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整合課後優秀教學反思(通用7篇)

資訊科技整合課後優秀教學反思(通用7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資訊科技整合課後優秀教學反思(通用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資訊科技整合課後優秀教學反思1

  副小學美術課程進行了新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分幾個學習領域進一步明確了美術教學的方向,鮮明地提出發展學生的基本美術素質,激發學生的學習美術的興趣,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培養創新精神和審美能力。

  我們利用資訊科技教育的優勢,使之與美術教學的整合,能更好地達到美術教學的根本目的,即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製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方法、豐富視覺、觸角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並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瞭解美術語言的基本表達方式和方法,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的實踐能力,提高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不斷地完善人格。

  美術是視覺及造型藝術,具有可視的形象特點,因而與資訊科技教育的整合,使美術教學手段向多元化發展,如實物展示、投影運用、多媒體音像的引進,大大地增加了資訊量和科技量。這樣也適應學生認識的發展和身心發展的需要。從而使美術教學用簡易、新型、互動、愉悅的學習方式,滿足學生個體自我發展的需要,實現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目標。

  一、利用資訊科技、多媒體教學、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造型、表現”的美術學習活動。

  “造型、表現”是美術學習的基礎,十分強調自由表現和大膽創造。在低年級尤其注重感受、體驗和遊戲等靈活的教學形式。使看看、畫畫、做做、玩玩融為一體。在教學時,利用網際網路、校園網,收集有關的美術課題的資訊資源,製作色彩紛呈的教學軟體,開展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例如教學《各種各樣的魚》、《可愛的鳥》、《鮮花世界》、《遊太空》、《海底世界》、《可愛的動物》等耳熟能詳的課題,運用現代多媒體組合教學,透過聲音、動畫、影片、投影等手段,為學生創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亦動亦靜,能再現生活,又高於生活的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學習。高年級要求運用形、色、機理、空間等美術語言,以描繪主體造型的手法、選擇適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表現所見、所聞、所想的事物,發展美術構思與創造能力。同樣,藉助資訊科技的有利因素,為學生創設有利激發創新精神的學習環境,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認識與理解線條、形狀、色彩、空間、明暗、質感等基本造型要素,運用電腦、投影、錄影等多媒體組合的教學,引導學生主動進行造型活動,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也透過對各種美術媒材,技巧和製作過程的探索與實驗,發展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現能力。

  二、利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設計意識,使學生學會按美的規律去設計生活。

  這一學習領域主要是讓學生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圍繞一定的目的和用途進行設計與製作,美化生活及環境。例如用廢品泡沫拼砌《高樓》、用碎布貼《可愛的家鄉》用畫報貼《南海之濱》等,我們可以先攝錄一些優美的環境與建築物,指導學生分析、感悟與理解。再用攝錄投影等方法表現設計製作過程,使學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運用設計和工藝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進行有目的創意,設計和製作活動。在學習圖案、紋樣、封面設計等內容時,則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從設計初稿、骨格、設色到完成作品,設計製成教學課件。分層次地展示不同的變化的骨格形式,不同的色彩配置、引導比較與分析。還有,在電腦繪畫軟體裡設定各種特效處理功能,如對圖象進行各種變形、複製、縮變、旋轉、映象合併、及色調調整等。進一步擴闊學生的視野,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也使教學過程加強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簡易的設計製作。透過操作滑鼠變換設計形式和各種特效的處理,使他們資訊科技教育與美術設計意識與應用都得到互相促進、互相提高。

  三、利用資訊科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著重培養學生美術欣賞的最基本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述能力。

  對高年級的學生,突出引導他們學會在網上瀏覽欣賞適合自己的藝術作品,學會在網上收藏自己喜歡的優秀作品,反覆感受、認識和理解,具體內容如《民間藝術作品》、《中國建築介紹》、《中國優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郵票》等和透過一系列的瀏覽、收藏,再運用語言、文字、繪畫等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真正達到培養欣賞與評述能力的目的。

  四、結合資訊科技教育。

  在美術教學中,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綜合性的提出是美術課程改革突破的重點與難點,體現了美術教學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綜合性既是融美術和學習領域為一體,也是美術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絡結合。並且與現實社會,現實生活聯絡起來,首先與資訊科技教育的整合、既豐富了學習的內容,也開闊了學習的途徑。大大促進了美術教育的發展。資訊科技教育的發展,出現了電腦美術,包括繪畫、設計、動畫等內容。

