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的讀後感(通用12篇)

《語文課程標準》的讀後感(通用12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課程標準》的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課程標準》的讀後感 篇1

  在這個假期中,我學習了《語文課程標準》及其解析,對語文課標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透過學習《新課標》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認識到小學語文,學習新課標,收穫豐厚,感觸很多,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

  《語文課程標準》讓我認識到,語文教育的目標不是單一的,不是讓學生認幾個詞、背幾句話、寫幾篇文章就夠了的,作文教師,我們要透過語文課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如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我們不能僅僅從應試的角度培養學生,只要求學生考試拿高分、取得好成績,還要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具備把語文很好地應用到生活的能力,從語文學習的角度全面提高學生的自身素養。

  其次,新《語文課程標準》更加註重了學生的主體性。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語文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當然,在準備課程時教師要用心、用感情解讀課文,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質兼美,意蘊深遠,作為語文老師,首當應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字及文字後面的作者認真對話,靜心凝神地加以研讀。但這並不意味著語文教學是教師講述教師本文的讀書心得,甚至是教師故弄玄虛的賣弄,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師吃透文字的目的是知道哪一點是讀者真正感興趣的,哪一點是值得學生仔細品味的,從而提出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新《語文課程標準》也告訴了我們,要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只有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悟出課文的精髓所在,才能形成學生的自我教育途徑。

  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教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這就要求教師所設計的問題還要具有一定的包容度和思考力。中說道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在閱讀教學中,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字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於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不必要設定單一的、唯一的正確答案,教學時少問“是什麼”,多問“為什麼”。總之,語文課堂的問題設計應立足在積澱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上,透過問題引導學生去揣摩字詞含義,去探究文章主旨,去發現語言材料運用規律,去鑑賞作品的表達技巧,去感悟作品所蘊含的情與理。課堂上多去探討這類有語文價值的問題,學生的語文素養自然會提高,學生的能力也自然得到了培養。且對於問題的答案,教師不應只設置一種標準答案,要有一定的藝術與技巧,杜絕形式主義的問答,鼓勵學生自主探究,鼓勵答案“多元化”,達到“百花齊放”的效果。

  還有,我也認識到,語文的教學所設定的目標和問題不能單一要盡力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既然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那麼教師就應當盡最大的努力讓班中的學生全部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讓班中的學生都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都能透過課堂提高語文素養。所以教師在提問時也要以學生為主體,要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使之適合學生。問題太簡單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問題太難,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所設計的問題要與學生的水平相符合。這樣,老師所設計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與熱愛,讓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當然在教學目標的設定與學習的評價方式上,我們也應當採取分層教學的方式,在新《語文課程標準》中針對學習目標的設定不光分為寫作、閱讀、識字等幾個方面,在幾個方面之下還有不同層次的要求,這也讓我意識到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特別的,由於學生基礎的差異和水平的不同,在學習中對其的要求也應不同。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也應注重學生的差異性。

  此外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最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俗話說:"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這句話告訴了我們方法其實比知識更重要。學生如果只是學會了某個知識,那麼學生所掌握的也只是教師教授的那部分,並不能舉一反三,沒有學會學習。但如果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適當傳授一些學習方法,將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學生掌握了方法,也就能利用方法更快樂,更有效地去獲取知識。巴金有句話說得好: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學成功的一半,如果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就會自主地、積極地學習,而不是在教師和家長的監督與逼迫下被動學習,學習的效率也會大為提高。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和班主任,我意識到我應當從現在起,發現學生學習習慣上所欠缺的地方,並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加以灌輸,把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納入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中,讓學生在我的潛移默化之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當然,習慣來自於堅持,要想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必須細心培養並持之以恆,直到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的讀後感 篇2

  寒假期間,我和同事認真閱讀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和語文課程標準研製組共同編寫的《全日制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感觸頗深。

  解讀的序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王湛親自撰寫,題目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體系》,它從五個方面詳盡地闡述體系如何建立的問題。我認真地讀了幾遍序言,感受到了教育部對基礎教育的重視程度,我認為,領導的重視是課程改革成功的前提。

  一、領導重視

  正如王湛副部長所說,教育部正是想透過語文課程的改革,來建立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瞧,領導的決心有多大。那麼我們這些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就更加要有決心,搞好小學基礎教育,讓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當代昭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

