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與圓》讀後感範文5篇
《方與圓》讀後感範文5篇
《方與圓》全書理論聯絡實際,案例精彩紛呈,妙招層出不窮,既充滿趣味又發人深省,是一本使人讀來有益,學後受益的人生指南讀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方與圓》讀後感1
偶然在書架上看到了一本封面為雄鷹展翅的書,翻開封面看到了一句話:“謹以此書獻給對人生懷有強烈慾望並準備生生奮鬥不已的人們。”好奇使我繼續翻了下去。看完這本書,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
“方與圓”即為外圓內方。方,就是做人的正氣,具備優秀的品質。圓,就是處世老練。圓通,善用技巧。“方”是做人之本,“圓”是處世之道,但一個人如果過分方方正正,就像生鐵一樣,一拗就容易斷;一個人如果八面玲瓏,圓滑透頂,總是想讓別人吃虧,自己佔便宜,久而久之,誰願意與這種人打交道呢?所以,做人就必須方外有圓,圓中有方,外圓而內方。
馬克思說過:“人不是一件東西,他是一個置身於不斷髮展過程中的生命體,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為,卻又永遠尚為成為的那個人。”是的,成功是每個人所夢寐以求的。在世界舞臺的風雲變幻之中,湧現出無數傑出人物,他們與你我一樣只是普普通通的人。那麼,到底是什麼因素決定了他們能取得與眾不同的成就呢?
知識,早期大家認為知識是最重要,之教育中也強調學習知識。所以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強調能力培養,認為能力是成功的關鍵。但一個人能力的獲得要靠實踐的磨練、經驗的積累。一個人生活經歷越曲折,閱歷越豐富,能力就越強。西方有言:“知識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質。”一個人能否成功的因素正在雨他是否具備優秀的品質。
首先,你需要自信。你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人,你就會變成要有價值的人,做有價值的事。古往今來,每一個偉大的人物在其生活和事業的旅途中,無不是以堅強的自信為其先導。拿破崙就曾宣稱:“在我的字典中,無比的智慧和巨大的能力才使我成為橫掃歐洲的名將。”你去應聘,如果在招聘的人面前,自己都對自己沒有信心,說話都低著頭,扭扭捏捏的,又怎能期望別人信任你呢?這是“內方”。
其次,對人友好友善。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人,一定都是品德高尚,有仁愛之心的。你有這樣的體會嗎?這個社會上有種人彷彿所有人都是他的敵人,對待別人總是兇巴巴的、惡狠狠的,或者從來都不將別人當人。這種人不論他有多大本事,最終還是會遭到別人的唾棄。林肯說過;“一滴蜂蜜比一加侖膽汁能夠捕到更多的蒼蠅。”人心也是如此。假如你要贏得別人的好感,就以友善待他,用蜜去贏得他的心。這是“外圓”。
最後,我們應該做一個美好的發現者。正如靈芝生長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角落,寶藏埋藏於地下三尺的深處,美好的事物也往往存在於毫不起眼的地方。真正美好的發現者,就要在細微之處見真諦,善於在平凡之中找出別人的不平凡。但是,讚揚不要跟在別人後面。例如愛因斯坦說的,他作為大科學家聽這類話都已聽膩了,但如果誰讚美他小提琴拉得真棒,他一定就會興高采烈,好感便由此產生,發現別人美好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發現自己的美好哦!