  教師可以根據美術教學內容,設計製作必要的教學課件,開展形式靈活,多元化的美術教學。學生則可以引導進行簡易的電腦繪畫、設計等,著重於認識、理解和參與,激發持久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語文、音樂等學科,開展綜合性的學習。如練習繪兒歌、童話、神話、日記等配畫、插圖。另外也可以用綜合材料製作面具、頭飾,並投入表演等。對設計簡易的佈景、海報、課外或校園的情報專欄等專題性的手抄報以及校內或戶外的文娛、體育、少先隊等項活動的設計製作、展示。引導學生藉助計算機這個“好幫手”進行設計,在這個過程中做到主動請教他人,並積極與同學、老師或家長合作設計製作。還注意學會在網上收集有關的資訊資料,建立檔案、資料庫,不斷進行參考、比較,進行探索性的研究與學習。

  美術教學與資訊科技教育的整合,實現現代多媒體技術的組合,達到直觀、形象、生動、多角度、立體式地展示美術教學的內在規律,有機地與其他學科聯絡和互動影響。使美術課堂教學讓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學化難為易,化複雜抽象為直觀形象。同時也為學生提供包括視覺、聽覺、觸角等多樣化的外部剌激,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認知和學習途徑。在有限的時間裡,加大教學密度,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效率,同時透過投影螢幕,豐富直觀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加強了記憶力,開闊學生的視野,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也豐富了想象。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智力。

  資訊科技整合課後優秀教學反思2

  Internet得天獨厚的資訊傳遞優勢使得它不僅僅是一種學習工具,也是一種交流中介,它可以提供同學之間、同學與教師之間共享與交流不同觀點、看法的機會,促進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在網路環境的討論中,同學們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大家一起討論,形成互動,這種形式讓更多的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來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率。並且集思廣益,使學生對事物有更全面地認識,相互補充、相互啟發,提高認識水平。

  新課程標準的頒佈,給音樂教學提出了很多新的標準,即給予了老師更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同時也給予了孩子們更多的創造、想象空間。音樂教學成為學校整個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理念”要求音樂教學必須具有以聲傳情、以情育人,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為學生提供多角度、多渠道的情感體驗,使學生體驗學習音樂的快樂,獲得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和審美情趣。

  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學生活潑好動,如果能夠把學生的這一特點和學習掛鉤,那麼學習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傳統的教學模式單一、枯燥,常常會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降溫”。音樂教學和資訊科技的整合正好切中了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將形象生動的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媒體融合在一起,而且給學生一個進入全方位、多渠道的感知世界的途徑,這是傳統教學中的掛圖和錄音磁帶所不可比擬的。學生在其中可以得到聲、形、圖、文多方面的感受,得到多方面的瞭解和認識,從而在腦海裡形成更深刻影響。而且在這樣的環境中也不會感到枯燥無味,因為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相關內容進行了解和認識。給予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他們也願意參與到學習中來了。當然,這種學習並不是要老師完全放任學生,一意獨行,我們應該有的放矢。讓學生在老師的參與和指導中正確的學習。

  資訊科技與音樂教學整合給教學帶了新的力量,但也對學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資訊的單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動接受到自由選擇、自主探索,部分學生極易在資訊的海洋裡迷失,使課堂處於失控狀態,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容易導致學生水平的兩極分化。所以,資訊化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學習自覺性、更強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強的自我學習能力。

  資訊科技整合課後優秀教學反思3

  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整合是一場深刻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的變革。在資訊科技與歷史課程整合的實施過程中,既有很多有益的實驗研究,也存在一些誤區和問題。本文從資訊科技與歷史課程整合的內涵切入,多角度、多層面剖析資訊科技與歷史課程整合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並在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方面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資訊科技與歷史課程整合的內涵

  資訊科技與中學歷史新課程的整合內涵,是指資訊科技有機地與中學歷史的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融為一體,就是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把以多媒體計算機或網路技術為核心的資訊科技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師生的交流工具及評價工具。從而對中學歷史新課程的實施產生變革,促進教學效率和課程質量的提高。

