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通用21篇)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通用21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

  越來越感到知識含量的不足文化底蘊的蒼白。讀書是唯一的出路讀書是迫切的希望!但由於平時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讀書一直沒有去讀。這個暑假我終於實現了這個願望。早就聽說過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小學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小學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建議》一書。

  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閱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感觸頗深啟發非淺。印象最深的就是書中提出了一個令老師頭疼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的時候還會遇到落伍的不可救藥的學生。這個問題在蘇霍姆林斯基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在現在也一點也沒減少。在上學期我所教的班級中最高分與最低分之間就相差了40多分。

  說起這方面的原因以前我總是歸結為學生不用功腦子笨而沒有積極從自身上找原因。那麼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蘇霍姆林斯基做出以下解答:這是因為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是要"因材施教"也就是學校一直提倡的"即備教材又備學生"。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須對"材"進行細緻的瞭解諸如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境。

  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就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讀完之後,我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這一點呢,在不同的班級對不同的學生提著相同的問題,留著相同的作業考的是相同的試卷做錯之後,也不能及時個別交流。所以差生的存在就成了現實。學生不會聽不懂老師講的課程就會違反紀律,最終導致惡性迴圈,教師每天被學生折騰的心浮氣躁筋疲力盡。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2

  這本書第一次讓我知道了蘇霍姆林斯基這位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很多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其中更有充滿了“人”的魅力的題目:《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等等。

  《給教師的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小學教師而寫的。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課題。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3

  教書育人的成敗,關鍵在於教師。兒童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但是學生的個性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學生的性格也會存在很大的差別。也正因為性格的不同,折射在學習上也便有了差距,也就有了“學困生”這個詞語,而最讓老師傷腦筋的也往往是這些學困生。

  一位老師向我推薦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所提到的“如何對待學困生”,讓我感觸頗深。

  “教育學的人道主義精神就在於,要使一個在絕大多數兒童來說能夠勝任而偏偏在他來說不能勝任的兒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個不夠格的人,要使他體驗到一種人類最崇高的樂趣——認識的樂趣、智力勞動的樂趣、創造的樂趣。”蘇氏提倡人道教育,我們所進行的不是精英教育,就像書中所舉的例子一樣,一個孩子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對於別人能勝任的,可對於一些孩子確實個難題。在工作中,我也發現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這樣的情況持續時間越久,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越低,在學習上表現出來的似乎的智力上無法勝任。我們給不同的孩子同等的任務與要求,“強迫”每個孩子都要一下提20桶水,一些孩子會在第一次時已經落隊,勉強能完成任務的孩子也會因無法品嚐到成功的喜悅而落隊。蘇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給孩子進行分組的辦法,我想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在給孩子佈置作業時,也可以進行嘗試。

  班上有這樣一個孩子,一上課,就開始東張西望,無所事事,做小動作。看到這樣的情景,如果情緒比較好的話會在課下苦口婆心地進行思想教育,如果情緒不夠平靜會當面提示,甚至訓斥。可並沒有一點兒效果。我細細地想,孩子一直在打擊和無趣中度過每一節課,看著別人躍躍欲試地舉著小手發言,自己卻對這些不感興趣。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是多麼緊迫的事情。在佈置作業時,我走到他的座位,重新寫了幾道題,這些題目不需要太動腦筋。在交作業時他和其他孩子一起完成了作業,他臉上終於有了輕鬆的表情。只有兩週的時間,課堂上又多了一個高高舉手發言的孩子,他卻不知我給他的題目很多都是要動一番腦筋的。

  是呀,孩子的學習就是智力勞動的過程,作為教師的我們不但讓孩子在“勞動”中增長知識,更要讓他們體驗到智力勞動的快樂。就像書中所指出的“我們的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條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麵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中,自尊感舉足輕重。教師對學生尊重,學生的內心深處會有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對於學困生所聽到最多的也可能是冷言冷語,所看到最多的也可能是那冷淡的表情。

  想起有一次,一個孩子高興地問我:“老師,我也想每天寫數學日記!”她是一個多麼不愛學習的孩子呀,寫日記,她能堅持寫嗎?“你可以不用寫。”我對她說。帶著一臉的失望她跑到了一邊。我犯了一個多麼嚴重的錯誤呀。我自問,你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嗎?

  對於學困生來說,對學習產生興趣已是很難得的事情,可公正、平等的天平總是偏向優等生。尊重學困生的人格,聽取他們的意見,對他們也是一種激勵,可太多的激勵時機,我們都放棄了。心理上對於幾個毫無辦法的學困生也總是有這樣一種想放棄的心態。也正是《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讓我改正了這種心態。他提出:“我們當教師的人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讓讓他在公民的、勞動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腳。”這裡面就隱含著要愛護孩子的自尊心的問題。我們不僅要關注那些優秀的學生,其實他們所受到的關心和尊重已遠遠地超過了那些學困生,更需要我們關心和幫助的也就是那些被遺忘到一個角落的學困生。

  《給教師的建議》在“如何對待學困生”的問題上,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至好的方案:循序而進,持之以恆,耐心。也包括那些在學習上遲遲不肯開竅的孩子。

  經常說的一句話,教師的愛是無私的。這無私的愛更應像陽光一樣,多撒向這些可愛的孩子們,讓他們多一絲溫暖與滋潤。讓我們一起來關愛他們,把更多的陽光給他們。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4

  最近,我再次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只一次閱讀,讀後仍使我浮想聯翩,感慨萬千。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人談話。”讀著《給教師的建議》,我一下子豁然開朗了。