拿起一本書,很容易走進另一個世界;在平行時空中欣賞那稀有人知的理論,便可以汲取那耐人尋味的意蘊。說《方與圓》能帶給我思考人生的啟迪,這還談不上。但他改造了我的思想觀念,也將成為我往後的處世之道。
《方與圓》讀後感2
透過一次偶然的機會,閱讀了丁遠峙先生所著的《方與圓》一書,使我感悟頗深。這是一本教人如何處世、如何為人的書,全書以方圓之道為主線,透過闡述方圓交融、方圓並用、方圓互變的人生智慧,以使讀者瞭解何為做人之方,何為處世之圓。此書被讀者選入改革開放以來最受歡迎的圖書之一,全國發行量突破了500萬冊。剛開始閱讀此書時我很詫異,書中既沒有深奧的哲學理論,也沒有華麗的篇章,這樣一本普通的書籍,什麼地方吸引了那麼多讀者呢,但隨著深入閱讀,我的疑問被解開了,同時也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書中作者透過例舉日常的,身邊的一些普通事例來教會讀者為人處世之道,透過這些道理來催人奮進,使人積極向上,文章通俗易懂,言簡意賅,從而受到了百萬讀者的青睞。
閱讀此書,使我受益匪淺,教會了我許多人生哲理。首先為人要“方”。書中釋義,“方”為做人的正氣、優秀的品質。做人首先要把握住“方”。要不斷加強自己的品質和修養,使自信、勇氣、熱忱、正直集於一身,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尤其作為一名管幹部的幹部,管黨員的黨員,更需要修身養性,把加強自身道德修養作為為人、為官的思想基礎,並以堅強的黨性作保證,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真正成為一個公道正派,正義凜然的人,這樣才能體現出自己最高的人生價值。其次是處世要圓。書中釋義,圓為處世的圓滑,善用技巧。書中例舉了一則小故事:香港著名的歌星鄺美雲,曾參加香港小姐競選,獲得第三名。在競選期間,記者提了一個刁鑽的問題,:你讀書時成績不好,你是否很笨“這個問題的卻棘手,可鄺美雲的回答卻發人深思。鄺美雲是這樣回答的:“你們注意沒有,讀書成績一流的人畢業後幹什麼?
可能當工程師、律師、醫生;而成績二流的幹什麼?他們中很多人當成了那些工程師、律師、醫生的老闆”。從這則故事中可以看出,成績一流的同學往往注重的是專業知識,忽略了處世的技巧,因此,他們只在學術,技能上單方面發展,而成績二流的同學卻從多方面發展了自己;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正確的方式方法,正確的方式方法可以成為走向成功的助推器,反之會成為前進的阻力,如在組織工作中,做群眾工作時應該深入群眾,體察民情,站在群眾的角度去辦理每件事兒,做黨員幹部工作時就應注重發揮其作用,提高其能力素質,從而更好的為人民服務,這些都需要採取有針對性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作為組工幹部紮實的工作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工作中,不講究技巧,不採取有效的工作措施,將一切為零。因此工作中要方圓共施,先穩穩的立足於“方”,再巧妙運用“圓”來提升工作效率。
《方與圓》給了我自信、勇氣和智慧,為我指明瞭一條通向成功之路,今後將以更加積極的狀態去面對工作,以開闊的胸襟去面對生活,以感恩的心態去面對社會,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新的挑戰。
《方與圓》讀後感3
《方與圓》幫助我深刻地認識人,認識社會,認識人生,教會我如何為人處世。只有把握好這其中的平衡點,才算真正把握了自己的人生,從而走向成功。良好的技巧能讓人在工作、生活中游刃有餘。每一天我們都在和人打交道,瞭解人性的各個方面,再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對待,這是掌握技巧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對於我們年輕人,初生牛犢不怕虎,方有餘而圓不足,碰壁自是在所難免,與其在社會的大浪淘沙中被動地磨去一身的稜角,還不如在伊始階段就懂得自我調節,少走彎路。
《方與圓》的內容涉及了品質培養,氣質培養,人性,處世技巧,交際技巧,說話技巧等等很多。目的就是想幫助你人生更快樂,事業更成功。這本書有一句話我是很喜歡的就是美國著名教育家卡兒?羅傑斯的一句話:“誰也不能教會誰任何東西”。知識是沒有誰能教會你的,要真正掌握知識,將知識變成自己的財富,只能靠自己。教師的作用,書的作用只是外因,要改變總要靠自己的,即內因。開篇就介紹了怎樣成功的3個方面,一:激發成功的慾望;人要成功就要有一種始終不渝的奮鬥精神。這種精神的強弱真取決於你成功的慾望的大小,你必須將慾望之火激發到白熾狀態。
