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優質教案
紙優質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透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紙優質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紙優質教案1
一、活動目標
1、認識上、下,感知物體上下方位變化。
2、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
二、活動準備
香蕉、蘋果、玩具、圖書等實物;幼兒操作單頁37、38。
三、指導要點
1、活動重點:認識上下的空間位置。
2、活動難點:能用語言將上下位置描述出來,感知物體上下方位變化的趣味。
3、指導要點:在看看、說說中,引導幼兒說說東西擺放的位置。
四、活動過程
1、教師與幼兒一起進行遊戲"金蘋果、銀蘋果"引入活動2、遊戲"藏貓貓"引出活動主題,認識上下空間位置。
(1)創設問題情境。
佈置一個情境:桌子上放著香蕉,桌子下放著蘋果。
(2)引導幼兒觀察。
教師:桌子上有些什麼?桌下有些什麼?
請幼兒說說香蕉、蘋果都放在桌子的什麼地方。
2、學習認識分上、下方位。
教師出示教具,並提問:這幢樓房有幾層?
教師找開第二層的窗戶,露出小動物,並提問:這是誰的家呢?小猴家搬來了新的鄰居,你們猜猜住在小猴上面的是誰?住在它下面的又會是誰?
教師分別開啟上、下窗戶,請幼兒用完整描述"xx住在小猴上面"、"xx住在小猴下面。
3、進一步區分上、下方位。
(1)出示多個玩具,請幼兒按老師的指示放在桌子的上面或下面。
(2)讓幼兒自己放,放完後告訴大家:我把什麼東西放在桌子的什麼地方。
4、指導幼兒完成操作單頁37、386、結束活動,找找說說生活中的上下。
找找說說教室裡或教室外有什麼東西是放在什麼的上面?什麼東西放在什麼的下面?
教學反思:
我組織的數學活動《上下放放放》,最主要的目標是讓幼兒認識上下,感知物體上下方位變化,幼兒能以一個參照物來說出物體的擺放位置。幼兒大致上完成我所預定的目標,只是有個別的幼兒由於語言表達不完整,不能很清楚地說出物體的擺放位置。
紙優質教案2
一、目標:
1、透過聽一聽、想一想,初步瞭解第二次龜兔賽跑的有關情節,並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
2、鼓勵幼兒能運用已有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小兔在關鍵時刻捨己助人、堅持到底的精神。
2、難點:鼓勵幼兒大膽、合理地想象、表述。
三、材料:
1.錄音片段(故事、音樂)。
2.故事情節圖片兩張。
3.多媒體課件一套。
4.自制金牌兩塊。
四、流程:
激發興趣——→想象表達——→分析理解——→交流討論
五、過程:
(一)激發興趣:
1、(森林裡響起熱鬧的音樂),話外音:兔子和烏龜又要賽跑啦,大家快來看啊!
(1)師:你們剛才聽見說什麼?為什麼又要賽跑啦?
(2)幼兒回答:兔子和烏龜又要賽跑啦,它們已經進行過第一次賽跑了。
2、師:原來它們已經有過第一次賽跑了,那麼兔子和烏龜第一次賽跑的情況怎樣呢?(幼兒回答)
(1)師:原來是烏龜贏了!
(2)師小結:聽你們這麼一說,我明白了,原來第一次賽跑時,小兔是因為太驕傲自滿而失敗啦,小烏龜卻憑著堅強的毅力堅持到底,最終取得了勝利。
3、師:第二次龜兔賽跑的結果又會怎樣呢?為什麼?
幼兒回答:師:你們講得都很有道理,別急,讓我們一起去觀看這場激烈的比賽吧!
(二)想象表達:
1、運動員入場(多媒體播放小烏龜和小兔子進場)
2、師:瞧,運動員真神氣,你們有什麼想對它們說的嗎?