  潛能生的轉化,我一直認為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事倍功半的,很多道理只能從理論上行得通,而實踐中要想讓一個智力有問題的人有進步有發展是不可能的,要讓一個品質不好的人真正棄惡從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謂的“本性難移”,對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不敢苟同。但蘇霍姆林斯透過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實踐,和對兒童的腦力勞動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兒童學習困難,功課不及格,落後於別人,其原因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在於兒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圍的條件不夠好。他認為:當學習困難的兒童跟能力較強的兒童在一起上課學習的時候,需要對他們加以特別的關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話,不要有一個手勢使得這種兒童感到教師已經對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時提醒我們:不要強迫兒童儘量長久地死摳書本,而要培養智慧,發展大腦,教他去觀察世界,發展兒童的智力。

  讀了這本書,我認為我們當教師的人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有愛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別要關心後進生的成長,但也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幹,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鍊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不斷髮展打磨“腦機器”。正如蘇霍姆林斯所說我們的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麵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

  現任教班級中有一名叫吳權的學生,上課無精打采,回家不做作業,熱衷電腦,思維能力較好,自稱很懶,不想學習。我對他經過一段時間的細緻入微的觀察、耐心地一對一地陪做作業,溝通對一些事件的看法等,教育產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動要求老師放學後留下來教他學習,改變以往對待學習的冷漠的態度。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要關注每一個個體,賞識每個孩子,特別是弱勢群體。因為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我們應該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真正的愛是不必聲張的,我們只要給他們多一份關愛,給他們多一些陽光,多一個笑臉。

  平時及時發現,準確把握每個後進生的優點,使他的優點得以昇華、特長得到發展,使他們感到“我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優勢”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我們還要善於給他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臺和空間,正確地加以引導,讓他獲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變後進面貌的可能。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我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書中提到閱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江河”讀書足以移情,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著廣闊的世界,書中有著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因此蘇霍姆林斯基也特別注重閱讀與教學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唯有閱讀才能不斷豐富我們教師的知識底蘊,提高我們教師的教學水平。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如此之快,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紮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資訊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慾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只能是“坐吃山空”,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我們說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的閱讀也不僅僅是為了上好一節課,更重要的是要把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生活經驗和思想精髓傳播下去,讀書不僅是教師的一種喜好我覺得更是一種責任。我們應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只有透過不斷的讀書,使自己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才能應付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會將工作當成一種負擔。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還有很多,書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著我,看了後,我由衷地感嘆:“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

  掩卷遐思,蘇霍姆林斯基的諄諄教導仍迴盪在我耳旁。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孜孜不倦地拜讀,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指導自己的教育工作,培養出更多、更全面的學生。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5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第二十七條《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中說:“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我想強調指出,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不管你教的是哪一門學科,你都應當使書籍成為學生的第一愛好。

  反思自己,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是否明白閱讀能充實靈魂,滋養心靈,潤澤生命。可是,為什麼有的小孩愛讀書而有的小孩不愛呢?為什麼有的班級愛讀書,而有的班級不愛呢?為什麼有的學校愛讀書,而有的學校不愛呢?作為老師我們有沒有認真思考怎樣才能培養學生愛讀書的好習慣呢?怎樣讓學生體會讀書的樂趣,真正地讓“書籍成為學生的第一愛好”。既然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麼作為傳播文化的使者,我們更應該明白讀書的重要,我們再也不能馬馬虎虎的教書了,我們不能只當一個教書匠,我們要努力使自己成為教育上的有心人,為成為教育家而奮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而這本《給教師的建議》就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終生學習和探究的一本好書。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6

  一、透過讀書感到教師必須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透過讀書,我深刻體會到,為人師者,就要處處為人師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學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帶動學生。不經意的一個動作和一句話,可能會出現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學會關注每一個活生的心靈,用“真愛”去發現和培養孩子的閃光點,使他們推掉壓在無形生命自卑的巨石,發揮每個孩子的潛能,讓每個孩子的心裡都灑滿陽光,特別是殘疾孩子。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直接對他們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強調身教勝於言教的道理,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範性,在無形之中為學生樹立榜樣。尤其是班主任,老師的品德、行為,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學生。學生是極具模仿力的一個群體,他們時時刻刻觀察著老師的一舉一動。如:在衛生大掃除中,為了使每位同學都能認真、負責地完成任務,我每天提前早到校,首先拿起掃帚帶頭把衛生區打掃的乾乾淨淨,到教室裡拿起抹布,擦桌子和學生一塊打掃教室的衛生。雖然他們是些智障孩子,看到老師在幹,也主動的幹起來。我班學生王榮濤是個通校生,有時候來到看到老師在打掃衛生,自己不好意思的說:“老師我來完了,沒有打掃衛生,真對不起,明天我一定早來。到了明天,我走到校園的時候,已經看到這個同學在草地上揀樹葉了。行動是無聲的語言,這樣,我不需要過多的鼓動性的語言,就已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勞動積極性,他們都自覺地按照老師的分工,熱火朝天地幹起來,並且在質量要求上還與老師比一比,看誰幹的又快又好。事實證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時時事事做學生的表率。如:教育學生遵紀守法,教師就不能有違法亂紀行為;教育學生不怕髒、不怕累,教師就必須做到親自動手,吃苦在前,做好學生的帶頭人,否則,即使你說的天花亂墜,頭頭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養,也不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二、透過讀書讓自己對工作產生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教育事業的工作者必須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心,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牢固樹立了教師的光輝形象,班主任更是如此,透過學習閱讀《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我有著很深的感觸,發覺與這些優秀班主任比起來,差距實在是太大了。有時覺得做班主任工作壓力很大很累,現在卻體會到,我們的工作是充實的,意義是深遠的,職業是幸福的,班主任必須做到愛校如家,愛生如子,任勞任怨,不計較個人得失,時時以“愛心、耐心、細心”,去關心每一位學生,熱愛每一個殘疾學生是我們的責任,教育這些智障孩子是我們的神聖事業。用愛心去感化、去關心、去教育,讓他們感覺到在學校裡比在家裡的還要幸福的多,對我們這些學生既要愛又要嚴。既要學知識又要學做自食其力的人,全面關心學生的進步,時刻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是作為一名班主任必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三、透過讀書體會到教師必須做到信任學生、尊重學生、鼓勵學生

