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與猜想讀後感

數學與猜想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與猜想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與猜想讀後感 篇1

  最近我看了《不知道的世界》叢書的其中一本《數學猜想》。

  書的作者是李毓佩,我還讀過他的《探索形狀奧秘》等好幾本書。書的主要內容是數學中的一系列迷案,反映了人們在解迷中作出的努力和遭遇的障礙,介紹了各種有代表性的假說、猜想和目前達到的研究水平,並指出了可能的途徑。

  我很喜歡這本書。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以前不懂的東西。以前我只知道哥德巴赫猜想這個名字,現在我知道了是怎麼個猜想法,目前處在領先地位的是我國數學家陳景潤,他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1+2),剩下的(1+1)也就等待我來證明了。我還知道了費馬猜想、梅根猜想等等。這些猜想都讓我覺得很難、傷透腦筋,但又覺得很有趣。

  我以後要解哥德巴赫猜想成為全世界都知道的數學家。

  數學與猜想讀後感 篇2

  讀完《數學與猜想》後,我明白猜想是可貴的,它既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因此,應積極主張達成兩者之間的合作和統一。

  猜想是人們的一種重要思維活動,它是在已有知識和事實的基礎上,對未知的事物及其規律做出某種假定或提出預測的看法。牛頓看到蘋果落地,猜想出萬有引力;門捷列夫根據化學元素數量的不斷增多,認為元素的質量和化學性質之間一定存在著某種聯絡,猜想出元素週期律;魏格納在觀察地圖時,猜想出大陸漂移說,日內瓦大學做過一個調查,發現眾多科學家都是受到突然的啟示,從猜想中得到幫助。從這個角度講,也可以說,科學史是一部“猜想史”。

  猜想不必真。因為直覺思維並不排斥邏輯思維,猜想出的結論是否正確,需要透過實踐的驗證或邏輯的論證才能確定。科學史證明,每一個偉大的科學猜想,都是經過一個曲折、反覆、長期的'試驗、實踐或考察的研究過程才成為科學。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德關於自由落體理論的猜想統治了兩千多年,但最終被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否定。而英國人F·格思裡提出的“四色猜想”,至今對於四色猜想是否解答了,數學家們的意見還是莫衷一是。

  猜想是科學。科學猜想並非是憑空臆構、胡思亂想。猜想是為了對一定的經驗事實引出理解,是以知識為基礎的。

  猜想能激發學習興趣,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

  正如我們所知,猜想具有跳躍性,它不需要有充足的理由,對事物的認識可以忽略細節,可以跨越常規思維的若干小步程序,徑直地得出結論。應該說,這符合學生生活中的思維習慣。如果教師恰當地加以引導猜想,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去探索新知識。

  猜想有利於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的創新能力和開拓精神。

  數學與猜想讀後感 篇3

  《數學與猜想》這是美國G·波利亞寫的,由李心燦翻譯而來的一本書。書的英文名字叫做《Mathematics·and·plausible·reasoning》,也可以譯作《數學與合情推理》,譯者為了更加通俗一點直接是把本書譯作《數學與猜想》,當然合情推理本質就是猜想。這是第一次看這本書,全書不僅涉及到了數學的很多方面,同時還有部分物理數學,古今中外,旁徵博引,通俗易懂。

  讀了這本書,對我來說有兩個啟示,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歸納的態度,其次,要關注學生的合情推理。

  先來說說歸納的態度。因為這種非常獨特、不同一般的態度可以在教學中滲透給學生,從而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及學習,甚至在未來成長的道路上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幫助。在歸納的態度中,有三點比較重要:第一,我們應當隨時準備修正我們的任何一個信念;第二,如果有一種理由非使我們改變信念不可,我們就應當改變這一信念;第三,如果沒有某種充分的理由,我們不應當輕率地改變一個信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