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雪的詩詞有哪些

描寫雪的詩詞有哪些

  從古至今,詩詞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透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下面是小編蒐集的描寫雪的詩詞,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摸魚兒·雁丘詞 / 邁陂塘

  金朝:元好問

  乙丑歲赴試幷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譯文及註釋

  天啊!請問世間的各位,愛情究竟是什麼,竟會令這兩隻飛雁以生死來相對待?

  南飛北歸遙遠的路程都比翼雙飛,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舊恩愛相依為命。

  比翼雙飛雖然快樂,但離別才真的是楚痛難受。到此刻,方知這痴情的雙雁竟比人間痴情兒女更加痴情!

  相依相伴,形影不離的情侶已逝,真情的雁兒心裡應該知道,此去萬里,形孤影單,前程渺渺路漫漫,每年寒暑,飛萬里越千山,晨風暮雪,失去一生的至愛,形單影隻,即使苟且活下去又有什麼意義呢?

  這汾水一帶,當年本是漢武帝巡幸遊樂的地方,每當武帝出巡,總是簫鼓喧天,棹歌四起,何等熱鬧,而今卻是冷煙衰草,一派蕭條冷落。

  武帝已死,招魂也無濟於事。女山神因之枉自悲啼,而死者卻不會再歸來了!

  雙雁生死相許的深情連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決不會和鶯兒燕子一般,死後化為一抔塵土。

  將會留得生前身後名,與世長存。狂歌縱酒,尋訪雁丘墳故地,來祭奠這一對愛侶的亡靈。

  註釋

  ⑴《摸魚兒》:一名《摸魚子》,又名《買陂塘》、《邁陂塘》、《雙蕖怨》等。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宋詞以晁補之《琴趣外篇》所收為最早。雙片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韻,後片七仄韻。雙結倒數第三句第一字皆領格,宜用去聲。

  ⑵乙丑歲: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以天干地支紀年為乙丑年,當時元好問年僅十六歲。

  ⑶赴試幷州:《金史·選舉志》載:金代選舉之制,由鄉至府,由府至省及殿試,凡四試。明昌元年罷免鄉試。府試試期在秋八月。府試處所承安四年贈太原,共為十處。

  ⑷識(zhì):標誌。

  ⑸雁丘:嘉慶《大清一統志》:雁丘在陽曲縣西汾水旁。金元好問赴府試……累土為丘,作《雁丘詞》。

  ⑹無宮商:不協音律。

  ⑺直教:竟使。許:隨從。

  ⑻雙飛客:大雁雙宿雙飛,秋去春來,故云。

  ⑼“就中”句:這雁群中更有痴迷於愛情的。

  ⑽“君應”四句:萬里長途,層雲迷漫,千山暮景,處境淒涼,形影孤單為誰奔波呢?

  ⑾“橫汾”三句:這葬雁的汾水,當年漢武帝橫渡時何等熱鬧,如今寂寞淒涼。漢武帝《秋風辭》:“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平楚:楚指叢木。遠望樹梢齊平,故稱平楚。

  ⑿“招魂”二句:我欲為死雁招魂又有何用,雁魂也在風雨中啼哭。招魂楚些(suò):《楚辭·招魂》句尾皆有“些”字。何嗟及:悲嘆無濟於事。山鬼:《楚辭·九歌·山鬼》篇指山神,此指雁魂。