  透過閱讀《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這本書,我更進一步認識到,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們的一種正常需要。對於我們這些智障學生更需要理解、信任和鼓勵。作為班主任,對於這些特殊學生,首先是親近他們,尊重他們,在學習上耐心引導,生活中熱心關懷,經常同他們交談,瞭解思想狀況,抓住時機,儘量做到多表揚,多鼓勵,多給他們改錯的機會,樹立自信心,使他們感受到在快樂中成長,在快樂中學習。對每一位學生做到公平、公正,對一類學生嚴格要求,對班二類學生不歧視,不挖苦,耐心教育、耐心指導。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7

  今天我讀了《怎樣把學生從事實引導到真理》一節。本節中提到“許多學生很好地記住(背會)了規則、定理、公式、結論,但是卻不會實際運用自己的知識,有時候還簡直並不理解他背會的東西的內容實質是什麼。這種有害的現象特別明顯地表現在語法、算術、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等科的學習中。”聯想自己上學時的記憶對本節提到的這些話深以為然,特別贊同。初高中時,許多同學學習非常用功,效果卻並不好,用老師的話來說,一換題型就錯。現在想來,正應了本節所寫,許多同學是“死記硬背地識記”。

  語文學科不同於算術、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等學科,被許多人認為只需努力抄寫背誦即可,其實不然。例如,識記生字時,有些孩子用時用力多,但效果不好;有些孩子善於根據以往所學知識,總結規律,遇到新字結合經驗,用時用力少,但記得牢固清晰。如識記“載”一字時,有些孩子能夠根據“截”、“裁”、“栽”三字輕鬆解決上半部分的記憶,然後根據它的含義,解決下半部分的識記。而有些孩子則不利用已有的經驗,把這個字當做一個全新的字來進行識記,用時用力多,卻還容易出錯。

  “識記(熟記)應當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你應當引導學生,透過理解(認識)、弄懂大量的事實、事物和現象以後再進行識記。”“有經驗的教師在對兒童進行教學時,能使識記在思考的過程中進行。”“一個有經驗的教師,並不讓學生花專門的功夫去記誦規則和結論:對事實的思考,同時也就是對概括的逐步的識記。思考和熟記的統一表現得越鮮明,學生的知識就越自覺,他把知識運用於實踐的能力就越強。”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規律的東西,我們不能讓孩子死記硬背這些東西,而引導孩子在思考、理解、操作的過程掌握它們。這是一項複雜的技術,要想熟練地使用,我必須多總結多揣摩。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8

  今天,我們四年級組一起閱讀並討論了第30條“談談直觀性問題”。透過閱讀,我們知道培養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於思維,而直觀性只有根據它刺激思維過程的程度,起著促進注意力的發展和深入的作用。使用直觀手段,對教師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懂得兒童心理學,又要懂得掌握知識的過程。

  烏申斯基曾寫道,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所以直觀性是兒童的腦力勞動的一條普遍原則。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直觀地展現景象、現象、人物、歷史並不罕見,並透過這些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感悟,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益。

  在文中,有一句話讓我們年級組老師陷入思考,繼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這句話是這樣說的“在運用直觀性時,必須考慮到怎樣由具體過度到抽象,直觀手段在課的哪一階段上將不再是需要的,那時學生已經不應當把注意力放在直觀手段上。”這句話強調了直觀性也是要有選擇地使用的,講究一個時機,它只是在促進思維積極化的一定階段上才是需要的。

  我們的語文姓“語”,學習的物件是語言,這是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本質特點。我們該考慮直觀性什麼時候介入,怎樣介入對語言的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就拿多媒體輔助手段來說,這確實對增大課堂容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如果我們把多媒體這個配角當成了主角,把直觀展示代替了語言探究,這就是我們教師發生了認識上的偏差,用直觀性剝奪了學生語言探究、語言實踐的機會。

  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我應該自豪才對》時,製作了精美的電子白板課件,播放了沙漠中狂風捲來,黃沙漫天飛舞的錄影,場景令人震撼;清晰地展現了駱駝的腳掌、睫毛、駝峰,花了大量的時間探討了三者在沙漠中的作用,課堂氣氛非常熱烈。但一節課下來,學生的生物知識得到了拓展,而語文能力未見有明顯發展。筆者不禁疑惑,這究竟是一節科學課、生物課,還是一節語文課?

