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讀後感(精選18篇)

《青春之歌》讀後感(精選18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青春之歌》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值得人們用最美好的語言去謳歌,而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好的歌。這幾天,我看了一本流動著青春熱血的好書——《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我國著名作家楊沫的成功之作之一,他透過描寫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在那個時代,那個背景下的年輕人的革命精神。看完了這部作品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那個時代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他們的信念是那麼的堅貞。

  這部作品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典型。她的成長表明那個時代廣大知識分子走過的一找曲折艱難的道路,作為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熱情的青年革命者。經過了一條艱苦的磨練和改造過程。她出身於一個地主家庭,佃農生母,慘遭迫—害致死。

  她深受異母的欺負,使她從小養成孤僻倔強的反搞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為反抗不幸的命運離家出走,這是五四以來,許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向社會時共同邁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個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狂熱性以及個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來。最後在盧嘉州,林紅等的教育幫助下,經歷了二次鐵窗血與火的洗禮,參加農民搶麥鬥爭,並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在一系列革命實踐中變為堅強,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2

  晨起,朝陽初升,萬物甫照,章章物華,冉冉不休。想來,這便是《芥子園畫譜》中所說的“天之設色”吧。推窗展卷,茶香撩人,如此妙晨,不害相思,也說不過去了。

  輕抿一口,舌底生津,特昆雪一句話說的獨到,茶是聰慧的人們的飲品。才小啜一回,便神思遠揚,扣扣不絕。

  前不久,讀到楊沫先生的那篇有名的青春禮讚《青春之歌》,此刻又慢慢回味,念轉之間,沉澱在腦海中的畫面依然清晰。再抿一口茶,苦的,從舌尖澀到心窩,像我現在想起的那段酸澀的歷史,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那是心口上一道永遠剜不去的傷疤,戰火硝煙、熱血激情烘焙的那壺燙到傷人的苦茶。

  那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閉上眼,你能聽見洶湧的海浪一層高過一層的拍打著海岸,沙啞的,沉重的,麻木的,憤起的,絕望的,像一支命運交響曲,叫囂著想要扼住命運的咽喉。那是一群普通的知識青年,他們有理想,有激情,有熱血。然而,他們身處在一個巨大的黑色的陷阱裡,一個不小心,他們的生命就會葬送在這個怪獸的血腥的大口中。沉默嗎,逃避嗎,絕望嗎,面對著千瘡百孔鮮血淋漓的國土,他們的眼睛溼潤了,巨大的無力感像一口倒扣的鐵鍋壓得他們透不過起來,可是,屈服嗎,背叛嗎,沉淪嗎,不,絕不,他們要振作起來,拯救自己,拯救這個被黑暗吞噬了的祖國,向著暴風奮力抗爭,向著風口浪尖抗爭,向著最黑暗的深淵抗爭。

  從邁出腳下的第一步起,生死二字,已在置之度外。

  林道靜,那個愛穿白衣白襪的女孩兒,思想純淨,脫俗塵外,同學親切的稱她“洞簫仙子”。樂之道,在於和諧,深諳此理的她,怎會想到有一天也會與戰爭鮮血沾邊。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它把林道靜一步步逼上了絕路,腐朽的家庭像一塊溼重的華麗的衣袍,上面爬滿了令人窒息的蝨子蟲蟻,她只能逃脫,逃的越遠越好,最好是永生不見。然而,黑暗的魔爪遠比她想的伸的快,伸的遠。那個夜晚,涼風,苦雨,她再次認識到身邊的人的蛇蠍之心,惶恐,絕望,嘶啞的哭泣,是雨,還是淚?美麗的北戴河,今夜,將有一個年輕的女子把她的的生命獻給你,像一個古老的河祭,她心中也曾對這個世界充滿熱愛和激情,可是,如今,狼狽的她連自己也不能保全,更何況是內心深處和諧的樂章。美麗悠久的雅樂之祖《雲門大卷》,你從遙遠的黃帝時代流傳至今,然而,今天的華夏,敵寇入侵,前途多舛,偽滿成立,東北淪陷,華北岌岌可危,天下已經沒有一處容納這曲和諧之音的地方。

  那個夜晚,她被救了,被一個具有詩人氣質的騎士救了,初次品嚐到愛情的甜美的她彷彿又在這個世界找到了希望。可是,現實告訴她,日日重複不變的生活像一潭死水,激不起半點浪花漪紋。直到遇到他們,遇到那一群激情澎湃,熱血燃燒的有志青年。他們心憂天下,指點江山,他們不屈服於惡勢力之下,他們談到共產主義事業時眼睛裡閃動的期盼熱切的光芒,無一不深深地震撼了林道靜的心靈深處,黃鐘大鼓帶給人的震撼,亦不過如此吧。她終於找到了她前進的方向,找出了她那如死水的生活中所沒有的東西。她又有了活力,是的,人不能沒有希望,不能沒有信仰,一旦有了這些,那還有什麼值得害怕和恐懼的。那個強大的紅色力量是她的堅實支柱,她再也不是在這苦海中顛簸的一個人了,她還有一群緊緊團結在一起的兄弟姐妹,那是一座堅強的城池,固勝金湯。