  從內涵來看,與新課程的主要思想是一致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而這種革命,不是僅僅指形式上的,更是一種理念上的變革,它包含了國內流行的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小整合論”及“大整合論”。要以新課程改革的思想,以人為本的理念,把資訊科技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使教學的各要素、各環節實現重組和最佳化,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主體意識。

  二、資訊科技與中學歷史課程整合存在的問題

  1.片面重視設計技巧,忽視師生互動作用。許多課堂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學生努力睜著眼睛瞪著前面的螢幕,老師的作用只是切換那些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的歷史圖片,播放那些高亢的音響與唯美的動畫,如此師者的自身作用就隱蔽了,教學過程不再是由教師引導,而學生也不再是課堂思考的主體,歷史課堂的主角由人變成了機器,這就嚴重違背了新課改條件下歷史教學的宗旨。

  2.片面追求音響、動畫效果,忽視歷史學科的內在特點與薰陶。多媒體教學中有很多教師片面追求課件中的聽覺與視覺效果,在一個課件裡設定了大量的、無關緊要的音響與動畫。想透過這種求新、求異、求奇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激發學生的興趣,但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如有的老師在一些超級連結處設定怪異的“咔,嚓”等聲音,引得學生一片鬨笑,還紛紛跟著學腔拿調。對中學生來講,這種設計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極不利於課堂教學。學生從中並不能培養正確的歷史思維和感受到歷史情感的薰陶。所以這種脫離歷史教學實際,片面追求課件生動性、形象性功效的做法是亟須糾正的。

  3.片面羅列知識,忽視課堂資訊質量反饋。透過學習,學生應當掌握基本史實,形成一定的理論認識和思維能力。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一個正常人在45分鐘的時間內能夠接觸和理解的知識和要培養的能力都有個限度,我們既要最大可能地利用這個限度,又不能超越這個限度。很多教師在網路環境下進行教學時,只是把透過搜尋引擎找到的相關網頁資源貼上給學生,將大量素材資源羅列在一起,而缺乏對無關資訊的過濾工作和必要的剪下,對於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源分類工作也沒有進行編輯,實際上這樣的資源就是披著計算機外套的厚本教科書,與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既無法達到學科教學目的,也不符合現代教育的新理念。

  三、解決的有效策略

  1.實現教學流程的互動性。資訊科技與中學歷史課程整合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充分發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結構的作用。教師在上課前應根據教材內容對課堂的教學流程作精心設計,對教學環節進行周密安排,課件執行、設疑、學生的反饋等細節教師要心中有數。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探究,從而達到對大量知識的內化。這種教學方式重點培養了學生的資訊加工能力和思維的流暢表達能力。

  2.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環境。資訊科技所提供的資源環境就是要打破書本是知識主要來源的限制,用各種相關資源來極大地擴充教學知識量,擴大學生知識面。教師可在校園網上利用自己設計的.“歷史e課堂”網頁把大量的所需的資源整理出來,課堂上學生透過訪問該網頁來選擇有用資訊;另一種學習方式是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參考資訊,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籍或介紹一些網址,由學生自己透過蒐集相關素材,培養學生獲取資訊分析資訊的能力。

  3.注重教學資源的實用性、科學性。遵循課件內在的科學性、實用性和技術性。避免在應用多媒體歷史教學中向學生羅列太多的知識資料而忽視資訊質量反饋的傾向,選材時一定要謹慎。首先要確認材料的真實性;其次要精於取捨,選取最典型最具有說服力的材料;再次要有針對性圍繞突破重點、淺化難點、趣化枯燥點這一目的,選擇教學資源。

  4.深化教學模式改革。教師作為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要充分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發揮其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利用資訊科技中的互動技術、網路技術,學會自主學習,使資訊科技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和探究的手段以及解決問題的工具。利用資訊科技構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環境,提高學生主動獲取資訊和加工、整理、應用資訊的能力。

  總之,應用資訊科技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讓學生在愉悅中主動探索,在過程中發展思維,獲取知識,它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地探索,恰當地選用教學媒體,更好地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最佳化教學過程,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資訊科技整合課後優秀教學反思4