  我們對上述案例討論後找到了對策,那就是我們還是要立足文字,在直觀展示的時候更注意課件的內在美。課前,教師要在深入解讀文字,設計有利於學生語言發展的教學流程上花大工夫,明確課件的使用是為了使已有設計更有利於學生學習而採用,而不是為了追求轟動效應才加進去。在製作課件時,要注意排除對學生學習的干擾,不追求華麗的外表,把是否能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放在第一位,真正為課堂教學服務。在多媒體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情感交流,讓課文中的文字描述與眼前的景象疊加,然後轉變為更為個性化的語言從學生的嘴裡流淌出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後,讓我們用蘇老的一句話作為自勉“運用直觀性原則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學生的思維和心情的。”只要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我想,一定能恰如其分地選對方法,用好方法。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9

  毫不誇張地說,我覺得《給教師的建議》真是一本好書,我以前也聽說過,但從來沒有真正去閱讀過,從來沒有像看這本書那樣地看一本教育書籍。曾幾次水開了又涼了,涼了,又開了,也不記得去倒;曾幾次小鳥停在窗前嘰嘰喳喳地叫也不能喚醒我;曾幾次音樂停了也沒有感覺到……我如飢似渴地閱讀著裡面的每一篇文章。得感謝學校給我這樣一個閱讀的機會。

  這裡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著我,看了後,我由衷地說:“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話是那麼實在又那麼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麼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經碰到過的許許多多的問題,他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不得不讓人欽佩,覺得自己幾十年的書教得是那麼失敗。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因為這是我迫切希望解決的幾個問題,看了後真的對我幫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觀念上有了轉變,我也經常抱怨沒有時間,忙;我也想教育日記,但總是不能堅持;對後進生我更是一直認為這是智力問題和一個人的質地問題,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無濟於事的,很多道理只能從理論上行得通,而實踐中要想讓一個智力有問題的人有進步有發展是不可能的,要讓一個品質不好的人真正棄惡從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謂的“秉性難移”,對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嗤之以鼻。但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後,觀念轉變了,從心底裡認可了這個道理,只是認為操作起來還是會很困難很困難。那個“費加”是蘇霍姆林斯基難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別深刻的。蘇霍姆林斯基是這樣描述費加的,她“簡直是來不及記住應用題的條件,在她的意識裡,來不及形成關於作為條件的依據的那些事物和現象的表象:當她的思想曲折要轉向另一件事物的時候,去又忘記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認定的笨的學生非常相似,那我們平時對這樣的學生往往採用補課的方式,使他們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傍晚留下來反覆地給他講解、背誦直到他“懂了、會背”為止。而蘇霍姆林斯基卻不這樣做,他給她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供她閱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就這樣,費加到了五年級,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七年級畢業後,費加進了中午技術學校,後來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床調整技師。真的是不可思議啊,費加碰到了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老師真是她的幸運,這樣的教育為她今後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我想,我們雖然不能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地去對侍一個後進生,但至少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不要讓像費加這樣的孩子在短時間裡一下子記住要背的課文,一下子理解這道應用題,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幹,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鍊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不斷髮展打磨“腦機器”。

  另外,在那麼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蘇霍姆林斯基對閱讀特別看重,如《怎樣靠閱讀擴充知識》、《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談談學生的智力生活》中強調的也是說閱讀對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說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學生的課外閱讀”、“就像音樂家不隨時拿起自己心愛的樂器就不能生活一樣,一個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覆閱讀自己心愛的書就無法生活”、“激發他們去閱讀,閱讀是正是達到順利學習的最重要的補救手段”、“字寫得好壞,既取決於兒童閱讀得怎樣,也取決於他們閱讀的數量”……你這樣的句子在整冊書中隨處可見。我注意到這點後,對班裡的同學分析了一下,還確實是這樣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後馬上能流利讀下來的同學就是成績比較好的,而等課文學好後也不能流利讀下來的就是學習成績不行的幾位同學,其中幾個,我想可能到現在為止,除了背很熟的課文和段落之外,幾乎是沒有一篇文章能通順讀下來的,包括課外的,不過這些同學一般也不喜歡看課外書,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看來閱讀真的很重要,以後要多佈置一些閱讀的作業,給同學們講講故事,去報刊雜誌多投投稿等,以此來引導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對我自己也有啟發,我自己同樣要加強閱讀,否則會越來越落後,記憶力越來越差。

  其實,這裡每一個我覺得可行的做法,我都想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嘗試一下。蘇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給教師的建議》鼓舞著我,是我心中真正的教育領域中的偶像!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0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句話:“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

  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著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著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裡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1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建議》中談到“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這個問題。注意是伴隨各個心理活動而產生和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狀態,沒有注意的參加,不可能有比較穩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難以完成認知過程。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注意是學習的門戶”。因此,注意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在人人注重教育的今天,要想全面開發學生的智力,就必須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本身不是一種獨立的認知過程,而是伴隨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過程的一種屬性。它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及有意後注意。其次我認為還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對孩子講話不要老是重複。有些教師對同一件事情或某一點要求總要反覆交待好幾遍。這樣的孩子入學以後常常忽視教師所講的話。因為他已經習慣於一件事反覆地聽好多遍,當教師只講一遍時,他便當作耳旁風,以為老師也會像父母一樣重複幾遍。漫不經心地聽課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學內容,無法遵守老師的要求,自然也談不上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對孩子談事情只說一遍,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一種好方法。

  第二、訓練孩子善於“聽”的能力。“聽”是人們獲得資訊豐富知識的重要來源,對於學生來說,誰要是上課善於聽,能理解並記住聽過的東西,誰就佔優勢。因為學校里老師是以講課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師要以透過聽的途徑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多聽,只有不斷的輸入,才能有適當的輸出。

  第三、注意對作業的檢查。“檢查練習本吞沒了我所有的空閒時間。”經常聽到教師們反映。教師辛辛苦苦批改,學生看上一眼無動於衷。好多小時的勞動付之東流,豈不令人心寒。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解決方法首先學校裡應當有一種高度的言語素養,有一種對詞的高度敏感的氣氛;一個說錯或者寫錯的詞,不僅教師,而且學生聽起來都會感到它的不協調,就好象一個具有高度音樂聽覺的人,聽到一個多物的音符時感到那麼不入耳一樣。

