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讀後感範文

《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讀後感範文

  教育離不開家長和老師的溝通,特別是幼兒更需要家長和幼師的溝通才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溝通是重要方法和途徑。一起來看看《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讀後感精彩的範文吧!

  【篇一】《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讀後感範文

  幼稚教育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不是一個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陳鶴琴

  這本書是我在網上書店中一大堆幼兒教師用書中選出來的一本,只是因為它的內容與我每天的工作息息相關,家長工作應該是每位教師都非常頭疼的一件事情,因為作為幼兒教師,要學會和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性格的家長溝通,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幼稚教育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不是一個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開啟書本的目錄看一遍,著實是被嚇了一跳,目錄中所寫不同的家長型別多達43種,作為一名新“進城”的幼兒教師來說,我要做的功課太多了,以前的我很少和孩子的監護人直接的溝通,也不知道原來溝通還有如此多的方法,這讓我來到賽諾幼兒園與家長溝通有了無所適從的感覺,在讀了這本書後,讓我獲益良多,在今後的家長工作中修改並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

  書中說了很多種型別的家長,媽媽和祖輩的教育觀念差異是最大的,現在的媽媽們都很年輕,媽媽們從書本上學來的教育觀念在和老師說起來的時候頭頭是道,但是在實際用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卻是不一定都適用,在以後的家長工作中,我將用平等學習的態度來和家長講話,同時家長所闡述的一些育兒觀念我也可以運用在我自己的工作當中。我會鼓勵媽媽和祖輩在教育孩子中相互取長補短,同時在賽諾工作兩個月我發現孩子的爸爸很少會來幼兒園接小朋友,也很少有爸爸會和老師溝通,個別小朋友的爸爸來接孩子,老師主動與爸爸溝通,但是大部分爸爸的話語也是比較少的,在今後的家長工作中,與爸爸溝通並且請爸爸幫助孩子樹立榜樣,讓孩子向爸爸學習。在與祖輩溝通的時候重點在於讓祖輩知道在平常照顧孩子生活的時候也是一種教育,寓教於生活中,同時請祖輩“放手”,不要在生活中包辦代替,鼓勵祖輩鍛鍊幼兒自己的動手能力,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作為幼兒教師,取得家長的信任是完成這份工作的核心,賽諾幼兒園開學以來舉行的以家長工作為核心的演講活動,讓我獲益良多,在老師們的演講中我明確了要取得家長的信任就要側重於情感溝通,要將自己所做的事情說出來,讓孩子感覺到老師是愛自己的,只有孩子愛老師,家長才會信任老師,同時我想我也會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斷磨鍊,積累更多與家長溝通的經驗,博得家長的信任。

  【篇二】《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讀後感範文

  讀了這本書以後,我受益頗深,作為老師除了教育好孩子以外,還有一個責任就是與家長進行不斷溝通,充分的溝通,在相互瞭解,相互理解,相互支援,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基礎上,產生教育的共鳴。

  其實和家長溝通並不容易,我們面對的是有思想的家長、有情感,又有著不同生活背景的各種各樣的家長,而我們自己也是如此。看到此書的目錄我就眼前一亮,書中從九個方面講了和家長溝通的技巧,都是非常細緻的。在工作中,我們會碰到很多難題,家長有時會不理解我們,我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和家長的溝通中,通常會說一些孩子在園的表現,如果是反映好的`方面,家長自然會非常高興,如果反映的是缺點,我就要慎重考慮如何說,說的不好會傷害孩子自尊心,遇上脾氣暴躁的家長,說不定還會讓孩子受皮肉之苦,家長也會不高興,對我們也會產生這樣那樣的意見。透過學習晏紅老師《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這本書,使我從中感悟,在向家長反映孩子在園表現時,我們應考慮不同家長的情況,採取不同的“告狀”方式。

  1、情在言先:我們要抱著一種真誠,愛孩子的態度,與家長共同商討如何解決問題,教育孩子,而不能給人以一種發洩心中對孩子的不滿,責備孩子,教育家長的感覺。和家長溝通時要心平氣和,語氣,語調要平緩,語速要不快不慢的。

  2、理在言中:老師應先說孩子的優點,再說缺點,先肯定孩子的進步再指出不足,我在和家長溝通中就運用這樣的語言“孩子最近一段時間有進步,但是”的語句,這樣可以使家長在心情愉悅的狀態下了解孩子的缺點,並且承認孩子的缺點。作為老師我們要從多角度分析孩子的缺點,在“告狀”時與家長一起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指出他積極的一面,例如,我班有個豆豆小朋友把肥皂都抹在了鏡子上,肥皂都用來玩了,他的本意是想幫老師擦鏡子,但玩的成分更多,結果浪費了肥皂和水,這樣的“連幫帶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分析了原因,肯定豆豆的出發點是好的,我給孩子也指出了不對之處,這樣能使家長更容易接受。我們在與家長溝通中還應注意吸收家長的長處,與家長共同成長。