  ⒀暗啼:一作“自啼”。

  ⒁“天也”二句:不信殉情的雁子與普通鶯燕一樣都寂滅無聞變為黃土,它將宣告遠播,使天地忌妒。

  ⒂騷人:詩人。

  賞析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將自己的震驚、同情、感動,化為有力的詰問,問自己、問世人、問蒼天,究竟“情是何物”?起句陡然發問似雷霆萬鈞,破空而來;如熔岩沸騰,奔湧而出。正如後來湯顯祖在《牡丹亭·題詞》中所說:“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復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情至極處,具是何物,竟至於要生死相許?作者的詰問引起讀者深深的思索,引發出對世間生死不渝真情的熱情謳歌。在“生死相許”之前加上“ 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偉。詞的開篇用問句,突如其來,先聲奪人,猶如盤馬彎弓,為下文描寫雁的殉情蓄足了筆勢,也使大雁殉情的內在意義得以昇華。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這二句寫雁的感人生活情景。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歸,雙宿雙飛。作者稱他們為 “雙飛客”,賦予它們的比翼雙飛以世間夫妻相愛的理想色彩。“天南地北” 從空間落筆,“幾回寒暑” 從時間著墨,用高度的藝術概括,寫出了大雁的相依為命、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鋪墊。

  歡樂趣,別離苦,是中更有痴兒女—— 是中:於此,在這裡面。這幾句是說大雁長期以來共同生活,既是團聚的快樂,也有離別的酸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形成了難以割捨的一往深情。長期以來,這對“雙飛客”早已心心相印,痴情熱愛,矢志不渝。“痴兒女”三字包含著詞人的哀婉與同情,也使人聯想到人世間更有許多真心相愛的痴情男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為誰去—— 君:指殉情的大雁。這四句是對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動細緻入微的揣摩描寫。當網羅驚破雙棲夢之後,作者認為孤雁心中必然會進行生與死、殉情與偷生的矛盾鬥爭。但這種猶豫與抉擇的過程並未影響大雁殉情的摯誠。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後的理性抉擇,從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相依相伴,形影不離的情侶已逝,自己形孤影單,前路渺茫,失去一生的至愛,即使荀活下去又有什麼意義呢?於是痛下決心, “自投於地而死”。“萬里”、“千山”寫征途之遙遠,“層雲”、 “暮雪”狀前景之艱難。此四句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大雁心理活動的軌跡,交待了殉情的深層原因。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這幾句藉助對歷史盛跡的追憶與對眼前自然景物的描繪,渲染了大雁殉情的不朽意義。 “橫汾路”指當年漢武帝巡幸處。“寂寞當年簫鼓”是倒裝句,即當年簫鼓寂寞。楚:即從莽,平楚就是平林。這幾句說的是,在這汾水一帶,當年本是帝王遊幸歡樂的地方,可是現在已經一片荒涼,平林漠漠,荒煙如織。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曾率文武百官至汾水邊巡祭后土,武帝做《秋風辭》,其中有“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之句,可見當時是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鳴谷應,何等熱鬧。而今天卻是四處冷煙衰草,一派蕭條冷落景象。古與今,盛與衰,喧囂與冷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幾句中,詞人用當年武帝巡幸,炫赫一時,轉瞬間煙消雲散,反襯了真情的萬古長存。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 些,句未象聲詞。《楚辭·招魂》句尾均用“些”字,所以稱“楚些”。這句意思是 武帝已死,招魂無濟於事。山鬼自啼風雨——《楚辭·九歌》中有《山鬼》篇,描寫山中女神失戀的悲哀。這裡說的是山鬼枉自悲啼,而死者已矣。以上兩句借《楚辭》之典反襯了殉情大雁真情的永垂不朽。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大雁生死相許的深情連上天也嫉妒,所以這對殉情的大雁決不會和一般的鶯兒燕子一樣化為黃土。而是“留得生前身後名”,與世長存。這幾句從反面襯托,更加突出了大雁殉情的崇高,為下文尋訪雁丘作好鋪墊。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這是從正面對大雁的稱讚。詞人展開想象,千秋萬古後,也會有像他和他的朋友們一樣的“鍾於情”的騷人墨客,來尋訪這小小的雁丘,來祭奠這一對愛侶的亡靈。“狂歌痛飲”生動地寫出了人們的感動之深。全詞結尾,寄寓了詞人對殉情者的`深切哀思,延伸了全詞的歷史跨度,使主題得以昇華。

