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動物營養學的理論課教學改革和學習效果論文

論述動物營養學的理論課教學改革和學習效果論文

  導讀:文章從動物營養學在高等學校動物科學專業中的重要性,提出了理論課教學改革和學習效果分析和研究。

  摘要:結合動物營養學課程的教學經驗,碩士畢業論文範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試方式等方面對理論和實驗課的改革措施進行探討,旨在提高教書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

  關鍵詞:動物營養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方式

  1、理論課教學改革

  1.1教學內容的調整動物營養學的課堂教學是中心環節,傳統做法是教師採取“滿堂灌”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既費時又費力,畢業論文而且教學效果不太理想。針對這一問題,應改革教學內容,採取重點授課與專題化討論、學生自學相結合,並適當安排課堂測驗的教學方式。例如在第一章到第十一章中,可重點講授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營養及能量的代謝,將飼料新增劑中的部分內容如非澱粉多糖的營養安排為課堂討論,各類營養物質的相互關係一章內容因和生化知識有很大相關性,學生有一定的基礎,因而這一部分安排為學生自學,最後將前十章安排一次課堂測試,對前一部分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經過這樣的調整,既精練了內容,又保證了對重點、難點的剖析,也體現了教材的深淺度,保證了教學的進度。另外,教學內容也要根據動物科學方面最近的研究進展,對一些新內容進行補充和完善。

  1.2教學方法改革

  1.2.1問題討論式教學。問題教學法是一種以提出問題為教學切入點,然後展開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根據動物營養學的特點,採用問題式教學方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2]。在把握學生知識水平和對知識理解能力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例如,講述反芻動物蛋白質營養時,應首先回顧一下已學過的反芻動物消化道結構的特點,設問反芻動物和單胃動物不同消化器官消化方式的不同之處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如瘤胃微生物的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等問題,最後引導學生對反芻動物利用真蛋白和非蛋白氮的過程進行討論。在講課過程中,不斷提出相關問題,能夠自始至終使學生注意於教學過程,不斷地去思考、去表達,極大地調動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3]。

  1.2.2比較法教學。比較法是在分析與綜合的基礎上進行對比、鑑別,以確定研究物件之間異同點的思維過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加深學生的記憶[4]。在動物營養學教學工作中,需要學生理解的內容較多。因此,在教學中注意將相關知識進行比較。例如,可以引導學生從消化部位、消化方式、和消化產物3個方面比較單胃動物和反芻動物對碳水化合物的不同消化方式,加深學生對該知識的理解。另外,也可以從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的特點方面進行比較,以加深學生對維生素特性的理解和記憶。

  1.2.3運用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是一種將文字、影象、動畫、聲音等多種資訊經特定的軟、硬體製作、編輯和儲存等處理後,所表現出來的技術和方法,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具體,易於理解。合理地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和興趣,使學生“樂於學習”[2]。例如,在講授脂類的營養時,可以參照網際網路上現有的人類營養中對脂肪的消化吸收過程的內容,製作動態課件,這樣整個消化吸收機理清晰可見,可以加深學生對該知識點的印象。另外,在維生素營養一章中,可新增每種維生素的發現、研究及應用的一些短篇小故事,讓學生掌握維生素的作用及缺乏症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3考試方式改革改革考試方式以培養大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為中心,重視教學過程的管理,傳統的考試內容都是以教師授課內容或課本內容為主,學生處於被動的學習狀態中[5]。在出題方面,可採用擴大命題知識面的方法,使考試內容不僅涵蓋主講教材和授課中的內容,而且增加了綜合性較強、與動物營養相關的最新研究進展的大部分內容,使成績不僅全面體現了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程度,也體現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對學科前沿知識的掌握程度,使考試成績能真正反映學生的能力[6]。課程學習成績採用綜合評定模式,即由平時成績(30%)、試驗技能(20%)、期末考試(50%)成績綜合評定。其中平時成績由考勤(5%)、學習表現(5%)、課堂提問(10%)和課程論文(10%)4個部分組成,這種成績綜合評定的模式不但使學生加強平時學習的主動性,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造性,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全面提高[6]。

  2、實踐教學改革

  2.1改革實驗教學方式教學實習是讓學生透過自身直接的接觸,驗證、鞏固和充實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職稱論文範文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探索、分析並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7]。針對動物營養學的課程特點,在教學實習中,可採用室內實驗與試驗場實習相結合的教學實習模式,並且使一部分試驗內容和相關科研相專案結合,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在實際操作中以試驗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在試驗設計、日糧配製、動物分組、飼養及試驗樣品分析等方面都得到鍛鍊,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2.2重視基本實驗技能的培養動物營養實驗課中要對樣品的營養成分進行分析,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要求就是實驗結果要準確。目前,學生普遍存在實驗操作不規範的問題,最常見的如不能準確地進行樣品稱量、酸鹼滴定時操作不規範、儀器使用不規範等。在學生完成實驗課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操作進行監督,並選出實驗中操作良好的一組學生進行示範,規範其他學生的操作,讓學生具有良好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8]。

  2.3採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傳統的動物營養學實驗教學手段比較單一,並且對樣品的分析一般只侷限在概略養分分析法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鈣、磷和粗纖維等營養成分的分析,而對這些成分的分析不能準確地反映飼料的營養價值,也無法滿足動物營養研究中對營養成分分析的需要。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如運用氨基酸測定儀對飼料和糞樣中的氨基酸進行測定,運用能量測定儀測定飼料的表觀消化能和表觀代謝能,運用原子吸收儀對飼料中的微量元素進行測定等,可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開闊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後續的飼養試驗和消化代謝試驗中做到有的放矢、節省時間、保證實驗質量。

  2.4改革實驗課的考核方式實驗報告可要求學生以課程論文形式書寫。例如,在豬的消化試驗中,可以給學生確定“發酵豆粕對豬的養分消化率的研究”題目,這是一個綜合性實驗,把消化試驗和水分、粗蛋白、能量、粗脂肪等飼料分析的內容都包括在內。透過這一綜合實驗,把實驗指導書中分散、單個的實驗整合在一起。實驗前,教師把整個實驗目的、過程和思路向學生進行講解,提前安排實驗計劃。給學生留出4周的時間,由學生自主完成。在這4周內,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選擇實習時間,扭轉了過去學生被動做試驗的狀態,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明顯提高。透過撰寫課程論文,提高了學生查閱資料的能力,鍛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為學生進一步的畢業實習奠定了基礎。

  3、小結

  21世紀動物營養學的研究飛速發展,在新形勢下,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勇於對教學進行創新和改革,才能適應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在動物營養學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的豐富與更新,教學方式和考試方式的改革,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綜合創新能力素質,適應了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6]。

  4、參考文獻

  [1]馬志華,張茹英,萬寶珍.“以問題為基礎”教學方法的發展概況[J].中華護理雜誌,1996,31(8):488-491.

  [2]劉麗.高職護理專業生理學教學改革探討[J].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8(4):32-34,55.

  [3]金光明,楊冰,許萬祥,等.動物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方案[J].安徽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4,18(5):55-59.

  [4]張萍.運用比較法教學促進學生思維[J].衛生職業教育,2006,24(5):58.

  [5]豆威,王進軍.普通昆蟲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J].四川動物,2011,30(2):294-295.

  [6]高玉榮,王穎,郭德軍,等.食品微生物學理論教學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科技資訊,2010(32):78,209.

  [7]楊小波.海南熱帶《樹木學》的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之研究[J].海南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4(2):105-106.

  [8]周顯宏,李糾,劉煌平.應用化學專業藥物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07,14(2):59-62.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