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建設》的閱讀題及答案

《海綿城市建設》的閱讀題及答案

  (二)實用類文字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材料一:

  1978年之前,中國的城市建設相當緩慢,改革開放後,經過20年的經濟建設,中國城市化率從17.92%增長到1998年的30.42%,迄今已達58.52%。“現在看來,這段城市化程序是有點粗放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鎮水務與工程分院副總工程師任希巖說,“在我國近三十年的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大部分城市將注意力集中於土地快速開發上,並沒有科學地關注城市生態空間的重要作用。”過度關注地上發展,選擇性地忽視城市和自然融合的機理,由此帶來的諸多城市問題,正在城市規模擴張的催化下愈演愈烈,城市內澇就是其一。相比於原生態的空間,城市創造了一種新的水文環境,打亂了原有的蓄水排洪模式。瀝青和混凝土取代了土壤,建築物取代了樹木,匯水區和雨水管道取代了自然流域。雨水無法被吸收、蓄積,按照“水走故道”的規律,沿著一定的豎向條件從高至低流動,被淹沒的馬路實際上是被當作了原始的行洪通道。

  (摘編自李明子《“危險城市”的自救》,《中國新聞週刊》總第862期)

  材料二:

  近日持續的極端天氣讓我國多個城市出現內澇災害:成都城區多處積水,市民出行困難;南京也開啟“看海”模式,部分路段交通癱瘓;廣州受颱風“艾雲尼”影響,積水引起市民觸電致死的傷害性事件,引發社會強烈關注。不可否認,極端天氣增加,尤其是極端降水事件頻發是目前全世界共同面對的難題,尤其在特大型城市,在“熱島效應”①、“雨島效應”②的催化下,小範圍、高強度的區域性暴雨時有發生,容易造成內澇災害。但是回看我們的城市:在城市化面積迅速增加的同時,大量的城市設施建設卻導致硬地面積增大,阻礙了雨水下滲過程,形成了地表徑流並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大。同時,在匯流過程中,大部分地表徑流透過排水管網彙集到河道,使位於河流下游的城市排澇壓力 陡增。此外,城市地下空間大範圍、高密度的開發利用,如停車場、地鐵、下穿隧道等,會導致排水系統形成“盲點”,從而暴發形成內澇。

  (摘編自李倩薇等《問診城市內澇》,《瞭望》

  ①熱島效應:指的是由於建築群密集,柏油路、水泥路面吸熱率大、比熱容小,城市地區升溫較快,氣溫普遍高於周圍郊區的現象。

  ②雨島效應:指的是由於空氣迴圈不暢,空調、汽車尾氣等熱量超常排放,城市上空形成熱氣流並導致降水的現象。

  材料三:

  海綿城市是指城 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能夠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海綿城市的建設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對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流、湖泊、溼地、坑塘、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留有足夠涵養水源、應對較大強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溼地,維持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特徵;二是生態恢復和修復:對在傳統粗放式城市建設模式下已經受到破壞的水體和其他自然環境,運用生態的手段進行恢復和修復,並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空間;三是低影響開發:按照對城市生態環境影響最低的開發建設理念,合理控制開發強度,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積比例,同時根據需求適當開挖河湖溝渠、增加水域面積,促進雨水的積存、滲透和淨化。

  (摘編自《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4.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過度重視土地的快速開發,而對城市生態空間功能缺乏科學的關注,是我國快速城市化過程中許多城市的通病,衍生了城市內澇等問題。

  B.全世界都在面對極端天氣增加的考驗,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由於“熱島效應”和“雨島效應”,導致極端降水事件頻發,進而引發內澇災害。

  C.城市設施建設中出現的大量硬地使得城市內澇的風險大大增加,因為在地表流動而無法快速下滲的雨水在短時間內匯聚形成了大量地表徑流。

  D.相比傳統粗放式的城市建設模式,海綿城市的建設和自然融合,重視對原有生態環境的保護、恢復和修復,控制開發強度,降低開發影響。

  5.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程序明顯加快,但同時也出現了城市內澇等諸多城市問題,這說明了城市建設不能盲目追求速度。

  B.導致城市內澇的原因複雜多樣,遭遇極端降水事件時,硬地面積大、地下空間開發過度、位於河流下游的城市內澇暴發的風險極大。

  C.海綿城市在建設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生態系統,也就是在儘可能地維持原有的水文環境,從而不改變原有的蓄水排洪模式。

  D.海綿城市迴圈利用雨水資源,重視城市生態空間的作用,這種可持續發展、與自然融合的做法正是尊重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的體現。

  6.請根據以上三則材料,分析建設海綿城市對治理城市內澇的作用。(6分)

  試題答案:

  4.答案:B。

  材料二中指出:“熱島效應”和“雨島效應”是催化了“小範圍、高強度的區域性暴雨”這種極端降水事件,但沒有說這就是“極端降水事件頻發”的原因。

  5.答案:C。

  材料一提到“城市創造了一種新的水文環境……被淹沒的馬路實際上是被當作了原始的行洪通道,原有的蓄水排洪模式則被打亂”,而材料三提到海綿城市“維持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特徵”,還會“根據需求適當開挖河湖溝渠、增加水域面積,促進雨水的積存、滲透和淨化”,可見並非“不改變原有的蓄水排洪模式”。

  6.①海綿城市注重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空間,增加水域面積等手段可以降低建築群密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熱島效應和雨島效應,減少極端降雨事件。

  ②海綿城市在建設過程中保護、恢復和修復生態系統,降低對原有的水文環境的改變,還適當地增加水域面積,能夠使雨水“水走故道”,儘快被自然生態環境吸收、蓄積。

  ③海綿城市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和城市不透水面積比例,提高雨水下滲的速度,能夠減少地表徑流和排水系統盲點,降低內澇風險。[來源:Zxxk.Com]

  《海綿城市建設》閱讀題及答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