  雪梅·其一

  宋代: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譯文及註釋

  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佔盡了春色,誰也不肯服輸。難壞了詩人,難寫評判文章。

  說句公道話,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註釋

  ①盧梅坡,宋詩人。生卒年不詳。“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號為梅坡。

  ②降(xiáng),服輸。

  ③騷人:詩人。

  ④閣筆:放下筆。閣,同“擱”放下。評章,評議的文章,這裡指評議梅與雪的高下。

  賞析

  古今不少詩人往往把雪、梅並寫。雪因梅,透露出春的資訊,梅因雪更顯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澤東《卜算子·詠梅》中就曾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雪、梅都成了報春的使者、冬去春來的象徵。但在詩人盧梅坡的筆下,二者卻為爭春發生了“磨擦”,都認為各自佔盡了春色,裝點了春光,而且誰也不肯相讓。這種寫法,實在是新穎別緻,出人意料,難怪詩人無法判個高低。詩的後兩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長處與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沒有梅香,回答了“騷人閣筆費評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執一端的根據。讀完全詩,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寫這首詩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正理。這首詩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詠思。

  別詩二首·其一

  南北朝:範雲

  洛陽城東西,長作經時別。

  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

  譯文

  上次離去時,雪像花一樣地飄落,如今再度前來,花開得像雪一般的白豔。這兩句詩是感嘆相聚太短,離別太長,每次分手後總要經過許久才能相見。

  賞析

  用分別時雪花飛舞的淒涼和重逢時百花盛開的溫暖做對照,抒發重逢的快樂。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代: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難著 一作:猶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譯文及註釋

  北風席捲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氣八月就紛揚落雪。

  忽然間宛如一夜春風吹來,好像是千樹萬樹梨花盛開。

  雪花散入珠簾打溼了羅幕,狐裘穿不暖錦被也嫌單薄。

  將軍都護手凍得拉不開弓,鐵甲冰冷得讓人難以穿著。

  沙漠結冰百丈縱橫有裂紋,萬里長空凝聚著慘淡愁雲。

  主帥帳中擺酒為歸客餞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來助興。

  傍晚轅門前大雪落個不停,紅旗凍僵了風也無法牽引。

  輪臺東門外歡送你回京去,你去時大雪蓋滿了天山路。

  山路迂迴曲折已看不見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馬蹄印跡。

  註釋

  ⑴武判官:名不詳。判官,官職名。唐代節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節大使,可委任幕僚協助判處公事,稱判官,是節度使、觀察使一類的僚屬。

  ⑵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變白色。

  ⑶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各民族的通稱。

  ⑷梨花:春天開放,花作白色。這裡比喻雪花積在樹枝上,像梨花開了一樣。

  ⑸珠簾:用珍珠串成或飾有珍珠的簾子。形容簾子的華美。羅幕:用絲織品做成的帳幕。形容帳幕的華美。這句說雪花飛進珠簾,沾溼羅幕。“珠簾”“羅幕”都屬於美化的說法。

  ⑹狐裘(qiú):狐皮袍子。錦衾(qīn):錦緞做的被子。錦衾薄(bó):絲綢的被子(因為寒冷)都顯得單薄了。形容天氣很冷。

  ⑺角弓:兩端用獸角裝飾的硬弓,一作“雕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凍得)拉不開(弓)。控:拉開。

  ⑻都(dū)護:鎮守邊鎮的長官此為泛指,與上文的“將軍”是互文。鐵衣:鎧甲。難著(zhuó):一作“猶著”。著:亦寫作“著”。

  ⑼瀚(hàn)海:沙漠。這句說大沙漠裡到處都結著很厚的冰。闌干:縱橫交錯的樣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⑽慘淡:昏暗無光。