  二、目標明確,標準詳盡

  對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的制訂解說,《解讀》用詞準確無誤,同時,不難看出,它具有超前意識,時代感強的特點,我把它的六個方面的實質簡單的概括為:改革就是在有針對性和講究實效性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教師應注重評價的功能,學校應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

  在制訂各專案標的過程中,標準力求站在高處,把握大局,建立一個總的目標性綱領。在具體實施目標的過程中,《解讀》又制訂的非常具體。例如:對語文學科各個階段的實施目標及實施建議方面,標準就制訂得非常全面,不光有“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練習”課程目標及實施建議,而且各部分制訂相當完善。例如關於“閱讀”,“標準”分四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闡述。

  1、確立現代閱讀理念。

  2、閱讀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3、在閱讀的過程中培養閱讀能力。

  4、關於知識和能力的關係。

  這四個方面全面、系統、詳細。為我們這些工作在第一線的教師指明瞭方向,同時又明確了目標,一舉兩得。

  三、有縱比和橫比

  “標準”除制訂了當代課程標準外,還對比分析了以前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對未來的教育寄予了厚望,同時在書後還附加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公立學校英語課程標準》摘錄,使我們有的比較,更利於我們工作的開展,在工作中少走一些彎路,更快地探索出新的適合我們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體系。

  四、具體操作有章可循

  “標準”制訂不但全面詳盡,而且課後還選編了一些語文實驗教科書課例,課例後面還有教科書編寫者說明,《解讀》中的這些細小環節對於我們非課改年級來說,無疑指明瞭努力的方向及改革的思路,使我們有章可循,有葫蘆可比,我們這些非課改教師有了這本課標,再經過我們的努力探討,實踐,怎麼可能畫不出有自己特色的“瓢”呢?我們的目標:讓中國的先進教育經驗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以上就是我對新《語文課程標準》學習的心得體會,我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語文教育也會越來越完善,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我也希望能在語文教育這片天地中和學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語文課程標準》的讀後感 篇3

  《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功能、地位重新作了科學的概括,強調“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為我們語文教師指明瞭語文教學發展的方向,也就是在語文教學中應努力培養、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這是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

  那麼,如何才能還語文教學本來的面目,讓學生輕鬆、有效地學習語文,達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目的呢?透過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我從中感悟到,要落實這一核心任務,就必須樹立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四個性”。

  一、人文性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就是以人為本,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本的新理念在語文課程中的體現。《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段話明確告訴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蘊育點”,在課堂上營造文化氛圍,透過語言文字向學生傳遞祖國的、世界的、歷史的多元文化,去實現語文教學自我成長的過程,是激發人的生命力的過程,是在特定的時空中教師與學生雙向,積極的生命運動過程這一目標,從而去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實踐性

  語文課程不是主要獲得知識的課程,而是獲得運用能力的課程。《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應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必須是學生在語文學習實踐中透過不斷嘗試逐漸形成的。因此,教師在課上要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活動,將感悟語言和發展思維緊密結合起來。教師要在組織協調學生對文體積累感悟運用的同時,又促使文中那鮮活的生命形象推動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有外在的愉悅表現,而且有內在的成功體驗。

  三、自主性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始終是教育過程的主動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倡導自主的學習方式,是對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的根本性變革。《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師要儘量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願望,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在教師愛護、尊重和期特中主動探索、自主學習。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主體”,信任學生,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學生才能敢於大膽發言,才敢於自由爭辯。而當學生一旦看到了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種激發出來的自信心,以及由此激發出來的智慧力量,往往是出乎教師意料的。

  四、開放性

  語文是社會交際工具,人的一切活動離不開社會交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獲得現代社會所需的語文實踐能力。”也就是說,要使學生有效地學習語文,必須把語文課堂建設得開放而有活力。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內容,開闊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而且要拓寬語文學習的途徑,充分運用課程標準所列出的20多種課外學習資源,使學生感到自己既是在學習語文,也是在參與生活,既能夠在語言文字方面得到提高,又能獲得跨學科,多角度的知識。

  過去,學生只是透過讀書來學習語文,而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考試,語文學習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但這畢竟已經是過去。如今《語文課程標準》的出臺,把語文學習以輕鬆,活躍的本身真面目還給學生,學生可以盡情“享受”語文了。就讓我們一起來把那一顆顆充滿童真的心在課改的大背景下,放飛在語文這片廣闊的天地中吧?