幼兒回答。
師:運動員準備、跑(小烏龜,小兔跑了出去)。
(三)分析理解:
1、情節一:師:不知道這次比賽的情況會怎麼樣?(放錄音:比賽開始了……小鴨哭著說:我迷路啦)
師:小兔真的會這麼做嗎?(放故事錄音:小鴨迷路了……把小鴨送回家後趕緊去追烏龜了)
2、情節二:師:小兔這回可要拼命追趕烏龜啦!“笛笛——”(出示故事情節圖片,觀察)
師:啊呀!又怎麼啦?(幼兒回答)
師:怎麼樣?你們覺得這次的冠軍是誰呢?(幼兒相互商量,師參與)
(四)交流討論:
1、師:讓我們用掌聲請出兩位運動員。(音樂響起,兩位運動員進場。)
2、師:兩位運動員在你們面前,一定有許多話想說吧?(幼兒回答)
3、師:我知道你們有說不完的心裡話,這樣吧,我們把兩位冠軍請到班裡和
它們好好聊聊吧!(放歡樂的樂曲,幼兒離開)
紙優質教案3
設計意圖:
這是一節極為普通的科學活動,把介紹蚯蚓作為主要的教學目的,沒有花哨的準備和內容,也未把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結合其中,但這節普通的課卻運用了先進的教學裝置——多媒體。把蚯蚓的各部分特徵展示給幼兒,讓幼兒直觀而又全面的接受知識,同時,取得了用圖片教學所無法達到的效果。在本節課中,又利用了因特網,隨時解決幼兒所提出的、想知道的各類問題,滿足了幼兒的求知慾望,同時也解決了教師對知識瞭解不全面,從而面對幼兒提問時束手無措的情況。
教學目標:
1、瞭解蚯蚓的外形特徵,知道蚯蚓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2、充分感受因特網為日常生活帶來的方便。
3、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教學準備:
1、教學課件。
2、事先聽過《小蚯蚓找媽媽》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謎語引出課題。
細細長長像條蟲,沒手沒腳會勞動;天天躲在泥土中,鑽來鑽去把土松。猜猜這是什麼?(點選謎底)
二、蚯蚓的特徵。
用多媒體課件詳細介紹蚯蚓的各部分特徵。
教師小結:蚯蚓的身體細長,圓圓的、光滑、柔軟;全身由許多環節組成,頭較尖,嘴長在身體最前面。它沒有眼睛、鼻子和耳朵,也沒有腳,是靠身體的一伸一縮向前移動的。
三、蚯蚓的用途。
用多媒體課件瞭解蚯蚓各種不同的作用。
四、遊戲“蚯蚓愛吃什麼”
請幼兒根據蚯蚓的愛好有滑鼠挑選蚯蚓愛吃的食物。
五、延伸活動。
用因特網查詢關於蚯蚓的資料。
1、師:你們想知道蚯蚓的`哪些事情呢?(教師記錄)
2、師生共同上網查詢資料。
活動反思:
活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幼兒興奮緊張的場面比如:在摸蚯蚓環節時有的孩子膽小不敢摸、或者壯大膽把蚯蚓捏死的意外,我們要給予幼兒正確的指導和處理好該事情,讓幼兒處於一種輕鬆、自然地狀態下完成認知。《綱要》提出: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和感受。支援鼓勵它們大膽探索與表達。整個過程關注幼兒在生活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的覺察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應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
紙優質教案4
遊戲目標:
1,在遊戲活動中認識各種小動物和不同的車,感知4以內的數量。
2,培養幼兒觀察事物和比較的能力。
遊戲準備:
動物圖片、各種車圖片ppt
遊戲過程:
一、引出話題,激發幼兒興趣。
小朋友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喜歡),今天老師就帶來了一些小動物,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二、小動物吃東西———能手口一致的數數。
1、小朋友你們看有哪些小動物來了呀?(貓、兔、狗、猴)
2、他們分別都來了幾隻呢?
