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與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設想和建議論文
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與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設想和建議論文
論文 關鍵詞:東北老 工業 基地改造 誠信原則 社套誠信體系建設
論文摘要: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對於 經濟 建設、道德建設以廈 發展 先進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立足於振*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的實際.透過對誠信原則廈東北三省社套誠信體系建設具體舉措的比較。對東北三省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提出一些設想和建議。
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舉措給東北只省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經濟的發展客觀上要求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現代 信用體系是市場經濟有效執行的重要基礎條件。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的戰略部署,建立健全社會誠信體系對於東北三省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促進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1.1誠信和誠信原則
誠信,是指誠實信用。誠實,不說謊;信用,說話算數,做事踏實,言而有信,行而有果。誠實信用原則,簡稱誠信原則,是一個古老的道德原則,在 法律 上是個古老的民商法原則,而在實踐中的應用或適用範圍,已遠遠超過了民商法領域。它原意是指:社會民事經濟活動的參加者(當事人),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應從善意出發,正當地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杜絕欺詐、說謊、弄虛作假等,以維持當事人之間以及與國家社會利益之間的`平衡關係的原則。
對誠信原則的發展作以考察,可以看到:該原則先是作為道德原則出現在氏族社會,到了階級社會出現國家與法律時發展為法律基本原則;該原則作為法律基本原則,從只有少數國家採用發展為所有國家逐漸明確肯定該原則;該原則從訴一訟法或民商法的原則發展為其他法律部門甚至憲法原則;該原則從國內法的基本原則發展為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誠信原則是法、 政治 、道德的基本原則,是法律的本質特性,是我們“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石。
在國內,近年誠信缺失的現象非常嚴重,如假證、假幣、假票、假藥、假酒、假煙、假賬、假廣告、假新聞、假醫生、假警察、假投資、假驗資,等等,“假”在社會上幾乎無處不在,誠信危機已在社會上廣泛蔓延,東北三省近年來誠信缺失的現象亦大有發展之趨勢。誠信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生命。信用環境不健全或是惡化已經成為制約東北振興的一個關鍵因素,影響著東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對外開放大局,單純地“打”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加快東北地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刻不容緩,已成當務之急。對此,我們既要面對當前信用缺失的具體原因,如產權不明、市場發育不全、改革不到位、政府行為的不確定與不規範、缺乏信用文化環境、社會信用法制不完善、缺乏失信懲罰機制等,又要從完善社會信用立法、完善信用服務、加強信用文化及信用監管等方面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
2東北三省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具體舉措比較
2005年8月,遼寧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遼寧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同時成立。《意見》提出了遼寧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即到2010年逐步實現“一個保障、兩大平臺、共大體系”的社會信用體系框架: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和信用標準及有關法規,提供法規保障;建立信用基礎平臺,提供服務與應用的技術支撐;建立信用監管平臺,提供規範的執行機制和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構建政府、 企業 和個人信用體系,形成全省信用體系基本框架。遼寧信用資料交換中心專案已經得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批准,正實施和建設,它透過構建社會信用體系資訊資源框架,建立信用資料庫,開發、整合、查詢、釋出各種信用資訊資源,為全社會信用行業特別是信用中介服務組織的發展奠定基礎。先期完成對信用資料來源部門的同業徵信,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聯合徵信。該中心的主要建設任務是“一個平臺、三個資料庫、一個網站”,即:建立遼寧省信用資料交換平臺;政府、各種機構(企業)和個人信用等三類資料庫;“信用遼寧”站。
