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教書匠》讀後感範文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範文
《不做教書匠》是管建剛寫的一本書。本書探討了教師如何發現和完善自我,如何才能更具有職業競爭力,如何才能順應教育變革走一條少些坎坷的職業發展之路。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不做教書匠》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幫助到您。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範文1
很榮幸又一次拜讀管建剛老師的《不做教書匠》這本書。每當讀到“做一名有上進感的教師”這章節時,心中激情萬分,感受頗深。
作為一線教師,每天被日常教學常規,瑣碎之事佔滿時間,每天都忙忙碌碌,但又不知道時間都去哪了?總是找不出時間來閱讀一本完整的書。
我們都知道,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把課堂這塊主陣地看好,教學質量也有保證了。對於一線教師來說,不單單是把握好課堂上的時間,更重要的就是課餘時間,也就是教師在課堂以外的時間——五個小時的“次陣地”時間。
課堂的主陣地要精彩,離不開課堂外的五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打底。那麼,只有把五個小時當主陣地的教師,才是真正有發展前途的教師,才是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教師。
一個注重自身發展的教師,一定不會讓寶貴的五個小時在不經意中流失,除去必要的輔導學生時間,批改作業時間,處理學校大會,小會的時間外,還有很多這樣零碎的時間,只有好好利用這樣的時間,做時間的主人,把這些零碎的時間利用在讀書上,讀相關專業知識方面的書,日積月累,你積累知識多了,才能更好的在課堂上展示你的魅力和才華。
一個老師只有把課堂之外的五個小時時間用好,一定能影響學生並實現教學相長。如果五個小時不夠,那麼不妨晚一點下班,或是早一點上班。對一個敬業的教師來說,下班的鈴聲響了,並不一定意味著工作的結束,那就晚一點下班。下班以外的時間做事,也許與報酬無關,與獎金無關,但也正因為如此,才更能看出一個教師對工作的態度,對教育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態度。
下班後的時間,一般都是屬於自己的私人時間,但若能利用好下班後的時間,終身學習,把工作和學習,當享受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如果想做一名有上進感的教師,那就像管老師那樣,利用好五個小時,利用好課堂以外的時間,做時間的主人。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範文2
“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活到老,學到老,養成良好的、持久的讀書習慣,才能讓不年輕的自己智慧迸發,情懷豁達。自己的精神生活會天天充滿陽光,並讓其學生受益終生。
本學期按照學校要求,讀了《不做教書匠》這本書,書中的好些故事並不陌生,回顧自己從教二十多年的經歷——認真備課、上課,對學生負責,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適當培養學生的人格。我以為做了一名不錯的教師。讀了這篇文章之後,才恍然大悟,我充其量只是一個“教書匠”。什麼是真正的教師。心靈的力量、情意的關懷、人格的薰染、文化的氣質、智慧的實踐。我,一個初中數學老師到底能具有哪幾條來完成這趟人生美好的精神之旅呢?怎樣才能做到“匠心非匠”呢?
一、在研題做題中不斷深化自己對初中數學的熱愛。
作為一個數學老師,解題研題能力是基本能力。面對一個新的數學題,首先自己應該興趣盎然,利用已有數學知識解決,才能引導學生做數學題的興趣。可以俯下身傾聽學生的解題思路,向學生投去讚許的目光,也可以虛心向解題能力強的老師,學生學習。以學習的姿態面對數學教學中遇到的新題,難題,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二、做一個具有心靈力量的數學老師。
在數學課堂上引導學生熱愛數學,實事求是,勇於探索。每個學生都應在數學學習上有所發展,有所進步。不同的學生在學習要求上可以不同,但不能放棄學習,放棄進步。能鼓勵表揚學生,更敢於管學生,批評學生,使學生能靜下心學習。在現實的妥協中堅守教育的理想信念。`
三、做一個具有情意關懷的數學老師。
要做一個內心細膩,情感豐富的人。每接一個班,每帶一批學生,就力爭和學生建立起初戀般的美好情感。真誠地表揚他們的進步,儘可能地鼓勵,幫助他們。
從今天開始,努力做一個更好的教師,做一個睿智的,平和的,博大的教師。努力做到“匠心非匠”。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範文3
讀完《不做教書匠》這本書,給了我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就如同在渺無天際的大海中找到了明燈,它讓我對自身從事的職業和自我發展的方向,有了一個更加清晰、準確的定位,讓我明白自己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將要從事一生的教育事業。
