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社會成本一效益方法的發展論文

傳統社會成本一效益方法的發展論文

  3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經濟大蕭條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的自由放任體系的崩潰,一些政府,尤其是美國政府,運用了新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政府投資專案來挽救蕭條的經濟,這類短期的措施,其後就成為宏觀經濟管理的主要調控手段,一直為西方政府所採用,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二次大戰期間,各國政府為了戰時動員,在戰後期間,又為了國民經濟的重建和恢復,運用了各種政策和行動干涉和控制經濟事務,並動員人力、物力和財力來實現國家規定的目標。在凱恩斯理論的影響下,政府實行福利政策,大量增加公共開支,對許多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和水利等社會福利設施和公共工程專案進行投資,社會福利和公共工程專案是以宏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主。所以,此時專案評價的基本目標就不再是企業利潤最大化了,專案中費用與效益的涵義也不象以前那樣簡單了。這樣,專案的費用一效益分析與計量,在專案評價中所佔的地位逐漸重要起來,從而促進專案評價理論與方法的發展,隨著各國政府管理公共事務的經驗積累和人民要求改善生活願望的加強,政府幹預社會經濟的需要和作用逐漸增強。

  同時,經濟學家也逐漸關心社會效用、生產和消費水平、資源配置以及一般社會福利問題,於是福利經濟學應運而生,福利經濟學為專案評價提供了基本概念、原理、福利標準和一般性的理論基礎.福利經濟學中的完全競爭模式,社會效用理論、邊際分析以及帕累托最優準則成為專案成本一效益分析的基石.隨著政府計劃、公共服務和投資專案的增多,專案的成本一效益的衡量及分析日漸重要,這就促進了專案評價理論基礎和實踐程式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系統化的方法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新獨立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成為發展中國家。

  這些國家大都採用宏觀調控、集中計劃和公共投資等手段,促進經濟發展.為了保證和提高投資專案的效益,這些國家中專案所需的評價受到本國和援助國的廣泛重視。50年代初,發展經濟學的興起,促進了專案評價在發展中國家的應用,在這些國家為了能制定出切合實際的.經濟發展政策和國家計劃,就必須事先對擬建和潛在專案作出科學評價與決策,而且在執行經濟政策和計劃時,也必須從專案實施開始因此發展經濟學便成為發展中國家專案評價的理論依據,而且專案評價成為發展經濟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從70年代以來,專案評價方法有了新的突破。“新方法”首先由經合組織在1968年出版的(工業專案手冊)中提出,1971年工發組織(UNIDO)發表的《專案評估指南》也提出其新方法。OECD手冊中建議使用世界價格和外匯作為基價標準來評估專案的投入和產出,UNDO指南中使用的是類似的方法.1980年OECD又出版了一本名為《工業專案評估手冊》的書,提出了以專案對國民收入的貢獻作為判斷專案的價值標準.圍繞“新方法論”的討論,許多經濟學家從理論研究到實際應用都探討了不同的專案評價方法,根據這些方法的本質差異和內在聯絡,可以分為兩大體系:基於影子價格的價格體系和基於專案對國民經濟影響的分析體系。在價格體系中又可以按評價目標是累積總消費或是國民收入中的積累,以及評價時採用影子價格的計算單位是用本國貨幣單位還是用世界貨幣單位,區分為OECD法和u限Do法(5.^M銘lin,J.Hansen)。這些方法雖然形式不同,但是評價結果應該是一致的。而且,專案評價的發展趨勢是,在概念上從複雜到簡化,在計算上日趨規範化、表格化,程式化、簡單化和強調方法的實用性。

  我國引進和使用西方國家專案的評價方法,並結合國情開展了較為廣泛、深入的研究工作。1988年8月,國家經濟委員會公佈的《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專案經濟評價方法》,1993年4月國家計劃委員會、建設部聯合公佈的《建設專案經濟評價方法與引數》(第三版,2005),形成了我國較為完整的專案評價標準和規範。國外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一般是針對其本國的水資源特徵制定相應的水利投資政策,如新加坡水資源貧乏,用水量的一半需從國外引進,由此其政府制定了供水投資政策,並投資建設了具有現代化水平的調蓄和輸配水指揮中心,保證了水資源的供給,促進了本國經濟的繁榮和穩定。河海大學經濟學院鄭垂勇教授等人,(鄭垂勇,1996)較早涉及水利投入與國民經濟關係問題的系統分析。在其研究成果《水資源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研究一理論·模型·實踐》中,從國民經濟整體發展的觀點出發,論述了水資源開發利用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互相制約的關係;應用系統動力學的理論和方法,建立了水資源開發利用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系統動力學模型;透過模擬實驗和對模型進行靈敏度和強壯性檢驗後,確定了水利基本建設投資佔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的比重和水利產業各部門的投資比例,結論認為應儘快將水利基本建設投資佔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的比重提高到;根據協調發展模型的基本執行結果和模擬實驗結果,對水資源系統乃至國民經濟系統的發展狀況,以及未來的趨勢進行評估和政策分析,為水利發展規劃提供了一些較為科學的、定量的政策依據。

  河海大學水利經濟研究所在1999年度全國統計科學研究專案“我國水利投入產出效益計算與預測研究”中(河海大學水利經濟研究所,2000),結合國民經濟大系統分析水利歷年投入量和投入比例的序列變化,用水利投入與社會總產值、國民生產總值產出彈性的均值預測水利基本建設投資的短期趨勢;用水利投資效果及擬合模型對水利基本建設投資作中長期預測,概以確定水利投入與國民經濟投入的合適比例。該研究成果認為,水利作為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必須進行適度投資,水利投入與社會總產值、國民生產總值產出彈性分別為 1.03和1.436,產業感應度係數大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