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年將愛國之心轉化為求真之志》的閱讀題及答案
《張岱年將愛國之心轉化為求真之志》的閱讀題及答案
試題內容: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問題。
張岱年:將愛國之心轉化為求真之志李存山張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國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1995年,86歲高齡的張岱年憶起一生中幾個難忘的“第一次”時說:“最有意義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聽到日本投降的訊息……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樂的第一次。”
一個在書齋和講堂度過一生的哲學家,為什麼在晚年還如此欣慰地憶起聽到抗戰勝利訊息的那一天?因為這其中包含著諸多親歷的苦難和辛酸,包含著對抗戰勝利的殷切期盼,包含著對中華民族復興的深厚情感和堅定信念。張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說:“我少年時期,對於民族危機感受極深,痛感國恥的嚴重,於是萌發了愛國之心,喚起了愛國主義的情感。深知救國必須有知,於是確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熱誠。自審沒有從事政治活動的才能,於是走上了學術救國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張岱年始終把對哲學理論、中國哲學史和文化問題的研究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聯絡在一起。
20世紀30年代,張岱年發表多篇哲學論文。1933年,他在《大公報》上發表《論外界的實在》,用經驗證明和邏輯分析的方法來論證“新唯物論”(辯證唯物論)的一個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觀實在性。當時,日本的鐵蹄已迫近到平津城下。張岱年的哲學論文正是在國難深重的關頭,把“求真之誠”與堅定中華民族抵抗侵略的信念聯絡在一起。
1935年,《國聞週報》分兩期連載張岱年的《論現在中國所需要的哲學》。他在文中說:“中國民族現值生死存亡之機,應付此種危難,必要有一種勇猛宏毅能應付危機的哲學。”“惟有賴文化之再生,然後中華民族才能復興。”“中國若不能創造出一種新哲學,則民族再興只是空談。”張岱年厚重的歷史使命感躍然紙上。
1937年7月29日,日軍入侵北平。清華師生紛紛離校,張岱年與學校失去聯絡,未能隨校南行,滯留北平。雖然時局動盪,生活艱辛,但張岱年和滯留北平的一些學者抱定一個信念:不與敵偽合作,不到偽北大和偽師大去教書。
張岱年後來回憶:“我當時想,今日固然是國家艱難之秋,實亦民族中興之機,個人不應頹唐喪氣,因此勤力攻讀,專心撰述,以期有補於來日。”他為什麼懷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堅定的勝利信念?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對“自強不息”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深切的理解。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張岱年認為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滅亡,中國抗戰勝利在望。於是,他動筆撰寫其在哲學理論上的專著《天人新論》,意為“將欲窮究天人之故,暢發體用之蘊,以繼往哲,以開新風”。此專著原計劃寫“方法論”“知論”“天論”和“人論”四部分,意在“窮究天人之故,暢發體用之蘊,以繼往哲,以開新風”,但到抗戰勝利,終因“亂世治學”“生事頗窘”,僅寫成《哲學思維論》《事理論》《知實論》和《品德論》四部論稿,後又以《天人簡論》來簡述其歷年致思的哲學要旨。
1943年,張岱年會晤私立中國大學校長何其鞏。何其鞏得知張岱年著有《中國哲學大綱》,恐他在戰亂中遺失,建議其到中國大學講課,藉此將《大綱》印為講義。張岱年欣然同意,《大綱》作為講義第一次排印。此書歷經坎坷,先後以“宇同”和“張岱年”的署名公開出版。後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國哲學、史學科的代表性著作。
張岱年在抗戰時期寫有一首新詩,詩中說:“東南起太平洋之濱,西北越崑崙山之巔,吾族經營此大地,已逾五千年。我們創造了崇高的偉大文明,我們從來有光輝的革命傳統。我們的成就是人類的光榮,我們的努力將永久延續以至於無窮。我們的理想是世界大同,我們的願望是永久和平。然而我們的疆土與文明不容許任何侵犯,我們誓以神聖的血液為之作干城。偉大的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一位哲學家在抗戰的艱難歲月中寫出這樣的詩句,可想而知,他抱定必勝的信念。因而,當他聽到抗戰勝利的訊息必定歡欣鼓舞,以至日本投降日成為他一生中最快樂的一天。
(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張岱年一生中最難忘的“感到最大快樂的第一次”是聽到抗戰勝利的訊息,直到晚年,他回憶起這個“第一次”,仍會生起欣慰之感。
B.張岱年走上學術道路,進行學術研究,出發點是為了救國。終其一生,他的學術研究始終沒有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脫離過。
C.張岱年滿懷愛國主義情感,對於民族危機感受極深,他認為,有了勇猛宏毅能應付危機的哲學,就能夠拯救中華民族。