3、小動物肚子餓了,請小朋友幫忙分下東西,要求一隻小動物吃一個東西(請個別幼兒操作)
教師小結:一隻小動物吃一個東西,幾隻小動物就吃幾個東西。
三、小動物旅行———用對應方法比較兩組物體的數量
1、小動物都非常感謝你們,說你們真棒,沒有給他們分錯東西讓他們每個人都吃到了。
2、現在別的小動物聽說你們這麼能幹都想請你幫忙,你瞧這群小動物想去旅行也來找你們了。
(1)、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上有些什麼內容。
(2)、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上小動物和車子的數量。
(3)、請幼兒想一想、說一說你要讓這些小動物都坐什麼車去?你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
活動反思:
透過本節活動我以小動物旅行的過程貫穿始終,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幼兒搶著回答問題,尤其在小動物爬山比賽的那一個環節幼兒非常的投入,非常的好奇,想知道小動物是怎樣爬山比賽的,最後誰得了第1名?誰得了第2名?誰得了第3名?整節活動下來幼兒掌握還很不錯,就是在最後一個“坐火車”遊戲的環節中,孩子們有點亂,有個別幼兒找不對自己的車廂擁擠在一起,這一失誤也在於我沒有事先給孩子們用紙板把車廂分開孩子們一看一目瞭然,就不容易站錯,這是我以後再設計遊戲方面應注意的問題,應考慮周全。
紙優質教案5
一、教學活動(集體活動)
活動名稱:
毛線團(美術)
活動目標:
認識油畫棒,使用油畫棒進行畫線活動。
經驗準備:
提前讓幼兒觀察身邊的各種線條
物質準備:
油畫棒、墊子、圖畫紙(有小貓的圖案在上面)
活動過程:
1、出示油畫棒,請幼兒說說看到了什麼?
2、老師示範油畫棒的使用方法,小朋友模仿。
3、出示圖畫紙,老師:今天我們來認識一個朋友,小花貓,小花貓哭了,為什麼呀,他的玩具毛線團不見了,小朋友願意幫他找一找麼?
4、自由繪畫毛線團。
5、展示我們的作品。
二、戶外活動
1、集體活動:藏貓貓目標:
(1)知道戶外活動時,不離開老師。
(2)能聽從老師的口令。
過程及指導:
(1)教師矇住自己的眼睛說:"藏貓貓,藏貓貓,我的眼睛看不見。睜開眼,瞧一瞧,哪個孩子回來了?"
(2)反覆練習幾次遊戲,並逐步加深遊戲難度。
(3)模仿練習:聽老師的要求,模仿幾種小動物的動作。
2、分散活動:大型器械準備:大型玩具,手頭玩具等指導要點:
(1)教師注意安全,注意提醒幼兒適當休息。
(2)教師注意觀察幼兒有沒有到別處玩,及時請幼兒回來。
教學反思:
幼兒對毛線團的興趣非常濃,能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但在幼兒討論的這個階段,我應該創設情景,讓幼兒體驗。我會多看看多學學,讓以後的教學活動能夠更好。
紙優質教案6
設計意圖:
以《瑞典狂想曲》開展系列同課異構活動,幼兒喜歡炒豆豆的遊戲,透過在音樂種豆豆、澆水、鬆土等情境中,在"炒豆豆"時,能透過互動、爆豆豆等激發幼兒遊戲的樂趣,在音樂中進行情境表演,感受音樂的活潑、輕鬆的氛圍,體現三段體的結構,大膽進行創編,體驗遊戲樂趣。
活動目標:
1.感受音樂《瑞典狂想曲》活潑輕鬆的氛圍,藉助圖譜支架,表現音樂三段體的旋律變化。
2.能根據情節大膽創編遊戲動作,在句末音處表現"爆豆豆"的趣味情節。
3.提高與同伴合作遊戲的水平,分享音樂遊戲帶來的快樂。
4.熟悉歌曲旋律,學唱新歌。
5.透過學唱歌曲,體驗歌曲的氛圍。
活動準備:
1.教學圖譜一份。
2.音樂《瑞典狂想曲》。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節,直接匯入。
教師:昨天老師在農場鋤地時,挖到了幾粒種子,是什麼種子呀?我們把它種下去,看看它能長出什麼來?
