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蘇州園林的詩情畫意
論文蘇州園林的詩情畫意
摘要 本文從蘇州園林由春秋時期到現代的形成過程,及其整體講究亭臺軒榭的佈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的四大特點,分析了詩情畫意在蘇州園林建造藝術中的體現,進一步分析了蘇州園林的詩情畫意對現代造園意境美的影響。
關鍵詞 意境美 蘇州園林 造園
一、蘇州園林的形成及特點
蘇州園林是指中國蘇州城內的園林建築,以私家園林為主,起始於春秋時期的吳國建都姑蘇時(公元前514年),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旺於明代,鼎盛於清代。到清末蘇州已有各色園林一百七十多處,現儲存完整的有六十多處。
從春秋時期到現代,蘇州造園史延綿悠長,蘇州園林發軔於春秋時期吳國的苑囿、離宮。蘇州私家園林在血與火交織的魏晉期初成規模。顧闢疆的“闢疆園”,當時號稱“吳中第一私園”,以美竹聞名,也有“怪石分相向”與之齊名的是劉宋時名士、藝術家戴顒在蘇州齊門內的園林,聚石飲水,植林開澗,有若自然。
盛唐吳畫家張璪在所著的《繪境》中提出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創作理論,成為包括園林在內的藝術創作的圭臬。
宋代詩畫滲融的寫意式山水園林走上了靜雅一途。蘇州是宋元文學的中心,文人以詩畫入園,私家文人園有50多處,園林中的一丘一壑自風流,一草一木皆有情。其中大多數屬於“歸來”主題:蔣堂的隱圃、葉清臣的小隱堂、程致道的蝸廬、胡元質的招隱堂、范成大的石湖別墅、史正志的漁隱朱長文有別業“樂囿”,蘇舜欽築滄浪亭自此以後,隱逸文化精神始終成為蘇州園林的'主旋律。
元末,在統治者“以功誘天下”的政策的激勵下,蘇州成為重要的商業貿易中心。遠離戰火的蘇州城鎮士人園得以發展。
明初,蘇州園林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沉寂,隨著經濟的發展,到明中葉以後再度掀起高潮。吳中富豪“竟以湖石築峙奇峰隱洞,鑿峭嵌空為絕妙,雖閭閻下戶,亦飾小山盆島為玩”,於是乎,“城裡半園亭”,有明一代,蘇州園林先後有271處,其中就有如今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私家園林拙政園、留園、藝圃。
清代康乾盛世,中國古典園林呈現出藝術大總結的趨勢。蘇州經濟繼續繁榮,大批文人參與構園理論著作層出不窮,構園名家巧手迭出。清道光年間,“歐美風雨”席捲而來,殖民文化開始強行駐入,極大地衝擊了傳統的中國古典園林。蘇州園林依然是傳統與蛻變並有,而且大多以傳統為主。根據不完全統計,清代蘇州園林共有130出,著名的有耦園、怡園、退思園、曲園、聽楓園等。
民國建立前後,在“三民主義”治國綱領和“自由、民主、博愛”等旗幟下,蘇州城鎮的公園也應運而生,如,蘇州公園、亭林公園、吳江公園、虞山公園、太倉公園等。
解放以後,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恢復了若干傳統古典園林,如雙塔影園,木瀆的嚴家花園、虹飲山房、古松園、太倉南園等,直到20世紀,蘇州園林尚存大中小園林、庭院169處。
改革開放以後的今天蘇州傳統私家園林一脈,又開始延續。
蘇州園林的最大特點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圖畫。蘇州有許多名園,如拙政園、網師園、留園、滄浪亭、獅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這些園林而論,它們的建築、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點,這些名園也從而具有了各自的風格與生命力。如何從這些面貌、風格各不相同的園林中概括出共同點來,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從遊覽者的角度,從蘇州園林給遊人留下的印象著眼,“硬”是從不同中找出同來。中國
園林藝術和詩、畫藝術相通,中國園林一向被譽為如詩如畫,因此,作者的這種作為遊覽者的感受是精當的、恰切的,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藝術修養。另外,對於“圖畫”,我們也應該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領會蘇州園林的特點。一般說來,圖畫中描繪的景緻既來自自然,又高於自然,畫家將自然天成的景色進行抽取、提煉、集中,然後創作出既不悖於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畫圖來。據此,我們可以領會到,蘇州園林的美是經過精心安排而又不損自然的美。“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眼前總是”強調了蘇州園林是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
1、蘇州園林的整體特徵
(1)講究亭臺軒榭的佈局。亭臺軒榭在佈局上“絕不講究對稱”,作者將蘇州園林的佈局與中國傳統建築作比較,以圖案畫與美術畫打比方,說明蘇州園林具有充滿自然之趣的佈局美。
(2)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疊有自然之趣,讓人忘卻其為假山。池沼則“大多引用活水”,是因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園林池沼寬敞往往安排橋樑”,講的是因地制宜,印證了前面所說的“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兩座以上的橋樑,決不雷同,講的其實也是避免對稱,講究自然之趣。細處也不放過,如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還佈置幾塊石頭或種上花草。這些安排,使得蘇州園林中的假山與池沼雖出自人工,卻能宛如天成,這也正是園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3)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花草樹木的映襯同樣“著眼在畫意”。作者先介紹花草樹木栽種的良苦用心:既講究樹木的錯落有致,又照顧到季節的變化。再介紹花草樹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寶塔那樣的松柏”“閱兵式似的道旁樹”作比較,以“古老的藤蘿”作例子,說明花草樹木的栽種與修剪符合中國畫的審美觀。