  《語文課程標準》的讀後感 篇4

  寒假期間,我認真閱讀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國家教育部給了不同學段的孩子相應的學段目標和內容。由於不同學段的學生在心理、生理、語言能力發展方面有階段性特徵,不同教學內容也有各自規律,所以要採取相應學段、板塊的不同教學策略。

  在這裡,主要想和各位老師分享關於識字、寫字、漢語拼音教學的所思所想。

  《課標》中提到,識字寫字是閱讀寫作的基礎。教學過程中要“多認少寫”,先認先寫“字表”中的300個字。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效率。

  的確,小學語文低段教材中採用的識字方式多種多樣,有蒙學識字、兒歌識字、看圖識字、象形識字、韻語識字、歸類識字等十種識字方式。每種識字方式對應著不同的識字方法。比如蒙學識字注重反覆誦讀,在學生掌握字形或對字義理解困難處,透過故事、、影片解說等方法加以闡釋,滲透漢字文化和傳統文化;象形識字,突出圖畫、古文字、現代漢字之間的聯絡。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識記漢字,感受漢字背後的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種特性的文字都有其相對應的識字方法,這就是文字特質與識字方法的契合性。換句話說,作為教師必須要認真研讀教材文字,熟悉教材特性,揣摩編者編寫意圖,不能把看圖識字教成象形識字,也不能把象形識字教成韻語識字。

  這裡以一年級下冊《小青蛙》為例,這是一篇典型的組塊歸類識字課文。學習此篇課文的漢字“情、睛、清、晴、請”時,不能簡單地運用藉助拼音拼讀生字的機械方法來識記,而要引導學生透過漢字與漢字間的音形義比較,發現某一漢字與這一類漢字中的共性,以及這一漢字的獨特性。

  古代、近代和現代漢字中,漢字字元歸為三類:義符、音符、記號。跟整字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有聯絡的字元是義符,在語音上有聯絡的是音符,在意義和語音上都沒有聯絡的就是記號。

  要學好《小青蛙》中的青字族這五個生字時,要引導學生讀準這五個字的音,根據不同的義符幫助學生區分漢字的字義。“清”和清水有關,所以是三點水旁;晴和太陽有關,所以是日字旁;“情”是心中所想,所以是豎心旁;“請”要用言語表達,所以是言字旁;“睛”要用目去觀察,所以是目字旁。學生透過義符理解字義,毫不費力就記住了這五個字。

  所以,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根據不同種類的教材文字,繼續運用《課標》中提到的多種識字方法,降低孩子們識字難度,幫助其體味識字樂趣。

  《語文課程標準》的讀後感 篇5

  《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閱讀教學的教學建議部分,又作了這樣說明:“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必須徹底轉變教學觀念,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實施開放性教學,倡導個性化的閱讀思考,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上學期,我們有幸參加“少教多學靈動課堂”活動,聆聽了兩位老師頗有質量的課,感受頗深。下面我將結合活動中所聽的幾節課,結合這次的培訓活動來談談我的粗淺認識。

  1、倡導學生個性化的學習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為知識的創造者。”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時,才能把自己的幹勁和聰明才智充分地發揮出來。小學階段的少年兒童,自尊心日益增強,他們喜歡受人尊重,渴望獲得人們的信任;進入高年級後,更是什麼都想自己獨立地試一試,幹一幹,這時正是他們的個性與創造力萌發和發展的好時機。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如果你多問問學生的意見,多采取他們提出的建議,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崔老師在教學《白鵝》一課時,抓住漫畫特點進行教學,讓學生找中心句把書讀薄,還有他紮實的字詞教學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講得生動有趣,學生配合默契。

  2、珍視學生個性化的表達

  語文教學要關注人的自然發展,生命的健康成長,承認個體差異,重視情感的薰陶感染,尊重個體的獨特體驗。每個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會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現象,呈現出千差萬別、色彩斑斕的審美情趣,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就應該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千萬不可刻意追求“標準答案”,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如李老師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圍繞重點詞“不可估量”進行教學,一堂課以讀代講,注重學生讀的層次性和循序漸進,而且注意了教學資源的整合。學生在品讀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思維得到了發展,語言表達能力也有了提高。