  ⑾中軍:稱主將或指揮部。古時分兵為中、左、右三軍,中軍為主帥的營帳。飲歸客:宴飲歸京的人,指武判官。飲,動詞,宴飲。

  ⑿胡琴琵琶與羌(qiāng)笛:胡琴等都是當時西域地區兄弟民族的樂器。這句說在飲酒時奏起了樂曲。羌笛:羌族的管樂器。

  ⒀轅門:軍營的門。古代士兵紮營,用車環圍,出入處以兩車車轅相向豎立,狀如門。這裡指帥衙署的外門。

  ⒁風掣(chè):紅旗因雪而凍結,風都吹不動了。掣:拉,扯。凍不翻:旗被風往一個方向吹,給人以凍住之感。

  ⒂輪臺:唐輪臺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米泉縣境內,與漢輪臺不是同一地方。

  ⒃滿:鋪滿。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⒄山迴路轉:山勢迴環,道路盤旋曲折。

  賞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岑參邊塞詩的代表作,作於他第二次出塞階段。此時,他很受安西節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數邊塞詩成於這一時期。岑參在這首詩中,以詩人的敏銳觀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筆調,描繪了祖國西北邊塞的壯麗景色,以及邊塞軍營送別歸京使臣的熱烈場面,表現了詩人和邊防將士的愛國熱情,以及他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

  全詩以一天雪景的變化為線索,記敘送別歸京使臣的過程,文思開闊,結構縝密。共分三個部分。

  前八句為第一部分,描寫早晨起來看到的奇麗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來的奇寒。友人即將登上歸京之途,掛在枝頭的積雪,在詩人的眼中變成一夜盛開的梨花,和美麗的春天一起到來。前面四句主要寫景色的奇麗。“即”、“忽如”等詞形象、準確地表現了早晨起來突然看到雪景時的神情。經過一夜,大地銀裝素裹,煥然一新。接著四句寫雪後嚴寒。視線從帳外逐漸轉入帳內。風停了,雪不大,因此飛雪彷彿在悠閒地飄散著,進入珠簾,打溼了軍帳。詩人選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動來表現寒冷,如同選取早晨觀雪表現奇異一樣是很恰當的。雖然天氣寒冷,但將士卻毫無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氣寒冷也會訓練,還在拉弓練兵。表面寫寒冷,實際是用冷來反襯將士內心的熱,更表現出將士們樂觀的戰鬥情緒。

  中間四句為第二部分,描繪白天雪景的雄偉壯闊和餞別宴會的盛況。“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用浪漫誇張的手法,描繪雪中天地的整體形象,反襯下文的歡樂場面,體現將士們歌舞的積極意義。"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筆墨不多,卻表現了送別的熱烈與隆重。在主帥的中軍擺開筵席,傾其所有地搬來各種樂器,且歌且舞,開懷暢飲,這宴會一直持續到暮色來臨。第一部分內在的熱情,在這裡迸發傾洩出來,達到了歡樂的頂點。

  最後六句為第三部分,寫傍晚送別友人踏上歸途。“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歸客在暮色中迎著紛飛的大雪步出帳幕,凍結在空中的鮮豔旗幟,在白雪中顯得絢麗。旗幟在寒風中毫不動搖、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將士的象徵。這兩句一動一靜,一白一紅,相互映襯,畫面生動,色彩鮮明。“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雖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萬囑,不肯回去。“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用平淡質樸的語言表現了將士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字字傳神,含蓄雋永。這一部分描寫了對友人惜別之情,也表現了邊塞將士的豪邁精神。

  本首詩,以奇麗多變的雪景,縱橫矯健的筆力,開闔自如的結構,抑揚頓挫的韻律,準確、鮮明、生動地製造出奇中有麗、麗中奇的美好意境,不僅寫得聲色宜,張弛有致,而且剛柔相同,急緩相濟,是一乎不可多得的邊塞佳作。整首詩不斷變換著白雪畫面,化景為情,慷慨悲壯,渾然雄勁。同時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產生的惆悵之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