  她腳下的那條路是艱辛的,血腥的,有時候,現實的白色恐怖讓她疼痛得戰慄,可她堅持一步步走下去,她想起盧嘉川拖著血肉模糊的斷腿蠕行在溼暗的監獄中,用顫抖的彎曲嶙峋的手指叩擊青灰色的牆壁,尋找盟友,那是沒有一絲陽光照耀的地方,可是她知道盧嘉川的心中有一片火紅色的烈火,那是什麼也阻擋不了的激情和信念。擦乾血汗,撐起雙腿,她又前行,向著那面血紅的旗幟,向著前面更加瘋狂的風暴前行。

  故事結束在一九三五年的“一二·九”運動之後。那是個寒冷的冬天,街上的白霧灌滿北平城的每個巷道,“無窮盡的人流,鮮明奪目的旗幟,嘶啞而又悲壯的口號,繼續沸騰在古老的故都街頭和上空,雄健的步伐也繼續在不停地前進,不停地前進……”。

  輕輕吹開茶麵上薄薄的蒙衣,熱盡香未絕,腦海中的那篇紅色記憶也慢慢退卻餘熱,細想來,那個故事倒是有悖於茶道,《茶經》中說,飲茶以客少為貴,客眾則喧,喧則雅趣乏也。又說“獨啜曰幽,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而革命的事業則是靠燎原之火的雄壯和力量,只有眾眾一心,才能屹立不倒,金戈不摧。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3

  輕輕的合上這本書,我的心被林道靜感動了,更被千千萬萬的革命工作者感動了!他們為了革命,更為了人民,奮起抗戰。他們用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毅力去對付國民黨的機槍!不管他們是多麼渺小,但是大海就是千千萬萬顆渺小的水珠形成的!

  在一次的細細品味中,我領悟到了林道靜對黨真摯的依賴像孩子依賴母親一樣的感情;領悟到他們像火山一樣噴發熱血的愛國熱情;領悟到了那個時代動盪的的時代風雲。在那個動亂不安的時代,林道靜的革命精神讓人讚歎不已。

  林道靜在入黨前遇到過很多困難,那時候沒有人告訴她下一步該如何走,她只能靠自己一點點地摸索前進的道路。她堅持著、堅持孤獨地走下去,革命的理念伴隨她左右,促使她勇敢地、不顧一切向前衝。

  那個時代讓我們停不下前進的步伐來。它一直督促著你向前,向前……這支永不老朽的歌歌頌著勇者,只要你還有一點青春的氣息,它就能燃燒起革命的熱情,現在的孩子們經歷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所以我們更需要的鍛鍊堅強的意志,需要我們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長,需要我們意氣風發的走向未來。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4

  《青春之歌》中我領略到了林道靜對於黨的真摯的依賴的象孩子見到母親一樣的情感;領略到他們那一群象火山一樣噴發的熱血的愛國之情;領略著那個動盪的、轟轟烈烈的時代的風雲。一星期以來,每個晚上,我都沉浸在那個時代中。但是,畢竟,我還是從那個時代中走出來了。書看完了,我看了楊沫的再版後記。這一本書,它經過了另一個轟轟烈烈的時代——文革的時代。它聽取了眾多的意見而改變了一點,增加了林道靜在鄉村農民—運動中鍛鍊的七章,這表明了歌明者要與工農商相結合的歌明思想,也給整部小說展示了更廣闊的天地。

  同時,林道靜的思想發展、成熟之路也就更加合情合理。我雖反感增寫的理由,但卻還比較喜歡這幾章。最喜歡的是開頭道靜和餘永澤生活,和盧嘉川接觸的一段,在獄中和林紅接觸的一段,寫得很成功。可是後來,卻很難理解一個成功的歌明者的真正的鬥爭和歌明的情節。這種內部的左和右的鬥爭,也許是因為某些人的批評,也許揉進了文革的一些影子,更也許,我自己天真地沒有預料到當時鬥爭的複雜性。

  總而言之,楊沫是一個成功的作家,但同時又是一個有太多責任的作家。作品不應該為歷史去背上沉重的包袱。我欣賞的是那種自由的作家,他沒有任何責任和工作的目的需要而去寫作,他的作品就應該是他自己最強烈的感情,是他心底最強最高亢的呼聲。楊沫的作品,也許是,也許不是,但是她畢竟寫出了,成功地寫出了一代人最壯美的青春!