  透過培訓,我還明白了語文課文為教學提供了進行語言實踐活動的具體情境,閱讀課文也是語文的實踐活動,然而語文實踐活動不僅僅是閱讀,藉助課文內容和情境設計各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這樣的實踐活動對學生掌握語文工具來說,顯得更加重要。語文課主要應該由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構成。要讓學生透過聽聽、讀讀、背背,動嘴說說,動筆寫寫,在多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課文中規範的語言,透過模仿或創造性地運用課文中的語言或表達方法,提高表達運用的能力。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真正體現我手寫我心。“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從學生的生活出發,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言發展規律。寫作課程的設計,寫作教學的過程,都要從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關注寫作過程的愉快,讓他”願意“”高興“”能夠“”容易“進行書面表達。就如專家說的那樣,給孩子一百分的作文那又如何?只要孩子願意學、樂學,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今後,我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之間的內在聯絡。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透過改變新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主動地學習,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在實踐工作中,應不斷總結反思,經常撰寫教學日記、教學案例、教育隨筆、教學心得等;並和同事們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積極探討,總結經驗,積極推廣。

  時代賦予我們的是機遇、是挑戰。我們要不斷學習,積極進取,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體的獨特體驗。讓我們把40分鐘上得有活力,上得精彩,上得更有價值,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樂園。“構建靈動課堂實現教學增值”——這是我們一線語文教師的最終目標。讓我們攜起手來,使語文課堂凸現生命的靈動,煥發生命的活力,展示生個性的飛揚。

  《語文課程標準》的讀後感 篇6

  《語文課程標準》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的變化和教育目標的轉化,它提得要比過去任何一個大綱更為完善、先進。學習了新的《課程標準》,老師們拓展了視野,更新了理念,有了新的收穫。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可見,作為一個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必須遵循這一“標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成為一切教學活動的主體,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下面談談自己學習與實施《課程標準》的一點體會。

  一、建立友好的師生關係,使學生敢於自主學習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親自實踐的過程,沒有學生主體參與實踐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的發展是徒勞的。教師在課堂上應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一切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中心來體現素質教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基本思想。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友好、平等的師生關係,能讓學生無拘無束地和教師溝通,在教師面前,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潛能。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面帶微笑,用真誠而親切的目光面對全體學生,而決不能僅僅把這種目光留給那些所謂的“尖子生”,應該讓每個學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視和關注的。只有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才能引導學生主動發展,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就會喜歡你這位任課老師,喜愛你所教的學科,就能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

  二、引導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善於自主學習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勇於創新,培養學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組學習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學生在開放的小組群體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談,無拘無束地討論,獨立思考,相互學習,在討論與爭辯中,思維呈開放的態勢,不同見解、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相互引發、相互點燃,從而實現個人與他人、小組與全班的全息對話,因此教師要採用多種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合作交流,特別要鼓勵學習稍有困難的學生也參與合作交流。同時在合作交流中,教師不應袖手旁觀,要善於發現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產生的問題,及時進行適當的指出和幫助。如在理解蘇教版第九冊《給予是快樂的》一課中“他們三個人一起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這句話時,我就引導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為什麼這個夜晚對他們三個人來說都是難忘的?”學生各抒己見,氣氛活躍,經過討論,他們對這句話理解得全面、透徹,他們知道了這句話實際上包含了三層意思。保羅、小男孩及小男孩的弟弟一起坐車度過了一個愉快的聖誕之夜,三個人都感到難忘,但三人感受到的“難忘”的內涵不同:對保羅來說,難忘的是小男孩的言行,讓他明白了“給予是快樂的”的深刻哲理;對小男孩來說,難忘的是他做了一件能夠讓小弟弟開心、快樂的事;而對小男孩的弟弟來說,難忘的卻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坐上了汽車,第一次欣賞了聖誕之夜的美景。正是這種開放的學習過程,給學生自由發揮的.餘地,引發了不拘泥於一種的認知結果。