教師:怎麼種呀?
二、藉助圖譜,欣賞音樂。
(一)探索a段音樂,嘗試玩"種種子"的遊戲。
1.三個合作,隨樂有節奏地去農場種菜。(分角色表演)
2.創編動作,分種子和勞動者角色表現音樂。
教師:種子種好了,接下來要做什麼啊?(給種子澆水、鬆土)
3.完整傾聽a段。
出示節奏圖譜,欣賞音樂。
4.完整表演a段。
(二)探索b段音樂,嘗試玩"種子生長"的遊戲。
1.創編種子成長動作。
2.種子和小農夫互動。
3.創編摘豆子動作。
4.聽音樂合拍表演。
(三)探索c段音樂,嘗試玩"炒豆豆"的遊戲。
1.探索炒豆豆的方法,學會看圖譜,理解並表現樂句末換鍋"爆豆豆"。
教師:豆豆成熟,接下來該幹嘛了?(炒豆豆)
2.聽著音樂玩炒豆豆遊戲。
三、完整表演,分享快樂。
活動延伸:
1.嘗試遷移經驗,表現"炒豆豆"更加高階的玩法(翻鍋炒豆)。
2.嘗試將生活中的其他情景創編成音樂遊戲。
活動反思:
開學第二週,我們開展了一個音樂活動:《炒豆豆》,這個活動的目標是學習兒歌內容,學做手指動作,掌握手指遊戲的玩法;積極參與遊戲,體驗手指遊戲的樂趣;提高與同伴友好合作開展遊戲的水平。在活動中幼兒很感興趣,玩得好開心,首先我教幼兒學會兒歌,在熟悉兒歌的基礎上再玩遊戲。玩遊戲時先學會左手的動作,再學習右手動作,重點把右手學會。學會右手之後,再教幼兒自己左手和右合作表演,學習兩次之後,再邀請兩個幼兒上臺表演,然後再加到三個人玩遊戲,再加到四個人玩然後再圍成圈玩。幼兒玩得好開心,整堂課都很認真。在這個活動中幼兒反覆玩了好多次,仍然很認真,因為每次玩的時候都比上一次加了難度,對幼兒來說每次都是一個挑戰,如果他不聽就不會玩,所以幼兒很認真。透過這個活動我發現開展活動時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
紙優質教案7
活動目標:
讓幼兒初步感知空氣的特性:看不見、摸不著;到處都有;空氣能流動。
材料準備:
透明塑膠袋若干個、積木玩具、每人一組圖示和一張記錄卡、鉛筆、牙籤、小棍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塑膠袋,引出空氣,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1、今天,老師給小朋友請來了一些小客人(出示塑膠袋),提問:它有什麼用呀?(裝東西用)
2、老師演示用袋子裝蘋果或玩具,讓幼兒說出癟袋子變鼓,並透過袋子可以看到裡面裝的東西是什麼。
3、老師變魔術:不裝東西,也能讓袋子變鼓(裝空氣,不要讓幼兒看見)
4、幼兒嘗試變魔術:不裝東西,讓袋子變鼓。提問:什麼原因?袋子裡裝的是什麼?(引出"空氣"這個概念)
二、幼兒用塑膠袋捉空氣,證明空氣到處都有。
1、幼兒在教室裡捉到了空氣,猜一猜,在幼兒園什麼地方還有空氣,你能捉住它嗎。
幼兒邊說,教師邊展示圖示貼在黑板上。(如果幼兒說園以外地方,教師可引導幼兒下次去那些地方試試)
2、幼兒拿著袋子去圖示所代表的地方去捉空氣,捉到後把圖示貼在記錄紙上,從而驗證空氣到處都有。
3、幼兒按圖示逐一實驗後,把幼兒的記錄卡展示在黑板上,進行小結。
這個空氣朋友真淘氣,它到處都藏,可是小朋友們可聰明瞭,把它們從水房、廁所、樓道……都找出來了,空氣到處都有,有的小朋友還說在公園裡,在家裡等許多地方都有空氣,那小朋友回家以後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把空氣朋友找到。
三、證明空氣是流動的。
我們的好朋友空氣說:"小朋友真聰明,我藏哪你們都能把我找到,你們把我裝在袋子裡,我可悶得慌了,我想出去親親你們的小臉蛋,還想和你們做遊戲。小朋友想想,你們不把袋子口開啟,怎樣才能讓我(空氣)流出來親親你們呀?"(讓幼兒先猜用什麼辦法)