(4)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巧妙運用花牆和廊子,使蘇州園林顯得層次多,景緻深,景物不是一覽無餘地展現在遊覽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遊覽者可以領略到移步換景的樂趣,獲得的審美享受也更為深長。蘇州“四大名園”: 滄浪亭位於蘇州城南,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園林,曾為名將韓世忠的住宅。滄浪亭造園藝術與眾不同,未進園門便設一池綠水繞於園外。園內以山石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滄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復廊相連。假山東南部的明道堂是園林的主建築,此外還有五百名賢祠、看山樓、翠玲瓏館、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築與之襯映。 獅子林位於蘇州城內東北部,始建於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園內石峰林立,多狀似獅子,故名“獅子林”。獅子林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15畝,林內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築分佈錯落有致,主要建築有燕譽堂、見山樓、飛瀑亭、問梅閣等。獅子林主題明確,景深豐富,個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獨具,一草一木別有風韻。
二、何為詩情畫意
蘇州園林宋後逐漸形成地方文化特色,最主要的是:小巧而靜雅。“小”指面積小,是在咫尺天地裡再造乾坤,“芥子納須彌”;“巧”是善於運用藝術手段分割空間,使之峰迴路轉,庭院深深,別有洞天小中見大大中見小;“精”是精緻,疊山理水,建築陳設,花木配置,無一不精,表現出高超的營造技藝;“雅”指文化含量高,蘇州園林是雅俗兼有,但以表現士大夫雅文化為主,融文學、戲劇、哲學、繪畫、書法、雕刻、建築等藝術於一爐,積澱著中國古代文人的名士風流,是士大夫文人思想和精神的凝聚,文化憂患心態的物化,寄託自我超越心緒的樂士,集中反映了文人們對道德境界和審美理想境界的刻意追求。蘇州園林一切景語接情語,需要細細品味。
文學是時間的藝術,繪畫是空間的藝術。園林的景物既需“靜觀”,也要“動觀”,即在遊動、進行中領略觀賞,故園林是時空綜合藝術。蘇州園林的創作,能充分地把握這一特性,運用各個藝術門類之間的觸類旁觀,熔鑄時間藝術的詩和空間藝術的畫於園林藝術。使得園林從總體到區域性都包含著濃郁的詩畫情趣,這就是通常所謂的“詩情畫意”。
三、詩情畫意在蘇州園林中的體現
蘇州園林是時間的藝術、歷史的藝術。園林中大量的匾額、楹聯、書畫、雕刻、碑石、傢俱陳設、各式擺件等等,無一不是點綴園林的精美藝術品,無不蘊含著中國古代哲理觀念、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
中國古代沒有專職的造園師,古典園林出於能詩善畫的文人的目營心構,屬於詩畫藝術載體,中國的文學、藝術乃至傳統習俗無不以含蓄為美,它可以說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而作為綜合性藝術的古典園林;則是體現含蓄美的典範。
匾題和對聯既是詩文與造園藝術最直接的結合而表現園林“詩情”的主要手段,也是文人參與園林創作、表述園林意境的主要手段。它們使得園林內的大多數景象無往而非“寓情於景”,隨處皆可“即景生情”。因此,園林內的重要建築物上一般都懸掛匾和聯,它們的文字點出了景觀的精粹所在;同時,文字作者的借景抒情也感染遊人從而激起它們的浮想聯翩。優秀的匾、聯作品尤其如此。蘇州的拙政園內有兩處賞荷花的地方,一處建築物上的匾題為“遠香堂”,另一處為“留聽閣”。前者得之於周敦頤的“香遠益清”句,後者出自李商隱“留的殘荷聽雨聲”的詩意。一樣的景物由於匾題的不同卻給人以兩般的感受,物鏡雖同而意境則殊。
蘇州園林處處洋溢著清香甘冽的書卷味,充滿氤氳的文氣和文人氣息,猶如一幅幅立體的南宗文人山水畫,似一首首雋永的山水田園詩。而蘇州園林是其代表,徜徉園中,能感受到詩境、仙境、禪境和畫境。陳從周以詩文境界品蘇州名園:網師園若晏小山洞,清新不落套;留園秀色奪人,猶如夢窗詞;拙政園中部,清空騷雅,如姜白石詞風:滄浪亭蘊涵哲理,耐人涵詠,則具宋詩神韻;怡園彷彿清詞,集萃式的傳統詞派的模擬蘇州園林舉目入畫:拙政園遠香堂北平臺北望,是一幅平遠山水畫,室內一扇扇窗戶構成一幅幅尺幅畫;網師園琴室是峭壁山和搖曳的紫竹構成立體浮雕畫;留園的花步小築的古藤、石筍和壁上錢大昕題匾,組合成一幅款識的文人畫不勝牧舉。
大自然就像一本百科全書般的大字典,藝術家們從中揀出片石勺水,在深切領悟自然的基礎上,按照自然美的規律進行了藝術再創造。蘇州園林充分體現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設計構築中,採用因地制宜,借景、對景、分景、隔景等種種手法來組織空間,造成園林中曲折多變、小中見大、虛實相間的景觀藝術效果。透過疊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園林建築,形成充滿詩情畫意的文人寫意山水園林,在都市內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山林”。 在自然美中融進社會美,由此孕育並上升為容量極大、輻射力極廣的審美意象,昇華成“人化自然”。比如,蘇州網師園的彩霞池藍本是虎丘的白蓮池,池面不值荷蓮,池周建築體量嬌小,小小水面,象徵漁夫活動的又有煙水,寄託迴歸江湖之情,彩霞池經東南角的引靜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