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瑪家尼木措畢》紀錄片的拍攝的文化特徵分的論文

《沙瑪家尼木措畢》紀錄片的拍攝的文化特徵分的論文

  2008年被列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尼木措畢儀式是大、小涼山彝族的一種隆重、盛大的祭祀活動,彝語的含義是送靈歸祖,其神聖地位超過其它傳統節日。彝族有句諺語叫:“父欠子債應娶妻成家,子欠父債要送靈歸祖。”作為後代,應當對祖先的崇拜置於首位,安葬祖先、祭祀祖先、給祖先送靈是後輩子孫不可推卸的職責和義務,這讓尼木措畢儀式興盛至今。

  本紀錄片的拍攝是在彝族學生、彝族朋友的支援和介紹後進行的。後來在微博中認識了彝族愛心社(涼山州西昌市馬鞍山鄉)的沙瑪爾詩。沙瑪爾詩是山東菏澤音樂學院的在校學生,聯絡溝通後到涼山西昌市約見沙瑪爾詩的時候,他在西昌市醫院因感冒肺部積水住院不能參加自己送別祖先的尼木措畢儀式,他介紹了我去馬鞍山他的老家拍攝,我和他母親、妹妹等人一起從西昌趕到馬鞍山。

  沙瑪家進行送靈歸祖儀式前,在一、兩個月前請畢摩作羊胛骨占卜,確定吉利時間,約請主持畢摩。進行送靈歸祖尼木措畢儀式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表達子孫的孝心,把祖妣亡靈送歸祖界,另一方面也在儀式中向祖妣祈求人丁興旺、五穀豐收、六畜發展和宗族壯大,所以選擇主持首先要有畢摩世家的背景、博採群經、學識高超的做尼木措畢儀式的主持。

  尼木措畢儀式包含引靈、安靈、淨靈、送靈儀式,分三天完成不同內容。尼木措畢儀式要在室內外四處進行,與所送走先人有血緣、親緣關係的親戚和兄弟姊妹、孫輩都要參加,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整個儀式畢摩所行的經文規範而完整。

  沙瑪家尼木措畢儀式第一天從下午開始到晚上深夜結束。畢摩來到沙瑪家,問清楚情況,簡單說了些儀式程式就開始準備經文,在室內做引靈儀式。畢摩一邊誦讀經文,一邊吩咐把屋角屋頂的瓦揭開,在畢摩的經文誦讀中將祖靈的一魂接引到室內。誦經內容多為引導、溝通、對話,做靈魂安頓的開導,引導三魂之一的靈魂從野外迴歸家裡,以便室內供奉及溝通。

  第二天凌晨,畢摩的讀經的咒聲在鈴鐺聲中迴轉,在沙瑪家的屋簷下,畢摩開始做安靈環節的儀式,畢摩誦《獻藥經》:“設靈祖所依,設靈妣所附,設靈保子媳,設靈佑子裔,設靈子孫昌,設靈子孫旺,設靈六畜旺,設靈稼穡豐。”

  中午時分,沙瑪家幾兄弟及其家人和孫輩們在畢摩的主持下進入淨靈環節,首先在死者的火葬地進行叫醒祖靈,在主持畢摩的吩咐下親朋好友分工做招靈竹、靈樁等要用的器具,包括拔靈竹、招靈附竹、製做靈牌、獻藥除疾、祭靈供靈程式。畢摩開始給祖靈開糟粕,並對祖靈進行淨靈操作和經文誦讀:“……老白頭也死,壯黑髮也死,勒格掛空死,特比斷氣死,老樹朽腹死,老石裂層死,老牛脫角便要死,老馬傷額便要死。不死不病者,白天有太陽,太陽落山也是死,黑夜有月亮,月亮下岡也是死,漢地有塑像,塑像裂爛也是死,不死人間人為患……。”

  傍晚時分,沙瑪家相關聯的親戚圍坐在一起,先由畢摩誦經,內容多為祝福祖先在去到孜孜普烏的路上平安,安慰祖先,為祖先預備路上的盤纏,建祖靈房並給祖靈祭獻供品,殺羊祭祖,扎靈床和祖靈偶等為祖先明天上路的送別做準備。