  這本書也讓我感到,在當今社會中的我們,也應該像文中的林道靜有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堅強的意志,這種奉獻要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因為現在家家戶戶多數是獨生子女,所以個個像溫室裡的花朵一樣,經歷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缺乏奉獻精神,而堅強的意志更需要我們的鍛鍊,需要我們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長,需要我們意氣風發的走向未來!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5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是值得人們用美好的言語去謳歌的。這些天,我就讀了一本流動著青春熱血的好書——《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為讀者展現了“九·一八”事變後,主人公林道靜,為了反抗花瓶”、“沒有靈魂的傀儡”和依靠別人的供養過日的命運,走向了共產主義道路,在革命者的幫助下成為了有堅強內心,不畏強權的共產主義革命者。

  《青春之歌》情節真實感人,文筆流暢通順,時代色彩濃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讀者,是一部常銷不衰的優秀青年讀物。

  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鬥爭,他們是多麼的堅強!頑強地對待敵人,他們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強”字。他們的內心是強的,身軀是強的,理念更是強的!只有強者才能戰勝敵人,擊敗敵人,他們是無比剛強的!

  當今社會的我們,因為家家戶戶多是獨生子女,一遇到挫折就放棄,一遇到難題就退縮,一遇到困難就害怕,所以個個像是溫室裡的花朵一樣,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很多事情還要依賴父母:作業、生活起居上下學的接送……因此缺乏了鍛鍊的機會。新聞曾報道,一位農村女孩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無人照顧她,她用她柔弱的肩膀擔起了責任,撐起了整個家。在困苦、艱辛的磨練下,她變得獨立自強。任何事情她都是自己做,自己承擔。我真佩服她啊!她像書中的林靜道一樣,自強不息。而我呢?我也是從小被寵壞了,自己的事還要依賴父母,一點兒也不自主,什麼事情自己不能做主,仍需要父母的幫助與照料,還像一隻幼鳥,那麼大了,翅膀還沒硬化,仍然不會飛翔,也不想飛翔。但自從我讀了這本《青春之歌》後,我才明白我是多麼渴望那片蔚藍的天空,多麼渴望飛翔!我明白,我必須獨立,必須堅強,因為只有經歷過困難才會長大!

  珍惜青春,黃金的時代在我們的面前而不是在我們的後面。相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論暴風雨來的多麼猛烈,請做一隻海燕,做一隻高傲的海燕,在挫折與困難中前行,風吹的猛烈了就展開自己的翅膀,雨下的狂暴了就抬起自己不屈的頭顱,面向暴風雨,相信——雨後就會有彩虹!

  雨過的彩虹——更加滄桑,更加明亮,更加美麗!我們也應如此投入到風雨中,面對挫折,磨練自己,堅強自己的心理,堅強自己的信念,是自己蛻變!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6

  在20世紀三十年代,女青年林道靜為逃避腐朽的家庭,獨自逃去了北戴河。在那遇見了青年餘永澤,兩人相識、相伴、生活在一起。同時林道靜也結識了許多年輕的愛國青年,他們讓林道鏡懂得了許多國家大事,漸漸的,林道靜開始厭惡和餘永澤在一起平庸的生活,她開始積極參加和愛國青年們組織的波瀾壯闊的革命行動,遠離了自私的餘永澤,為國家、為民族的命運而奔走呼號。後來經過了各種考驗,在革命戰士們的幫助下,她終於成為了一位堅定、成熟的革命者。

  書中令我最為震撼的是盧嘉川被捕後,在監獄中被打斷雙腿,全身血肉模糊,離死亡僅有一步之遙時,仍然一點一點的挪動著沉重的身體,想告訴同志有叛徒背判了團隊。對於他這樣一位將要被反動派處死的死囚來說,死去是最舒服的一條路。而對於盧嘉川來講,只要能把訊息傳出去,一切都不再重要,不管自己遭受多少痛苦,只要可以少犧牲幾個同志,他的臉上就可以浮現出一種安祥的、和諧的,從未有過的微笑了。盧嘉川把訊號傳遞出去後就被敵人殘忍地殺害了。

  我們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多少這樣的寧死不屈、用熱血和生命捍衛國家的革命鬥士換來的啊!我忽然想起網上的一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那是因為有人在替你抵力前行。”

  我們有的時候在報怨學習累、工作忙,可是這點勞累同革命戰士們所遭受的苦難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呢?