現在我們不曾擁有,這並不可悲,可悲的是我們不敢向往擁有。人生最大的悲劇就在於夢想的消失。一個人一旦沒有了夢想,也就預示著他人生的浪漫劇將下了帷幕。人人都應該有一個夢,沒有夢想,生命就會枯竭。所以我們應該有一種發展的慾望去激發自己的實力“做人就要響噹噹,永遠不要做生活的乞丐。”二:運用大腦,每一個成功者的座右銘;大腦是一個很複雜的,也是世界上最奇妙,最無可比擬的成功輔助機器。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它,但我們應該怎樣去運用它呢?是人云亦云的讓自己的大腦去適應那平凡的,大眾化的思想,讓自己的大腦變得平庸;還是自己在吸收知識時努力創新,打破平庸,獨具一格。這就看你怎麼去選擇。我們任何人要取得任何意義上的成功都必須運用我們的頭腦去思考,只有用思考的利劍才能去獲取機會,獲取成功;三:行動,才能導向成功;光會說會想而沒有實際行動是沒有用的,哪怕你那個想法多麼有用,多麼有利於人們,多麼創新。
實踐才是最好的導師,你要獲得人生的知識,就要親身去實踐,行動才是對你是否真正具備自信勇氣的嚴峻考驗,思想上的震撼,情感上的激動都只是短暫的,真正重要的還是行動。
《方與圓》讀後感4
“方”的確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樑,人的'外在是內在的一種反映,內心沒有的東西,外表就無法顯露;內心有了,外在自然而然就表現出來。人的心靈傑出,行為才可能傑出;人的內心美好,氣質才會美好。人的氣質、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內在品質決定。正如軍隊,做參謀的,只需要有計謀,但起決定作用的司令官,卻要有威望、魄力、具備優秀的品質。對人生而言,技巧只是方法和手段,而決定人生成敗的卻是品質。
“圓”是處世之道,有位記者向香港著名歌星鄺美雲提了一個刁鑽的問題,“你讀書時成績很差,你是否很笨?”這個問題的確棘手,可鄺美雲的回答卻發人深思。鄺美雲是這樣回答的:“注意到沒有,讀書時成績一流的人畢業後幹什麼?可能當工程師、律師、醫生;而成績二流的幹什麼呢?他們中很多人卻當了那些工程師、律師、醫生的老闆。”
在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建立成功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是開展各項管理工作的渠道,方圓文化是處理各種人際關係的基本技巧。然而,在現實工作中卻因好多人的方法不對,導致溝通失敗,關係緊張,工作難以開展或完成。因此今天與大家分享人際關係溝通的方與圓。要掌握人際溝通的方圓文化,首先要了解方圓的內涵。
方圓文化,從古代鑄幣到名仕修煉,一直流傳至今。一提方圓,大部分人會聯想到內方外圓,方,意指正直,延伸含義處理問題講究原則、公正;圓,圓滑,意指圓滿,延伸含義處理問題考慮實際情況,和諧。因此,內方外圓的方法就是要求你的內心正直、公正,處理問題講究原則,就是要方;而處理問題時要求圓滑、圓滿,大部分人滿意。作為一個管理者,內心正直,處理問題圓滑一些,讓大部分人滿意,是可以做到的,是內方外圓的體現,也是一種管理的技巧。內方外圓本身就源於人性本善的假定,因此把內方外圓應用到人際溝通,應該適合自己的個性;如果一向性格豪爽、說話直接的人突然很圓滑的和你聊天,也許就會引起你潛意識的排斥和厭惡;同樣,一向很注重方法的人如果突然很直接、簡單的和你溝通某個問題,或許你也不適應;但如果別人和你溝通方式過於直接甚至粗魯,你大概就憤怒了,因為大家都喜歡聽“圓”一些的話。
因此,在人際關係溝通中,要結合自身的性情及表述習慣,考慮一下對方接受你傳達資訊的效果,恰當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表述方法雖然可以方圓變化,但表達內容卻要真誠、真實,畢竟溝通的目標是傳達正確的資訊,以求達成共識;如果把溝通內容的真實性丟了,無論溝通技巧有多高,最終將導致人際關係的緊張或是你內心的不安。比如你對鄰居說:“我家有一盆花,你幫我修剪一下吧?”鄰居可能不會樂意幫你。但如果你換一種說法;“我發現你家的花修剪得特別漂亮,你在這方面造詣很高,我家有一盆花,你能不能教教我,看怎麼剪才漂亮?“對方一定就會高高興興地幫你剪花了。