D.北平淪陷期間,張岱年儘管生活艱辛,但毫不頹唐喪氣,反倒更加勤力攻讀,專心撰述,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深刻理解。
E.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讓張岱年看到了抗戰勝利的曙光,抗戰勝利後,他開始撰寫自己的哲學理論專著,意欲開創新的社會風氣。
(2)張岱年的愛國主義情感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材料具體分析。
(3)文章結尾引用了張岱年的一首詩,這首詩表達了張岱年的什麼思想?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請結合文章內容具體分析。
(4)張岱年認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靠的是什麼?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請結合材料說明理由。
試題答案:
12.【答案】(1)BD
(2)①學術救國。張岱年深知救國必須有知,於是確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熱誠,走上了學術救國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張岱年始終把對哲學理論、中國哲學史和文化問題的研究同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聯絡在一起。②銘記勝利歷史。張岱年歡欣鼓舞於聽到抗戰勝利的訊息,並把“1945年8月15日聽到日本投降的訊息”看作生命中“最有意義的第一次”。③不與敵偽合作。北平淪陷期間,張岱年滯留北平,雖然時局動盪,生活艱辛,但他抱定一個信念:不與敵偽合作,不到偽北大和偽師大去教書。
(3)思想:詩歌表達了張岱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戰到底、復興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感。作用:①直接引用張岱年創作的詩歌,能夠更加真實而具體地展示他的愛國主義情懷,便於讀者更好地瞭解他學術救國的思想出發點;②照應文章開頭,點明張岱年把“1945年8月15日聽到日本投降的訊息”看作生命中“最有意義的第一次”的'內在原因。文章前後呼應,結構嚴謹。
(4)①張岱年認為,“惟有賴文化之再生,然後中華民族才能復興”。中華民族走向復興依靠的應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新生。②同意。理由:中華文化中有“自強不息”等優秀傳統文化因子。日寇大舉入侵,國難深重的關頭,中國人民能夠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堅定的勝利信念,艱苦卓絕,堅持抗戰,最終贏得勝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對“自強不息”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已有五千年曆史的中華民族創造了崇高的偉大文明,中華燦爛的文化是人類的光榮,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力量源泉。中華民族走向復興依靠的也必然應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新生。
【解析】(1)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能力。A“一生中最難忘”的說法有失嚴謹,由原文“86歲高齡的張岱年憶起一生中幾個難忘的‘第一次’時說”可知,抗戰勝利是他難忘的“第一次”之一,但是否是“最難忘的”文中沒有提及。C“有了……,就能夠……”表述過於絕對。由原文“中國民族現值生死存亡之際,應付此種危難,必要有一種勇猛宏毅能應付危機的哲學 ”可知,“勇猛宏毅能應付危機的哲學”對拯救中華民族而言,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E“抗戰勝利後,他開始撰寫自己的哲學理論專著,意欲開創新的社會風氣”表述錯誤,原文說張岱年的哲學理論專著的撰寫始於太平洋戰爭爆發的1941年。所以答案是BD。
(2)本題考查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審題中抓住“愛國主義情感”,答題時一定要結合原文來分析。文章開頭就交代他把“1945年8月15日聽到日本投降的訊息”看作生命中“最有意義的第一次”,可以概括出銘記勝利歷史。全文都在講他用學術尋求救國之道。倒數第二段講述他不與敵偽合作。
(3)本題考查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的能力。思想可以從詩句的內容主旨入手,表達了張岱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戰到底、復興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感。作用可以從結構的作用、內容的作用及對人物情感的作用,以此來突出張岱年的愛國情懷。
(4)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能力。先從文中找到指定資訊,然後表明觀點,再結合課文說明理由。可以在第四段中找到他的觀點,“惟有賴文化之再生,然後中華民族才能復興”。結合全文再做具體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