書中,用八個篇章為我們闡述了成功教師的八個目標:“做一個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個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個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個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個有奮鬥感的教師、做一個有親和感的教師和做一個有智慧感的教師”。作者管建剛校長在文章的撰寫中,可謂用心良苦,他將自己多年的教育感悟和盤托出,既有生動鮮活、原汁原味的教育軼事,又有意蘊豐贍、高度昇華的教育思想,文章的字裡行間閃爍著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光芒,流淌著對青年教師的殷切期盼。
一、盡職盡責是為人師表的“第一要務”
教育是一項培養人是事業,教師的工作是個良心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承擔好育人責任,作為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像一個人沒有了家庭責任感,這個家庭就不會幸福;一個人對工作沒有了責任感,他的人生就註定不會取得應有的成就一樣。一個教師要想成就自我,實現價值就必須有強烈的責任感,時時刻刻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責任”。
首先,要對自己負責任,就是要學習。對自己有責任感,就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升自身素質。“學不可以已”。朱永新教授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人的身體的發育有年齡限制,人的精神發育卻是一輩子的事,沒有到哪個年齡,精神就停止成長的事。教師應該走了一輩子精神發育的路,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未來的學生拋在後面,才不會被未來的學生稱為“老古董”。讀書,是精神一輩子修煉的需要;讀書,是教師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知識更新這麼快,如果不學習或不善於學習就會被淘汰。當課堂上我們對學生口裡說出來的新名詞一無所知時,當我們不小心把知識講錯了又要更正時,我們才知道自己知識的貧乏。教好小學也並非易事,我們的知識儲備還遠遠不夠。正如管建剛老師所說,讀書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既要系統地學習教育專著又要廣泛地涉獵,我們既要做“專家”又要做“雜家”,所謂“三分課內,七分課外”正是這個道理。書讀多了,眼界開闊了,文化底蘊深厚了,你在課堂上就會遊刃有餘,你的教育之路也會隨之寬廣起來。
其次,要對學生負責任,就是要博愛。最近,“最美的女教師”張麗莉的名字已經傳遍全國,她成為了影響一代教師的楷模。張麗莉老師在關鍵時刻捨生忘死救學生的壯舉是一種正義的衝動,形成於長年累月的行為習慣,源於她內心深處對學生的愛與責任。當然,現實中我們可能並不會有像張麗莉老師那樣捨身救人的機會,但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她的精神、她對學生的博愛。如何愛學生呢?“教育是朵帶笑的花”是書中一個讓我記憶猶新的章節,所有孩子都喜歡老師能把微笑掛在臉上。當我們能微笑著傾聽學生講述,微笑著讚許,微笑著撫摩孩子的頭,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無法比擬的快樂。反之如果老師板著一張嚴肅的臉,動不動就批評教育,那學生肯定是大氣不敢出,戰戰兢兢的坐在課堂裡。我對學生們微笑,學生們也對我會心的微笑。這樣以來,課堂氛圍輕鬆了,課還是這麼上,作業還是這麼佈置,但是教育效益卻提高了。
二、探索創新是專業發展的“第一動力”
教師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職業。加快專業成長是一個伴隨教師職業終生的課題。一個真正的教師,他對教育的認識,對教育規律的把握,對教育手段的運用,對教育現象的思考,對教育契機的捕捉,都有著極強的專業能力、素養和精神的要求,並且,所有這些都必須在教育實踐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才會產生實際的意義和價值。
一是要做一個善於反思的教師。我們不做沒有思想的教書匠。那思想從何而來?我認為思想是智慧的結晶,抑或說是智慧的積澱,而智慧的生成源於思考,所以你要想跳出教書匠的圈子,就必須學會反思,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不要把寶貴的時間耗費在堆積如山的作業上,不要把高耗低效地重複強說成責任心強的表現。我們要時刻靜下心來想想:自己的課堂是否有改進的空間?作業怎樣佈置能夠更加合理?學生在我的課堂上學習快樂嗎?他們做我的學生感到幸福嗎?孩子們為什麼會在這個地方出錯?當你腦子裡冒出這樣一個個問號的時候,你就已經開始邁步向前了,能走多遠取決於你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寫作。在管建剛老師看來,寫作是思想的磨刀石,是一趟深層的思考之旅,是教師是否具備思考力的外顯性標示。它能強迫人靜下心來把模糊變成清晰,破碎變得完整、零亂變得有條理,它促使人把觀點的表達得更科學更經得起推敲,這個過程成了一種吸收性極強的學習。
