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小水珠是從哪裡來的》教學反思範文

三年級科學《小水珠是從哪裡來的》教學反思範文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資訊的基礎上,透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並知道這個結果應該是可以重複驗證的。”本課,學生透過對凝結現象進行觀察,發現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形成凝結概念;並透過實驗反覆驗證,確定概念的正確性。

  (一)從學生的迷思概念出發,有效實現概念轉變。

  在以往教學中,即使教師透過對比實驗使學生認識到水蒸氣遇冷才能變成水,但是學生往往無法和生活中的凝結現象聯絡起來,他們仍然認為從冰箱中取出的飲料瓶外壁出現的水和凝結現象無關。在本次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預測蓋有玻璃蓋的室溫水和冰水出現的現象,再透過實驗進行比較,使學生意識到原有概念即“水蒸氣被擋住就會變成水”的錯誤,並初步建立起水蒸氣遇冷變成水的`概念,又透過熱水杯內出現的凝結現象促使學生思考原有概念的侷限,最終使學生認識到水蒸氣遇到比自己冷的物體就會變成水,從而實現了由迷思概念向科學概念的轉變。

  (二)在建構概念的過程中,感受科學的本質。

  科學的本質體現在:①以觀察為手段,以事實為根據;②可重複性;③可積累性;④理論的可證偽性。在本課中,為了證實自己提出的觀點是否正確,我首先讓學生利用邏輯推理的方法進行思考,比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觀點正確,就應能解釋看到的現象”“如果這個觀點與看到的現象相矛盾,這個觀點就是錯誤的”,使學生感受到科學應以觀察為手段,事實為根據,感受到理論可證偽性;其次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觀點,如讓學生設計實驗使“使室溫水杯內的水蒸氣也變成水”、“使熱水杯內的室溫水蒸氣也變成水”,使學生感受到科學概念的可重複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