  當然,人自有惰性,學生的作業不是放任自流。有經驗的教師往往是定期抽查,不僅可以督促學生,也可發現問題及時補漏。

  只有佈置創造性的作業,用多種靈活的手段從改作業的海洋中擺脫出來,才可以使教師、學生更輕鬆,使教學更精彩且更有實效。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2

  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使人終身受益的蘇霍姆林斯基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就是一本這樣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他的的每一個教育觀念都深入我們教師的心靈,引領我們前進。

  第一點,允許孩子之間有差距,做一位有寬容心的老師。

  作者認為,在學校裡,教師不應該一視同仁,尤其是在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要個別對待。記得這個形象的比喻嗎?讓所有剛剛入學的孩子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甚至自信心。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感慨,我們所有教師都知道個體是有差異的,不同的學生他的特質是不一樣的,所有的學生不可能做到同樣好,但往往我們還是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學生,不容許有學生離開這個標準太遠。現在我知道,我們應該容許孩子之間有差距,但這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那些學生,相反我們要盡所能縮短這種差距。首先,我要告訴這些孩子:你們行。要為他們找回自信;其次,我要給他們更多的關愛。讓他們快樂的學習,健康地成長;最後,我要時刻提醒自己做一位因材施教的老師。

  第二點,允許孩子有缺點,做一位有耐心的老師。

  平時的教學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成績差、紀律差的同學。我們一定要告訴自己:信賴能創造美好的境界。要為後進生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臺和空間,要讓孩子對學習充滿好奇與熱情。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第三點,學會站在孩子後面,做一位有愛心的老師。

  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當學生遭到失敗時,當學生不敢嘗試新事物,缺乏信心時,當學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時,教師要給予鼓勵。學生會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支撐著他,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而當學生產生什麼事都來做的想法時,當學生學會認識簡譜時;當學生作業得優時,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做老師的不要吝惜表揚,應該由衷地肯定學生的行為。發自內心地告訴他:你做得很好,我為你的行為感到驕傲。

  第四點,與時間賽跑,做一位有恆心的老師。

  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都要備課、課前準備、上課、批改作業、課後輔導,很少有時間看書,更別說提升理論水平了。很多時候想寫有理論支撐的反思,交友心得等,卻無從下手,總是覺得看的書太少,每月規定自己必讀的書也都因為沒有時間等藉口而錯過。每次提到的都是空感嘆。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們和視導員本來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課後提些意見,可是他們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裡,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看完這個例子,我被震撼了,用一輩子去準備每一節課。年輕的我應該以此為榜樣,留意身邊的一切,花大量的時間去備課,把教育事業當作一種永恆。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我要為自己汲取讀書進步的時間。唯有讀書,才能充實自己,才能提高教育技巧,教學才會得心應手,才能享受教育的樂趣,我們的學生才能崇拜你,才會激發熱情,才會樂於學習。

  讀書,讀書,再讀書,唯有讀書,我們知識的小溪才會生生不息,潺潺不斷,我們的教育技巧才會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才會得心應手,我們才會享受教育的樂趣,我們的孩子才會樂於學習!

  除了上述所感,書中還有很多值得我深思與學習的觀點。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秉承教育方法,教育原則,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給教師的建議》真的是一本好書,一遍遍的閱讀,一次次的感受,感受蘇霍姆林斯基的智慧,感受教育的真諦,感受方法的重要!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3

  讀過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後,我受益匪淺。他給的不是建議,而是在把他智慧的結晶傳授予我們。教育素養的第一重要標誌,就是教師在講課時能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教師不是宣講真理,而是在跟學生娓娓談心。所以教師對教材要有深刻的知識。如果沒有深刻的科學知識,就談不上教育素養。教師的教育素養只能取決於讀書,讀書,再讀書。那麼教師應當具備怎樣的教育素養呢?下面我就教師素養方面談一些淺顯的認識。

  首先,我們教師應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經常聽到學生在背地裡議論,說他們喜歡某位老師,聽課興致高;不喜歡某位老師,聽課的時候昏昏欲睡。事實上,能否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愛戴,不是單方面因素決定的,老師的學識、能力、性情、品德修養等綜合素質融鑄成起人格,這是一名老師吸引學生的主要源泉。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源於淵博的學識和教書育人的能力,具備這些條件的老師不但在教育教學上游刃有餘,而且善於處理、協調與學生以及同事之間的關係,創造融洽和諧的工作氛圍。以利於獲得事業的成功;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源於善良和慈愛,他們會在平等的基礎上善待每一個學生,不會因為學習成績的好壞或者家庭背景的不同高看或歧視某些學生;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源於對事業的忠誠,他們不是僅僅把教書看成謀生的手段,而是毫無私心雜念地投身其中,以教書育人為崇高的職責,並能從中享受到認識的樂趣……

  其次,教師應該具備一定的親和力。在學生評價教師中,我們不難發現,學術能力、教學水平與學生的滿意程度並不一定成正比。有些教師,其所帶班級的考試成績總是處在年級前茅,個人教育教學能力、工作能力都特別強,但是學生對其滿意率卻不是很高,這是何種原因呢?我想:這類教師之所以不受學生歡迎,是因為他們缺乏必要的親和力。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親和力,可以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獲得學生的寬容和理解。因此,某個教師可能在教學方面有所欠缺,但學生卻能熱情地學習,主動地思考,由此就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教學效果。反之,如果教師知識甚高,不顧學生的感受,我行我素,唯我獨尊,那就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即使他學問最高,講課最好,最終卻不一定能實現教學的目標。因此,我覺得親和力是教師必備的教育素養。