二是要做一個勇於探索的教師。教育實踐是教師成長的沃土,是教師施展教育才華、彙集教育智慧的戰場。做一名研究型教師是當前新課程背景下對教師提出的一項新要求。本學期,學校提出了“學生自主管理的”的課題,對我來說,又迎來了自我成長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實踐中,我是這樣做的。首先,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牢記自己的身份與責任。我們班是最棒的班級,在班裡,我是班裡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出了班,我就叫某某班,出了學校,我就叫某某學校,時刻記著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責任。這一點,每天中午都講,強化學生集體榮譽感。其次,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班級管理,要淡化我管管別人的意識,強化我為班級服務意識。見到廢紙雜物主動撿起,桌凳亂了主動擺齊,主動承擔擦黑板擦玻璃等事務,見到班裡不文明現象主動提醒……總之,做班級主人,操心班裡的事。最後,要讓學生學會自我教育,懂得欣賞別人。比如:每天在記事本上寫兩句話,今天我做了哪些不該做的事和明天我要做什麼?或者今天哪個地方進步了和明天我要做什麼?誇一誇自己的同桌,同組的同學,物品承包做得好的同學……從中發現別人的閃光點。
三、積極上進是自我成長的“第一狀態”
“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可以說就代表了他這個人。”積極的態度就有積極的富有意義的人生;消極的態度就只能收穫庸庸碌碌的無為人生。積極的人生態度,應該有著不願虛度此生、想要獲得人生價值體現的強烈願望,這樣的人是值得敬仰的。如何做一名積極上進的教師。
首先,不做機械重複的事,做出靈氣來。有位青年教師教兩個班級,教下來發現,一個班學得快樂卻紮實,一個班學得熱鬧卻浮躁,原因在哪裡呢?原來前一個班,班風比較沉穩,內斂,這位青年教師的教風比較活潑,於是學生激活了,學得開心有效。另一個班的班風比較活躍,再加老師又很開朗,整個課上熱鬧成一團,學生忘了自己是學生,必要的尊重老師,尊重課堂,尊重紀律,全丟了,熱鬧成浮躁,學習怎麼可能紮實?教師應該是善變的,不同的班級有著不同的班風,不同的班級有著不同的學習基礎,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性格,總之,教師面對的第一天的生活,每一個學生都是新的,都處在發展變化中,因此,教師要想“以不變應萬變”,教師要想“以一當十當百”,不僅不可能,而且會使自己陷入機械重複的困境,陷入沒有靈氣的平庸裡。
其次,不做不動腦子的事,做出思想來。比如備課,照著別人的抄一抄;比如上課,從來是一個模子,一個路子,沒過上三招,學生都知道下一個環節是什麼;比如教育學生,從來是採取最直接的、不經大腦思考的法子,至於這樣做有沒有成效,有怎樣的成效,又會有怎樣的負面效應,是從來不去思考的。如此做教師,怎麼會有“思想”?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時常聽到“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的時代呼喚。而在這個時代之聲的呼喚的背後,我相信,一定蘊藏著一場風雨,每一個青年教師,都應該為這呼喚後面的暴風雨做好積極的準備。
第三,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個性來。要讓學生有個性,教師必須有個性。我認為,教師的個性首先體現在他的教育教學上,在學校,教師和學生的交往,不是一般的交往,而是存在著教育教學的意義,這種意義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性的。在我看來,教師存在的特徵,首先是教育性,這種教育性無處不在,只不過是“顯”與“隱”之分,有效與無效之分,正面效應與負面效應之分,但它確實存在,不管你是否承認它,注意它。一個教師要做出屬於自己的風格與特質來,不做人云亦云的事。每一個教育教學的活動,都儘可能地策劃出自己的個性的影子,讓學生感覺新鮮,感覺這個老師身上有許多的意想不到的,許多的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這種教育個性是充滿活力的,是張揚著一種智慧的,一個老師,就應該朝著這樣的方向去努力。
最後,我以管校長的一段話結束。“我們要使教育人生充滿快樂,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樂起來;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樂起來,你就一定要投入與付出。”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向著不做教師匠的目標進軍吧!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範文4
最近,我一直在讀《不做教書匠》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管建剛。起初是被它的書名說吸引。
本書作者管建剛是一位特殊的教師。他用對聯來談論他自己“病重一年,休養兩年,經商三年,農村八年。七代耕田,八面無書,九九冬,十年板凳。”也許正是這種獨特的人生經歷使管老師成為一位獨特的老師。
當然,我喜歡讀這本書,不僅因為管老師這份與眾不同,更因為這本書的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發。結合我自己的工作經驗,我有了更多的新見解。
舉其中一個例子——“教育,從小做起”,我也有同感。它說:只有那些願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那些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就是由無數小事結合而成的嗎?