  三、激發學生生疑質疑,使學生樂於自主學習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為了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常給學生講一些科學家如何發現問題和創造發明的小故事,講只有發現才能學得更好的道理,激發學生提出問題。但學生並不都是善於發現問題的,大多數學生習慣於老師講自己聽、老師問自己答的學習方法,而不善於自己去發現問題,因而創設“生疑”的情境就很重要。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滴水穿石的啟示》這一課,在精讀第1、2自然段後,學生對這兩個自然段基本理解了,但我並不就此作罷,而我引導學生抓住“水滴鍥而不捨,日雕月琢,終於滴穿了這塊石頭,成為今天太極洞內的一大奇觀”這一重點句深刻領會、感悟。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我安排了這一環節激發學生生疑、質疑,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透過剛才的朗讀、品味,你還有什麼疑問嗎?因為備課時,我估計有的同學膽小,不敢發問,有的找不出疑問,還有部分學生有“濫竽充數”的毛病,我抓住兩個重點詞語,準備用另一種提問的方式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文中有這樣兩個詞語‘鍥而不捨、日雕月琢’請你讀一讀,看看自己還有沒有疑問,如果有,請提出來。”在教學過程中,我先用第1種方式提問,結果沒人提出來,緊接著我用第2種方式引導學生髮問,果然有人就提出了疑問:“鍥而不捨、日雕月琢”這兩個詞是講(用刀)不斷地雕刻一件東西,而水滴怎麼能雕刻呢?問題提出後還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答不上來呢!我就讓學生再讀課文,共同討論。學生在自我學習中知道了這裡主要指太極洞裡的水滴滴石不止,領悟到了我們做事要像水滴那樣有恆心、有毅力,堅持不懈,並從中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之精妙,從而產生了成功的喜悅。

  當然,學生的提問難免是五花八門的,我們教師切不可用簡單粗暴的話來扼殺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如“你提的這個問題連低年級的小朋友也懂了,你還不懂!”、“這個問題剛才有人解答了,你怎麼沒聽見!”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我們要從兒童的好奇、好問、求知慾望等特點出發,積極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問題,敢於提出問題,善於解決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投以讚揚的目光、熱情的鼓勵,同時,要耐心細緻的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他們明白應該怎樣提問題,提些什麼問題。只有這樣經常性地鼓勵和指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質疑,學生才敢大膽質疑,才會得法善問,並能從生疑、質疑、解疑的過程中開放了自己,鍛鍊了自己,也展示了自己,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之,《語文課程標準》給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新標準、新要求,使我們在教學生涯中又邁開了新的一步。我堅信,只要我們依據課程標準,潛心地鑽研教材,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會事半功倍的。

  《語文課程標準》的讀後感 篇7

  今年暑假我有幸學習了《小學語文新課標》,使我受益匪淺,《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進行了一次系統而大膽地變革。它吸收了現代課程理論的最新成果,透過學習我對《小學語文新課標》的認識和理解如下:

  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教育的任務是什麼?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陸儉明認為,語文教育,一是給學生真、善、美的薰陶和教育,二是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三是讓學生掌握恰到好處的語文能力和知識。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將語文學科的任務侷限於工具性的一面,忽視其他語文素質的培養,社會各界和家長曾對語文教育現狀提出尖銳的批評。針對語文教育存在的弊端,此次課程改革,重點進行了語文課程功能的開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闡明瞭語文課程的性質;二是突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教學中的地位,並根據課程的特點,將其貫穿於各階段的目標中;三是強調了人文素養的提高主要靠薰陶感染、潛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輸。語文教育的任務是什麼?課程標準開宗明義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與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負載著傳承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務,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互融合。為此,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語言能力發展的同時,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文化品味、審美情趣。比如,在閱讀中,要求學生不僅做到文通字順,而且透過閱讀作品,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命運關心作品中的人物命運和喜怒哀樂,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二、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聖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後融會貫通,化為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朱熹曾經說過: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心理學家早有實驗結論:多種分析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葉聖陶老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潑地流個不停。”教師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體驗空間和實踐課堂,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激發自我寫作興趣,從而寫出心中想說的話,心中想寫的事。

  三、學生自悟能力的培養

  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我會有效結合優質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提高學習的自覺性;讓學生切實認清學習語文的重要意義;努力使教學有新意,讓語文學習對學生的吸引力不斷增強;注意感情的培養,創設情境,進行情感教學;培養學生廣泛的好奇心;透過挖掘審美的因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避免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課內語文學習要與課外學習,語文實踐活動相結合等等。透過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方法使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持久而強烈,語文教學自然就會輕鬆起來。