  再次,教師應該掌握一定的語言藝術。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藝術,教師要有較高的語言素養。"教師的語言要規範、科學、有師範性,要力求準確、到位、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出現科學性的錯誤。優美、科學的語言能給學生語言的營養、智慧的啟迪。教師一句精闢的話語,能縈繞於學生的腦海而終生難忘;一個生動的比喻,能使學生抓住了知識的關鍵而茅塞頓開……

  總之,要想提高各方面的素養,就需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所謂"一天愛讀書容易,一輩子愛讀書不易".我們就必須讀書,讀書,再讀書。以上是自己較粗淺的感受,有待於進一步攻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使自己能儘快地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成為一名合格的新型教師。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4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最近,有幸閱讀了他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介紹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每談一條建議,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神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書中許多獨到的見解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特別是對我們一線工作者來說,對於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水平,尤其有很大幫助,掩卷沉思,感受頗深。 看了這本書,我看到了很多的啟示,書中所折射出來的蘇霍姆林斯基的敬業精神,反思實踐的能力都使我深深震撼,他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他想盡辦法減輕學生負擔,他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把教變為學,而印象最深的,便是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深深的理解,寬容,尊重,熱愛,特別是對所謂的“後進生”的關注,更傾注了他很多的心血,他認為教育是一種個性化強的藝術,沒有一種通用的方法可以適用於所有的孩子,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獨特的,非常耐讀而且不易不懂的書,需要老師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做孩子心靈的知音,理解孩子每一個行為背後的意義,知道他們為什麼這樣做而不那樣做的原因,他們每一個細微的量變,都是在積累和孕育著一個偉大的質的飛躍,而老師的理解和寬容,欣賞和讚許,則是促進孩子加速前進的動力。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問題學生不一定是“壞學生”,這使我想起了英國科學家麥克勞德的故事,麥克勞德上小學的時候曾偷偷地殺死了校

  長家的狗,這在西方國家顯然是難以原諒的錯誤,但麥克勞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長,懲罰他的是畫出兩張解剖圖;狗的血液迴圈圖和骨骼結構圖,正是這個包含理解,寬容和善待心懷的“懲罰”,使小麥克勞德愛上了生物學,並最終因發現胰島素在治療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

  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有時候也可能習慣一些行為過失調皮搗蛋的孩子戴上“壞”帽子,隨意的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其結果往往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徑一事,不長一智,孩子們正處在身心發展階段,是非觀念尚未成熟對一些問題有不正確的看法和錯誤的做法,是難免的,細細想想,其實孩子犯錯誤時,他們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師的理解和幫助,而絕不是粗暴的批評和懲罰,孩子們正是透過不斷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而成長,成熟起來的,其實孩子們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他們最需要愛的時候,如果我們討厭孩子,那麼我們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實質上就已經結束了,讓我們時常想一想教育專家們的諄諄告誡:“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轉變了許多教學的觀念。

  一、首先,我深刻領悟到教育重在師生間的相互信賴,而信賴取決於民主平等的溝通。

  只有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孩子;沒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教師應該學會“蹲下來跟孩子說話”,對孩子傾注全部熱情,和孩子平等相處,給他們親切感、安全感和信賴感。愛孩子,就必須善於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幼兒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心靈感受心靈,育感情贏得感情。我想:這是教師從教的基本功。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其實我們也能體會到,當孩子對我們說悄悄話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已經成功了。

  二、作為一名教師,應當有愛的情感,愛的行為和愛的藝術。 愛是一種信任,愛是一種尊重,愛是一種鞭策,愛是一種激情,只有把孩子當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會產生愛的情感;只有把孩子的成長真正和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緊密相連時,才會增強愛的情感。記得有人問起著名特級教師斯霞老師,教育何以會如此成功。斯霞老師將她幾十年教學生涯成功的真諦,歸結為“童心母愛”,熱愛學生,永遠以平和,愉快,友好和鼓勵的方式對待孩子,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是應使孩子在感受教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

  最後,我想用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的名言作為我今後工作的座右銘,“我的基本原則永遠是儘量多地要求一個人,同時也要儘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用這些理論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在實踐中不斷反思,真正地尊重、關愛每一個孩子,努力提高自己的保教能力。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5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建議的第一條就是: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讓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麼早在一年的確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實踐鼓舞著千百萬教師.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

  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是這些同學們太笨,還是他們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還是應該從我們教師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其實,學生學習也是在從事一種腦力活動,本書中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有的孩子能打20桶水卻不費吹灰之力,而有的孩子只打了5桶水也累得筋疲力盡了;同樣一道題,有的同學只需5分鐘就能解答出來,而有的孩子需花半個小時以上,腦力活動和體力活動一樣,也應因人而異,個別對待.對後一種孩子應以特別的關照,瞭解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脾氣,家庭背景等原因,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設計出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這也是教學和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讓他們真正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樂趣,讓他們也感覺到自己也是在一點一滴的進步中.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就像蘇氏在文中提到的那位數學教師的數學課.他認為不存在什麼對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

  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如果教師善於把學生引進一種力所能及的,向他們預示著並且使他們得到成功的腦力勞動中去,就連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能多麼勤奮地,專心致志地學習啊!在學習中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說,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著"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對於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段經典論述,對於這一點我感觸很深.在我的課堂上,對於學生的能動性,個性化注意的不夠,尤其是大師文中提到的分層教學法,分層作業法,我在教學中很少運用,覺得麻煩,大量的時間是在對一部分學生講課,而對於學習沒有困難或是學生困難的學生關注不足.由此,使我想到教師角色的定位,不應是固定的,在適當的時候,把指揮棒也交給學生,更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與能動性,使每一位學生都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主體,讓每一位學生不僅參與學習,而且都有機會參與學習有關的活動中去.在活動中輕鬆,愉快地掌握知識,增長本領,從而達到樂學,會學的境界.因此,教師在瞭解每個學生的基礎上,應給學生多提供成功的機會,創造成功的條件.使他們獲得成功的滿足感,會促進他們不斷取得進步.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時,很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後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栓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韁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於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

  我在教育教學中體會到,教師這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做到教書育人,持續穩定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連通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韁繩",而且要在課堂內外連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這根"絲線",透過這根"絲線"來培養和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使教師與學生在親切,和諧,彼此信任的氛圍中教學相長.