  其實這本書的作者楊沫與主人公林道靜的經歷十分相像。她為了躲避家庭,遠走他鄉念。後來,父親破產,母親逼婚,她不願嫁給漢奸走狗,毅然隻身逃走嫁給了“餘永澤”,最終像道靜一樣離開了他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奮鬥的生活。楊沫說過:“革命前的林道靜是她自己,革命後的林道靜是眾多革命者的縮影。這本書裡有她自己,也寄託著她的希望。”

  書中有著一個又一個人的人生,一個又一個人的青春。細細品讀,意猶未盡,希望大家能夠看看這本書,從而思考自己的青春應該如何渡過。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7

  青春就像早晨溫暖的陽光,讓人享受;青春就像是雨過後的彩虹,讓人驚奇;青春就像是夜晚的流星,讓人幻想……

  有的人的青春是白色的,因為為它代表純潔,有的人的青春是綠色的,因為它代表生機,有的人的青春是……而她——林道靜的青春是紅色的,因為它代表革命,代表奮鬥!

  著名的紅色經典——《青春之歌》是當代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小說寫了主人公林道靜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併成為無產階級戰士的曲折過程。她為了尋找個人出路,逃避當“玩物”和“花瓶”的命運,踏上了流亡之路。她逃離了那個令她憎恨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楊家村小學尋找表哥夫婦,誰知他們已辭職離開,沒辦法,只得做了代課教師。然而,校長餘敬唐卻想把她嫁給當地的權貴,她走投無路,投海自盡,一直注意她的北大學生餘永澤救了她。

  餘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因為餘永澤愛情的感動,她與餘永澤建立起了家庭。孤苦無依的林道靜因此享受到了家庭的溫馨。但卻在許多實際問題上發生分歧後來,她遇到了盧嘉川,對革命產生了感情。餘永澤一再攔阻她參加革命活動,甚至導致盧嘉川被捕入獄。林道靜在慘痛的事實面前如夢初醒,她終於認清了餘永澤的自私庸碌的本質,毅然決定和他分手。投身到抗日救亡中去。後來經過一系列的磨練,讓她漸漸克服了軟弱,最終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無產階級戰士。

  林道靜,是一個由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的藝術典型,她純潔,善良,有時候執拗,倔強,有的時候,又帶著惹人憐愛的淡淡感傷,她那感情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對愛的熱烈追求都是獨有的,因為空前的民族危亡和激烈的學生運動,因為黨的教誨,因為親身實踐,她走上了這條紅色的革命之路。

  看完這部作品,它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時期的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一片熱忱和真誠,對信念的堅持,忠貞。它塑造了以大學生為中心的一批愛國知識分子,在這特殊的時代,在黨的教育下,不斷更新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擺脫封建思想和封建家庭的束縛,解放自己的思想的曲折過程。他們的青春,因為這而美麗,因為這而充實,因為這而煥發光彩!!

  在那個時代,廣大的青年知識分子只有積極投身於無產階級革命的鬥爭中,才是唯一出路,才能真正的擁抱他們紅色的的青春。

  因為《青春之歌》,林道靜走進了我的生活,走進了我的內心世界。我剋制不住自己,對她欣賞,對她喜歡,對她尊敬,甚至對她崇拜。她由一開始對待世上的萬事萬物的冷漠,再到後來對待無產階級革命的熱愛,林道靜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一波一瀾,都在我內心不停地翻滾,翻滾,久久不能平息。

  合上書,閉上眼,深深地去感受她的那種革命的精神,她的那種堅強的意志,她的那種無私的奉獻精神。這不由得讓我想到了處在和平且又科技發達時代的我們,現在的我們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我們大家一個個都像是處在溫室的花朵,不會獨立,不會堅持,經歷不起一點點的風吹雨打,什麼事都要依靠父母,都要別人替你來完成,這就讓我們缺少了堅強的意志。處在青春期的我們,總是抱怨父母,抱怨朋友,抱怨他們對我們這兒做的不好,那兒做的不夠的。但是,她們並沒有欠我們什麼,我記得我看過這樣一句話“對別人好點,沒人欠你的!”現在的我們,太缺乏奉獻精神了。

  一些青少年,整天泡網咖,沉迷於網路,逃課,打架,這不僅傷害了自己的身心,也浪費了他們大好的青春吶,甚至有的對都已經生活失去信心,只想著自盡,一了百了,失去了寶貴的青春……我希望這些少年能夠早日醒來,迷途知返,讓我們這些處在花季的青少年的青春之花更美好的綻放!