的確,作為老師,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需要花很多時間做的都是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例如:早上到學校,進了班,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在這裡,如果沒有人,是什麼原因?誰沒有完成作業?為什麼?學生們在課間休息時吵架,不得不調解等等。雖然這些都是小事,但是這些小事是我們老師的日常工作,透過這些小事來教育學生,是我們的工作。
這本書還講述了一個哲學家的故事,他讓他的門徒去麥田裡摘最大的麥穗,條件是沒有人能回來。因此,當哲學家們說“時間到了”時,很多門徒都空手而歸。
因為他們總是在比較,總是認為前方有很多的機會,沒有必要過早的做出決定,所以一次又一次的錯過了機會。直到那時,門徒們才突然意識到,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麥子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你面前的那粒拿在手裡。
這個故事的重點是,不管你喜不喜歡,不管你想不想做,不管它離你的期望有多遠,既然你已經在做了,你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進去。讀到這裡,我也有些慶幸,慶幸的是,我是一個牽著麥子的手,踏實的工作,踏實的管理自己的生活。只有珍惜現在才不會抱怨,才會感到幸福。
隨著我閱讀深入,我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觀點,那就是要求老師用心做事。《不做教書匠》意味著心中要有教育的終極目標。
最後,我想說,面對成長中的孩子,我們應該更寬容,更愛他們。我們不僅要關注他們的知識儲備,還要引導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不要做教書匠,要做一個辛勤的園丁!我相信,在教育的過程中,孩子們就像一朵朵鮮花,即使經過風雨,也會有一天盛開,讓我們期待著春天的到來!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範文5
最近讀了一本好書——管建剛著的《不做教書匠》,感慨頗多。這部書裡的每一篇文章宛如一道道漣漪,盪滌著我們混沌的心靈;又像一聲聲響鼓,敲響著我們沉睡的心靈;如同一級級臺階,拾級而上,步入教育人生的精神頂峰。
初讀《不做教書匠》之時,驀然發現自己原來是個徹徹底底的教書匠,讀完此書,心中的很多困惑都煙消雲散。面對以後的教育人生,眼前豁然開朗了,心中也有了方向,深刻領悟到了:人生很精彩,教育能出彩的真諦。
閱讀《不做教書匠》,我懂得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應當具有親和感。蘇霍姆林斯基看到摘花的小女孩,不是批評教育,而是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送給誰?能告訴我嗎?小女孩回答說:給生病的奶奶看,看過之後,我就把花送回來。多麼純真的孩子啊!有的時候,面對犯錯誤的孩子,不要急於批評,耐心的瞭解真相,你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如果我們用心去關愛學生,收穫的不僅僅是講臺上那一束束美麗的花,耳旁那一聲聲清脆的老師,您好更多的,是一種為人師的幸福與自豪。
書中說年輕的教師從事教育大致有三種態度:第一種態度,把教育的事當作學校的事來做。學校佈置的工作,視之為包袱,能把事情應付過去就行了。第二種態度,把學校的事當作自家的事來做。這類老師工作很辛苦,他們只知道幹,幹,幹,但不去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思考,不知道教育人生的真義在哪兒。第三種態度,把自己的事當作教育的事來做。這類教師有了明晰的教育人生方向,所做的一切有意義的活動就是教育的活動、教育的意義。
他們的生活狀態已經和教育密不可分,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教師專業發展的美好明天。怎樣成為第三類教師,書中給我們提了幾點建議:不做機械重複的事,做出靈氣來;不做不動腦子的事,做出思想來;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個性來;不做應付檢查的事,做出實效來。讓我們朝著第三類教師努力奮鬥吧!
一本書,就是一面鏡子。《不做教書匠》就是我們大家的一面鏡子。當我們在教育的十字路口徘徊時,別忘了捧起它;當我們在教育的道路上迷失時,別忘了照照它。它會給我們一種力量,一種使我們勇往直前的力量,讓我們帶著這種力量奮勇直前吧!
