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改革背景下輔導員心理問題解決策略論文
高校改革背景下輔導員心理問題解決策略論文
[摘要]高校改革盛行給高校輔導員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在高校改革背景下對輔導員心理問題進行探析,有利於提高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促進輔導員、學生、學校的良性互動和發展,對高校改革的順利深入開展非常重要。文章以高校改革為契機,研究了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並提出了具體對策。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06-0039-02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不僅關係著輔導員的自身發展,更關係著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然而,目前高校改革盛行,人事制度、職稱評聘、考核提拔、收入分配等對輔導員的影響很大,系列改革給輔導員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學生工作的責任重於泰山,高校改革帶來的個人發展壓力無與倫比,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往往身兼數職,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應激狀態,但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卻被學校和社會普遍忽視。本文研究了改革背景下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及提升路徑,旨在更好地促進輔導員、學生、學校的良性互動和發展。
一、高校改革背景下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表現
(一)失落感與自卑心理
高校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以來,定崗定編等級與收入待遇直接掛鉤,輔導員只有透過提升學歷、晉升職稱方能增加福利待遇(進修機會等)和經濟收入。但實際工作中,輔導員不僅要面對繁重的日常學生管理工作壓力,還要面對同級教師帶來的巨大發展競爭壓力,不僅要處理好個人專業發展與擔任輔導員工作產生的多重角色間的關係,還要面對缺乏專業進修機會、缺乏學術發展環境和科研經費的巨大壓力,而這些卻是高校教師評聘職稱的關鍵。以上問題的出現必然導致輔導員心理失衡,自我價值感降低,心理壓力巨大,產生自卑心理。
(二)人際關係障礙
高校改革是利益的重新分配過程,高校教師間收入檔次目前以職稱為基礎拉開差距。不同職稱、不同崗位、不同學院職工的收入和個人發展機會的差距比較大。輔導員工作量多,工作壓力大,而收入與個人發展機會卻普遍低於同級別專業教師和教輔人員。同樣的工作性質,不同學院輔導員也存在較大收入差距。這些現實情況均使輔導員產生埋怨、不公、嫉妒、懈怠等心理而導致內心衝突,引起人際關係失調。同時,大學生出現思想多元化、個人化趨勢,輔導員在師生交往中易與學生產生對立,出現關係緊張。久而久之,輔導員對自我的認可度降低,不願與外界交流,出現焦慮、偏激、無助、消沉等不良情緒,易於引發不健康心理。
(三)自我期待與角色衝突
輔導員工作內涵廣、內容繁瑣多雜、技術含量低,不易出成績,由此造成許多輔導員對自己的工作角色不認可。而校院二級改革後,高校各個部門的各項工作落實到學生層面執行者都是輔導員。輔導員實際工作中往往都身兼數職,其工作職責更多地強調奉獻與責任,卻忽略了輔導員作為普通人的多元化需求。輔導員作為高校教師中的特殊群體,所處地位尤為尷尬,許多高校對輔導員重使用、輕培養,重政治教育、輕在職培訓,社會地位、待遇方面往往與工作職責和實際付出不相稱,造成輔導員心理失衡,自我價值感缺失。多重角色期待和自身發展的需求使高校輔導員焦慮心理嚴重,心理壓力巨大。
(四)身心疲憊,職業倦怠感存在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兩眼一睜,忙到熄燈” 是輔導員工作的'形象體現,許多輔導員分管人數遠遠超過兩百甚至高達六百,工作內容和範圍也不斷擴大,且“學生事情無小事,事事都需負責任”、“出了問題,一票否決”、“呼之即來,24H待命”所帶來的高度緊張心理,輔導員“時刻警惕著”,其精神長期處於超負荷的應激狀態,身心疲憊,而各個工作技術含量低、難出成績,讓輔導員成就感低、情緒低落、厭倦工作、自我評價低,不安本職工作,謀求向專業教師發展。
二、高校改革背景下輔導員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一)學生工作性質的影響