  青春像一首旋律優美的歌,雖然短暫,但卻美好!讓我們去珍惜青春,去充實青春,讓青春之歌充盈我們生命的每個角落吧!!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8

  《青春之歌》是我國著名作家楊沫成功作之一。透過描寫以林道靜為主 要人物的一批近代青年在那個時代,在那個背景下年輕人的革命精神。當我看完這部作品之後,我深深的感受到他們那個時代,愛國學生對祖國熱愛和真誠的信念那麼堅貞。

  這部作品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她由一個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典型。她的成長表明那個時廣大知識分子走過了一段曲折的艱難道路。作為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的青年革命者經過了一條艱難磨練和改造過程的辛苦路。她出生於一個地主家庭,生母慘遭迫害致死。她深受繼母凌辱和虐待,使她從小養成孤僻倔強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

  《青春之歌》透過青年知識分子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來反映這場歷史大風暴的。林道靜出生於大地主家庭,她不甘於大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當官僚特務的玩物。她不斷為個人的命運掙扎,卻遭到了一連串的打擊——她自殺未遂,教書被逐,尋找職業四處碰壁。作家以充滿激情的筆墨,真實的展示了林道靜的成長道路充滿荊棘,充滿坎坷。正是這些坎坷讓她勇敢,讓她堅強。

  這部書情節感人,文筆流暢優美,時代色彩濃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讀者,是一部不可不讀的佳作。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9

  暑假是快樂的,更高興的是,我在爸爸的指導下讀了一本名叫《青春之歌》的書。

  今年正好是新中國成立60週年,我在報紙和電視上看到很多為新中國成立、建設而奮鬥的革命者的光榮事蹟。為革命事業,有的人很年輕就犧牲了,有的人全家都沒有了,而他們面對兇殘的敵人毫不退縮,終於迎來的新中國的成立;他們不圖任何報酬,投入到艱苦的建設裡去,終於讓我們今天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他們的故事讓我感動不已,他們的優秀品質讓我崇拜。這個時候,我又正好看了這本紅色經典《青春之歌》,所以令我印象特別特別深刻。

  這本紅色書籍《青春之歌》裡面刻畫的是林道靜、盧嘉川、江華等一批栩栩如生的青年知識分子成長為革命者的形象,他們象徵了中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尤其是主人公林道靜,她是一個女知識分子,一開始很柔弱,後來在革命者的影響下,成長起來,成為堅強不屈的共產黨員。這個成長的過程很艱辛、很危險,但是,他們為了黨的偉大事業毫不畏縮,充滿信心,戰勝了困難。

  讀完之後,我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你看,我們現在小學生,過著幸福的生活,家長和老師都寵著我們,上學都有人接送。很多小朋友卻撒嬌、怕吃苦、沒有目標,這也不吃那也不吃,還在學校打打鬧鬧,什麼都怕學,不知道將來為祖國做什麼。所以,要多讀這些紅色書籍,瞭解幸福來之不易,學習革命者和建設者們的崇高精神,並以他們為榜樣和動力,努力學習回報家長、老師和社會,做一個有用的人。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0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民眾們,組織起來!武裝起來!中國人起來救中國啊……”無窮盡的滾滾人流,鮮明奪目的旗幟,嘶啞又悲壯的口號,繼續沸騰在古老的故都街頭和上空,雄健的步伐也繼續在不停地前進,不停地前進……這是1935年12月9日發生的事情,也是一群愛國的青少年迸發出的赤子吶喊。

  記載這個事件的書是一本叫《青春之歌》的小說。這本書給我印象很深的是主人公林道靜的母親——秀妮。在熱河省的一個山村中,有一家只有祖父和孫女兩個人,孫女叫秀妮。秀妮是一位漂亮、結實、能幹的姑娘。秀妮在11歲的時候給一戶人家當“童養媳”,後來到了15歲時,她所謂的丈夫已經死去,所以她一直在孃家侍養她病在炕上的老祖父。到了21歲那年冬天,地主林伯唐下鄉收租的時候,豔羨秀妮的美麗,強迫討她做姨太太。秀妮無奈之下跟著林伯唐去了北平,她從一個聰明伶俐的姑娘變成了痴痴呆呆的傻子,後來生下林道靜卻被趕出林家,最後跳河自盡了……

  1931年,林道靜長大了,她被迫離開了家去了北戴河,1931年的9月24日,日本佔了東三省。林道靜在抗日革命戰爭中迅速成長起來,成為了一名地下革命者。

  這可以看出封建社會多麼殘酷無情,日本侵略時期的中國人奮起抗爭,出生入死。

  讀完《青春之歌》這本書後,我很有感觸,慶幸自己出生在和平年代,可這個安寧美麗的世界正是因為有林道靜一樣的革命者不怕犧牲、不退縮的勇氣,才一步步成為了現實,才使得今天的女性不再有秀妮那樣的悲慘命運,所以我真的很崇拜革命者們,對他們充滿了由衷的敬仰。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1

