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後最憶拐棗情的情感散文

霜降後最憶拐棗情的情感散文

  霜降後,是吃拐棗的最佳時間。

  這時候的拐棗,熟得香甜,味如棗,甜似蜜。醇香,甘美,真有點像葡萄乾!

  《詩經。小雅》中就有:“南山有枸”的詩句。據《辭源》解釋:“枸即枳椇(拐棗的學名),南山謂之秦嶺”。《陸疏》中說:“枸樹山木,其狀如櫨,高大如白楊,枝柯不直,子著枝端,大如指,長數寸,啖之甘美如飴,八九月熟。今官園種之,謂之木蜜”。古語云:“枳枸來巢,言其味甘,故飛鳥慕而巢之”。歷史悠久的拐棗,從詩經走入生活,是何其的美妙?

  總是接觸這些酸酸澀澀的文字,半懂不懂的樣子,那是骨子裡還有著一些窮酸在作祟。

  真正接觸拐棗,是很小的時候。村裡有一戶人家,院裡有一棵高大的拐棗樹,缺乏水果滋養的孩提時代,三三兩兩拿著竹竿去牆外偷偷敲打,等到主人發現,早已溜之大吉。其實,那個時候也沒品嚐出拐棗到底有多麼美味,因為很少吃到熟透了的拐棗。

  記得那戶主人,一個小腳的老太太,追出來就破口大罵:"誰家沒教養的死妮子?害人精……"

  鑽進靠牆晾曬的`玉米杆裡,藏起來,捂著嘴偷笑,心還有點懼怕。萬一,惹惱了老太太,沒準會找上家門,那可就慘了。

  很久以前的故事,依然清晰。只是那個小腳的老太太早已故去多年,她家的子孫也修建了小洋樓,卻不知道拐棗樹還在不?人,總是很忙,忙得即便回趟老家,也是匆匆而去,匆匆而歸,怕是沒有閒情逸致去尋找兒時的回憶。日子久了,很多事情就被儲藏了。

  前幾日,有學生給我拿了一些拐棗,說是自家樹上結的。當真稀有!多年不曾嚐到的美味了,我毫不吝嗇地大吃起來,果然味道甘甜。

  一般,我們所吃的拐棗並非它的果實,而是它肥厚的果柄。其真正的果實很小,圓球形,大如豌豆,堅硬而乾燥,有三條縱溝,為黃褐色瘦果。如把果實剖開,其內三個小室,每室內鑲著一粒種子。果柄膨大為肉質,肥大,曲扭,黃褐色或青黃色,味甜,稍帶澀味,酒香撲鼻。別說,吃這玩意挺麻煩,得搖一搖,周圍密佈的小籽粒簌簌落下,剩下就是香甜的”果實“了。拐棗“果實”在“霜降”前後成熟,經霜後的拐棗“果實”,肉質鮮嫩,甘甜如飴,澀味消失,令人回味無窮。它其貌不揚,沒有美麗的色澤,也無苗條的外形,而是棕灰色的,像彎彎曲曲的棒狀物,有如筷子般粗細。沒吃過它的人決不認為它竟可以吃,甚至不屑一顧。

  我吃的時候,皆因這份情意,不然怕是也不會如此精緻地侍弄。一顆籽,一顆籽,摘掉,小心翼翼。

  辦公桌上放一些拐棗,用紅線線繫著莖,像一枝花,開得老成,開得晚氣。閒來沒事,喜愛串門的同事,捏幾片果柄,塞進嘴裡,少不得對我”羨慕“一番,彷彿吃的不是拐棗,而是濃濃的師生情。

  這拐棗和以往的柿子一樣,也要佔掉我一些時間,怎麼說也難辭三言兩語的”客串“。我落字不做花,僅,因心中難以擱置的情。

  聽說拐棗可以泡酒,民間常用拐棗酒泡藥或直接用於醫治風溼麻木和跌打損傷等症。在中醫上,其種子、木質入藥,有清熱、利尿、解酒毒之功效。古書中對其解酒毒,有很多趣聞記載。陸璣《疏義》雲:“……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誤落一片入酒甕中,酒化為水也”。

  我沒有見過如何釀造拐棗酒,只就拐棗的甜美來判斷,必定可口宜人。特別是冬天做客的時候,主人家捧出來一碗拐棗酒,提神暖身。

  老家的小腳老太太沒有釀過拐棗酒,所以不曾品嚐到。怕是舌尖的這份誘惑只能在夢裡去尋找,一遍遍,不嫌累。

  這麼好的果子,在市場上並不是暢銷的水果。那形狀,幾乎沒幾個孩子喜歡。自是山野村夫,民間名醫,再藥到病除,也沒幾個人可信。喜極拐棗,滿滿的香甜在心中開出一束束的花,是拐棗果子的形狀。做人,是否該如這其貌不揚的拐棗?窮鄉僻壤,也掩飾不住內心的繁華,寂靜生長,無需刻意栽培,長成自己的樣,厚實的果子自然落成。

  喜歡這樣的果子,自是有一股煙火味,在煙氣薰染的農家院子裡,結出一股香甜味。

  猶記得,爬上牆壁,去敲打人家拐棗的情景。那時候,姑娘家混在小子中間,笑聲爽朗。

  如今,各色水果擺滿了茶几,挑三揀四的女兒,根本無一點驚奇。她不吃拐棗,說是灰溜溜的樣子,咽不下去。而我,摘下果柄,細細品味,直入心脾。

  拐棗年年熟,歲月漸走漸遠,那群偷拐棗的孩子們恰似一幅永久的圖畫,定格在記憶裡。不忘,終生不忘。

  重新撩動的情思,在繁瑣的生活中安置下來,一束拐棗,一份情意,暖了冬夜的心。

  霜降後,最憶還是拐棗情。

  倚窗聽雨。

最近訪問