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麥號子》教學反思

《打麥號子》教學反思

  《打麥號子》是一首江蘇靖江民歌,體裁為勞動號子。勞動號子是產生於人們勞動生產中的民間歌曲,是為了使大家在同一時刻協同用力而自然產生的吆喝或呼號,具有協調與指揮勞動的作用,後來這些吆喝、呼號聲逐漸被勞動人民美化,具有了節奏性、旋律性,形成了“號子”,慢慢變成一種歌曲的體裁。《打麥號子》是一首農事號子,相對來說,農業號子所伴隨的勞動強度不那麼大,因此,農事號子的節奏感往往不那麼沉重,它旋律優美,歌詞內容豐富多樣,即一人領,眾人合的方式。

  在學唱這課時,我先指導學生欣賞農民們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並配上號子,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號子”,因為我聽的是由當地方言所演唱的,一遍下來,大家被號子強烈的節奏感吸引,但對歌詞的意思不是很明白,這時我告訴學生,號子具有地方方言的特點,在第二遍聆聽時我選用了普通話版本,學生聽的特別認真,並隨著音樂打著拍子,復聽到第三遍時,很多同學已經對歌曲旋律有印象,這時我讓學生分析歌譜,找找相同的地方,並感受領唱和合唱給你怎樣的感受?領唱部分常常是唱詞的主要陳述部分,旋律上揚,比較高亢嘹亮,合唱的部分大多是襯詞或重複領唱中的片段唱詞,音樂變化少,節奏型強,常使用同一樂匯或同一節奏型的重複進行。接著,我和同學們一起採用一領眾和的方式學唱歌曲,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的參與興致都很高,爭著要做領唱者,拓展部分,我們欣賞了《船伕號子》最後在愉快的`歌聲中結束本節課。整堂課下來,我感覺學生學的很開心,被“號子”的熱情和強烈的節奏感吸引,氣氛很熱烈,但在教授過程中學生學唱歌曲的部分時間分配不夠充足,因此到後面學生唱起來不夠熟練,演唱聲音也需要要進一步處理,除了不喊叫,還要有彈性、有力度。

  總體來說:1、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運用他們的已知經驗,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活動中初步體驗到號子這一領眾合的形式

  2、引導學生從感性到理性,進一步理解號子的概念:讓學生在反覆聽辯模唱中順利解決變拍子演唱這一難點,又培養了學生分析樂譜的習慣

  3、運用視覺圖象法,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感受打麥情景;並運用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法,既具有趣味性又具有可操作性,並使節奏難點隨著體態動作迎刃而解

  4、既增進了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喜愛之情,又充分體現了參與性原則,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充分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5、既鼓勵了學生的音樂創造,強化了學生對號子的特徵的感受,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集體合作能力,並增強了學生當眾表演的信心。同時在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的有效評價中提高了學生的鑑賞評價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