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中學生進行心理訓練的原則與方法論文

淺談對中學生進行心理訓練的原則與方法論文

  摘 要:

  心理疾患是當前危害我國學生身心健康的突出問題。作為教育中的教師應當開展心理訓練,解決學生的心理成長、心理缺陷、心理障礙及挖掘心理潛力等問題。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為指導,對學生進行心理訓練,引導學生心理素質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關鍵詞:

  心理訓練;原則;方法

  目前,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心理教育對多數當班主任的教師來講還是一個新課題。因此,很多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訓練時不知如何是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差。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創造性地提出了人的需求層次理論,他把人的各種需要分成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人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我們只有遵循自身的規律才能有效地進行心理訓練。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中學生心理訓練有他自身的原則和方法。

  一、中學生心理訓練的原則

  心理訓練主要是透過接受師長指導和透過心理狀態與行為方式的自我調控進行某一特定的心理素養方面的訓練,透過改變自身的生理狀態和心理狀態,解決自己在認識、情感、人格、社交等方面的心理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訓練應遵循的原則有:

  1.目標性原則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人的最高需求是來自於個體內部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心理訓練的目標在於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培養優良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生存、適應能力,促進他們自主發展的潛能。有了目標心理訓練才有內容。因此,我們在對學生開展心理訓練時必須首先明確訓練的目標。

  2.發展性原則

  根據馬斯洛的觀點,人的需要可分為低階與高階兩個階段,只有在滿足了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實現愛與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與自我實現的需要,它們是一個依次發展的過程。心理訓練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健康、和諧發展。因此,在確定心理訓練的內容時應注重發展,從而有效地發揮心理健康教育“預防、促進”的功能。

  3.差異性原則

  心理發展具有階段性與差異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不僅有個體差異,還有年齡差異。因此,確定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時應當遵循差異性原則,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心理需要,這是保證獲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比如,離異家庭的子女、留守學生等。有不同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往往需要進行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

  4.活動性原則

  根據實踐性與應用性的要求,在確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時,應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滲透在靈活多樣、富有情趣的活動中,發揮活動的教育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中,應創造性地設計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角色扮演、繪畫、想象、辯論、演講、表演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參與中、在親身體驗中獲得成長與發展。

  二、中學生心理訓練的方法

  目前中學生的心理問題有擴大的趨向,班主任教師該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心理訓練呢?一般來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要教育和引導學生一分為二地看待自己

  找準了自己的優點和特長,就能選擇突破口,推動自身整體心理功能趨向最最佳化的.目標;找準了弱點和不足,才能掌握自身前進的主要內在障礙,從攻克“自我”著手,重點進行訓練和“再造”,以完善和發展自己。這裡重要的就是要讓學生善於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訓練的“起點”。

  2.要教育和指導學生學會努力自我創造“氛圍圈”

  人總是在一定的環境氛圍中生活,不同的環境氛圍對人的精神、心理與情緒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心理訓練要高度重視環境的作用,要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與人際關係,最大可能地發揮外界對自己的塑造功能和影響力來推動自身心理狀態、心理素養的發展與提高。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去努力創造一種美好的環境氛圍。比如,處理好學生與老師的關係、學生與學生的關係、學生與家長的關係等等。

  3.要激勵學生自我完善

  心理訓練需要具備強烈的自我完善意識。只有具備了自我建構良好素質的要求和願望,並主動尋找自身心理素養中的弱點,用積極有效的方法去攻克弱點,教師的教育與指導才能卓有成效。因此,要使學生懂得優良的心理素質是自己主動建構的結果,從而增強積極開展心理訓練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心理訓練的過程是個體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資訊交換的過程,這種交換過程越充分,越主動,自身的存在和發展就越完善。

  4.進行心理訓練的具體方法和操作技巧是多種多樣、靈活多變的

  教師在指導與訓練時要豐富多彩、靈活多變,要多學習別人的、好的、有效的方法,千萬不能照搬照抄別人的方法,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心理訓練。現代心理學十分注重運用和移植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物理—心理法”“生物—心理法”“資訊加工方法”,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豐富心理訓練的方法。

  班主任教師承擔著教育學生的義務,學生的心理狀況是我們每一個班主任都必須掌握的。教師只有透過有目的的全面訓練,糾正其心理狀況與外部人際及社會環境關係的不恰當的觀念和行為反應方式,才能促進學生自身人格系統全面、健康地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促使其沿著正確的目標和方向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馬斯洛。人的潛能和價值。華夏出版社,1987.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