  總之,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為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從兒童的經驗世界出發引導兒童進入課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兒童的自我體驗為契機、引發兒童和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既使是學生髮表了一些“異想天開”,有悖於常理的意見,也不要輕易否定。我們常常見到的是,恰恰是學生天真、幼稚毫無忌諱的“童言稚語”,表露了兒童純真的天性,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課堂。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覆歷練,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累積起來,才會形成一個人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有語文,把語文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讀了新課標後,我更加感覺到這種美麗的必要,她是語文學習的領航者。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帶領我的學生們去感受這種美麗!

  《語文課程標準》的讀後感 篇8

  假期裡又一次認真地閱讀了語文新課程標準,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透過學習我明確了《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進行了一次系統而大膽地變革。

  新的課程理念非常注重閱讀教學,閱讀是為了著重培養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語文訓練。進行閱讀教學,一定要多讀少講,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讀書,讓學生主要透過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讀,讀懂課文,有所感悟;並透過朗讀的實踐,逐步提高朗讀的水平。

  默讀的練習在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要求,三四年級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默讀也是閱讀教學的重點。要透過反覆實踐,使學生逐步學會默讀。教材中有多篇略讀課文明確要求透過默讀了解課文內容。默讀能力的提高有個訓練的過程,要求學生默讀應留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使學生能切實地默讀課文,並按要求認真思考,默讀以後要注意檢查效果,決不能使默讀的環節流於形式。

  為更好地實踐新課標的要求,我們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為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從兒童的經驗世界出發引導兒童進入課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兒童的自我體驗為契機、引發兒童和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

  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裡,我們和學生將共同成長,取得更大地進步!

  《語文課程標準》的讀後感 篇9

  今年暑假我認真解讀了20XX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新出臺的《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比原課標,其改動比較明顯。學習了今年新課標,感覺當今語文教學更加註重學生作為一個人的個性發展和語文的薰陶作用,而非一味強調語文知識結構的完成性和系統性,這對於發展學生各方面能力來講,無疑是一件好事。下面我簡單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新課標更多的從學生的角度出發。

  根據學生自身發展對年段要求進行一些微調。雖然是微微的小調整,但是作為一線語文教師的我來說,感覺新課標真的是替學生著想的。比如:新課標對中段學生的要求,在閱讀方面為“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關於讓學生學會默讀,不出聲,不指讀。這原來屬於第一學段的要求,而這樣的要求,說實話對於低段學生來講,確實比較困難,過早讓學生學習默讀,只會讓學生養成走馬觀花的閱讀習慣,文章中的一些重點詞語,他們只能知道得事實而非,甚至還會挫敗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而現在的新課標將此要求下放到中段,這樣孩子能有更長的時間來學習、練習默讀,新課標把難度適當降低,有利於保護學生閱讀積極性和閱讀興趣,在循序漸進中,自然而然地學會默讀這樣一種閱讀方式。

  二、全面提升素質,增強課堂駕馭能力。

  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陣地。教師透過這個主陣地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發展基本能力,陶冶情操,促進個性發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從而全面地實現教育教學目的。然而課堂駕馭能力不同的教師教育教學的成效大不一樣。駕馭能力強的教師一進課堂就有大將風度,成竹在胸,充滿信心,面對複雜、多變的課堂,能駕輕就熟、遊刃有餘地指揮排程;能牢牢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而駕馭能力差的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會不同程度地表現出自信心不強、情緒低落、教學環節紊亂、缺乏系統性、應變能力差、不能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等缺點。尤其是在新課改環境下,隨著教學方式的變化,對教師解決突發事件和課堂問題的能力要求增強,可以說,教師課堂駕馭能力的高低是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作為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知識水平,潛心備課工作,運籌教學方略,講究提問設計,發揮教育機智,推敲教學語言,增強心理素質,才能不斷提高課堂駕馭能力,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三、新課標註重培養學生膽量。