  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讓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是這些同學們太笨,還是他們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還是應該從我們教師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

  因為班裡也有遮這樣的一些"大將",所以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孩子特別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的個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施恩或者顯示個人魅力的物件,更不是被動等待我們去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份陽光,給那些"無藥可救"的"後進生".蘇霍姆林斯基提到,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應走到這些學生的跟前去,看看他們遇到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好的作業題.有時候在課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給某個學生布置一點家庭作業,那麼有經驗的教師通常就當堂布置給他.學習較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千萬不要讓他光是聽別的學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東西抄下來.一定要設法讓他獨立思考,因為在思考的過程中就已經包含著運用知識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取得哪怕一點點的進步也好.

  說說容易做做難,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師,能做到這一點,反正我覺得我還沒有很好的做到.因為我給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考著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雖然有時也想改變,比如在給一些後進生布置作業時,也減少了閱讀,寫作方面的作業,但這恐怕離蘇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遠了.我想,我做不到這些,大概就和我缺少教育素養有關吧

  而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了,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多數時候都忙著批改作業,教育孩子,上課,聽課,有多少時間在煞有其事地捧著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在閱讀呢只有在寫論文,寫計劃,總結或上公開課時,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真是太可悲了.一個成功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我想今後我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這樣,才能有更大的進步.

  讀著《給教師建議》這部教育著作,並不斷地把其理論和精華有選擇地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技巧,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學風格.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每天不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這樣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就要讀學術著作.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

  《給教師建議》讓我愛不釋手,是因為它真正能夠讓我掩卷沉思時反省自己,使自己看到不足.因為,蘇霍姆林斯基,他正像一面鏡子,他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著,他深愛著每一個學生,他關懷著每一個成長的生命,他勤奮地分析研究著每一個看似細節的教育現象.我想,當你瞭解他那無私奉獻自己的人生,領略他的卓越成就,你也同樣會產生敬仰之情,他可以是良師也是益友,他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本教科書.相信每一位愛教育的人,都會愛上這本書的.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6

  一本好書能啟迪人的智慧,滌盪人的靈魂。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彷彿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著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初入教師崗位的處於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師的形象雖然模糊,但大師的指引卻是那麼具體。如何在教師崗位上能夠將工作做好,如何能讓自己在這份事業上有所發展,我從中總結出幾個我首先必須要努力的方向。

  一、讀書,讀好書

  有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二、關心學生

  其一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建立師生友誼。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認為,要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只要帶領兒童去參觀旅行,跟他們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們一起分享歡樂就行了,這些看法都是錯誤的。建立跟學生的友誼,必須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缺乏這種精神豐富性,友誼就會變成一種庸俗的親暱關係,而這對教育是一種危險的現象。教師要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瞭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從中知道學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其二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要及時、耐心、細緻地輔導,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相信我們付出的努力總會有回報,灑下的甘霖總會澆灌出燦爛的花朵。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7

  現在我就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結合自己的體會談談教學中應該怎麼做: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麼?首先意味著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他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透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就會充滿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能放棄,絕不能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而要達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尊重他們,關懷他們,讚美他們的每一個進步和成績。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探索欲,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想如此做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我都講了好幾遍了,學生怎麼還不會呀"這種情況了。因為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有時會忽略學生能過理解什麼、應該理解什麼。教師應該讓學生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以此發現學生存在的阻力與困難,引導學生客服困難並解決問題。學生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會真正的掌握的牢固,真正成為他們的財富。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在學習過程中"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學生不在少數,注意力不集中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怎麼解決這一問題呢?我們要想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就應該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並使他們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一種自豪感。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條建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一定的困難。我們教師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儘量選擇生動活潑、與學生生活實際貼近的事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多鼓勵和少批評等方法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等等。

  以上是我在閱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時所獲得的一些粗淺的體會,我要努力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提升我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帶領學生們共同進步與發展。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8

  不久前,利用每晚睡前一小時的時間,自學了《給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書留給我的感覺是:無論你是一位剛剛加入教師隊伍的新手,還是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你都已經選擇了世界上最偉大的一種職業:教師,那麼就需要你耐心細緻、身心投入、勇於奉獻,擁有無私的愛心、非凡的個人魅力、自信且超群的能力。選擇了教師這份工作,就意味著從此你將影響到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記住,教師的職責是幫助別人塑造未來,教師的影響將是永久且深遠的。教師的肩上承擔著多麼高尚、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的責任!