高校改革以來,學生工作內涵不斷擴充套件和深化,輔導員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從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到黨建、班級建設、幹部隊伍建設,從學生學習、生活起居、戀愛交友、休閒娛樂、實習就業到安全責任,輔導員一直處於忙碌、緊張、超負荷狀態,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著學生的全方位保姆。校院二級改革後,各個職能部門與學生相關的工作大多由輔導員落實、執行。輔導員的工作瑣碎、無技術含量、無成就感,卻責任巨大,使其身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此外,隨著高校擴招,學生人數劇增,學生思想多元化,輔導員配備比例不足,更加大了輔導員的工作壓力。
(二)角色期望值與現實情況的衝突
校院二級改革後,透過定崗定編,輔導員普遍成為“教師崗”,但也僅僅是名義上的教師,實質性的輔導員工作職能並沒有改變,輔導員隊伍建設也沒有真正納入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之列,在人才培養等制度上,輔導員只能望而生畏。輔導員與高校專業教師或專業技術人員相比,在科研、教學、職稱評聘、進修培訓、收入待遇等方面都處於比較尷尬的位置。以職稱評聘為例,輔導員雖然是教師系列,但承擔著大量的學生管理工作,在教學和科研上無法與專職教師相比,而職稱評聘標準卻與專職教師一致,輔導員與專職教師在有限的職稱崗位和定級中競爭,無疑是無競爭力的,這使輔導員精神壓力巨大,產生失落、迷茫和自卑心理,負性情緒不斷積聚,心理問題逐漸產生。
(三)自身情況的變化
首先,輔導員呈年輕化趨勢,他們多是學生時代的佼佼者,對自身要求較高,希望工作後有突出表現,而實際工作性質往往會讓其產生失落感,由此帶來的壓力、焦慮情緒會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其次,高校輔導員忙於處理各類學生管理和行政事務,疏於調適自身的心理問題,當心理健康狀況不佳時缺乏可求助的相關機構。再次,輔導員的工作性質特殊,“24小時不關機”,“24小時陪同特殊問題學生”等使輔導員的工作與家庭產生一定程度的衝突,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工作和家庭的關係,易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
三、高校改革背景下輔導員心理問題緩解路徑
(一)完善主觀內部環境
輔導員要加強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練好內功應對心理壓力和應激,加強自我調適。首先,要學會關注自我心理健康,保持積極的個人心態,及時進行自我疏導,培養積極心理行為模式。第二,堅持學習,更新觀念,相信自己的職業價值,關注並欣賞工作中的美好,積極主動參與輔導員沙龍、輔導員加油站等團體,積累和沉澱工作經驗,不斷提高個人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第三,加強交流,多與家人、學生、同事溝通,緩和人際關係,贏得各方的理解和支援。
(二)改善客觀外部環境
輔導員是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幹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社會要關注高校輔導員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建立學校—學生—家庭—社會四位一體的支援模式,給予輔導員全方位的理解和支援,並建立輔導員群體心理健康服務模式,以改善外部環境,消除輔導員心理壓力。
隨著高校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校改革涉及面廣、力度大,勢必給輔導員這類多重角色的邊緣教師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所以高校大膽改革的同時要酌情考慮輔導員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承受能力。首先,要以改革為契機,真正將輔導員隊伍納入人才培養中,建立針對輔導員群體的人事管理機制、激勵保障機制,為輔導員創造良好工作環境和發展提升空間,如職稱評聘、定崗定編等級方面,根據輔導員的特殊工作性質在政策上給予傾斜,教學安排、科研工作、進修培養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收入分配製度方面,輔導員的超工作量納入績效,提高工作信心和職業期待,儘量使輔導員工作、生活、個人發展等方面透過改革得到更多改善。其次,改革要結合績效考核,進一步明確輔導員工作職責,使其更多地從事思想教育、學生管理的研究,引導學生成長成才。同時,要將學生管理工作當做學校整體的工作一部分,各個部門、各位教師要參與承擔相應職責,而不能只看成是輔導員的工作和責任,形成人人關心學生,人人參與教育管理工作的氛圍,積極實行專業教師擔任兼職班主任的制度,給予輔導員全方位的理解、支援和減負,提高輔導員工作效率,緩解身心壓力,提高自我成就感。最後,要充分了解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及時透過專業輔導、心理宣洩、心理知識培訓等形式進行心理干預,如採用積極心理學方法,引導輔導員緩解壓力和不快,專注積極方面,培養輔導員的自信和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