  一直以來傳統教學以書本知識的靜態傳授為主要目的,而資訊科技的參與使教學中的結構材料多元化,並能提供對多種結構材料進行加工、組合、整理的技術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認識和實踐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於是我在實際教學中,運用資訊科技與數學整合教學,為課堂教學增加了新的活力,藉助資訊科技打破時空的侷限,利用豐富的學習資源,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數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其課餘知識,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蒐集數學素材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如:在對“時間單位”這部分知識進行整理和複習時,我讓學生在課前查閱相關知識,並把所找到的資料在課上與同學們共分享。透過交流,發現學習的資料極為豐富,如:年的傳說,農曆和公曆的產生,平閏年的來歷,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資料和圖片……在蒐集資源、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輕鬆地完成學習任務,還感受到了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情深,成功接愛了一次愛祖國、愛科學的思想教育。

  再比如:教學《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時,課前安排學生自己透過各種途徑(包括上網),蒐集有關資料,課上讓學生彙報他們帶來的材料:有的是某兩個星球之間的距離,有的是中國土地面積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電視臺春季晚會的收視率……透過生動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有說服力的資料、統計材料,學生不僅輕鬆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思想教育。

  數學課程與資訊科技的整合,改變了傳統的數學教育思想與教學模式。資訊科技今後必將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資訊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資訊科技和數學課程的整合,將複雜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形象生動,對於發展學生的“資訊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資訊科技整合課後優秀教學反思5

  我們應該看到,在老一輩的特級教師當中,他們對於資訊科技的掌控比較薄弱。因此,在他們的教學設計中,透過資訊科技的運用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理解的這種設計不夠充分,但是否因為這些就可以下論調了呢?

  從另一個角度看,資訊科技到底在課堂上該扮演什麼角色?這在許多老師心目中也是一個大大的問號。將資訊科技引入課堂教學必然要改變原先有的課程結構、形式、甚至內容,而這些將如何操作,確實是個很大的障礙擺在了面前,因此一部分老師為了適應潮流,便在上課的過程中牽強地加入了資訊科技的成分,給人以“畫蛇添足”的感覺,還有部分老師便會很“自覺”的去逃避,有意識的抹殺資訊科技的優勢。由此,“花拳繡腿”論這種現象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有識之士應當看到,在資訊化高度發展的社會里,這種復古的觀念必將阻礙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的整合,對教育的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資訊科技整合課後優秀教學反思6

  自古以來,人們就認為,對資料的依賴是歷史學科最顯著的特點。歷史是根據史料來說話的,詳盡地佔有資料是歷史研究的前提。每一個歷史工作者或學習者都會面臨著海量的資料。對於歷史學科來說,資訊科技大有用武之地。計算機主要是進行資訊加工處理,網路為資訊的傳遞提供了新的環境,多媒體則使資訊能以更多的形式或樣式進行交流和傳播,所有這些技術都可以應用在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中。本人認為利用資訊教學有以下好處:

  (一)資訊科技可以改變歷史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

  歷史教學有豐富的教學資源,網際網路上有許多專門的歷史網站,上面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貴史料,網路為我們提供足夠的資料,為歷史教學提供了一個極為豐富的知識平臺。有許多中文的歷史網站開闢了外國曆史專欄,有文字材料,還有歷史圖片。也可以進入一些免費的歷史博物館網站,去領略那風雲變換的世界歷史。只要知道它的網址,就可以隨時訪問,獲取資料。各大網站都設有專門的“歷史”欄目。以“搜狐”為例,其歷史欄目包括中國史、世界史、地方史志、民族史志、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文物考古、專門史、家譜等數十個專案。內容十分豐富。它們不但提供了大量史料,同時也公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經常訪問歷史網站,會覺得歷史研究是一門充滿活力的學科。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就可以利用網路資源組織生動的歷史教學,這既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又增強了歷史教學的社會功能。

  (二)資訊科技的應用能夠實現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以及師生互動方式的改變。

  多媒體技術和網路綜合運用的引入改變了歷史教師傳授式的教學方式,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方式發生了變化,更隨意、更方便、更直接、更靈活、更有針對性。同時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

  (三)資訊科技可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歷史教育環境和歷史學習有力的學習工具。

  網路成為學生獲新知識的重要渠道。網路的存在,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大大增加。他們可以利用網路獲取資料,利用網路進行交流、遞交學習成果,利用個人電腦整理、組織、儲存資料,形成學習的文字成果。他們可能在課堂教學尚未涉及的時候就開始關注某一歷史問題,也可能對課堂教學已經結束的問題繼續鑽研,利用網路資源,學生可以研究自己所感興趣的問題。資訊科技既是學生學習的工具,又為學生學習構建了一個學習的環境。相信不久的將來,資訊科技必將融合在學生所有的學習活動中。