  道靜一個可憐的女孩,從一歲起親生母親被後母趕走,母親的生世極其的悲慘,一個美麗能幹的女子,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最後還被人壓迫,有了孩子卻被人趕出了家,回到家裡唯一的親人也去世了,她無奈之下只好去跳河自盡,而對於道靜,這些都不被人提起,從小就被後母使喚,被弟弟陷害,長大後父親拋棄了她們,後母想把他嫁給一個有錢人,她為了反抗想要來投訴表哥,結果到了北戴河表哥和表嫂也走了,她孤苦無依,校長說給她找工作,讓她先住下來,結果校長是為了把她獻給自己的朋友,處於這樣的環境,她天天到大海邊,看到了美麗的海景,同時也看到了悲苦的勞動人民,以及享樂奢侈的外國人,她極度的絕望,而在這時他看到了一個青年,他的才學,他的爛漫主義影響了她,最後在透海的一瞬間,他救了他,並給了她無盡的愛意。

  後來假期結束了,他到北大上學去了,雖然他跟自己的哥哥打過招呼,讓他照顧道靜,但是由於對於校長行為的憤恨,最終她回到了北京,住到了同學王曉燕家,後來又搬到和男友住在一起,甜蜜和幸福籠罩著她,但是她還是想有個工作,雖然男友不同意,最後發現社會的黑暗和殘酷不是像她想象的那樣,而且她越來越發現昔日的愛人,已經不是從前的他了,他的膽小,自私,懦弱,讓他們的矛盾越來越深。最後在吵鬧和無限的分歧中和平分手。

  在這期間她遇到了很多的為了中國的勝利而奮鬥的知識青年,這使她原本枯燥的生活有了新的意義。也使她更清楚自己的思想和將來要走的路,這期間他對盧嘉川暗生情愫,也參加了幾次活動,但是後來盧嘉川被捕了,她也在一次次的革命挫折上變得成熟。雖然經歷了很多的心裡鬥爭和苦難,同時也鍛鍊了她。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2

  很多年前,讀過這本書,因為十一的徵文活動,讓我又一次想其它。回想當時對這本書的感覺只是覺得他跟很有場面感的戰徵時期的小說不一樣。再讀還是很喜歡文中的林道靜,每讀一本書都覺得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經歷人物的痛苦,歡樂,蛻變,成長。

  《青春之歌》是楊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愛國學生運動及革命知識分子鬥爭生活的優秀長篇小說,後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歌劇等。

  林道靜為了尋找個人出路,逃避為男人當“玩物”和“花瓶”的'命運,踏上流亡之路的。她逃離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楊家村小學投親不遇,做了代課教師。然而,校長餘敬唐卻陰謀把她嫁給當地的權貴,走投無路之下她投海自盡,被一直注意著她的北大學生餘永澤搭救。

  “詩人兼騎士”的餘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在餘永澤愛情的感動下,她答應和他共建愛巢,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溫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養,先是尋找工作受挫,後接觸到北大的愛國學生,思想上受到觸動。

  當遇到共產黨人盧嘉川之後,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餘永澤一再攔阻她參加革命活動,並導致盧嘉川被捕。林道靜在慘痛的事實面前如夢方醒,決心離開庸俗自私而平庸的餘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一切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的青春。我們的當下也是如此的。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3

  今天,我懷著好奇的心,一口氣將青春之歌這一書全部讀完了。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記。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心由之路。

  主要是透過對小知識分子林靜道不屈服於命運的對家庭和社會的個人反抗到最後投入的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艱難曲折的“苦難歷程”的生動敘述,形象地展現“九一八”—“一二·九”這一特定歷史時期我國學生革命運動的歷史風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從而提煉出一個革命的思想主題:一切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才能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青春。

  我希望和林道靜一起,並肩走在大街上,去面對刺骨的寒風,但我卻不再像她那樣,可以看見中國共產黨幾個字就像嬰兒見了母親一樣感到無比的親切和偉大,我們聽貫了什麼“黨性”、“原則性”之類的話,對黨,也是另一種感受。在《青春之歌》中我領略到了林靜道對黨真摯的依賴,像母親一樣的情感。領略到了他的像火山一樣噴發的熱血愛國之情,領略到了那個轟轟烈烈的時代風雲。

  作者以充滿激情的筆墨,真實地展示了林靜道充滿坎坷,充滿荊棘,但卻是豐富多彩的人生之旅,成功地塑造了不同型別的知識分子藝術形象。真實感人,文筆流暢優美,時代色彩濃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讀者,是一部暢銷不衰的優秀青年讀物。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4

  看到隨風飄揚的國旗,我總會覺得自己血液裡激流澎湃,自從閱讀了《青春之歌》之後,我才知道這是一種無法抑制的愛國情懷。

  開始,只是覺得“青春之歌”這個名字充滿了朝氣,就像現在的我們一樣,於是就因好奇而迷戀上了這本書。這是一部少有描寫知識分子的小說,主人公林道靜是愛國青年,一個複雜卻又簡單的角色,她是由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典型,可是她所表現出對國家的熱愛和真誠令人驚歎。

