中,各國均在分級救治體系中不斷完善傷情記錄機制,救治和傷情資訊由最早的就地治療的“口頭傳遞”逐漸演變為格式化的紙質表格、卡片和標籤,其存在與使用的歷史時間跨度較長[6]。但在近代區域性或區域性戰爭中,醫學救援人員發現,傳統的紙質傷情記錄單已經不再適合時代發展,也不利於儲存、彙總和分析。美軍在越南戰爭後對戰場救護工作進行總結時發現,由於戰場前沿的一、二級醫療機構所救治傷員的傷情和救治記錄資料由於載體限制,導致相關資訊嚴重殘缺不全,甚至有所遺失,導致失去了對許多傷員實施有效的黃金救治時間。這些問題的暴露,隨著多媒體、網際網路絡、無線通訊、傳感發生器和生物工程等技術發展,有力推動救治資訊傳遞向現代化、資訊化和資料流過渡,從而有效促使創傷死亡曲線由“三峰模式”逐漸向“單峰模式”轉變[7]。2.3國內救治資訊現狀國內分級救治體系研究一直較為滯後,這與近一時期內國內和區域性軍事鬥爭較少,軍隊醫院執行戰爭和非戰爭救援任務頻次較低有一定關係。雖自汶川地震後國內僅依託城市急救中心和120急救電話建設了創傷救治體系,少數大城市建有依託綜合性醫院的創傷中心[8’9]。但是,在此類事件的分級救治過程中,從救援現場的一級救治單元到區、縣級醫院的二級救治單元直至市、省級醫院的三級救治機構均無有效、健全的協調溝通機制,也無相關係統資料平臺、儀器裝置記錄創傷情況和救治資訊。因此,改變傳統的卡片式、表格式紙質傷情記錄資訊載體十分必要[1°]。
3搭建管理平臺的基本構想
3.1總體設想在傳統分級救治體系基礎之上,利用計算機技術、資料庫技術和無線通訊技術等較為先進的技術手段,探索資訊化救治資訊載體在突發事件中的應用,有效加強傷病員在特殊條件下的創傷救治情況評估,推動醫療救援演練和研究,改變原有的分級救治中傷病員資訊無記錄、記錄困難、缺失以及資訊無法有效傳遞、查詢、留存、統計等現實困難。
3.2具體目標
3.2.1建立資料資訊平臺採取甲骨文公司Oracle資料庫的分散式處理功能,設計和建立基於網際網路的資料庫系統平臺,作為區域分級救治指揮中心彙集、分析、調配傷病員資料資訊平臺;充分保證資料一致性和完整性,具備開放性和可擴充性,研究分級救治資料庫架構組成,設計儲存過程和觸發器,形成該資料庫建立方法,達到資料安全可靠的目的。3.2.2無線通訊技術應用利用射頻識別技術可透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並讀寫相關資料、而無需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的特點,作為記錄傷情和救治資訊的電子載體,建立與資料庫資訊平臺互動通訊,並編制標準化操作規程。同時,現有無線網路通訊系統建設完善,無需獨立建設網路通訊基站,建設成本低廉。
3.2.3羊持終端程式開發使用開發工具在技術相對成熟、基於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手持終端機開發介面友好的WindowsCE6.0應用程式,並透過開發工具設計器進行實時反映資料變更,強化傷情記錄的資料程度完整性和連續性。在終端程式開發過程中,預留Web應用和軟體升級介面,保證手持終端機及其配套軟體操作簡單、易於推廣。
3.3遠景規劃透過數字化救治資訊載體的初步應用和區域性傷情救治資訊平臺的搭建,逐步完善分級救治理論體系,從資料整合、資訊互動、統計分析的角度,解決現有創傷救治體系中傷情資訊報告失準、登記雜亂、記錄粗糖等現實問題,開展極端氣候和暫無網路訊號覆蓋等特殊條件下傷病員創傷情況評估,逐步建立一個軍地通用、安全穩定、準確有效的分級救治數字化系統平臺。
【參考文獻】
[1]Gunderson,E.K.E.etal.Proceedingsoftheconfer-enceonfLeetmarineforcecombatcasualtyinformationsystemheldatsandiego[J].Califomiaon,1984(4).133-135.
[2]Sheesley,D.Thequickfirstresponderreferencesystem[JJ.MilMed,2002,167(l):19-21.
[3]GarlandFC.Medicalsituationalawarenessintheateradvancedconcepttechnologydemonstrationprojectproposal[R].ADA433641.
[4]季玉峰,劉松君,連平.美軍戰場衛勤資訊系統建設成就與不足[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誌,2006,13(7):615-616.
[5]馬興,譚映軍,李運明,等.後送方式對蘆山地震傷病員診療的影響分析[J].中國急救復甦與災害醫學雜誌,2014,9(8):706-708.
[6]AshkenaziI,lsakoviehB,KlugerY?etal.Prehpitalma-nagenlerltofearthquakecasualtiesburiedunderrubble[J].PrehospDisMed,2005,20(1):122-133.
[7]梁華平,王正國.戰傷分級救治體系對災害醫學救援的啟示[J].醫學救援系統建設與管理,2008,3(1):34-35.
[8]張雁靈.汶川特大地震醫學救援行動及戰略思考[J].解放軍醫學雜誌,2009,34(1):1-6.
[9]張琴,宛雲英.深圳市2007~2011年突發事件院外急救分析[J].中國急救復甦與災害醫學雜誌,2014,9(10):866-868.
[10]辛闊林,徐昕明.軍隊醫院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評估[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誌,2009,16(4):338-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