最後,我想用管老師在《不做教書匠》裡的一段話結束自己的感想。教育的幸福即人的幸福,教育的幸福是雙向的。當學生感到幸福的時候,你將感到幸福;當學生感到幸福的時候,你的幸福將是幾十個學生的幸福的總和。用心去做,教育原來可以這麼有滋有味,讓我們從今天開始,用心體會,你會發現幸福就在我身邊。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範文6
“教書匠”這個詞是對教師的貶稱,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是在上學的時候,有位老師向我們解釋道:教書匠就是不讀書,不思考,機械性的重複同樣的教育工作的人,不能稱為教師,只能是匠人。
在假期看了《不做教書匠》這本書時,書中給青年教師的7條真誠建議,使我受益匪淺。
一、做有目標感的教師
做教師,就是做學問,想從學問裡去找“黃金屋”,是一種錯誤的想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古訓,絕不是真的叫你到書中去搜尋“黃金”,而是從中找到像金子一樣珍貴的精神世界。做教師就是做學問,就是從學問中感受生活的快樂,教育的幸福,人生價值的輕舞飛揚。人生最糟糕的境遇是,在沒有答案的選擇中永遠地迷失,在沒有答案的選擇中不斷的消耗。當你心無旁騖地工作時,工作的樂趣也就離你不遠了,機會和賞識也離你不遠了,人生的精彩也離你不遠了,即便你還是沒有機會走向你夢想的那條道路,但那個時候,你一定恍然大悟,先人把教育喻為“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並非是無病呻吟的讚譽。
二、做有約束感的教師
作為教師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對自己各方面要嚴格要求,一舉一動將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這正是身教的作用。面對於學生犯的錯,我們要約束自己的情緒,寬容他所犯的錯,幫他分析犯錯的原因,幫他改正錯誤,以後不再犯類似的錯,而不是指責他的錯誤。
三、做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
青年教師要有責任感,有責任感的人才是值得信賴的人。人,也只有有了責任感,才會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最有成就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而往往是那些有一股“傻勁”的人。這“傻勁”就是執著,對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執著,向理想和信念指引的方向排除萬難,付出最大努力。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對自己有責任感,最重要的行動是珍惜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對自己有責任感,就要對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規劃。
四、做有積極感的教師
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可以說就代表了這個人。積極的態度就有積極的富有意義的人生;消極的態度就只能收穫庸庸碌碌的無為人生。積極的人生態度,應該有著不願虛度此生、想要獲得人生價值體現的強烈願望,這樣的人是值得敬仰的。如果願意奮鬥,那麼從此刻起你不妨這樣積極地做教育:
1、不做機械重複的事,做出靈氣來。
2、不做不動腦子的事,做出思想來。
3、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個性來。
4、不做應付檢查的事,做出實效來。
五、做有學力感的教師
書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有個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廠找到份工作,報酬不錯,工作條件也好,他很珍惜,下決心好好幹。第一天,老闆給他一把利斧,並給他劃定了伐木範圍。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樹。老闆說:“不錯,就這麼幹!”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幹得更加起勁,但是他只砍了15棵樹;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隻砍了10棵。工人覺得很慚愧,跑到老闆那兒道歉,說自己也不知道怎麼了,好像力氣越來越小了。老闆問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麼時候?”“磨斧了?”工人詫異地說:“我天天忙著砍樹,哪裡有工夫磨斧子!”那個工人感覺砍樹吃力的時候,該想到去磨斧子。同樣,當我們做教育覺得吃力時,就該想到要充電,而不是一味抱怨教育要求高。教師充電、磨刀,讀書是最好方式。
教育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都認為自己不缺理念,他們知道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知道平等民主與尊重,知道個性化解讀,他們以為知道這些就是有了先進理念,可是實施起來卻困難重重。朱永新教授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人的身體的發育有年齡限制,人的精神發育卻是一輩子的事,沒有到哪個年齡,精神就停止成長的事。教師應該走了一輩子精神發育的路,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未來的學生拋在後面,才不會被未來的學生稱為“老古董”。讀書,是精神一輩子修煉的需要;讀書,是教師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
教師來說,讀書就是練內功,這個功不是靠給的,是靠自己修煉出來的。只有修煉出屬於自己的、從自己心靈深處滋生出來的、與自己渾然一體的理念,那麼,你的所有的教育教學行為,都將是別人羨慕得想模仿和借鑑的方式方法。
六、做一名有專業感的教師
職業的專業形象不是由職業本身賦予,它是由一群具有專業水準的工作著的人賦予的。一個人,不是有了知識就能做好一名教師。一個真正的教師,他對教育的認識,對教育規律的把握,對教育手段的運用,對教育現象的思考,對教育契機的捕捉,都有著極強的專業能力、素養和精神的要求,並且,所有這些都必須在教育實踐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才會產生實際的意義和價值。
任何職業,只有首先被其從業者看重,才能引起別人的重視。當所有的教師都把教育看得足夠尊嚴的時候,當所有教師都把它當作生命一樣神聖守候的時候,別人就不能不對它肅然起敬。堅信,一個人只要理想之光不滅,就一定能朝著教育的理想境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