  不知不覺中,我漸漸喜歡上這個角色!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堅強、認真、熱情以及純潔向上已不止於文字的木訥、呆板,而是真正融入了我的讀書生活中、我的腦海裡。唯有林則靜給我的欣賞崇敬……在她悲慘黑暗的家庭背景下,她就像一朵新生的清蓮,純潔美麗,不斷的在印證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她沒有崇高的理想,只是憑著那份對自己喜歡職業的嚮往而奮鬥著,儘管故事的結尾,她身受重傷,生死未卜,但是卻留下了永遠的美麗和勇敢。

  從那時起,每每看到國旗隨風飄揚,腦海中便浮現出她的身影,我相信現實生活中是存在林則靜的,也許是你、也許是我,也許就是我們的縮影,懷著那份嚮往、激情向未來衝去!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林則靜,每個人的血液都懷著一份愛國情懷……建黨100週年,中國經歷了多少變遷,一座座的小農屋已被一幢幢高樓大廈所代替,貧瘠的土地上已種滿了花草樹木。

  唯一沒變的是那面火紅的旗幟,還有我們血液裡被賦予的愛國情懷。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5

  《青春之歌》是我回著名作家楊沫的成功之作之一,整本書講述了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在那個時代,那個背景下的愛國故事。

  在20世紀三十年代,女青年林道靜!為逃避腐朽的家庭,獨自去了北戴河,在那遇見了青年餘永澤,兩人相識、相伴,生活在一起。同時林道靜也結識了許多年輕的愛國青年,他們讓林道靜懂得了許多國家大事。漸漸的,林道靜發現了餘永澤的真實面目一一自私、平庸,她遠離了餘永澤後開始積極參加和愛國青年們組織的波瀾壯闊的革命行動。後來經過了名種考驗,在革命戰們的幫助下,她終於成為了一位堅定、成熟的革命者。

  回首現在,我們物質生活豐富,有著家人、朋友,不必為生存而擔心,可我們的精神生活與林道靜相比,卻顯得多麼微不足道。林道靜找到並堅定了自己的思想與信仰,實現了青春的價值。

  青春,對於我來說,它還有好多,但是,我不應該總想著未來我會怎樣,而是要回想過去,我是否把握好我青春的每一分每一秒。青春給予了我無盡的活力和美好的憧憬,讀完了《青春之歌》這一本書後,我發現青春是多麼珍貴,我不能浪費青看,虛度青春,對比於林道靜,我更應該珍惜青春,把握青春。

  同時,我也感受到了書中所表達出的愛國精神。《青春之歌》與同類書籍截然不同的地方就是,他的故事並非荷槍實彈的戰鬥,也並非以筆為槍展開文字的攻擊,而是普及宣傳革命意識,喚醒公眾的愛國之心。

  因此,讓我們將自己的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譜寫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絢麗篇章,奏響屬於我們自己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6

  我懷著一股澎湃的激情讀完了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青春之歌》。這是一部充滿理想的紅色文學經典作品,它感染、薰陶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同時也讓我懂得了去珍惜如今來之不易的安逸生活。

  書中透過描寫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熱血青年的動人事蹟讚揚了在那個時代與背景下的青年人的革命精神。林道靜出生在一個大地主家庭,但她卻不甘心被封建思想給束縛,經歷各種磨難考驗後終於成為了一名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投身到了抗日的洪流中去,為拯救陷於為難之中的中國做出頑強的抗爭。看完這部作品後,我深深被那個時代的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與赤誠所打動。他們滿腔熱血只為奉獻給自己的祖國,忠貞的信念一直支援著他們頑強地與惡勢力進行抗爭。

  林道靜最動人之處莫過於她擁有青年人特有的熱情力量與為實現真理而不顧一切的勇氣。她不在迂腐中沉淪,將一腔熱血潑灑在革命的戰線上,儘管最後她負傷且生死未卜,但她在我們心中永遠是那麼光輝美麗。她的精神也會永存後人心中,像一道耀眼的光,不會泯滅。

  青春如同一首悠揚的歌,有前奏,有高潮,但最終還是有尾聲。令人惋惜的不是結束,而是你在虛度中走完了這段青春。我們不應該浪費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前途交給命運,現在不拼搏還能待何時。儘管這一路不會是一帆風順,挫折坎坷在所難免,可你有青春,有衝勁,還有什麼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來,就算跪著也要堅持把自己的路走完。

  當然,我們永遠也不能忘記生我們養我們的祖國,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充實自己不斷的積蓄自己的力量成為棟樑之才將來為祖國做出貢獻。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7

