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讀後感

長恨歌讀後感

  《長恨歌》是中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是其代表作之一,作於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下面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長恨歌》讀後感,歡迎閱讀。

  《長恨歌》讀後感1

  《長恨歌》這首詩是作者和朋友一起遊覽仙遊時而作。古今中外,談到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時,心中難免有些感嘆。在這個時候作者官任縣令,對自己的理想和未來充滿了抱負,正是春風得意時,他的思想“兼濟天下”則成為了主導地位,和杜甫詩歌有一脈這承,他認為詩歌應該干預社會,干預政治,主張“文章和為時而著,歌詩和為事而作。”當時作者以前年過中旬,作品中形成了諷刺風格。作品都是以民眾民生為題材,融入了一定的政治色彩的諷喻傾向性。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是以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為題材,透過寫實與浪漫主義的幻想手法,寫出了自己對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對他現實遭遇的的同情和忠貞、專一愛情的褒揚。

  本文以《長恨歌》為題目的原因是因為唐玄宗重色傾國,他製造了安史之亂,安使之亂給人民帶來了無法彌補的苦難,得到了人民的憤恨,但是對愛情的痴情,專一所導致的愛情悲劇,自古以來,英雄和美女有很大關聯,何況一個現實的當局者。所以作者寫這首詩歌時的思想是雙面的,既有對現實的批判、諷喻,又有對唐明皇愛情悲劇的同情。

  《長恨歌》前半部分採用了寫實手法,諷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誤國,開頭第一句就說明了這個觀點,為下文做了鋪墊,在到“楊貴妃”的君王側,在到“從此君王不早朝,為安史之亂的發生埋下了伏筆,從而可以看出安史之亂的必然性。這裡作者對唐明皇給予了極大的批判。在作者在創作這首詩歌的同時,對唐明皇的愛情悲劇充滿同情以及他對愛情專一大加褒揚。是誰種下的種子,誰就是承擔自己所造成的後果。現實就是給予他的報應,長恨歌的正文在後半部分,作者寫唐明皇在賜死楊貴妃之時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的痛苦。

  以愛情悲劇為線索,寫出了自己對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他對現實遭遇的同情和忠貞、專一愛情的褒揚。

  《長恨歌》讀後感2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落葉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吹落的梧桐葉,勾起綿綿長恨。

  一個是重色輕國的君王,一個是嬌媚恃寵的妃子。雲鬢花顏,芙蓉暖帳,曾經鑄就了一段刻骨銘心的不倫之戀。自古君王迷色誤國,愛江山更愛美人,只可惜李隆基生不逢時,安史之亂,六軍不發,君臣出逃,情急之下,只有以楊貴妃的死換得蒼生性命。西南路上,悲涼秋景,馬嵬坡生死離別,無邊落木蕭蕭下,香銷玉隕。

  長恨啊!為國之君,身不由己,不忍割愛卻又欲救不得,“血淚相和流”是那沒完沒了的恨。蜀地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後睹物思人,白日傷情夜難眠,朝思暮想不復返。纏綿悱惻的思念之情,蕩氣迴腸。真切的酸楚愁慘,夢中的“悠悠生死別經年”是那動人心魄的恨。

  行宮月色,夜雨鈴聲,蕭條衰敗,落葉有情。上天入地,蓬萊仙境,含情凝睇,梨花帶雨。拖物寄詞,重申前誓,七七相會,比翼連枝,此情此恨,了無絕期。

  曾經甜蜜的愛情如流星,閃過瞬間的美麗。吹落的梧桐葉,從高高的枝頭掉下。從枝頭到樹根,從完美到毀滅。也許李隆基本不該為大唐天子。一個貧民百姓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白頭偕老,又有誰會橫加阻攔呢?或者李隆基不是貪圖享受的酒色之徒,楊貴妃也不是個好玩的女子,又哪裡會有六軍不發,馬前死呢?既然是一國之君,就要以江山為重,社稷為大,否則到頭來只會陪了夫人又折兵。

  其實,身為天子也有致命的無奈與遺憾。江山,美人不可兼得,成全了一面總還有另一面讓自己心痛啊!