  在低段口語交際中,增加了一點“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的要求,老課標中為“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老課標重在學生髮表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非常有想法,但是一當需要討論交流時,就沉默了,不願意在眾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口才,或者是別人討論的題他都沒有興趣。而新課標中,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膽量,只要敢於站起來發言,就給予肯定,至於發言內容是否精彩我們暫且不要求,把學生的膽量鍛煉出來了,發言內容是可以在不斷訓練中越來越切中要害的,說白了,有膽量的孩子,以後成功的機率都大許多。

  四、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

  新課標所強調的課程內容的選擇性正是為了適應學生髮展的不同需求而提出的。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更加的尊重學生的自我發展。對學生的知識進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在嚴英俊老師的報告中,他例舉了不少的事例來闡述這一點。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目標是明確的。這是一個目的地,但每一個人到達目的地的方法都不盡相同。我們不要在乎學生從哪條路走,最後達到了所預定的教學目標就夠了。因為學生自主創新的過程同時也是他們獲得知識的過程。做為一個語文教師,我們要做的,更多的應該有見得地去為學生的自主創新而預設方向。

  總之,一切的革新,必須在實踐中提高,在探索中前進,希望小學語文教學在新課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這次解讀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我收穫頗多,也讓我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能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以便能更好的把這些教育教學理念運用到實際中去,更好的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教學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的讀後感 篇10

  我讀了《小學語文新課標必讀》,找出了和以往的語文課標的異同,明確瞭解了教學的側重,為自己的教學指明瞭方向。新課程標準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文化空間。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地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積累,培養悟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那麼怎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呢?結合我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了以下幾種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做法:

  1、走進教材,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情感和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所以要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閱讀文字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用欣賞的目光看待每篇課文。教師應重視用文學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聽、說、讀中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在教學中透過多種形式的表情朗讀,展現課文描寫的形象,抓住課文中有一定內涵的詞句進行體會,落實語言文的綜合訓練。

  2、走出教材,讓學生擴充套件閱讀,多實踐,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從課內來說,每一節語文課留出3到5分鐘給學生擴充套件閱讀和本次課文相關的材料,讓學生有新的體驗,語文素養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從課外來說,必須加強課外閱讀和實踐。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班委選舉;課前一分鐘演講;評論班級生活;讀書、看報、聽廣播;參加文藝競賽·都會使學生在“語文化”的生活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這就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好方法。

  總之,《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給我留下的啟示是深刻的。作為教師,首先要有深入鑽研教材,有效拓展教材的業務能力,這樣才能切實將語文課做到提高為學生的語文素養服務,要鼓勵學生樹立大的語文觀語文的學習要著眼於豐富多彩的生活,讓學生多在語文實踐中去學習和感受語文。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任重道遠,但是我會以自己最大的努力貫徹落實新課標的要求,為自己的課堂永葆蓬勃朝氣而不懈奮鬥!

  《語文課程標準》的讀後感 篇11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是新課程標準的精髓之一。結合學習的新課程標準和語文專業理論知識,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對學生主體性的認識。

  認識學生的主體性,首先應該正確認識學生的個體性差異。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認識到同一班級不同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諸多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教學效果。現代教育講究學生有個性地發展,必然要求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因此,教師要學會用“差異策略”來因材施教。“差異策略”是指關注學生個性需要和個別差異,從學生不同的閱讀水平、興趣和風格出發來設計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在各自原有基礎上獲得自主、全面發展的教學策略。在對待學生的個體性差異上,要注重三點:一是要在教學中學會關注學生的個體性差異,每一個學生的智力都各具特點並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自己的學習型別和學習方法,即便是低階段的小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也存在著個別差異,這就必然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有區別地去施教。二是要在教學中尊重差異。教師要認清每個學生的優勢與特點,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同時要善待差異,根據差異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其特長。三是是要有選擇地發展差異,比如在閱讀教學中,要適當釋放學生的自由度,培養學生的自主感。透過自主感的培養,讓學生去尋找個人對文字的具體理解,形成自己的解讀方式。對發展學生個性有利的,要多提倡、多鼓勵,對影響學生髮展的要科學引導,儘可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認識學生的主體性,其次應該正確認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語文的課堂應當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帶動他們學會思考。按照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中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的能力。而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顯然不能滿足這一點,教師照本宣科,學生照本考試,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只會讓學生停留在表象的感知上,畢竟其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充分引導學生髮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實現與學生的互動。所以,語文教學要必須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自己去發現問題、鑽研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勇敢提出問題,認真聽取學生的想法。學生一旦自己主動提出了問題,那麼學生已經處於主動學習的位置了。