  楊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1958年出版後,在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年中激起了巨大的反響。作品真實地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5年“一二·九”運動這一歷史時期愛國的青年學生為抗日救亡所進行的頑強不息鬥爭,描繪了當時知識界形形色色人物的精神面貌,展示了知識分子的人生方向和歷史歸宿。是一曲對中國共產黨、對革命的戰鬥的青春的熱情讚歌。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林道靜的典型形象,生動地勾勒出她怎樣從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艱苦歷程,有力地說明了當時的知識分子只有接受黨的領導,積極投入革命鬥爭,自覺地改造思想,將個人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才有光明的前途,也才能有真正的青春。林道靜的不幸身世決定了她要反抗,然而由於所受的是資產階級的教育,只能從個人主義的立場出發。由於倔強的性格和強烈的進取心,使她不屈服於封建包辦婚姻而毅然離家出走,逃到北戴河謀生。當企圖自立的幻想遭到破滅後,她又只能以投海自殺的方式進行抗爭。一個偶然的機緣,被北京大學的學生餘永澤救起,並且相愛同居。但她與餘的結合是以失去獨立人格和行動自由為代價的。後來在共產黨員盧嘉川、江華、林紅等的教育與引導下,林道靜如飢似渴地學習革命理論,接受共產主義思想的薰陶和哺育,從空虛、苦悶、窒息的生活中開始覺醒,並勇敢地走出家門,參加“三·一八”遊行等愛國運動,最後與餘永澤從政治和感情上實行徹底的決裂,從此變得樂觀、堅強和開朗,感到生活的喜悅和極大的幸福。在敵人的監獄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在革命的實踐中,表現出獻身共產主義事業的決心、堅貞不屈的意志和忘我工作的精神,成為無產階級的英勇戰士。

  歲月滄桑,小說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當年林道靜所走過的道路留給我們有沒有值得深思借鑑的啟示呢?筆者以為有,那就是: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和昌盛的社會主義事業為青年一代提供了施展才智、放飛理想的廣闊平臺與美好前景,但只有像林道靜一樣,在黨的領導下,確立崇高的理想和信仰,自覺地抵制錯誤思想的侵蝕和形色物慾的誘惑,掌握真才實學,才能使自己的青春煥發光彩,也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成為有用的人才。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8

  白色恐怖的陰霾籠罩著古老而動盪的古都北平,但鬥爭的烈火已經燃燒起了人們心中的那份愛國情懷。激憤的鬥爭必將破除寒冷刀劍的阻撓,而這沖天的烈火也會在不盡的鬥爭中永遠地存續。 《青春之歌》圍繞著故都北平,以不斷的鬥爭為主線,描繪了一段鼓舞人心的頑強鬥爭過程,也展現了主人公林道靜由同情革命到支援革命最後參與革命的思想變化過程。文章以主人公的肖像描寫引入,以數萬人轟轟烈烈的壯烈遊行收尾,表現出"革命以廣大人民群眾為主體"的中心思想。文章雖已收尾,但實則並未結束,從激動人心的高潮戛然而止,那六個點的省略號給人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曲折的鬥爭,並未就此結束。

  我常喜歡在深夜閱讀這本書。書中白色恐怖的緊張氣氛,鬥爭中燃燒的烈火,與幽靜而漆黑的閱讀環境一起,構成了一種別具一格的有趣氛圍。沸騰的熱血染紅了寒冷白亮的屠刀,鬥爭的激情打破了白色統治的死一般的恐怖,書中的情節常常使我激盪不已、流連忘返,彷彿自己置身於八十年前的硝煙瀰漫的"戰爭"。長久地沉迷,終歸戀戀不捨地離去,才發現時間已經悄無聲息地流逝了許多...... 《青春之歌》的氣氛總是緊張得沒有一絲喘息的時間,剛剛從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中脫身,來到新的環境,卻又一次捲入到了新的鬥爭之中。即使到最後,鬥爭達到巔峰之時,緊張的氛圍仍未散去:林道靜虛弱的身體,徐寧的不幸被捕,江華在演講完後迅速消失......一切都令人擔心,但文章的結尾並未對此作出最終的陳述,正如文章所說:"在激烈的緊張的鬥爭中,個人的一切顯得那麼渺小和微不足道"。 《青春之歌》中還有許多與同類書籍截然不同的地方。故事並非荷槍實彈的戰鬥,也並非以筆為槍展開文字的攻擊,而是普及宣傳革命意識,喚醒公眾的愛國之心,並參與到盛大的遊行之中。此外,《青春之歌》還提出了許多獨特的思想,如:革命並不是要參與到戰爭之中,積極宣傳愛國意識同樣也是偉大的革命;因革命而壯烈地死固然是光榮的,但更要想方設法地活下來,從而更多地參與革命。 烈火併不會因白色恐怖而止息,反而會更加努力地鬥爭、拼搏,愈燒愈旺,最終衝破黑暗的阻隔,展現出革命鬥爭最燦爛絢麗的光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