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興趣與感受散文

人生的興趣與感受散文

  我很贊成顧城的一個說法,就是把所有要做的飯或者菜都扔進一個鍋裡一起煮了,能吃的都有了,豈不快哉!再有一個奢望,就是能把這一輩子要吃的飯都一次性做出來,放在冰箱裡,要吃的時候,取出一些。放在微波爐裡一轉,就萬事大吉。雖然很不現實,但確是願望,就像科幻故事一樣。

  但對另外一些東西,自己似乎就挑剔得很。我為了一個字,就可以去買一本書,這是實話。。自己一生真正喜歡的'東西幾乎只有書和碟。人生在世,最簡單的東西確實可以達到最真實的幸福。一部德國電影《柏林蒼穹下》,情節所述,也不過是一杯咖啡、一支菸,就使得天使頓感天堂的冷寂,而自願下凡。

  一生勞碌,所積財富大約有一萬本書,二千張CD,二千張DVD(過去的錄影帶、VCD就不論了)。書且不論,講古典音樂,一部音樂史,名家名演,自己相聽的大都已經聽到了;講電影,一部電影史,大師名作,自己想看的也大都看到了。所以這一生覺得很滿足,沒有什麼缺憾。對這些東西,自己特別敏感,一本書裡冒出一個錯別字,甚至一個錯誤的標點,一張碟片的封面設計看上去不合心思,都會像一粒灰塵落在了眼中,刺眼得很。家中已經有了的書或碟,再看到了,只要喜歡,還是會再買一本(張)。隨著年齡的增長,空寂之心日重,覺得看也看夠了,聽也聽夠了,太陽底下再也冒不出什麼新鮮事了。

  說點感受。我感覺所有的藝術所表現的都不過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說得再大一些,在世界所謂大事背後,也都不過是這樣一個故事。中國全部文化的起始點《易經》,它的兩個基本符號:“一”和“一一”,就是直接取諸自身,非常形象。中外雷同至此,我猜想,這個毛病大概出在上帝身上。他老人家做人的時候,不該取亞當的筋骨來做夏娃,而應該另取一些泥土來做(他反正有這個本事)。這樣就不至於造成男女之間現在這種“骨中骨,肉中肉”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恩怨情仇,今生來世,再也無法搞清楚。害得藝術家們,雖然形式不同、手法各異,但翻來覆去,不過總是在重複這個古老的傳說。話雖如此說,對這些東西還是喜歡。想不讀了、不看了、不聽了,但總還是保留了買的愛好。走在街上,除了書店、音像店,別的店總也不會逛。遇到喜歡的,買回來放進櫥裡,看看封皮也高興。活到現在還能有買的雅興,已經應當感恩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