  【篇三】《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讀後感範文

  記得有這樣一段話:“我想把我們開始教育和培養的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幾個雕塑家帶著自己的刀子同時來到它身邊,要把它塑造成一座雕像,使它具有靈性,體現出人的理想。這些雕塑家是誰呢?其中,第一是家庭,而家庭中最細緻和最有才幹的是母親:第二是教師,他有精神財富,智慧,知識,能力,愛好和生活經驗……”教師一定要盡最大努力爭取家長的配合,和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平等互助的合作關係,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共同努力。

  本書從家長的不同型別、不同性格、不同從業背景、不同教養誤區等多個方面入手展示了與家長有效溝通的途徑和方式,讓人讀完之後受益頗深。以下就是我的一些讀後體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教育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家長一直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有教師與家長取得有效的溝通,並進行真誠的合作,才能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對於教師而言,如何有效地與家長溝通,使家長自願地配合幼兒園的工作也成為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做好家長工作,才能讓教師的工作事半功倍,同時也是檢驗教師工作能力的重要憑證。

  與家長的交流是以孩子為媒介的,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想贏得家長的配合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付出真愛,讓孩子感受到教師的關心,也就是用尊重讓家長協助,用事實讓家長理解,用才華讓家長佩服,用愛心讓家長信任,用真誠讓家長平視。藉此來拉近家長與教師、家長與幼兒園的距離。

  首先要善於與不同型別的家長溝通,常言說“人過一百,各色各樣”,交流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情而異。換言之,與不同的家長,在不同的情況下交流,需要有不同的方法策略。因為家長的組成是非常複雜的,其知識結構,職業類別、性格氣質、修養程度都參差不齊,作為教師對家長的文化水平、職業狀況、年齡、家教情況、家庭關係等要做到心中有數。例如,在談到孩子的缺點時,區別對待,與很熟悉的家長我就說得直率一些,而對自尊心強的,我就說得委婉一些,教師還應主動、坦誠地檢視自身在工作中的失誤,商討糾正、改進的措施,讓家長覺得你是在真心實意地愛護他們的孩子,從而接受你的意見並積極合作,注意家長的可接受性,同時也表達對家長的心情的理解。對離異而不管孩子的家長,要勸他們不要因個人恩怨而影響孩子,幫助他們在孩子的教育上盡到自己的義務和責任。只有以心換心、坦誠地與家長交流,才能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在與家長的交流過程中,教師要放下自己的教育者角色,進行平等溝通,與家長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平臺。溝通是一種複雜的社會與心理現象,信任是合作的臺階,沒有高度的信任就不可能有非常成功的溝通。信任是教師實現與家長良好溝通、開展合作的心理基礎。能使交談氣氛和諧一致,提高雙方的心理相容度。切記不可以命令的口吻對家長指手畫腳,單方面的直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給家長“上一堂教育課”,這樣有可能會影響到教師和家長的關係,不利於對孩子的教育。教師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商量的態度提出自己的看法,進一步和家長進行共同分析,力爭達到共識,溝通不是一種說服,而是一種感染、一種言行一致的體現。

  在與家長進行溝通時,要努力讓家長樹立對孩子教育的信心,只有家長對孩子有了信心,他才會以誠懇的態度配合幼兒園的工作,和教師一起為了孩子的進步共同努力。無論是調皮孩子的家長還是懂事孩子的家長,教師在交流時一定要做到:以表揚作為切入點,放大孩子的優點,以表揚為主,針對孩子的缺點,略帶地提出建議性意見。雖然老師找家長溝通是為了他們的孩子好,但我們同樣應該認識到,家長是在配合我們的工作,主動維持友善的態度是我們老師首先應該做到的。同時老師的初衷是向家長反映孩子在學校的問題,希望引起家長的重視,幫助學校教育孩子,但由於有情緒化的言辭出現,給家長的印象是告孩子的狀,也難免會引起誤解。“護犢之心,人皆有之”,在與家長溝通前,應先全面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敘述時多給予正面肯定,少做負面責備,對幼兒的偏差行為也只客觀陳述事實,不加個人情緒性的批評。經由老師客觀的陳述與鼓勵,特別是具體的指導,家長多半能立即感受到我們的真誠與理性。如果能在有充分準備的前提下,共同分析幼兒問題出現的原因,充分討論雙方建議後,提出期望形成共識,溝通的目的就達到,讓家長明白:談論孩子的不足,目的是希望得到家長的支援,以便家園共同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同時還要注意,在教育過程中,要提高家長的威信和作用。教育幼兒尊重家長,理解家長的辛苦和付出,向家長獻愛心,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和作用,增強家庭教育的力量,而且家長看到越來越懂事的孩子,會發自內心的感謝和信任教師,使家長與教師的溝通更加順利而有效的進行。

  教育是一門藝術,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更需要藝術,只有藝術的溝通才是有效的,才能更好的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才能最佳化幼兒的成長環境,使幼兒健康成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