  第三天早晨雞鳴時分,畢摩誦經引領祖靈到青棚,在青棚內畢摩用法扇推靈樁(一種特殊樹子的根部附以祖靈)喚醒祖靈,給祖靈獻靈羊、殺乳豬,再次招待祖靈,給組靈報送家人姓名和所獻供牲,家族成員同祖先一起共享供牲後隆重歡送祖靈上路,把已淨化的祖靈送歸祖界,其程式是招待祖妣、指路、收尾、送靈牌入箐洞等。掃除塵渣直到下午結束。待各項程式完成後,趁黑夜讓家裡最小的兒子或畢摩揹著裝有祖先靈樁的竹筒靈棺,將祖靈安放在神秘的、所有的人都不知道的避風乾燥、開闊安靜的懸崖峭壁上。尼木措畢儀式結束。

  在彝人看來,人活著時靈魂遊駐形體,人死後靈魂脫離形體而存在,並分為三魂存在,且三魂都有著不同的歸宿和存在形式,其中一魂守在火葬地或墳墓上,一魂歸祖界與祖先相聚,一魂守護家中供奉的祖靈位上。三魂中無論哪一個靈魂安適與否清潔與否以及子孫的供奉、敬獻程度,都與子孫後代的禍福興衰相關。

  彝人認為,孜孜普烏是彝族的發源地,也是祖界,地點在今天雲南的昭通。孜孜普烏是一個“草茂畜如雲,人多似林密,日月光閃閃,天地順人意,微風輕輕吹,拂面人安寧”的美麗樂土,那裡“百草結稻穗,稻穀金燦燦,蒿枝結花椒,花椒紅豔豔”,那裡“屋前有河群魚躍,群魚閃磷光,屋後有山野獸出,野獸成群行,屋邊有崖掛蜂蜜,蜂蜜甜蜜蜜,壩上好種稻,坡上好撤蕎,坪上好放牧,山上好打獵,崖上好採蜜”的理想樂園。“不懂有人來教授,不識有人來指點”的美好世界……。

  傳說中的部落衝突、地盤爭奪,彝族的祖先被迫離開美麗的'家園孜孜普烏,一支南下到今天的雲南、一支西行到今天的大、小涼山。他們爬山涉水,躲過一場一場的劫難,廝殺和硝煙的場面似乎就是昨天,伴隨他們的是驅散黑夜、帶來光明的火,火的力量和威力在彝族文化中被神化。火讓彝人頑強抗爭、生生不息,火給逃離家園的彝人生存的希望和光明,被彝人崇拜併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徵,也是今天全彝族“火把節”最重要的含義。實際生活中的彝人仍然是以火為中心生存的民族,簡易而驅寒的火塘是房屋的中心並加以神化,火葬更是彝人去世後的最好歸宿和選擇,認為肉體化為灰燼歸於塵土,靈魂化為煙霧飄向祖界孜孜普烏。

  從孜孜普烏西行的彝人來到大涼山後為了求得安寧,不願意再奔波和爭鬥,生活在高山懸崖,防範盜搶與劫難。他們珍惜如今的高山野嶺安寧的生活,他們感激遠離故土孜孜普烏、背井離鄉的先人前輩。在祖先、雙老都離開奔波的人世之後,第三代(孫輩)就要進行送靈歸祖儀式。他們懷著眷戀的心情送祖先回到美麗的故鄉孜孜普烏,沒有沉重的行囊,沒有世俗的財物,在去到孜孜普烏的路上,如縷縷青煙萬般輕鬆。

  然而,通往祖界的路卻十分遙遠且兇險萬分,一路上鬼怪密佈、障礙重重,祖靈迴歸祖界需要諸多幫助,於是有了導靈、助靈迴歸祖界的尼木措畢儀式。祖界是祖先靈魂的居所,靈魂要準確到達,需要畢摩念《指路經》為祖靈引路。主持這一儀式的是彝族中最有文化、通曉社會心理、懂得天文地理的畢摩。畢摩掌握古彝文和本民族的文化習俗、歷史和宗教等知識,主持彝族人的祭祀、祭火神(火把節)、祭山神、治病、占卜、婚禮等活動。畢摩是彝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被視為能與神靈溝通的使者,畢摩職業以子承父業的方式在家族內部傳承,傳男不傳女,不能隨意由一般人擔任,必須是畢摩家庭的後人才可以繼承下來作為尼木措畢儀式的主持人。

  這種嚴肅而愉悅的心情集中體現在畢摩主持的尼木措畢儀式的悲壯而聖神的經文誦讀中。畢摩日以繼夜、坐地誦經,以孫輩們的名義舉行,家人親戚都要參加,把祖先的三魂進行祭祀合一後送到祖界。三魂在祭祀送靈後,便會合一體迴歸到祖界與先前的祖先們一起生活,這就是尼木措畢儀式活動的內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