同樣一件事情,說話的方法不同,導致的結果就截然不同。這就是技巧的作用。一個人失去金錢,損失甚少;一個人喪失健康,損失甚多;一個人失去勇氣,則失去一切。從前,有一位聰明的國王召集了聰明的大臣,給他們一個任務:“我要你們編一本《古今智慧錄》,將世界上最聰明的思想留給子孫。”這些聰明的大臣離開國王以後,工作了一段很長時間,最後完成了一本洋洋12卷的鉅作。國王看了說:“各位先生,我相信這是古今智慧的結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們讀不完。把它濃縮一下吧!”這些聰明的大臣又進行了長期的努力工作,幾經刪減後,變成了一卷。然而,國王還是認為太長了,又命令他們再濃縮。結果這些聰明人把一本書濃縮為一章,然後縮為一頁,再變為一段,最後則變為一句。聰明的國王看到這句話時,顯得很得意。他說:“這真是古今智慧的結晶,我們全國各地的人一旦知道這個真理,我們大部分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這句凝聚世界上最聰明思想的話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方與圓》能幫助人們更深刻地認識人性,建立樂觀的生活態度,培養健康的心理,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的更好些。
實際上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學習能力,學歷並不重要,學習的能力才重要,只要有很好的學習能力,你就能夠獲得各種你需要的能力,取得進步。不懂不罪不懂裝懂就是罪;不懂不表示你愚蠢,不懂還自以為是那就是你愚蠢。
別人比你更有能力,更成功,只是因為別人比你更愛學習,更會學習。一個人如果停止了學習也就意味著停止了成長,停止了進步。
我們時刻要記住:任何一個成功者都是透過學習才開始走向成功的。終生學習才能終生進步。社會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學習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沒有原地踏步,人的知識不進步,就會後退,知識就像機器也會折舊,一個人要成長的更快,就一定要喜歡學習,善於學習。
一個要點要伴我左右: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決於你能知道多少,知識能改變命運!
《方與圓》讀後感5
本人一直保留著睡前翻閱枕邊書的習慣,這幾日在讀《方與圓》,這本書主要講中國哲學中的“方與圓”的概念,結合中外大量真人例項,從得失、屈伸、進退、交際等角度,用深入淺出、繪聲繪色的語言詮釋出方與圓的真諦,揭開為人處世之道,讀來確讓人“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也有一些內心的收穫,付諸文字。
這本書的書名取自一枚外圓內方的古錢,揭示了做人處事需要“外圓內方”的道理,書中談到,“方”乃做人之本,“圓”乃立世大道,在人的品質培養、氣質修養、為人處世方面,要善於把握好方與圓的辯證統一關係。這本書恰到好處地回答了一個人怎樣才能做到圓滑而不事故?對待一件事時,是該正直不阿、毫不留情,還是應該不聞不問,裝作毫不知情?又或者是在其中尋找到一個平衡點?
“方”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樑,是人內在精神的一種反映,人的氣質、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內在品質決定。“圓”是處世之道,是老練、圓通,善用技巧。方與圓彼此相互獨立,但又辯證統一,只有把握好這其中的平衡點,既要有鮮明的個人立場和稜角,又要有處事的技巧,如此才有機會真正把握自己的人生,然後創造新的未來路程。
在工作和生活中,在與領導和同事的相處過程中,也要充分地尊重對方,善於聆聽,與人為善,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勿道人長短,勿觸怒別人,勿探人隱私,學會“心理整容”,打造和諧、團結、融洽的同事關係,才能更有利於工作的推進。
再則,“接地氣”是近兩年來的一個流行語,“順乎人理,接其自然”。“接地氣”也是這本書要告訴讀者的一個重要理念,在保持自己能力、自信、勇氣和熱忱的同時,還有擁有積極的心態,融入自己所處的環境,提高、調整自己的心態、為人處世的技巧,這些改變會讓人受益良多。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遇到問題,考慮別人百思不得其解,反觀自己一目瞭然。
書中談到了很多處事技巧,但我想,“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羅列眾多案例、技巧的同時,也是讓讀者在品讀中增長智慧,不刻意學習、模仿,但同時又受到啟迪,在遇到類似事情時能得以啟發。
無論是在學習生活中,還是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要做到應該“方”的時候“方”,應該“圓”的時候“圓”,這樣才會讓一個人在擁有信心的同時又不會失去人心,在方與圓之間找好自己的立足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