2006年3月,黑龍江省開始“誠信龍江”建設,以“商業誠信”和“企業誠信”建設為中心環節,採取曝光嚴重失信企業、建立企業法人誠信檔案等措施,帶動誠信建設全面展開。“誠信龍江”建設的目標:力爭用五年時間建設較為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信用地方立法初見成效,有關配套制度基本形成,社會信用服務行業有較大發展,對信用缺失行為形成有效的社會聯防和制約懲戒機制,市場經濟秩序明顯好轉,全省經濟發展環境有一個根本性轉變。作為起步之年,黑龍江省建立了嚴重失信企業曝光制度,2006年起將每季度召開一次嚴重失信典型曝光會,每次至少曝光5個失信典型,並向社會公佈,起到警示和震懾作用,促進改善企業信用狀況。資訊產業廳的企業聯合徵信平臺一期工程已經完成,資訊公開披露載體“誠信龍江”網站已投人執行。企業和企業法人代表誠信檔案建設規劃已完成,進人落實階段。透過各有關單位聯合共建企業和企業法人代表誠信檔案,可實現企業信用資源共享,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為各行政監管部門對企業實行有效監管提供服務,為支援保護守信企業、懲戒失信企業提供事實依據,為黑龍江省信用評級機構的發展創造條件。伴隨各行業資訊的逐步整合,逐漸形成涵蓋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企業和個人信用資訊網。
透過對東北只省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具體舉措的介紹,我們不難發現,三省政府都已經認識到了誠信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並著手開展實質性的建設工作,尤以遼寧省的規劃與建設更為系統和全面。吉林省雖然起步較早,但是誠信建設內容比較單一,僅針對企業質量,缺乏政府的規劃和推動,難以形成體系;黑龍江省起步較晚,誠信建設內容單一,僅針對企業和企業法人代表,雖然提出了初步的建設目標,但欠缺形成誠信體系的可操作性措施。
即使是規劃較好的遼寧省,創新體系建設仍然需要進一步完善。
3對東北三省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建議
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它應當包括社會信用制度、社會信用服務系統和社會誠信文化三個層面的建設。 3.1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總體建議
(1)加強社會信用制度建設。社會信用制度建設是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核心。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 法律 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加大誠信體系相關制度的建立,圍繞個人、 企業 信用資訊的共享,明確規範信用資訊的採集、披露、使用,規範信用服務機構的市場準人和執行規則,以及政府部門的公共資訊服務和監管,建立健全失信懲戒和守信收益機制,有針對性地制定配套的地方法規體系,為社會
信用體系的確立和完善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
(2)完善信用服務體系。信用服務體系建設是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關鍵。要按照完善法規、特許經營、商業運作、專業服務的方向,規劃信用服務行業的建立和 發展 。要完善信用資訊傳遞和 網路 披露機制,建立企業、中介機構和個人信用資訊資源的網路系統,依法實行信用資訊的傳遞和披露,提供查詢服務。要在不侵犯公民隱私權和企業商業秘密的前提下,建立個人、企業信用資訊資料庫。
(3)加強信用文化建設。要在傳統信用的基礎上加快建立 現代 信用觀念,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信用文化,大力普及信用知識,積極開展社會誠信建立活動,為老 工業 基地振興營造和諧信任的社會環境。
(4)加強信用監管。完善的信用監管體制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可靠保障。要建立信用管理機構,一是在已成立的各類行業協會的基礎上,成立信用管理協會;二是工商部門作為信用行業的主要監管部門充分發揮其作用。
3.2加強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特別建議
(1)建立企業負責人個人檔案資料庫
企業負責人個人檔案應包括其在擔任該企業負責人時的企業信用基本情況。將企業信用記錄同時記載到企業負責人個人名下,企業信用就有了明確的責任人;客觀上還有助於形成優勝劣汰的企業家制度。
(2)建立從事企業資訊服務人員資料庫
政府對從事企業資訊服務的中介機構監管薄弱,造成虛假資訊氾濫,給社會和 經濟 秩序帶來很大危害。如果建立了從事企業資訊服務人員資料庫,一旦發現中介機構從業人員出具虛假資訊,即宜布對其不信任,對其以後出具的報告不予認可,從而形成有力約束。
(3)建立被懲罰人申訴機制
企業信用管理系統中的企業不良行為警示系統對企業的影響巨大。因此企業違法記錄記人企業不良行為警示系統前,應以書面形式通知被記錄企業:所有不良資訊記錄應完全對被記錄企業開放,允許其查詢、申訴,以及時糾正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差錯。
(4 )建立企業利益平衡機制
現在守信企業與失信企業利益顛倒,存在失信有利、守信失利的不合理現象。政府部門在處理違法企業時,也是先罰後賠,甚至只罰不賠,守信企業的利益得不到補償。建立良好的企業信用環境,必須重視和解決企業利益失衡問題。
(5)建立企業信用 教育 機制
當前企業的信用觀念十分淡薄,企業內部普遍缺乏信用管理制度,在企業信用認識上也存在誤區,相當多的企業錯誤地將企業註冊資本或將企業名稱中的“ 中國 ”字頭,作為衡量企業信用的標準。為此,應加強對企業正面宣傳教育和培訓,強化企業的信用觀念和信用意識,這是建立企業信用體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