  落葉梧桐,此情難了,此恨難消。

  《長恨歌》讀後感3

  情感,是每一個人急需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從亙古就一直延伸至現在,基本上所有人就是因為情感而發生變化,好壞之間雜夾著情感,有的人深陷情感,無法澄清理性,或許下面提出的文章,會給我們一點啟示。

  《長恨歌》出自白居易筆下,描寫著一段傳奇而又有著無限傷感的悲劇愛情,是一篇敘事詩歌,所謂這段“傳奇的愛情”的主人公不簡單,是當時的唐玄宗和四大美女楊貴妃。詩中前幾處就描寫到楊貴妃的美貌,最有名的一句就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言色”。只是笑,就如此多嬌。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有哪個男子不動心的?唐玄宗也不例外,立馬封楊玉環為“貴妃”,所以叫楊貴妃。從此以後,唐玄宗連工作也不做了,天天娛樂。朝廷日益昏庸,民不聊生,於是爆發出歷史聞名的——安史之亂。戰亂的鼓聲打破了宮廷的霓裳羽衣曲,皇帝不得不帶著楊貴妃和大臣潛逃,然而守護皇帝的將士執意要殺害楊貴妃,因為是這個貴妃害的`國家不得安寧嘛,所以唐玄宗痛心把楊貴妃殺害。當楊貴妃嚥下最後一口氣時,南方的荔枝來了,(楊貴妃喜歡吃荔枝)留下了無限傷感……

  從此唐玄宗想著楊貴妃,積鬱成疾,最終也落到一個孤苦伶仃的悲慘結局。從這裡,相信許多人已經有點同情這對特殊的情人了,這是一個悲劇的愛情,紅顏薄命啊!許多君王都是因為美人而把江山丟盡,何況唐玄宗,深陷於情感之中,無法自拔。更重要的是楊貴妃一下子享受盡人生的榮華富貴,人一旦享受如此高的待遇,換做是我,都不想丟開這些財寶啊!但正是這些財寶,才使得人性進一步迷茫,進一步貪婪,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我把人生的前端比喻成一個走在懸崖峭壁上的小路,人必定要經過這條小路,不斷進取的前進,把小路開闢成陽光大道。然而一路上必定險惡,有許多誘惑,一旦被誘惑,就像唐玄宗和楊貴妃,一下子跌入無窮的深淵,無法回到之前的道路,只能一點一點的被消逝,結局也是如此悲慘,遺臭千古。就說最近,現在許多人也是因為情感紛爭而犯罪,比如南平的小學生流血案件等,許多都是處理不好情感的問題而導致,這首歌雖然是個悲劇,但我們要從悲劇中瞭解到它中間的內涵。

  白居易如果只寫到這,這首詩就不可能名垂青史了。筆鋒一轉,於是虛構出一段楊貴妃死後更加悽美的故事:話說楊貴妃死後,唐玄宗日益消沉,找了一個道士,想把自己的哀思轉達給楊貴妃,沒想楊貴妃成為了仙子。一聽到是唐玄宗的使者,立刻熱淚盈眶,把自己的金釵交給道士轉交唐玄宗,以表舊情。人鬼情未了,兩個人是情深深雨濛濛啊!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就是愛的最高境界,是一種堅貞、執著的愛。現在社會有多少人能夠像唐玄宗和楊貴妃如此,能互相瞭解對方的心呢?有些人是為了某種利益而戀愛,也有的看到對方美貌而戀愛,這算是愛情嗎?這只是利益愛情。

  愛,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然而這愛,也是情感,不能過度,過度等於溺愛,深陷於情感之中,我們便會找不到人生的“中”,要澄清我們的情感,澄清我們的人生,正確面對自己的情感,這是我們每個人應當記住的最為根本的道理!

  再來,《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以月亮來表達自己對家人、對妻子、對親人的思念,相對白居易筆下轟轟烈烈的愛情,顯得更加溫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思念家庭的情感,人到異鄉,晚上,在寧靜的河邊見到一輪皎潔的月亮,我們都會想念自己的家人,這也是一種愛,愛其實就在生活每一個角落,每一種愛都有它的特點,都有一個故事。

  我們對情感,不能把它看得太重,無法自拔,而是要澄清自己的情感,比如唐玄宗,天天糾結在對楊貴妃的思念,導致整個人神魂顛倒,這個就可怕了。但我們也要有適當的情感,人沒有情感還是人嗎?但情感是要自然地抒發,適當的調節,比如《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融入自然的情感顯得更加和諧,而不是像唐玄宗不能自拔,對情感要有一個清明的理性和認識。

  情感,就是如此,澄清我們的情感,也是人生要學的一件極為重大的事,我們不應當再響起第二首《長恨歌》。愛、情感,正如《長恨歌》的最後一句一樣——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