  《給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這些建議給所有的新、老教師及時提供了迫切需要也本該得到的幫助和培訓:為“教”和“學”提供即時而有效的指導;為新教師提供各種實用的教學技巧;促進新教師和教師指導者之間更多的探討和互動;為老教師提供有益的指導方法和案例;為任何有意於自身提高的教師提供了素材。是我們在教育教學中發展自我、提高自我和在反思中學會教育教學、學會成長的好教材。

  書中的建議簡單易學、易於實踐。書中的言語和比喻幽默、風趣。書中給教師提出了101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在這本書裡,安奈特用樸素的語言將自己教育教學中的案例向我們娓娓道來,讓你覺察不出教育專著的乾澀和乏味,理論與案例有機結合,讀了讓你回味無窮,意猶未盡。這些建議不論是對新教師還是老教師,在改善學生與老師的關係上產生迅速而有效的效果,使教學效果“立竿見影”。《給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不僅給了我讀書的樂趣,積累了知識,更是給了我很大的思想震撼和反思的空間,特別是《要明白教學工作的艱難》、《做到最好》等幾篇文章更是引起了我深深地共鳴。

  正如書中所言,“教書育人需要努力和付出,有時候這條路相當的崎嶇不平,你可能會不停的摔跟頭,甚至還可能流血,但是付出最多的也是回報最多的,教書育人帶給你的收穫,遠遠超過你的付出。”自從我擔任大2班的班主任以來,我時時刻刻在提醒自己,我要成為每個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心靈培養師,培養的好,每個幼兒有可能都是國家的棟樑,培養的不好,有可能會給社會、家庭帶來不好的影響。因此從上任以來,我不斷的利用一切機會充實自己,時刻提醒自己要做到最好,給學生作出好的榜樣,正如書中說言“只有我們做到最好,學生們才有可能做到最好,只要全力以赴,我們的生活、別人的生活,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奇蹟。”的確,大班這一年,在我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無論是學習習慣、生活習慣還是文明禮貌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總之,學習《給教師的101條建議》讓我收穫很多,它給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幫助,讓我的心靈滋養,心胸開闊,讓我更加明白教師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幼兒,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因此,需要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更加積極的讀書學習,充實自己,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給學生樹立榜樣,用最平凡和最有效的方式來關愛幼兒,使自己成為能影響他人,改變他人的老師,並在教育事業上取得成功。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9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講到要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他說,要當做最寶貴的珍寶一般,保護兒童的信賴這朵最嬌柔的鮮花。它是很容易折損,憔悴和被不信賴的毒汁毒死的。

  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作為學生的家長,也極少有人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時,儘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點也不比大人小。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讓他經常具有作為智力勞動者的自尊感,作為公民的自尊感,作為自己父母兒女的自尊感,作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績而變得美好起來的個人的自尊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20

  教學反思的能力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高度,並對後續行為產生影響,進一步激發教師終身學習的自覺衝動,不斷地對已有的教學經驗產生懷疑,從而促使自己重新建構教學經驗,進入新教師的成長良性迴圈。我想:教學過程中凡是能引起你的注意,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個事實,都可以成為我們教學日記的素材。

  透過積累事實,我們會從具體事物中看出一些共性的東西,那長久躲閃著你的真理實質,會突然在你面前開啟,這對於培養和訓練教師反思教學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為一個教育家,能夠寫出那樣大量的、出色的教育著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十分注重收集自己的教育經驗,僅教育日記就堅持寫了三十多年。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21

  每一個孩子都有一顆向善的心靈,而教師手中就有點燃"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苗的火種。放眼望去,在我們身邊成千上百的孩子中,即便是那些"問題孩子",又有哪一個不存有向上的心呢?

  書中談到,有一位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蘇聯青年的道德理想》一課,聽課的教師聽得入了迷,竟然忘了記錄,課後一位鄰校教師問他,"您花了多長時間來備這節課?"這位歷史老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的"在看書之前我聽我們組的語文老師說過這個故事,當時我就被其中的話語所感動,後來看了書之後我的心為之一震。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那就是讀書。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教師究竟是什麼?其實,教師就是教師,教師與學生是一對互相依賴的生命,是一對共同成長的夥伴,每一天在神聖與平凡中行走,為未來和現在工作。我們的幸福不僅僅是學生的成功,同時應該是自己的充實與成功,教師可以利用的時間與空間決定了教師是一個幸福的人。人類幾千年的教育歷史中,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教育思想財富。閱讀經典,與過去的教育家對話,是教師成長的基本條件,是教師教育思想形成與發展的基礎。作為每一個教師都應該讀些與學科科學、教育科學、心理科學有關的書籍。而對於每一個即將跨入教師行列的人來說應該在大學時好好學習這些課程。閱讀是教育活動中最重要、最本質的內容,教師“不讀書”,學生何求知。身負教書育人、授業解惑重任的教師都“不讀書”了,還怎麼要求學生養成求知的慾望和習慣呢?

  教師“不讀書”,不可能給學生傳授更多的知識。學生求知求學應該是十分廣泛和豐富的,課本之內只是一些基礎的、必備的知識。求知離不開課外閱讀。教師不讀課外書,怎麼引導學生?久之,教師豈不成了教書“匠人”,學生豈不成了考試“機器”?教師“不讀書”,給學生帶了個“壞頭”。學生的求知慾和好習慣的養成,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師的影響,教師的舉止往往就是學生效仿的榜樣。教師不讀課外書,怎麼要求學生廣泛涉獵知識?師生都只為應付考試“努力”,求知的道路豈不越來越窄?

  如果說,教師“不讀書”是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無奈的選擇,那麼,為人師表的責任何在?充實提高自己的自覺何在?這是身為教師者無法迴避的問題。

  我認為,一個優秀的人民教師要讀好書,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勤于思考,二、享受讀書的樂趣,三、讓讀書成為習慣。

  我儘量做到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所以當我有空時就翻翻一些數學雜誌,那對於每一位老師來說都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不但獲得了知識而且找到了快樂。我很慶幸在輕鬆愉悅的師範學校時沒有讓自己養成懶惰的習慣,所以現在還能靜下心看看書。

  我希望透過我的努力,讓我每一個向善心靈的孩子們跟著他們那顆向上的心快樂地學習,快樂地生活,快樂地成為一個社會有心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