  資訊科技整合課後優秀教學反思7

  把資訊科技應用於數學教學,促進資訊科技與數學教學的整合,其目的正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所指出的:“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資訊科技能幫助學生學會透過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體會數學的思想和本質。

  一、資訊科技與高中數學教學整合的實踐

  1.改革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中,數學知識的難點、重點主要靠教師講解、啟發、分析,學生不但學得被動,而且理解一些特別抽象的數學概念或情境比較複雜的數學問題會出現很大的困難。利用資訊科技則能大大減少這種困難。例如橢圓第一定義的教學,教材透過實驗引入概念當然是一種好的方法,但是要從一次實驗發現離心率e對橢圓形狀的影響就很困難。利用計算機上的“幾何畫板”來展示這一實驗,保持橢圓的長軸不變,在焦距逐漸縮小的過程中,學生立刻能感知離心率e對橢圓形狀的影響。

  2.改革學習方式

  學生應該是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資訊科技怎樣幫助學生成為主動探索者呢?

  對於一些數學問題,特別是與圖形有關的問題、對動態圖形中某些不變數的探索等,利用數學軟體展示問題情境,觀察圖形,分析其中的規律,或透過拖動滑鼠跟蹤點的軌跡等辦法進行研究,容易使學生髮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例如線性規劃中的整點問題,在計算機上作出可行域,並顯現出座標網格點,將目標函式的影象(通常是直線)進行平移,能方便地得到最優解,從中得到啟發,學生就能找到解題的思路和方法。

  二、資訊科技與高中數學教學整合的反思

  在教學實踐中,師生共同體驗著資訊科技應用於數學教學帶來的新奇和喜悅。但是,無論是在理念層面還是在操作層面,都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去反思。

  1.從教師角度反思

  教師在教學中應用資訊科技的意識較弱,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很多教師只有在開公開課或學校要求時才使用資訊科技,根據學生學習需要經常使用的是少數。究其原因,主要是:

  (1)應用資訊科技的總體水平偏低。目前,雖然絕大多數教師已經學習了基本操作和一些軟體使用的基礎知識,但應用水平不高。

  (2)應用資訊科技的目的不明確。多數教師僅僅利用資訊科技來增大課堂教學容量,沒有在改革數學事實的呈現方式、改革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突破教學難點、發展學生的探索發現能力上下工夫。

  《課標》把“注重資訊科技與數學課程的整合”列為基本理念之一,指出:“現代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正在對數學課程內容、數學教學、數學學習等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整合的基本原則是有利於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應提倡利用資訊科技來呈現以往教學中難以呈現的課程內容,在保證筆算訓練的前提下,儘可能使用科學型計算器、各種數學教育技術平臺,加強數學教學與資訊科技的結合,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計算器等進行探索和發現。”因此,數學教師要加強學習,認識到研究資訊科技與數學教學整合的必要性和緊迫感。

  2.客觀認識資訊科技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數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的科學,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既是數學的特點,也是數學的優點。正如《課標》所說:“數學在形成人類理性思維和促進個人智力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數學教育應“使學生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學生表達清晰、思考有條理,使學生具有實事求是的態度、鍥而不捨的精神,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考方式解決問題、認識世界”。資訊科技推進了數學教學的發展,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學習空間,體現了數學內容呈現方式直觀化、探索過程多樣化和抽象問題具體化等優勢,但我們不能用“直觀化、具體化”取代抽象的數學思維,直觀演示不能取代空間想象,實驗探索得到的結論或由實驗啟發得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必須經過嚴謹的數學推理才能驗證其正確性。《課標》告訴我們要克服“雙基異化”傾向的同時提出了“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的‘雙基’”概念,我們要認真學習、體會。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時,認真研究數學教學的自身目標和學生的實際需要,考慮哪些活動適宜在各種資訊科技平臺上進行、哪些活動必須離開計算機,哪些運算可使用科學型計算器、哪些運算必須安排筆算訓練。要合理安排教學程序中的每個步驟,適時、適度地發揮資訊科技的作用。同時要考慮到製作課件的效率,以儘量少的投入換取儘可能大的教學效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