  認識學生的主體性,再次應當正確認識學生的創造性。創造性是人的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創造性的發展有利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動接受和主動探索。當然,創造性不是要求必須標新立異、追求新奇,如學生如果能夠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經驗,透過獨立思考,發現別人沒有發現或自己過去沒有發現的問題;從人們意料之外的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提出不同於他人的問題解決辦法;透過新穎而別緻的途徑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等,這些都是創造性的表現。作為一名教師,要在教學中多渠道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如在外部環境上要提供良好的氛圍,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真誠地尊重、熱愛每一位學生,相信他們透過自己的努力,都能獲得成功。要把這種親切、信任的情感資訊傳遞給學生。又如在活動組織上,可以透過組織充滿情趣、樂趣、活力的實踐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積極性,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技巧。

  認識學生的主體性,最後應該正確認識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之間的辯證關係。教學活動,教其實就是為了學,所以應該把學生的學放在主要位置,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目的很明確,是為了調動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其實,就兩者關係而言,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否發揮及如何發揮,就是透過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實現的。如果缺乏學生主體性,教師的主導作用就無從談起。

  教育就是從主體出發,透過主體,依靠主體來開發、發展和完善主體的實踐過程。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一群幼稚無邪、天真活潑的學生,他們在學習中從無知到有知,從消極到積極,從無興趣到有興趣,從被動到主動,這當然不是無條件地自然轉化,而是需要一定的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教師的正確引導。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什麼,當然不應該僅是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學生安安靜靜地聽講,教師連珠炮般的提問,學生如流水般地應答,而應該包含兩個更深層的涵義,其一就是教導,重在給學生“指明方向,引導上路”,其二就是輔導,針對學生課內外學習中發生的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予以輔助、幫助。學生的主體性發展,與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發揮,兩者並不衝突。在教育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即教育中的“以人為本”,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發展的過程。兩者的關係可以透過“交流-互動”的教學方式來實現。

  教師在教學中作為引導者,學生作為接受主體接受引導而形成自主思考。比如在作為教學主要形式的講課上,教師不僅要考慮“我應該講什麼知識”,還要考慮“我應該如何讓學生對這些知識產生熱情”,不斷地激發和引導學生就某個問題進行質疑、討論、爭辯和探索。只有當教師的角色從“供給者”轉“向激勵者”,學生才有可能真正地親自去發現學習,才能不斷推動智力和思維水平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的讀後感 篇12

  開學初期在年級集體教研中,秦校長提到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我們這樣的年輕老師,必須要認真研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才能更加有效的把握教學。於是在會後,我就找出那本被我遺忘在角落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下面就談談我讀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一些感謝和想法。

  《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絡,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絡,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我覺得這就需要我們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在課上,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不能只給那些能力較好的學生機會,也要給那些不舉手的和能力較差的學生機會,讓他們把話說完,哪怕是說的不夠完整,說的不夠正確,但一定得讓他們說完,可以給予鼓勵,給予適時的幫助,總之要關注每個學生,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和發展,要使每個學生都得獲得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建議的第一點,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中,提倡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重視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啟迪學生智慧,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在我經驗不多的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我覺得,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老師必須要交給他們學習的方法。例如:怎麼預習課文,先讀課後的生字,再讀課文,讀課文的要求,因人而異,直至把課文讀通順為止,然後標自然段,畫好生字、詞語,最後查字典,寫好生字的詞語,每個生字下面寫3到5個詞語。還有在語文教學中,經常注重同桌合作,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學會學習,並透過討論、交流,找到答案,再把它寫下來。

  在具體建議的第一點,關於識字、寫字與漢語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聯絡,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我是一位低年級的語文老師,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要在每堂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或是在課開始時,進行生字詞語的默寫,或是在課結束時。總之,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寫字作業的練習,並提醒學生注意正確的書寫姿勢,有條件的學生在家也可以每天進行練字,還可以利用逛超市,旅遊的機會,主動認識貨架上的商品,認識地名、廣告牌等等,我想,經常這樣,學生的識字量越來越多,字寫得越來越好。

  讀了《新課標》讓我對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又有了新的認識,能夠更好的管理班級和教育學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