提示:用準備好的牙籤、鉛筆、小棍等幫忙,在袋子上扎個眼,然後把眼對準臉,就可以感覺到空氣流出來了。
四、聯絡生活
1、在生活中,小朋友見過什麼東西開始是癟的,後來充上空氣,就變鼓了?(皮球、充氣玩具、輪胎等)
2、教師給癟皮球打氣。
3、幼兒到戶外玩吹氣球的遊戲。
教學反思
這次活動的內容實際是很抽象的,如何能讓幼兒理解是個難點。根據幼兒年齡的特點,我設計了一個以幼兒動手操作為核心的活動過程。讓幼兒在玩中學,在一個輕鬆快樂的氛圍中,感知了空氣的特點及作用。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幼兒既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也增強了自信心。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紙優質教案8
活動目標:
1.在欣賞他人作品的基礎上,嘗試對自己的名字進行聯想,並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2.能大膽表現自己的作品,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3.感受名字變形後的抽象美。
活動準備:
1.一副姓王的幼兒畫的姓名畫。
2.有色紙、水筆。
活動過程:
一、活動匯入。
師:"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字數都不一樣,有多有少,請小朋友站起轉身對著客人老師把自己的名字響亮地說出來吧,"大家好,我叫xxx"。
師:"老師前兩天請一個小朋友畫了一幅畫,這幅畫中藏著一個秘密,大家一起來找一找,你發現了什麼呢?(幼兒講述自己對作品的最初感受)
二、匯入作品的真實內涵。
1.討論名字的作者。
師:"原來這幅畫中有一個小朋友名字,這個小朋友真厲害,誰知道這是誰的名字呀?"
2.討論這幅畫的內容。
師:"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誰來說一說她是怎麼畫的呢?"
3。討論在畫中喜歡做的事情。
師:"王晶晶小朋友不僅把自己的名字畫成了一幅畫,還把自己最喜歡做的事也畫到了畫裡,你能猜猜王晶晶喜歡做什麼嗎?"(幼:"王晶晶喜歡跳舞、喜歡兔子、花。")
師:"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你能從畫中指一指嗎?"
4。教師引導認識畫中含義。
師:"咦!王晶晶為什麼要把"晶晶"下面的兩個"日"字變成眼睛呀?"
三、引導幼兒作畫。
1。討論作畫內容。
師:"你們都有自己的名字,如果讓你把自己的名字也畫成一幅畫,你會把自己最喜歡做的哪些事、最喜歡的小動物畫在哪呢?可以把你名字裡的比劃變成什麼呢?現在請和你身邊的小朋友說一說?"(幼兒相互討論,為作畫作準備)幼:"我喜歡跳繩,喜歡踢球————。"
2。自由作畫。
師:"現在就請你用水筆把你自己的名字和你最喜歡做的事畫下來,呆會兒請大家一起來猜猜是誰畫的,他最喜歡做的是什麼事,好嗎?"
3。幼兒作畫,教師巡迴指導。
四、評價作品。
1.猜猜畫的作者。
師:"猜猜這幅畫是誰畫的?"
2。說說作者畫的內容。
師:"你覺得他最喜歡的是什麼事?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
五、結束活動。
師:"今天小朋友回家也幫爸爸媽媽設計一個漂亮的名字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